胆管癌:“够了!”文化批判系列(后5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9:37:32
“够了!”文化批判系列(后5篇)


够了,悠然自得的“青虫”!
新浪杂谈发表于 2009-08-06 21:53:28http://bbs.book.sina.com.cn/thread-9-0/table-840139-7080-.html#reply_840139-7080-#reply_840139-7080-  

在《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中,有一只在蘑菇上抽烟的青虫。它那悠然自得的样子,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当然,这只青虫没有参过禅、悟过道,它的作者也没有。但是它的形象却表现出典型的随遇而安的生活意识。

这使我联想到某些以“小资”自许自诩的人,以及相关的文化现象。

 

童话中的这只青虫,是拟人化的。

想象它有人的意识。生活在一个单纯、和平、静谧的环境中,过着衣食无忧的日子,能够心境平和,无欲无求,是再自然不过的了。

 

然而,现实生活中是没有这样理想的环境的。

做一个假设:这只青虫掉落到污泥中。

“他”还会这样随遇而安、悠然自得吗?

定然不会!

 

那么,“小资”的悠然自得是不是有点滑稽呢?

不敢正视现实,假装能够躲进一个封闭的自我空间中,是不是明显地自欺欺人?

请不要误会,我并不反对在非理想的环境中欣赏、赞美那些纯洁的、美好的东西。不仅如此,我还认为,假如一个人没有对纯洁的、美好的东西的赞赏,他的精神状态就不是健康的。

我只是说,假如把对纯洁的、美好的东西的赞赏表现得近乎对很不理想的大环境的赞赏,那就是虚伪的。

而许多所谓“小资”文化,正是这样表现的!

人物表面上生活、活动在现实的环境之中,其实那个环境是被隔绝的,抽象的,虚假的。

既然这样,人物的思想、情感也不可能是真实的。

 

虚假地美化现实,这样的文化只能够起到麻醉的、反动的作用!


& & &
  够了,“幸福的底层小人物”!所多玛震怒等的博客发表于 2009-08-10 新浪博客,已经被封杀 以下是[我烧网]的转帖http://woshao.com/article/c957ebb4e0a511de9ab2000c295b2b8d   

“随遇而安”是一种很有影响的传统生活意识。从某个方面讲,在某种情况下,这可以说是一种达观的生活态度;然而,倘若把它当作一种主导的生活思想,它就是很消极的。

道理很明显:满足于既有的生活环境、生活状态,就不会积极地改善它。既有的生活环境、生活状态愈是恶劣,随遇而安的思想也就愈是具有严重的的消极性。

我在“够了,悠然自得的‘青虫’!”一文中批判了“小资”式的随遇而安。“小资”们由于生活比较优裕,又没有太大的野心,所以普遍地表现出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

 

生活比较优裕的“小资”们,比较普遍地表现出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这个比较容易理解。而身处社会底层的、生活窘迫的底层小人物,也表现出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就比较奇怪了。

这个又有几种不同的情况:

1.经历了长期的挫折,丧失了信心,放弃了奋斗。

2.懒惰、懦弱、消极处世的借口。

3.对自己的非理想处境所做的虚伪辩解。

......

由此可见,同小资相比,这种随遇而安更多地出于无奈,因此更具有虚假的性质。

 

既然这样,那种赞美底层小人物的“随遇而安”的处世态度、宣扬“虽然困苦,却也乐在其中”的思想的作品,就更是虚伪的。这是一种冷酷的粉饰。

这些作品表面上似乎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冲突,实际上那些冲突是随意安排的,是非本质的、琐屑的,而冲突的解决则是肤浅的、儿戏的。

作者以这样的态度、这样的立场来描写底层小人物的生活和生活态度,实际上是在伪造生活。

就这样,在伪造的生活中,底层小人物被他们代表了!

而被他们代表了的底层小人物在接受了他们的这种“感染”之后,也许就“真地”悠然自得起来。

显而易见,这是一种精神麻醉剂!

 

一般而言,这些作者本身的生活状况是比较优裕的。

他们在悠然自得之余,拿底层小人物开涮,将这些不幸的被严重伤害着的人们装扮起来,让他们也变成悠然自得的“觉悟者”。

当然,这些作者本身精神境界之低下,也是他们之如此表现的主要原因之一。


& & &
  够了,以邪为正的痞子!所多玛震怒等联合博客发表于 2009-08-13  新浪博客,已经被封杀下面是[我烧网]的转帖http://woshao.com/article/c95887c2e0a511de9ab2000c295b2b8d    

有一种类似于“悠然自得”的表现,——满不在乎。

满不在乎,爱谁谁,什么都无所谓。

这里面主要包含着一种没有来由的自以为是。

这种自以为是有可能只不过出于孤陋寡闻和迟钝。

而更为典型的则是傲慢与自卑的复杂结合,表现为以不自重的方式轻侮他人。

调侃,自嘲和嘲人,是其最主要的表现。

这是一种痞子式的性格和生活态度。

 

这种痞子式的性格和生活态度,抱歉地说一下,在旧京居民中有比较普遍的表现。
民国后,遗老遗少的八旗子弟们,在落魄与无能中仍然坚持那自命不凡的态度,于是傲慢与自卑、无奈就糅合为一种“满不在乎”的态度。

这种性格似乎渗透到基因里,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来。

 

民国期间,就形成了以这种人物为主要表现对象的一种旧京文化流派。不过那还不是典型的痞子形象,而且作品的批判倾向也比较明显。(但是它所散发的旧京气味却又被许多人所欣赏。)

 

近20多年来,典型的痞子文化“异军突起”,而且迅速发展为一个大的流派。

看看那些称霸影坛的“大腕”们,竟然多数属于这个流派。

在这个低俗艺人圈子里,就像在低俗市井圈子里一样,痞气被当作了霸气。

特别是在一个个痞子们成了“大腕”以后,痞气更被渲染得似乎是一种正气!

 

痞子文化似乎就是旨在表现痞子意趣,此外别无什么“大义”。

这倒也符合“艺术是表现”的定义,尽管它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艺术”。

一般说来,痞子有更强的表现欲。一旦获得了传播的优势,更是洋洋自得,欲罢不能。

对于批判来说,这是个“软对象”。说它“低俗”,也就如此而已。

 

痞子文化有比较大的接受群。这似乎很奇怪。其实这就像“古惑仔”文化、暴力文化一样,只是因为满足了接受者阴暗情绪发泄的需要。

而在这类文化中,痞子文化所宣扬的以邪为正的痞气是最易于被模仿的。因此,它对人性的腐蚀也是最普遍的。

随着痞子文化的流行,可以看到,痞子已经愈来愈多,愈来愈嚣张!


或许有人认为,在痞子式的调侃中包含着一种对社会的批判。其实不然。
这种批判不但是极其表面的,而且它的立场是模糊的。这样,它实际上是把明确的、严重的丑恶调侃得如同丑角的表演,把正义和反抗调侃得如同儿戏。
这样的“批判”,只会使反抗者丧失了斗志。


& & &

够了,“青天大老爷”!腾讯论坛 -思想有家发表于 2009-08-16 22:01http://bbs.digi.qq.com/b-1000001173/48608.htm    

对于宣扬“青天大老爷”的文化现象,对于民众普遍崇拜“青天大老爷”的心理,历史学家、社会学家从来都是持批判态度的。

1.从根本上讲,“青天大老爷”是站在统治集团的、而不是民众的立场上看待和处理事件、案件的。

2.因此,“青天大老爷”完全不可能解决制度、法律本身存在的问题。也就是说,他的“青天”是有严重局限的。

3.民众把希望寄托在难得一见的“青天大老爷”身上,表明“大老爷”们是极少“青天”的。因此,这本身就形成了讽刺。

4.就算是有几个“大老爷”要当“青天”,也绝不会长久,因为他们的行为触犯了他所在的那个集团的利益。这就使得“青天大老爷”这种形象更为虚假。

5.假如制度、法律是合理的,官员们就普遍地会秉公执政、秉公执法。因此,愈是强调“青天大老爷”的形象,其实也就愈是暴露了现实状况的不合理性。

6.民众把希望寄托在“青天大老爷”身上,而不是争取制度、法律的合理性上,是愚昧的表现,奴性的表现。

7.“青天大老爷”如凤毛麟角,而许多人却正是是因为这种难得——这种虚假—— 而感动。这更是愚昧的表现,奴性的表现。

8.历史地看,被如此普遍地崇拜着的“青天大老爷”的形象,是极权的帝制时代的产物。

9.这种文化现象延续到现代,是社会的、意识的可悲的倒退。

 & & &
 够了,任意装扮出来的“小女孩”!腾讯论坛-思想有家发表于 2009-08-18 15:50http://w.bbs.qq.com/b-1000001173/48723.htm  

有一句“胡适的话”经常被人引用:“历史是个任人装扮的小女孩。”

其实,胡适的原话是:"实在是我们自己改造过的实在。这个实在里面含有无数人造的分子。实在是一个很服从的女孩子,她百依百顺地由我们替她涂抹起来,装扮起来。好比一块大理石到了我们手里,由我们雕成什么像。"(<实验主义>,载《新青年》六卷四号,1919年;《胡适作品集》第四集,台湾远流出版公司,1986年)。

这段话后来被冯友兰改造为:“实用主义者的胡适,本来认为历史是可以随便摆弄的。历史像个‘千依百顺的女孩子’,是可以随便装扮涂抹的”

 

不过,这里不谈“历史”的问题,也不谈“实在”或“真理”的问题,——这里谈的是“小女孩”本身的问题。

 

上世纪50年代,有一首歌曲被广泛地传唱。那就是电影《祖国的花朵》的插曲“让我们荡起双桨”。歌曲描写了儿童在湖中泛舟、尽情欢乐的情景。这原本是一个很普通的儿童歌曲题材,作者却赋予了它一个政治性的主旨:

    “我问你,亲爱的伙伴,
    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的生活。”

于是,“小女孩”就被不露痕迹地“装扮”了。

这不是一般的装扮,——事实上,“装扮”成为了主体,而“小女孩”则变成了“装扮”的“衣服。

 

此后,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儿童文化一直沿着这种政治化的路子走下来。政治的要求是什么,就有什么样的“小女孩”被装扮出来。

有一段简短地介绍朝鲜的视频,时而在电视台播放,其中有一组镜头是一个稚气未退的6、7岁的男孩满脸严肃地跳着中国“文革”式的“阶级斗争”舞蹈,喊着“阶级斗争”口号。相信大多数中国人看了都会哑然失笑。然而,这种可笑的“小怪物”在中国不是也曾流行一时、而且至今仍然比较普遍地存在着吗?

 

儿童成了“任人装扮的小女孩”。

而在这种装扮中长大的儿童,也就在不知不觉中按照被装扮的样子改造自己,从而失去了天真的本性。

一代又一代的儿童在被装扮与自我伪装中成长。这个问题还不够严重吗?!

 

毛时代结束后,儿童文化政治化的情况有所改变。然而,将儿童当作“任人装扮的小女孩”的做法似乎已经成为了中国文人的一种习惯,儿童文化仍然是各式各样的“任人装扮的小女孩”。

每当我看到那些故做天真活泼、实则搔首弄姿的儿童表演,每当我听到那些遵循着某种原则做出的儿童答问,我都说不出的别扭和难过。

 

“任意装扮出来的小女孩”的儿童形象一旦流行,就成为了一种典范,不但被作者们纷纷效仿,也被家长和儿童自己纷纷效仿。每当我看到现实生活中的儿童故做天真活泼、实则搔首弄姿的表现,每当我听到他们遵循着某种原则所做的对话,我就更是说不出的别扭和难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