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校本小课题研究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22:21:54
开展校本小课题研究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一、什么是校本小课题研究校本小课题研究是校本研培的一种新形式。它是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和校本教研、校本科研、校本培训的整合发展,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总结和提炼出来的、以学校为本以教师为主体的研修活动。也称其为“校本微型课题研究”。要界定“校本小课题研究”的概念,应该首先明确“校本”和“小”的含义。“校本”是校本小课题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调立足学校,从学校实际出发,为了学校和教师的发展;同时更强调学校对这项研究工作的全面管理。“小”并不是说研究的问题无足轻重、不关痛痒,恰恰相反,小课题研究应该针对教育教学中的关键问题开展研究。如新时期教学工作面临的种种问题,教学的有效性研究,学生学习品质培养、学习方法指导、学习习惯养成研究等。这些问题都是关键问题,但也是大问题,在研究过程中,要结合实际、自己的特长及兴趣,寻找“小”的切入点,从而在实践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小”主要有三方面含义和意义。一是切入点小,即教师针对教育教学实践中最具体、最真实的问题开展研究。这就使研究易于把握和操作,避免了以往一提到课题就片面追求大而空、忽视实效性和针对性、到头来教师仍感到自己离科研太遥远的“务虚”现象;二是时间短,可以是一年也可以是半年。从而克服大课题研究三年五年才能结题,周期长见效慢、人员变动大热情容易消耗等弊端;三是难度相对降低,校本小课题研究目标明确单一,针对某一方面的具体问题进行,操作程序也就相对简单。教师只要明确研究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研究、如何研究、研究之后会有什么样的效果,就可在学校申请立项,在实践中开展研究。这样的研究使教师很容易享受到教科研的成就感。由此,我们可以这样界定校本小课题研究:从学校实际出发,教师把教育教学中真实的具体的问题,转化为课题加以研究的活动。它具有短平快的特点。从研究的对象上看,可分为教育问题研究和教学问题研究;从课题的来源上,可分为实践中具体问题的研究、总课题分解出的子课题的研究等等。二、为什么开展校本小课题研究1、校本小课题研究可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以住课题研究中,一提到研究,教师就望而却步。其实我们所倡导的小课题研究,是围绕某一具体问题的解决,做一番学习、设计、思考和总结,这其实就是研究,并且是最真实的研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研究能力自然得以提升。有些学校,一提到课题,首先就有一种畏难情绪,认为缺乏有研究水平的老师,无法进行课题研究。从另一角度说,也正因为我们“缺乏”研究水平,我们才要组织教师开展小课题研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提高教师研究能力。新课程背景下,一个教师的专业成长通常要经历两个转化,一个是从教学新手向教学能手的转化,另一个是从教学能手向研究型教师的转化。第一个转化可以依托教育教学的不断积累,从而提高实践能力;第二个转化则更多需要教师参与课题研究,激起他们学习和解决教育实践难题的兴趣,促使他们通过科学研究把握教育教学理论,并且不断地总结、概括和提升自己的教学经验,力争在教育教学中有所创新,逐步向既能教学又能科研的研究型教师转化。而校本小课题研究本身所具有的优势,决定了它是使教师向研究型转化、获得自我持续发展的最佳途径。2、校本小课题研究可以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小课题研究就是要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研究的过程。研究的目的就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育问题涉及到德育工作中的问题、班主任工作中的问题、学校管理方面的问题等;教学问题涉及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的问题,如导言激趣的问题、板书设计艺术性的问题,提高提问质量的问题,教学活动设计合理性的问题,练习及评价有效性的问题等等。有效的问题研究,才能支持并生发出有效的教育教学。教师通过小课题研究,有助于澄清自身课堂所遮蔽的种种问题,并做出及时、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从而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三、如何开展校本小课题研究小课题研究的一般过程,包括选题、学习、设计、实验、总结等基本环节。这个过程也正是行动研究的过程,即在行动中反思和学习,为了行动而研究。这个过程中“选题”是研究的起始,也是决定研究质量的关键。选题的来源概括起来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原有研究课题的分解,二是教育教学中真实的有价值的问题。先说研究课题的分解。一个大的研究课题,往往是一个学校办学目标和办学特色的体现(如XX中学的成功教育、XX中学的交往教学、XX中学的综合实践、XX中学的小课题研究)。实践证明,要想把大课题落到实处,必须细化目标、明确分工。而教师根据实际,确立相应的具体的子课题,并把这些子课题作为校本小课题去研究,是最具有成效的(如《有效教学研究》可以根据校本、学科、学年段、方法策略等进一步分解,还可以根据教学环节,把课题再进一步分解成提问的有效性、板书的有效性、练习的有效性、作业的有效性、评价的有效性等)。当然,开展校本小课题的研究,并不是否定或淡化科研大课题的研究。大课题研究是统领,小课题研究是细化。倡导小课题研究,正是让教师在解决教育教学中的一个个具体问题的基础上,推动大课题的有效研究。学校和教师要把小课题研究和大课题研究结合起来进行,既要把大课题分解为小课题,把小课题研究作为推动大课题研究的有效途径;又要在小课题的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整体思路,及时确立能反映学校和自己教育教学特色的大课题。再说真实有价值的问题。这里的“真实”,是指确实来自教师自己的教学实践、不是人云亦云的问题;“有价值”是指具有一定普遍性,有利于探索规律、寻求解决办法,值得去研究的问题,尤其是教育教学中的关键问题。它们可能是教研室“下发”的问题,可能是“会课”提出的问题,可能“会诊”发现的问题,更可能是教师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反思出来的问题。反思是教师对自己教学“惯习”的审视和觉醒,它是校本小课题研究最主要的“问题”来源,也是使“问题”逐步清晰的重要手段。教师每天都要经历课堂生活,要面对自己特定的那个班以及班上若干特定的学生,要面对种种新的或老的教学问题:为什么这条公式学生总也不会用呢?为什么这个单词学生总读不准呢?为什么学生总是不愿举手发言呢?为什么学生今天的练习会出现这么多的错误呢?……这许多的问题都召唤着教师去学习、反思和改进。教师反思意识反思习惯的形成,又往往与学校创设的反思机制和氛围有直接联系。江苏淮阴中学编制了《教师教学反思提纲》,从教学准备、课堂教学等各个环节,用设问的句式提出一系列问题,如“你在课堂上对学生始终是尊重和鼓励的态度吗?”“你觉得学生的对学习内容有兴趣吗?”“你经常采用哪些方法和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吸引他们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你的讲授和解释清楚吗?符合学生的理解水平和认识规律吗?”“你的讲解是陈述式,还是启发、引导、点拨式?给学生的思维空间和能力训练是充分的吗?”这些问题既是提醒,也是督促,同时也引领教师在反思中不断发现新问题,不断寻求解决的途径。反思能够促进真实有价值的问题“浮出水面”,但这些问题本身往往并不能直接构成课题。从问题到课题,还需要一个转化的过程。案例:江苏某小学教师王存宝,在反思他的作文教学过程中,发现一个问题:绝大多数学生不关注教师的作文批语。他对此还曾做过一个调查,将学生新近完成的一篇作文精心批阅,写上详尽的批语,分发下去。一个星期后,在阶段考试中又出了相同的作文题,提出了相同的写作要求。在批卷时,王老师将学生的前后两篇同题作文进行了对照,结果发现56名学生中有49同学写了相同题材,而这49名相同题材作文中,仅有8名学生能看出较为“珍惜”教师的心血,研读了批语中的指导,对作文做了修改和调整。这一发现引起了王老师的深思,他逐个地找学生谈心交流,又深刻反思自己习以为常的作文批阅方式,感到问题产生的原因是“教师评价霸权”惹的祸:学生因为被动挨“批”,而失去写作和修改的兴趣;教师、学生、文本三方缺少交流,“师生间平等互动”只是口号……于是,王老师经过思考,确立了一个校本小课题《师生互动交流提高作文批阅的有效性研究》。从这里不难看出,王老师的选题先是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学生不关注教师批语”。但这个问题还不能直接构成课题:如《学生不关注教师批语的研究》、《学生为什么不关注教师批语》、《如何让学生关注教师批语》……这样的课题名称都不够准确。问题转化为课题,还要对问题的成因及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特别要着眼于问题的解决。王老师对“学生不关注教师批语”这一问题进行深刻思考,反思问题产生的根源及本质:“教师评价霸权、师生间缺乏平等交流互动”,于是进一步明晰问题、确立研究课题:《师生交流互动,提高作文批阅的有效性研究》。从问题到课题,是一个由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到明晰问题、寻求解决办法的不断思考的过程,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再从实践到认识的不断提高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正是教师不断学习、不断总结、不断提升的过程。确立了课题,并不是研究的结束,而只是研究的开始。接下来还要经历学习、设计、实验、反思、调整等一系列相互融合的过程,也就是课题的实施过程。王存宝老师确立了《师生交流互动,提高作文批阅的有效性研究》的小课题后,就开始围绕这一课题,查阅相关资料,进行学习,并设计新的作文批阅形式,并在实践(行动)中进行尝试:在批好的作文后面增加“回音壁”,留给学生写“对教师批语的批语”;讲评作文之前,留给学生对比阅读自己原作与改后作的时间;增加面批比率,与学生、一道赏析他们的得意之作;鼓励学生进行“第二次习作”……这样坚持了一段时间,学生不看教师评语的现象不见了,学生主动和教师交流的热情提高了。由此可见,课题实施过程,也就是按设想和设计,寻求、验证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的过程。王老师通过设立“回音壁”、引导学生前后对比阅读、增加面批比率,鼓励学生“第二次习作”等一系列师生交流互动的方法和策略,使自己的研究具有了真实性、自主性、可行性,使课题研究落到实处。当然,课题实施的过程往往不是“一帆风顺”的,常常要在实践中不断深入思考、不断调整设计思路。最近从网上又看到了王存宝老师的一个小课题研究案例,也是关于作文教学的,最初的课题题目叫《强化作文讲评 缩短学生与“故事”的距离》:在一次记事的作文训练中,王老师发现了一个普遍的问题——学生作文内容空洞、语言平淡(这可能也是我们很多语文教师早就发现并为之大伤脑筋的问题)。王老师分析了原因,觉得根源是学生和他自己写作的“故事”有距离,“作者”游离在“故事”之外。王老师决定从作文讲评入手,先选出几篇优秀习作读读,引导和带动一下;又选出几篇病文,大评大批,希望以此引起学生注意,缩短他们与他们的“故事”的距离。但没想到,尝试了几次,效果并不明显。王老师陷入了研究的“困境”中(这可能是我们在小课题研究过程中都要经历的情况。大凡研究,都可能有困境和失败,有时候,困境预示着一种转变,失败也往往是一种非常宝贵的收获。关键是面对困境和失败,如何及时做出调整)。王老师是这样调整的:他进一步反思问题的根源和本质,决定改变作文讲评方式,引领学生进入“故事”情境,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又是一堂讲评课,讲评上周记事作文《爸爸(妈妈),您让我受委屈了》。王老师选出几篇内容较空洞、语言较平淡的学生习作,由其作者出任编剧兼导演,招几名演员,成立小剧组,就以他的作文为蓝本,编演习作剧。爱好表演的天性使学生们劲头十足。但折腾了大半堂后,好几个剧组自然解散,仅存的两个小组勉强表演后竟然没激起一点掌声。看着一群耷拉着脑袋的小导演们,王老师请他们交流执导自己作文的感受。“我作文中所写的几处对话,没能很好地突出人物特点,使得性急的爸爸、温柔的妈妈,只是一种空腔调……”一个同学没说完,另一个同学就抢着说:“我也是,写人物对话时,没把人物说话时的语气、神态写好,所以演员们很难把握。”又一个同学接着说:“在导演的过程中,我才发现我构思的情节很粗糙,有很多地方没展开,甚至有些地方前后矛盾。我写的是和爸爸一起去学骑马的故事,作文中只用了一句‘爸爸骑上马向目标奔去’,在指导他们表演骑马时,我才发现其实我们骑马有好多细致连贯的动作:双手抓紧缰绳,左脚踩上马蹬,身子向上一纵,右脚跨过马背,稳稳地坐上去,身子前倾,右手一拍马屁股,那马就像离弦的箭一样冲向目标……”这时,那些被邀请出演的小演员们也忍不住插话:“我看××的作文,通篇人物都像是哑巴,没一处人物对话,写得太简单了,我们几个跟着他还没跳几个动作就没戏了……”王老师从不少同学的眼神里,已经读出了“豁然开朗”和“急不可待”。他马上让学生开始了“第二次习作”。这回再批阅时,王老师欣喜地发现他的“另类”尝试,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的作文情节起伏,人物活灵活现,读着让人有酣畅淋漓之感……像王老师的这种小课题研究,正是校本化、师本化的最本原的教师研究——研究的原动力来自教师当下经历的教学事件;研究的对象就是教师自身教学中碰到的真问题真困惑;研究目标直指教学方式的改进;研究过程就是教师的教学实践;研究结果就在于突破教学困境,形成解决类似问题的新认识新方法,生成“自我话语”,使“个人理论”得以扩充。所以说,校本小课题这样一种短平快的研究形态,应当是我们每个教师专业发展应对新课程的“快乐便桥”。每位教师都有权力享受到这种快乐,也应该去享受这种快乐。为了让我们的老师更好地享受到这种快乐,最后再强调一点:每位教师在研究中要不断学习、思考和总结,注重对成果资料的积累。对小课题研究的“成果”应该有一种新的认识:参与研究本身就是成果,研究的价值重在研究的经历。所以教师应该以学习笔记、资料摘记、研究日记、随笔、案例、课例、反思、教育叙事、阶段总结等多种形式,详实地记录研究过程,并建议骨干教师在研究结束时最好能够撰写研究报告或论文。这样才能更好地总结自己的做法,提升自己的认识,享受到更大的小课题研究的快乐。当然,小课题研究是课程改革过程中的一种新生事物。有待于我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究、总结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