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氏百岁堂名人馆(古代部分)展览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6:21:30
惠氏百岁堂名人馆(古代部分)展览稿2011-10-13 13:20

1,惠氏百岁堂名人馆(古代部分)     共25張) 

  前言

吴兴惠氏出自陕西扶风郡,扶风惠氏乃东周王朝第五代君王周惠王的裔孙,周王朝王室乃炎黄的嫡系。由之,我吴兴惠氏是华夏之贵胄,是中华民族阆苑中的奇葩,光彩夺目;就业绩而论犹如一棵大树屹立在中华民族姓氏之林。

华夏文明越五千年,源远流长,我吴兴惠氏先辈代有明君良臣贤士,人才辈出,在创造我伟大民族的灿烂文化中立下了丰功伟绩,谱写了辉煌的历史篇章,永远镌刻在我大中华的光辉史册上,名扬天下,启迪后人。

 

2,惠姓始祖周惠王世系图          黄帝——   姬挚 (玄嚣 )——  蟜极   ——帝喾——姬弃(后稷)——姬不窟——姬 鞠——……——(商朝)姬公刘——姬庆节——姬皇仆——姬差费——姬毁瑜——姬公非——姬高圉——姬亚圉——姬孙祖——姬古公亶父——姬 厉——姬 昌(周文王)——(西周)姬 发(周武王)——姬 诵(周成王)——姬 钊(周康王)——姬 瑕(周昭王)——姬 满(周穆王)——姬繄扈(周共王)——姬 艰(周懿王)——姬辟方(周孝王)——姬 燮(周夷王)——姬 胡(周厉王)——姬 静(周宜王)——姬宫涅(周幽王)——(东周)姬宜臼(周平王)——姬 林(周桓王)——姬 佗(周庄王)——姬胡齐(周厘王)——姬 阆(周惠王)(惠王庶出始姓惠)

3,

 

 

轩辕黄帝

轩辕黄帝为中华民族始祖,人文初祖,中国远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黄帝(前2697-前2599年),少典之子,本姓公孙,长居姬水,因改姓姬,居轩辕之丘(在今河南新郑西北),故号轩辕氏,出生、创业和建都于有熊(今河南新郑),故亦称有熊氏,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他首先统一中华民族的伟绩而载入史册。他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创造文字,始制衣冠,建造舟车,发明指南车,定算数,制音律,创医学等。与炎帝、蚩尤同为中华民族的祖先,居五帝之首。有嫘祖、嫫母等四位夫人。有《黄帝内经》传世。

 

 

 

 4,

 

   帝喾(kù),公元前2380~前2345)姓姬,名喾(一名夋),号高辛氏,为上古时期三皇五帝”中的第三位帝王,即黄帝的曾孙,“生而神灵,自言其名”,前承炎黄,后启尧舜,奠定华夏基根,是华夏民族的共同人文始祖。在位七十年,享寿百岁。死后葬于商丘市睢阳区南20公里的高辛集(另一说法帝喾死后葬于濮阳顿丘城南台阴野之秋山。 帝喾 “爻策占验推算历法,穷极变化,颁告天下”《大戴礼·五帝德》说他“夜观北斗,尽观日,作历弦、望、晦、朔、迎日推策”,或“观北斗四时指向,以定节气;观天干以定周天历度。”科学探索天象,物候变化规律,划分四时节令,指导人们按照节令从事农畜活动,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华夏农业出现一次伟大的革命,农耕文明走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帝喾时代可谓上古时期的太平盛世。他的治国方略是:“德莫于博爱于人,政莫高于博利于人。政莫大于信,治莫于大仁。”强调以诚信、仁德使天下治。所以《史记》说他“普施利物,聪以知远,明以察微,顺天之义,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脩身而天下服……日月所照,风雨所至,莫不服从。”帝喾在人民群众中尤以诚信而著称。“嫁女盘瓠犬”的故事历数千年而不衰。说犬戎房王作乱,帝喾征而不胜,便告文天下,凡取房王人头者,可得千金,封万户,赐帝女为妻。后来,一个头状如狗头的人叫盘瓠,以自己的勇猛和智慧取房王首级,帝喾即履行诺言,嫁女封邑于盘瓠犬。帝喾作为一代帝王,不仅能养性自律,大公无私,而且倡导诚信,明察善恶,为天下人所景仰,为历代帝王所推崇,时至今日,仍有积极意义。曹植颂之:“祖自轩辕,玄嚣之裔,生言其名。木德治世。抚宁天地,神圣灵宾,教讫四海,明并日月。”

,5, 

    姬弃后稷

姬弃周的始祖名弃,曾经被尧举为“农师”,被舜命为后稷。《诗经?生民》篇说:“厥初生民,时维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无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载震载夙,载生载育,时维后稷。”

 后稷,乃神农。系黄帝嫡系,周族远祖。其母亲为邰氏之女,炎帝后裔。姜原性清静,好稼穑。 传说姜原出野,践一巨人足印而怀孕,生下以不祥被遗弃。先扔于狭窄的道路上,牛羊经过避开走,不践踏他;于是又扔于树林中,一些砍柴的好心人又抱了回来;姜原索性把他抛在已结了冰的沟渠上,一只大鸟却把翅膀垫在孩子身下温暖着他。姜原觉得奇怪,就把他抱回来抚养,故取名弃。   弃在孩提时,就有着远大的志向。他在游戏的时候,喜欢效仿大人种植麻、菽,待长大后喜爱耕种农田,所种的庄稼因耕作适宜,取得丰收,许多人都向他学习种植技术。消息传到朝廷,帝尧听见人们都在夸奖弃,便请他为农师,指导大家种庄稼,天下得其利。帝舜继续重用弃,对他说:“弃,黎民肚子饥饿,我命你当农师,指导人民种植百谷”,并且把邰封赐给他,官号后稷。弃还协助大禹,征集人役百官治理九州土地,观测登记大山大州的位置走向,修路架桥,开辟交通。对因灾减产、粮食短缺的州里,以朝廷名义加以调剂补充、救济,平衡各诸侯辖区内的物资,使天下平安无事。  ,   6,

 

   周文王像

姬昌周文王(前1152~前1056),即殷商西伯(意即西方诸侯之长,《封神演义》演绎为西伯侯),又称周侯,周季历周朝建立后,尊为王季)之子,姬姓,名昌。先秦时贵族有姓有氏,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故周文王虽姬姓,却不叫姬昌。“姬昌”一说在东汉时期成型,后世因之,遂称文王为姬昌。传在羑里(今河南境内)根据伏羲氏(人皇始祖)的研究成果继续演绎易经八卦。其素以仁义著称,常言道“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即是对他的称颂。

 

7,

 

 

 

   周武王画像

姬发周武王西周王朝开国君主,周文王次子。因其兄伯邑考商纣王所杀,故得以继位。他继承父亲遗志,于西元前11世纪推翻了残暴的商纣王朝,夺取全国政权,建立了西周王朝,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政治才能,成为了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死后谥号“武”,史称周武王

 

8,

 

 

  

姬阆周惠王,为惠姓始祖,于公元前676——前652年在位,公元前652年12月姬阆病死,谥号为惠王,史称周惠王。其庶出裔孙以其谥为“惠”氏。封地于陕西扶风。

 

 

9,

 

 

 

 

   惠子

惠施(-390 — -317)宋国(今河南商丘市)人,战国时政治家、辩客和哲学家,是名家的代表人物。惠施是宋国(今河南商丘市)人,

他与庄周为友,是名家代表之一。主张“合同异”说,认为一切差别、对立是相对的。他博善辩,与庄子是好朋友,思想观点也很相近。庄子称“惠施多方,其书五车”,著有《惠子》。惠子博学多才,古来素有“学富五车”之美称。

他在公元前三三四年至前三二二年间(魏惠王后元元年到十三年)做魏的相国,惠施是合纵抗秦的最主要的组织人和支持者。他主张魏国、齐国和楚国联合起来对抗。主张联合齐、楚,尊齐为王,以减轻齐对魏的压力,曾随同魏惠王到齐的徐州,朝见齐威王。他为魏国制订过法律。到公元前三二二年,魏国被迫改用张仪为相国,把惠施驱逐到楚国,楚国又把他送到宋国。到公元前三一九年,由于各国的支持,魏国改用公孙衍为相国,张仪离去,惠施重回魏国。

    惠施也和墨家一样,曾努力钻研宇宙间万物构成的原因。据说,南方有个奇人叫黄缭的,曾询问天地不塌不陷落以及风雨雷霆发生的原因,惠施不假思索,立刻应对,“遍为万物说”(《庄子·天下篇》)。庄子曾说惠施“以坚白鸣”(《庄子·德充符篇》),批评惠施“非所明而明之,故以坚白之昧终”(《庄子·齐物篇》)。可知惠施的论题,主要的还是有关宇宙万物的学说。著有《惠子》一篇,已经失传,只有《庄子·天下篇》保存有他的十个命题。

  惠施的十个命题,主要是对自然界的分析,其中有些含有辩证的因素。他提出物质世界无论是宏观世界还是微观世界都是无限的但又是有限的。  惠施有些命题与后期墨家有争论。《墨子·经上》曾说:“厚,有所大。”认为有“厚”才能有体积,才能有物体的“大”。而惠施反驳说:“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认为物质粒子(“小一”)不累积成厚度,就没有体积;但是物质粒子所构成平面的面积,是可以无限大的。《墨子·经说下》说:“或不容尺,有穷;莫不容尺,无穷也。”认为个别区域前不容一线之地,这是“有穷”;与此相反,空间无边无际,这是“无穷”。而惠施反驳说,“南方无穷而有穷”,就是说南方尽管是无穷的,但是最后还是有终极的地方。后期墨家认为“中”(中心点)到相对的两边的终点是“同长”的。《墨子·经上》说:“中,同长也。”而惠施反驳说:“我知天下之中央,燕(当时最北的诸侯国)之北,越(当时最南的诸侯国)之南是也。”因为空间无边无际,无限大,到处都可以成为中心。后期墨家认为同样高度叫做“平”,《墨子·经上》说:“平,同高也。”而惠施反驳说:“天与地卑(“卑”是接近的意思),山与泽平。”因为测量的人站的位置不同,所看到的高低就不一样。站在远处看,天和地几乎是接近的;站在山顶上的湖泊边沿看,山和泽是平的。

  惠施把一切事物看作处于变动之中,例如说:“日方中方睨(“睨”是侧斜的意思),物方生方死。”太阳刚升到正中,同时就开始西斜了;一件东西刚生下来,同时又走向死亡了。这种看法在一定程度上认识了事物矛盾运动的辩证过程。

 

10,惠乘(  画像在书前)交趾郡太守,秉性正直,治郡有术,民沾其德,为贤太守,(后汉书记载,交趾郡,武帝置,即安南王国,洛阳南11000里,豁十二郡,《后汉书今注今译》说,治所在今越南河内市东天德江北岸)          11,



 

惠元佑(1081—1142)

字吉甫,宋大学士,陕西扶风人。曾经参与反对“花石纲”、力劾朱勔。北宋末国难之际兼任邓州路总管、亲征行营制置使等职,护驾宋高宗由汴梁南渡临安,建立南宋王朝。素与岳飞友,力主抗金、恢复中原,因朝廷以秦桧为首的奸臣当道,主暗臣奸,遂辞官定居吴兴大全港。后因闻好友岳飞遇难,极度悲哀不食而逝。与其同朝为官的兵部侍郎王居正所撰的《宋文渊阁学士惠公传》中赞曰:

学本孙吴,识参宗李,遇岳于微,兼哭其死,扈驾艰难,寇不能迩,时固为之,道则如矢,卒完其真,论之所美!(详见《宋文渊阁学士惠公传》)

 

  

 

 12,惠正字原明,谱名三八,为宋朝诸生,封太尉。精通道学,传为入馆修道,后得道羽化。墓及其祠庙在堵城,当地居民依旧对其膜拜传颂。惠氏宗谱上记载:“生平有神明,娶李氏,墓在太湖之源,正统年入迁灌泾桥(现名堵城桥)南庙基之侧。其年有马童祭神,忽跃起,引人入太湖水中里许,指曰:此中有物。乃于水中得朱匣,上书'三八太尉之骨’,因携置太尉庙侧,入庙卜葬卜出其骨,已忽为风沙所掩,成坟。其神灵显赫,本处人家供奉家堂为神主,有祷即应。称曰:太尉在吕梁洪威尤甚。”又说“……著奇表异,太湖之滨,风恬浪静,庇护斯民……”

 


 

13(图在《惠氏春秋》前插图)惠直:字子温,宋进士,历任德化主簿、歙州推官、太常博士。最初名叫直方,后去“方”留“直”,改姓名为惠直,意在保留正直之名。

 


  

13, 

惠氏宋代十进士榜:

1,  惠柔民  惠需之长子,元符3年进士,厚淳朴,文词丰美,曾经担任殿中侍御史

2,  惠需     大观3年进士,历任东平刑曹、袭庆通判等职

 惠安民  惠需次子,与其父在大观3年同进进士,中进后却拒绝为官,乐为布    衣。“雄文超群,倜傥不凡”,于乡间见义勇为,扶贫救困,乐善好施

3,  惠敏     绍兴4年进士

4,  惠迪     绍兴24年进士,授浙江临安府教授,累迁大理士直、国子博士

5,  惠哲     绍兴24 年进士,任信州铅山主簿、建康府教授等职

6,  惠纯     字原善、纯夫,惠迪子,绍熙4年进士,任浙江台州府司马参军,家谱中有 :“里党中常以忠厚称之,”“不欲以才自玄”,

 

7,  惠端方  惠哲次子,庆元2年进士,任浙江永嘉县丞、安徽祁门知县

 

8,  惠棐     嘉泰2年进士,仕至殿帅府太尉

  10,惠有大    惠敏之子, 开僖元年进士,河曲知县,“卓识超前,遇事应机立剖,缙绅中咸服其济变之才。”是一位机敏、有威望的好县官。

      
14,惠希孟:字秋崖,元代江阴人,天资聪慧,博涉群书,着有《易象钩玄》、《杂礼纂要》、《家范》等书。其兄惠希颜,弟惠希点无子嗣,希孟奉兄抚弟,相爱无间,

 , 

 

 

 

 15,


 

惠有声(1608——1677),字律和,号朴庵,是明末岁贡生,精研经学,对《春秋左传》深有研究,曾著《春秋左传补注》一书。平生以“九经”教授乡里,足迹不入城市。同里学者,徐枋和他最为友善。惠有声为四代经传之首,“一门两进士,父子双翰林” 吴派经师第一人。惠 栋称“余家四世传经,咸通古义”。

 

 

 

16,

 

惠周惕  

惠周惕(?—约1694)清代学者、诗文家。原名恕,字元龙,又字砚溪(或作研溪),号红 豆主人,吴县人。少年时,受业于乡贤、著名学者徐枋、汪琬。康熙十八年,举“博学鸿儒”科,因母亲亡故,丁忧在家,不能参加考试。康熙三十年进士及第,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改任密云县知县。在密云很有政绩。卒于任上。周惕对于“经学”十分精深。著有《易传》、《春秋问》、《三礼问》、《诗说》等。有清一代二百余年,讲授汉儒的,首推东吴惠氏。而惠氏三代传经,惕为创始人。亦工诗古文辞,其“诗格每兼唐宋,然皆自出新意,风神转佳”(《国朝诗别裁集》)。“朴学工诗,殆罕其匹”(《晚晴簃诗汇》)。著有《研(砚)溪先生全集》。

 

 

17,

  

 

  

惠士奇

  

惠士奇(1671-1741) 清经学家。字天牧,一字仲孺,晚号半农,家有红豆斋,人称红豆先 生。江苏吴县东渚人。康熙四十八年进士,官编修、侍读学士,曾典试湖南,督学广东。雍正间,以召对不称旨,罚修镇江城,以产尽停工削籍。乾隆初,再起为侍读。传父惠周惕之学,撰《易说》、《礼说》、《春秋说》,搜集汉儒经说,征引古代史料,加以解释,方法较宋儒为缜密,但较拘泥。 惠士奇康熙年间中进士,官编修,曾典试湖南,任广东学政,以经学倡导,士风大振。官至侍读学士,后因病辞官,继承其父惠周惕之学,在家研究经史,晚年尤精于经。古音古字,皆分别注疏,援引诸史百家之文,以为佐证。著有《易说》、《礼说》、《春秋说》、《琴笛理数考》等。搜集汉儒经说,征引古代史料,加以解释,方法较宋儒为缜密,

 

 

 

 

 

 

 

 

 

 

 18

          

惠栋(16971118—17580627)     清代汉学家。汉学中吴派的代表人物。字定宇,号松崖,学者称小红豆先生。江苏元和(今江苏吴县)人。 经学世家,祖周惕,父士奇,皆治《易》学,三世传经,赞为一代佳话。生于1697年十月五日(11月18日),死于1758年五月二十三日(6月27日)早年,随其父至广东提督学政任所,父卒归里,课徒著述,终身不仕。其学沿顾炎武,一生治经以汉儒为宗,以昌明汉学为己任,尤精于汉代《易》学。承继家学,师有专门,对诸经多所探究,著作颇丰,有《易汉学》、《古文尚书考》、《九经古义》、《松崖文抄》等。

  乾嘉考据学派主要分为吴、皖两大派。吴派以惠栋为首。他们的治学方法是信家法而尚古训,惠家经学自尔节公始,而惠栋则达到了学术的最高峰。

 

惠栋,字定宇,号松崖,江苏吴县人,学者称为「小红豆先生」.生於康熙三十六年(西元1697年)十月初五,卒於乾隆二十三年(西元1758年)五月二十二日,年六十二.惠栋出生於书香官宦之家,自曾祖惠有声起,至祖父惠周惕,父亲惠士奇,皆精於经学,尤以祖父惠周惕对汉代经学的研究最为重要.惠栋自幼即笃志向学,家多藏书,日夜耕读,并承袭家学,於经史,诸子,稗官野乘及释道二藏,无不涉猎,江藩说他:「雅爱典籍,得一善本,倾囊弗惜,或借手钞.校勘精审,於古书之真伪,了然若辨黑白」.乾隆十五年,高宗皇帝命大吏荐举明经,黄廷桂,尹继善保荐,未中选,从此绝意仕途,潜心治学.惠栋一生未尝仕进,与书为友,对诸经熟练博通,故其学大都据古注疏之说而疏通证明之,并以为古字,古音非经不能辨,主张古训不可改,梁启超说其:「凡古必真,凡汉皆好.」.其经学之著作相当丰富,今可考的有: 周易述 二十三卷,乃据宗虞翻义,并参以郑玄,荀爽诸家之说而来; 易汉学 八卷广为蒐集汉儒易学遗说; 易例 二卷采汉儒易说; 周易本义辩证 五卷目的在订正五经大全在篇次上的谬误; 新本郑氏周易 三卷针对宋王应麟 郑玄易注一卷 一书之缺失加以补正; 古文尚书考 二卷主旨在辩东晋梅颐 古文尚书 之伪; 辑尚书大传 , 明堂大道录八卷 , 春秋左传补注六卷 , 九经古义十六卷 , 惠氏读说文记十五卷 ,以上皆为其对於经学之相关著作,其馀尚有为数不少的专门著作,著述之多,在清人中可谓少见.故惠栋学问可说相当广博,无怪乎钱大昕称其「当在何休,服虔之间,马融,赵岐辈不及也.」

 

 19,惠畴 (1613—1677)

字庶康,号亮采,清杨舍人,赠文林郎。顺治8年(1651)中举,顺治12年中进士,任太平服教谕。光绪年间《江阴县志》记载:“其为德于乡,浚谷渎巷,建文星楼,请当事永免杨舍徭役,里人德之”。 

 
  
 

20惠润(1649—1722)

字醒庵,号沛苍,杨舍人,惠畴之子。赠奉政大夫。康熙14年(1675)中举,康熙27年(1688)中进士。为官政绩突出,任山东兖州府沂州费县知县时“擒士寇林三卓、张九龙,并散其党,费境遂安 ”。清光绪年间的江阴县志登载他在费县“锐意求治,兴学校,正士气,因利革弊,岁荒捐俸以赈, 擢户部浙江司主事,篡修盐政全书,屡迁刑部郎中。归家中,30年横河淤塞,请于当道檄县深浚。”在年修祠修谱,为我惠学士祠申请获得官祭。

     

 21惠元辂(1679—1738)字朴存,号驾三,杨舍人,惠润之子。康熙44年(1705)中副榜,任郴州别驾。清光绪年间《江阴县志》记载:洁己奉公,苗民怀威,在年7年,盗戢民安,擢宜城县令。勤劳称职,卒于官。

 

 

 

 

 22,

 

惠孟臣,生卒年不详,大约生活在明代天启到清代康熙年间,荆溪人,著名壶艺名家。“孟臣”姓惠,是从听泉山馆珍藏的白砂大壶中得知的,根据是此壶底款有“天启丁卯年荆溪惠孟臣制”楷书十一字。关于他的姓氏、籍贯和大约生活年代有了较明确的断定。

惠孟臣壶艺出众,独树一帜,作品以小壶多、中壶少、大壶最罕,所制茗壶大者浑朴,小者精妙。善于配制多种调砂泥,有白砂、紫砂、朱砂,以朱紫者多,白砂者少。壶式有圆有扁,有高身、平肩、梨形、鼓腹、圆腹、扇形等,尤以所制梨形壶最具影响,十七世纪末外销欧洲各地,对欧洲早期的制壶业影响很大。据说安妮皇后在定制银质茶具时,要求模仿惠孟臣的梨形壶。孟臣所造小壶大巧若拙,移人心目,以擅制小壶驰名于世,后世称为“孟臣壶”,这种小壶特别适合于饮功夫茶,因而风靡南国。后期专制朱砂几何形小壶,造型奇、体积小、工艺精。这种壶式为后世水平壶的前身。孟臣壶工艺手法极洗炼,富节奏感,尤其是壶的流嘴,不论长或短,均刚直劲拔,有着与众不同的鲜明特色。壶体光泽莹润,胎薄轻巧,线条圆转流畅,成为孟臣壶突出的风格特征。

  惠孟臣制壶除注重壶体浑朴精妙外,尤注重铭刻的书法。他的刻款书法秀娟,不离唐贤风格,笔法绝类唐代大书法家褚遂良。“孟臣壶”传器款识有书“文杏馆孟臣制”、“荆溪惠孟臣制”、“惠孟臣制”、“孟臣制”。有的前面标有制作年份或绝句,如“大明天启丁卯孟臣制”、“水浸一天星孟臣”、“叶硬经霜绿孟臣制”、“烟村四五家孟臣”或“云入西津一片明”、“寸心千古秀”等诗句,一般是在十几字组成的诗句或吉祥语闲章下镌刻孟臣制,字体多为楷书,也有行书体,笔势灵动,具书法韵味,用竹刀刻划,后期作品并用钤印。孟臣壶的款识以盖内有“永林”篆书小印者为最佳精品。          

 23,惠逸公(约公元1766~1831年),清朝著名紫砂艺人。惠逸公生于清雍乾年间,他大小壶兼制,以工巧闻名,可与惠孟臣相提并论。与明朝的惠孟臣并称“二惠”。只是惠孟臣的作品以浑朴精巧出名,比较而言,惠逸公则工巧有余,浑朴不足。但逸公制壶形式大小与诸色泥质俱备,且长于工巧,而浑朴不逮。逸公书法楷行草书俱备,楷书尤有唐人遗意,而竹刀钢刀俱备,刻镌或飞舞或沉着。其壶泥色最奇,小壶亦有佳者,莫若手造大壶之古朴可爱也。 
           24,乾隆对联  :用KT板 188×38       ,红底金字,繁体行楷,    乾隆题字内容于《惠氏宗谱》卷3末页(此印重新扫描)         萬古清風綿世德            九峰雲靄獲靈祠      乾隆题字内容于《惠氏宗谱》卷3末页(此印重新扫描)           25   和亲王对联:160×20            宋室名臣今古衣冠如在日                                            千年俎豆春秋霜露不磨心(古隶,要繁体,不要KT板 但要不干胶用以粘貼在圓柱子上,大红底黑色字)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