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娃娃是什么预兆:2010年第十届中国创业投资暨私募股权投资年度论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5:05:49
主持人: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早上好!欢迎来到由清科集团主办的2010中国创业投资暨私募股权投资年度论坛,我是主持人田华。我们今天的内容除了上午的专场讨论之外,下午还将举行2010年度中国创业投资暨私募股权投资年度排名的颁奖典礼,大家将有机会和我们共同来见证2010年中国创业投资暨私募股权投资年度排名榜单的诞生。在这里,我们要再一次感谢各赞助方对本次论坛的鼎力支持。下面我们要进行的是第七专场的讨论:清洁技术“盛宴后冷思考”,我们有幸邀请到了青云创投创始人兼总裁叶东先生担任本场论坛的主席,掌声有请叶东先生及我们的嘉宾们!

  叶东:各位嘉宾,大家早上好!今天很高兴有这样一次机会让大家来参加清洁技术论坛,今天的专题非常符合我们现在世界的状态,盛宴之后的“冷思考”,今天的会议也夜店小冷场,希望以这样的气氛来衬托今天的主题。这次会议恰逢十周年,也恰恰是清洁技术从冰冷的市场到温暖的市场,一个烫手市场的转变,正好经历了十年的时间,大家可以看到这一壶水是如何被煮开的,由于今天时间有限,参加的论坛发言人比较多,我们很难非常深入地展开这样一个非常沉重、巨大而广泛的话题,我们只是揭开面纱的一个小角,我们会在论坛的最后十分钟开放给大家,大家有些什么想法和问题都可以提出来。

  今天我们总共有6位嘉宾,算上临时没有到场的一共有7位,这7位嘉宾也覆盖了清洁产业技术的各个方面,从最上端来讲就是清洁技术基金的投资人,所以我们这边有来自BP的Justin,作为LP的代表,还有来自于基金管理界,像VantagePoint的李峰,还有来自上海的范南先生,从LP到GP,我们下面将展开今天的论坛,希望每个人简单介绍一下自己的公司。

  Justin Adams:大家早上好,非常荣幸能够有机会参加今天的会议,我是专门负责BP公司里的替代能源部的副总裁,BP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我们在世界范围内都有生产业务,但是在过去的十年当中,我们发现清洁能源技术可以让我们应对所面临的挑战,这些挑战是在今后几十年必须面对的,中国BP在过去的5年当中已经投资了差不多35亿美元的规模,比如其他的新的清洁能源行业,我们都有了很多项投资,所以我非常高兴能够有机会进行这方面的合作,我也很期待向大家学到更多东西。

  叶东:谢谢您的介绍,第二位嘉宾我们可能不是很熟悉,建银国际投资的以环保为主题的项目,我们也很想知道相关的情况。

  范南:谢谢,非常高兴今天有这样的一次机会和叶总一起就环保的问题进行简单的探讨,我们基金的全称是“建银城投股权环保基金”,我们这个基金是合资基金,除了建银国际之外一个很重要的管理合伙人,和我们共同管理基金的出资代表是上海城投,应该说我们的基金建立的初衷是作为建设银行总行和上海市政府共建两个中心的重要战略内容之一,我们的出资人除了上海城投之外,还包括上海城建、上海建工等等,作为建银与上海城投一起合作,一方面上海城投确实是作为我们和上海合作的一个重要桥梁和媒体,另一方面上海城投本身也是整个环保行业里某些方面单体最大的运营商,对整个基金的运作发展是蛮有好处的,我们的基金相对叶总的基金来说是非常新的,整个管理公司成立到目前为止不到一年,在这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所有的同事一起努力,我们完成了首期18亿资金的募集,现在资金全部到帐,也完成了第一批项目的筛选和投资工作,应该说在未来的环保行业投资领域,我们还要向在座的各位专家多多学习,谢谢叶总。

  Mikunj Jinsi: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有机会参加这次论坛,我是在华盛顿特区国际金融公司工作的,是在世界银行下面,我们平时专注的是在这个新兴市场当中最大的投资者,我们在中国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了,最近对我们的业务进行了重组,特别看重我们公司策略的战略部分,我们也特别关注气侯变化的情况,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整合我们业务当中的投资、咨询方面的能力,把他们整合起来,去年我们在很多和气侯变化有关的方面做了很多投资,去年其中的15%的投资是针对所有和气侯变化有关的15%,我们整个集团也非常关注清洁技术的发展,我们对于任何和气侯有关的项目,包括一些创新,我们都有兴趣进行投资。我们这样做也是根据每个项目进行具体的评估,对过去中国两年有关环保和气侯变化方面非常关注,也是非常积极地参与。

  叶东:李峰先生也是我的老朋友,我们在硅谷的时候就认识了,他也经过了一个华丽的转身,从美国到中国,又在从事基金投资业务,在全世界非常知名的清洁技术为主题的投资公司VantagePoint,请为我们简单介绍一下吧。

  李峰:大家好,我是来自VantagePoint的李峰,我们的企业集中于做清洁技术方面的投资,目前来讲也许是全球最大的清洁技术方面投资的企业,整个规模有45亿美金,其中在清洁技术方面的投资15亿美金,过去的15年里我们投了一些企业,我们投了全球第一家纯电动汽车基础设施公司,目前也在以色列、丹麦这些国家,目前正在建两百万千瓦的,包括太阳能电池,投了LED公司,还有有一定知名度的企业,但是进入中国市场应该说是比较晚的,也是从最近两年刚刚进入中国市场,所以今天非常荣幸能够有机会到清科会场来学习,向大家请教,我也特别感谢十几年的老朋友,好朋友叶东能够给我这样一次机会和大家一起探讨。

  叶东:下面请DFGI的合伙人杨希,DFGI是世界知名的来自硅谷的管理公司,也有大量的案例,包括现在在清洁技术领域有很广泛的投资。

  杨希:各位早上好,我们的企业成立于1985年,总理设立在硅谷,从十年前我们就把清洁能源作为战略投资方向,迄今为止我们投资了70多家企业,另外也投入了全球第一家,我们从90年代进入中国,也属于非常活跃的风险投资基金,尤其是清洁技术领域,一些控制系统,太阳能上面的耗材,整个清洁技术是中国团队在中国的战略性投资方向,整体基金的规模是由65亿美金,

  张同贵:我还是想要改变这种差别,我们要向资本家靠拢,现在几位研究生和复旦将近40个学农业的一起,我们在农业方面做安全健康方面的产业,而且我觉得这个行业是非常负责任的行业,很高兴最近参加了世博会,我觉得清洁技术首先来源于我们自身,我们天天从事的都是快速生产的东西,留下来的可能都是一些抗生素之类的,我觉得今天这个机会非常宝贵,我们主要是做有机蔬菜的行业,这个行业是做得很艰辛的,但是未来的发展和市场是非常巨大的,在中国有很多迫切的技术使产能得到了提高,但是产能提高的同时也使产品的质量受到了影响,我花了5年的时间进行土壤改良,投入了几个亿的资金,现在安全的有机蔬菜已经有了很大进展,需求也越来越大,现在关于吃的问题,大家所看见的,或者报道上所听到的关于这方面的负面报道越来越多,包括三聚氰氨事件,在蔬菜方面大量使用农药化肥,残留物对人类的影响非常大,现在关注农业的资本家越来越多,我们也很荣幸地对叶总今年很关注我们,给了我们第一批投入,我觉得这是真正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创业族,把我们的产品做好就是我们最大的责任。

  叶东:谢谢张总,我在世博会最后一周专门参加了一个展出,其实我只看了一个榜单,有一个主题馆是“未来生活馆”,你会发现未来的生活几乎所有的技术都来自于和清洁、环保、低碳有关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在那个展位当中我非常高兴,或者很激动的看到了多利农场的产品出现在展台上,恭喜张总。今天的主题是盛宴后的冷思考,这分为两方面,首先是盛宴,盛宴为什么会产生,其次才是冷思考。环境投资不用清洁技术这个词,因为实际上出现的时间比真正的行业发展晚了很多,最早的时候是以环境投资作为主题出现的,大部分不是以专属基金的出现,但是在这个市场当中你会看到有一些远见卓识的投资人一直在扮演这个市场的推手作用,今天的盛况和他们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他们最早期就在环境投资方面,那个时候还没有清洁技术这个词,把很多的资源和精力放在基础设施和环境相关的领域,这里非常有名的代表就是以IFC为代表的国际开发性银行,在这方面做了很大的推手,IFC也是很多基金的投资人,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国外,那么清洁技术诞生之前就在环保方面已经有很多经验了,所以这个问题留给nikunj,这个话题在过去十年已经变得越来越热门了,你是如何评价这个变化的?

  Nikunj Jinsi:谢谢,这是一个非常变化的市场,IFC也是见证了这个变化,我们做的不仅仅是清洁技术,在过去的十五年也是投资了若干个关于清洁能源和技术方面的项目,作为IFC,我们是对于清洁技术方面有承诺,而且在技术推动方面的发展,在接下来的五到十年里,我们希望有更多的私人资本更多地投资到这个行业来,但是我们作为一个投资银行的机构,应该投资那些曝光率比较低的企业,而不是投大家都已经热膨的行业,我们知道现在有很多的私人资金也都进入了这个行业,我们现在IFC也是去一些边缘的城市,比如吉林、四川等等中西部和东北部的城市,离开这些东部的一线发展城市去关注更广阔的欠发达的地区,包括可再生能源,包括风能、太阳能,另外还有生物燃料都是我们所关注的行业,还有就是节能方面也是我们所关注的,另外和其他投资者一样,我们对废水处理公司也是感兴趣的,包括水循环等等,我们希望能够在EB、电动汽车等方面都予以关注,中国是一个大国,清洁技术市场也是非常广阔的,所以我们对于扩展在这方面的业务是非常有信心的,机会是很多的,我们之所以这么热情地推动这方面的业务不仅仅是为了推动我们自己公司业务的成长,也是希望可以带动更多的私人股权加入这个投资行列当中。

  叶东:另外一个在市场当中的推手,除了DFI,我们把它定位为战略投资者,因为在清洁技术、环境领域最早是以战略投资启动的,在这个市场当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力量是来自世界500强的大公司,例如BP这样的公司,如果说翻开整个投资领域,在清洁技术当中会发现,能源占到了半壁江山,有时候还会是多半个江山,从创投公司的数字中可以看到一半的资金都是能源方面的领域,无论是风能、太阳能还是节能、智能电网,包括现在说的电动汽车都是和电分不开的,在全世界的能源领域,BP我认为是最出色的,特别是不遗余力地在太阳能和风能领域里做了大量的投资,但是过去的十年他们的投资也在发生变化,通过他们的变化我们也可以得到更多的市场信息以及未来趋势的判断,那么我更想听到作为一个石油公司如何从战略的角度看待清洁能源的再生,Justin,您认为过去的十年有什么变化和趋势?

  Justin Adams:很多人对于能源领域不是很了解,我们知道能源整体的投资量非常大,要生产煤矿、天然气、石油等等,我们知道其实90%的能源仍然是化石能源,但是我们知道化石能源总归是要用光的,在接下来的几年当中可能不会用光,但是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随着能源消耗的增加,化石能源毕竟是要用光的,而且石油、天然气、煤到底可以再生产多少,这样就会引起很多多国的担忧,比如对于中国的能源需求是与日俱增的,中国现在进口的石油实际上包括煤炭都是在增长的,所以大家都在寻找是不是能够用多样化的能源进行补充和替代,比方说大家都很关注的二氧化碳排放,气侯变化等等问题,所以大家都希望可以在全球的层面就这些碳排放达成一致。而且大家对于地方性的环境、空气质量也非常关心,地方政府也是需要能够找到更清洁的能源来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接下来的10-20年里,我们知道将会有2亿,在中国城市化的进程在接下来的十年里城市居民会增加2个亿,有那么多人进入城市生活,对于能源的消耗也会增加,因此我们必须要找到这个可持续性的清洁能源,今天我们所投资的可再生能源,对于未来是非常有前景的,我们必须把这个成本降下来,而且规模还要进一步做大,来慢慢取代今天所使用的大比例的化石能源,我们希望能够从今天所占的一个比较小的份额扩展到在接下来的几十年扩展到比较大的份额,但是我知道就算是到了二十二世纪,我们要完全从化石能源转到清洁能源仍然是很困难的,尽管很难,我们知道还是要做,因为这个能源危机的挑战实在是太严峻了,大家对能源的需求一定会越来越强,现在大家都在看怎样去创新,技术怎样创新,基于这样的原因,所以我们也是与一些世界各地的小公司合作,与一些基金合作,目的就是为了共同解决这些问题,我们一定要扩张我们清洁能源的规模,在全球范围达到一定的规模之后,我们知道很多做小型清洁能源的公司都缺钱,都需要资金,因此我们需要帮助他们来共同把这块市场做强,因此我的团队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叶东:下一个问题想请教李峰,李峰除了是VantagePoint的合伙人还有另外一个头衔,就是国家可再生资源协会,担任很多工作,包括投资工作,对外交流工作,和其他政府的交往当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桥梁和推手作用,所以应该是我们当中最接近于政策决策者的一位投资人,所以我也想请他们跟大家分享一下在过去的十年,或者按照“十二五”计划来讲,你会看到从“十一五”到“十二五”中间国家引导性的政策发生了什么样的改变。

  李峰:叶总给了我一个非常大的题目,在今天的场合我就说一点个人的看法,不能代表学会,也不能代表政府,仅仅是我个人的观点。首先,我觉得国家从政府政策层面是真正把清洁能源,把节能减排、二氧化碳低碳技术作为我们下一步经济发展的一个根本的原动力的产业,这是中国在整个国际社会上都面临着减碳、节能环保方面的压力,这是外部的环境,另外从我内在的发展来讲,我们的确需要一个更清洁的环境,更好能效的技术,能够把产业做更大的提升,所以希望抓住这个基本的机会来推动整个中国产业的更新发展,第三在全球范围内外交工作的合作,中国在和平崛起的过程中还有非常融洽的话题,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个大环境下,我们往往是超额完成项目,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就目前的目标到2020年,我们要把一次能源中的15%要成为非化石能源,这个目标其实实现起来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2020年每个单位的GDP排放意味着大量的投资机会和大量的产业机会,具体到技术的范畴,风电的2020年目标需要达到1.5亿/千瓦的装机容量,目前中国整个的装机容量是将近2600万千瓦,现在每年应该有1200万千瓦的分机容量需要完成,这些基本上代表了全世界每年差不多是两千万千瓦,但是目前很小的,中国目前整个产业已经占到了全球生产能力的60%,我们可能生产能力一年已经将近1千万千瓦了,所以我相信目前得到的统计来讲,大家宣布想要建,或者在未来几年之内要建的光伏已经有一千多万千瓦,所以我觉得到2020年两千万千瓦的光伏装机很有可能是会被突破的,这也同时意味着大量的投资和发展机会,因为时间有限,我就随便说一点自己的感受。

  叶东:下一个问题提给DFG的杨希,因为我们知道DFG的投资,作为硅谷起家的风险投资公司,现在在中国投资清洁技术领域,我想请杨希跟大家分享一下跟国内的清洁技术投资,在过去几年当中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你们更多的注重在中国市场的哪些领域,对于我们这些有志创业或者开始融资的提供一些建议。

  杨希:德丰杰在美国和中国都专注于投资清洁技术,实际上不管是从要创业的企业来讲,还是对于投资机构的选择差别还是蛮大的,中国我们喜欢投资具有高技术壁垒的产品或者业务,但是在市场上的选择有一些明显的不同,在中国我们比较侧重、偏向于应用型的技术,这是已经被验证的应用,在中国做一些优化,更重要的是去实现,去应用中国市场,但是在硅谷做这些投资的时候,Next Generation,包括上市的电网企业,当时在投资这家公司的时候智能电网的概念是很模糊的,今天中国也在探讨这种商业模式,包括在国外投资第一家电动汽车公司,在国外更侧重地是把握下一代技术演变方向,这几年带来了一些新的应用、新的市场和新的商业模式,这是非常大的一个不同点,我觉得对于国内创业企业家来讲,一方面必须要有合适的技术,没有技术的话什么都是无从谈起的,会引进一些外国的团队,也可以从本身研究当中积累但更重要的是一定要和应用市场结合,只有和市场很好的结合才能做出很好的产品的定义,有些产品本身的性能是不需要的,有些性能是需要做一些优化的,举一个例子来讲,我们在09年的时候投了一家风机电的企业,这是国内第一大的,当时在国外技术针对中国本身风力发电的特征以及我们本身电网的条件进行很好的优化,我们不光是在性能上区别于国外的企业,我们还有更好的优势,所以和应用市场结合,利用我们的技术平台去做很好的产品的定义,这是我们对于在中国的清洁技术创业企业是非常重要的。

  叶东:谢谢杨希,其实我本人对于农业情有独钟,所以这也是我们很大的一个机会,中国不管GDP上升到世界第二位,国外投资和生活技术方式发生改变,中国本质上到目前为止还是一个农业大国,但是不一定是一个农业强国,在过去的改革开放30年当中,可能很多人看到经济的增长,GDP的增长,城市的变化,有一个很伟大的成就是被大家忽视的,这个成就就是来自于农业,如何使一个农业养育14亿人口,从吃肉、吃蛋、吃牛奶、吃蔬菜、吃鱼吃虾,种植业在中国其实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并没有被大家广为接受,我们也看到在过去几年,很多领域都遇到了发展的瓶颈,由于大规模使用化肥,大家把未来几十年的土地的肥力集中到这几年开放,进行掠夺式的开发,使农业已经无法为继,现在很多蔬菜种植企业,他们的蔬菜已经被国外很多的政府被禁止出口,因为含有大量的农药残留,对于土地的肥力是巨大的、毁坏性的利用,我想有机农业展现了强大的生命力,想请张总跟我们分享一下国家对于有机农业的想法和安排,多利农业在这方面有什么计划。

  张同贵:我来跟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国家十二五期间,包括十一五期间缩小了城乡差别,要以城带乡,实行城乡一体化,连续中央7个一号文件最关注的话题是农业,我觉得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而且民以食为天,是离不开吃的,怎么吃得更健康,怎么才能吃得更安全,我们已经过了温饱时代,有一个数据不好在今天的场合上说,上海农业年鉴的数据,上海每一亩农药化肥量是全国平均水土的4倍,为什么是4倍?第一,人口众多,土地有限,要解决量的问题,第二、上海农业有很多农药,所以这就意味着我们的菜,我们的蔬菜,尤其是叶菜当中的农用化肥的区别是更为显著的,上个礼拜六还是一个比较高的政府官员到我们多利农场去,车上带了一篮子菜,到我这里然后再回家,回到家以后老母亲有一篮子蔬菜,说这个菜是最安全的,连农民都知道光鲜一点,好看一点,当然,我觉得国家要关心更多的民生,农民不赚钱可以不种了,我的芹菜种出来以后,7毛钱一斤,市场上卖3块钱一斤,我把菜摘下来洗干净,要付出劳动力成本,所以国家一方面对农民的考虑促进农民收入,另外还要考虑整个社会的比价,农民不赚钱怎么办,物价下来以后是暴富性增长,简单说不吃农药,不吃化肥,不用转基因的技术,按照原生态的种出来的菜就是有机的,所以有机蔬菜,生产程度最高的在哪里?英国人拿着喷雾器除草,现在人工除草5个人一天只能除以五,所以我们通过五年的土壤改革以后,能够吃出菜的口感,前三年的土壤改良,我只能告诉大家这三年当中没有用过农药化肥,随着时间越来越长,我们的菜放到冰箱里7天以后不会烂,他们觉得是腌掉了,而且现在有机行业从肥料开始,市场上的很多有机肥是用牛粪、猪粪做的,现在的养殖业用的大量饲料、抗生素,所以原来的猪粪、牛粪不敢做肥料。另外对于有机的发展国家是越来越重视了,因为食品安全的问题,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如果这一段都是半途而废,为了急于求成,我觉得潜力非常大,我到美国考察的时候,现在有机蔬菜消耗的比例在亚洲比较发达的国家,就是香港、台湾和日本,基本上是8%-12%,而在中国上海不到5%,现在很多人担心我花了钱,我需要这个产品,但是信任度有问题,超市里卖的是不是合规格的,我觉得未来发展方向是非常好的,我们力求做中国有机农业的第一品牌,在这方面也希望更多的投资者和企业家关注农业,这是我们的责任,谢谢。

  叶东:说蔬菜那么好,都可以当水果吃了,最后请范总谈一下,如果把清洁环境投资当做盛宴的话,在这个盛宴当中看到了哪些好吃的菜?

  范南:谢谢也总,从我们投资的方向来看,首先我们的环保定位是一个大的产业链,它的宽度和范围也比想象中宽,现在选择菜的标准,可能是要相对成熟一些,结合刚才李总和杨总的说法,第一是有未来政策的连续性,第二是有比较高的技术骨干,从起步来讲我们目前为止比较关注里环保行业的核心领域,就是污染防治方面的,具体的就是噪音处理和空气处理。

  叶东:现在时间不多了,虽然还有很多问题,但是很难展开所有的方面,下面还有5分钟开放给在座的各位,大家看看有什么想法来提问给在座的嘉宾。

  提问:我是台湾的LP,是海峡两岸农业发展促进会的会长,我想请教张同贵先生,刚才你提到更多的精力放在土壤和水的改良,那对于有机蔬菜的高附加价值产品,想请教一下你对于种子的安全是否也有一些关注,另外您做得这么好的有机蔬菜都是高附加价值的,有没有在标准化认证方面未来会有关注?因为这不仅在上海,在全国将来会有更大的市场,我前天在武汉签了一个农民创业园协议,我们也盼望能够向各位学习,最后您在量的腾飞上做得非常非常精彩,我在武汉的时候他们有一个红杉菜,只有1公顷,在座的专家都知道无论如何改良,其他地方都种不出来,品质是非常好的,但是量是有限制的,所以在您这边的农庄里对于高附加价值的有机蔬菜是否有量的爆发?

  张同贵:好的,两分钟搞定,Keep It Brief,我们的种子不做转基因,另外专业的事情由专业的人来做,台湾在有机农业方面是非常专业的,我们的团队里有8个专家做有机蔬菜的种植,关于标准的问题,今年农业部部长考察的时候,现在有机蔬菜的标准主要是土壤改良,希望我们企业建一个量的要求,我们希望和企业建立有机蔬菜量的标准,推动国家的有机蔬菜标准化的建设,谢谢。

  叶东:我是来自PE研发中心的,我想问一下李峰和杨希两位老总,你们认为在中国投资清洁能源和国外有什么不同之处?

  李峰:我想借你这个问题,也是借叶东的开场白正好我有一些想法在这里说一说,我觉得今天叶东选了一个特别好的题目,叫做盛宴之后的思考,我也在考虑这件事,想就您的问题说说我的看法,第一我觉得清洁技术的投资,我们已经经历过了IT的热潮是不一样的,有几大特点,第一,清洁技术的投资时间会更长,因为整个技术成熟的周期会更长,可能五年和十年,相信十五年前做博士的时候我们谈论了很多技术,到现在还没有成熟,还在继续研发中,这是第一点,第二点,因为市场更长,所以要有更多的耐心,因为时间更长也要有更多的投入,所以在准备资金上面要有一个更强的,更长期的,更大规模的资金支持的计划,做一个IT公司可能是半年一个技术更新就出来了,最长也就是两年,投入可能几百万美金,几千万美金都够了,清洁技术一上来可能就是几千万美金的规模,第三点就是更加强调整个产业链的合作,这就是为什么叶东刚才提到清洁技术一上来是从战略投资的角度向全球各种战略性大企业全面推广,所以在清洁技术创新性来讲,你们可能要想到作为企业家,一上来怎样作为一个全球的布局,做一个全面的合作,不过谈到盛宴,我们以前碰到的IT盛宴可能是新旧餐厅的周末足球Party,清洁技术的盛宴可能是一个满汉全席,要耐心地吃上三四天,可能要准备很多钱,一上来要跟大伙在一起慢慢地享用这个盛宴,谢谢。

  杨希:我觉得刚才回答第一个问题的时候简单提到了一点,在技术的选择上,国内更倾向于选择一些有利的技术,但是在硅谷选择的时候好象更适合上一代技术,这在国外也有很大的区别,还有就是跟地方的金融环境差别很大,在国内清洁技术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融资能力相对来说受到了约束,我觉得主要是银行方面的支持,并没有像国外这么完善,所以选择投资标的的时候在国内相对来说会选择一些资本消耗强度相对弱一些的企业。

  叶东:时间比较短,不能解答大家所有的问题,鼓励大家在会后多沟通,今天的题目是盛宴后的冷思考,我擅自改动了今天的话题,基本上主要讨论的是盛宴是如何形成的,盛宴有哪些好吃的菜肴,所以我本人认为这个盛宴尚未结束,我们的冷思考可以留在明年清科的论坛上,我们期待未来的几年清洁技术的发展更美好。

  主持人:接下来荣幸介绍本次论坛的主题演讲嘉宾,盘古创富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创始合伙人许萍女士。许萍女士多年来负责创业不动产投资,负责对中国几十家以上的新兴企业投资,现在是中国投资基金管理公司盘古创富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创始合伙人,同时还与天津泰达集团共同创建了合资人民币基金,其独有的网络是连接中国和日本商界的桥梁,下面让我们掌声欢迎许萍女士为我们做主题演讲,有请!

  许萍:大家好,刚才的精彩讨论好象引起了今天来宾的高度重视,他们还在交换名片,在这期间我先介绍一下我们公司的历史,我们盘古创富成立于2008年春天,我们是日本Partner的全资公司,在日本的历史也不长,正好十年的历史,但是日本的创投行业已经有三四十年的历史了,公司很多Senior都是有二十年,十几年,最多将近三十年投资经验的老总,就我五年观察中国投资的方向,我们一直总结出两件事,这十年来第一波是网络TMT,中国从金融危机以后,从制造业出口转向内需以后,消费品服务行业,还有清洁能源以及现在医疗领域的研发引起了投资家的广泛和高度的重视,但正是这几个新的投资点,我感觉不是来源于硅谷,相反日本有很多企业家的东西,因为日本的成长历史非常像我们中国,他们从战后一直靠出口制造业,这个国家积累了丰厚的社会资源,后来到了汽车,但是他们也是积累了日元对美元的高度重视,直到今天广场协议,现在差不多1美金兑80日元,可是这个数目在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已经是这样了,但是广场协议的时候美金对日元是360,所以短短的15年之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美金涨了将近4倍,所以经常有人问我,日本还有竞争力吗?这4倍造成了他们的紧衣缩食,日本的制造业和研发更是紧张到了极致,各种服务行业的发展都有很多企业界的东西,因为我们进入中国比较晚,我们是2005年才进来,这几年公司比较多,竞争比较激烈,从昨天开始大家就感觉到投资行业的竞争压力,我们一方面把一些日本,特别是在资源上能够整合,能够对他们进行增值服务方面特别重视,所以我们最开始选择了一些消费品,包括化妆和食品,后来我们又开始做一些专业基金,我们刚刚和中粮合作做了农业食品基金,已经有一年多了,毕竟对方是央企,有很多环节要走,像中粮大家都比较清楚,在整个中国农业产业从制造到深加工,现在在做品牌,包括生物能源在中国已经募资了2/3,像巧克力、红酒等等,刚才讲的蔬菜还是比较基础的,中国在食品加工方面占原生食品的比例非常小,今天我不主要讲农业了,农业方面主要是想把日本的食品研发,因为他们的口味相似,挺好吃,又安全,去日本的餐厅他们会告诉你这颗白菜是哪块田种的,一头猪出生以后就知道它的祖父祖母是哪一头,所以一旦发生什么事情的时候这种安全追溯达到了相当强的级别,所以想把这些东西引进来,通过中国最大的领头企业,从根本上改变我们大企业的流程和做法,为中国的食品安全作出贡献。

  今天讲的主要是医疗方面,给大家带来了几组时间,我在清科已经是做了第四届了,每次都超时,准备的材料虽然不是很全面,但是大家可以看出来,因为上面一个项目就是去并购日本的制药企业,把他们带到中国来落地,现在有一个很好的伙伴,已经在中国呆了30年,在临床行业在日本做的是最大的,所以中国的企业家在日本取得这样大的成就还是非常少见的,这几年他们也回到了中国,发现有巨大的机会,日本很多大的制造商都进不来,这个流程是比较复杂的产业,规矩比较严格,所以往往耗很多的时间去调查市场,大家都知道在2010年,今年和明年很多大专利都将到期,这个投资将会迎来新的高点,这也是我们做这个基金的目的,下面想给大家看几组数字。

  这是国际的比较,大家可以看出在医疗消费领域已经占到了16%,中国占到4.1%,人均GDP比较清楚了,我们还是别人的1/10以下的状况,这是人均医疗费的比例,中国现在人均是153美元,美国的医疗费人民币大概是7000多美金,亚洲可以看到日本和韩国比我们高得多,我们的人均GDP是他们的1/10,我们才占别人的2/5,中国人有多少人还没有能力去消费药物,这是医疗市场的很大的转折点。

  英国和美国是2.5人左右,日本也是2个以上,中国是1.1个人,也是人家的1/3左右,因为在国外医生的执照是非常严格的,中国没有医生执照的也是从业人员,这是我做调查的实际感觉,像这些精英国家医疗人员非常不足,我们看到的投资方向有哪些呢?国外的医生培训,医生的人才派遣,一些很好的商业模式,医生从大学毕业以后不断地学习,忙得不可开交,所以往往下午看各种报告,参加各种学术,还要把这个资格不断地升级,参加各种国际的学术会议,所以有相当多的吸收各种东西,国外有些数据就是医生所谓的交流网,医生可以在那里看到各种学术报告,各种西药报告,短时间里可以收到最多的数据,这个平台往往是M2最好,各种制造商都把自己最需要的报告定在里面,最准确的递到医生的面前,所以一方面是培养医生,各种医疗的动向、学术的报告,西药技术的培养,一方面也在把厂家和医生直接联系的平台,像这种在日本有两三家,做得非常成功。

  这是中国药品市场人口比较多,到2009年在世界排名第五,在未来一直朝前三名,中国最后可能成为第一位的,这是我的估计,我们的报告毕竟做得还是比较短,2013年,所以未来的五年中国可能会是第一,现在日本的人口其实只有美国的1/3,虽然占第二,为什么可以占第二呢?稍候会跟大家分析一下。

  这是仿制药的医疗数据,我们从金额上看,一般很多国家大概都是仿制药占的比较多,在一些先进的国家仿制药和西药基本上是四六开,或者一半一半的情形,其实中国现在的数据是64%,这是把OTC算进去了,如果剖开OTC的话这个仿制药基本上是占到82%,但是很多业界告诉我们基本上是95%,这是日本贸促会做的数据判断,所以中国80%都是仿制药,西药是极少的。

  大家看到仅仅排在我们上面的就是日本,日本的85%都是西药,全部都是西药,非常贵这是日本长期形成的习惯,他们的制药公司不断地开发西药,所以整个医疗创业市场消费的金额相当巨大,但是同时还积累了很多研发的成果,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想把一些专利和研发成果带到中国的原因,他们自己从某种意义上太奢侈了。另外是研发费用的比较,上面的曲线图是研发费用和销售额的比例,整个行业大概是10%-15%的样子,上面的蓝线是日本,下面的红线是美国,消费的柱形图是费用,蓝柱的日本是红柱美国消费,2005年只占美国的17%,从比例上看他们销售的比例都差不多,销售的15%左右用于研发,但是整个研发费用美国是在日本的17%,这说明了什么问题?研发的费用投入的不是越多越好,有一个研发的效率问题,美国的专利是最多的,他们一直都占到整个一半的状况,英国也占20%,如果看到这39%和13%的话差不多是成果的1/3,费用是17%,所以日本的规模比较先进国家是效率非常高的地区。

  这个西药的开发题目,研发的西药数目,美国的数目还是比较多的,法国也在崛起,所以这些研发的数目,国外是非常发达的,但是最近中国的研发环境在不断提高,很多大的制药厂把研发机构搬到了中国,因为中国的人才水平也是在不断提高,研发的国家其实是很机械化的,所以我还有一个感受,五年前IT行业的BPO人海战术全拉到了中国,下一步就是CRO,医药的研发在中国也是满天都是,所以第一步原创比较少,往往是帮助人家做一些外包,这些已经慢慢可以看到了,不再中国铺开了。

  中国的西药研发,跨国企业的研发已经来到了咱们中国,从2005年以后陆陆续续进入了中国,像上海张江科技园来了很多,最近出来了几个生物科学园,从西药开发到临床,包括一整套流程,有很多公司来参与,在中国是历史最悠久的,向整个医药界输送了大量的人才,医药界上面的人物,他们是很有意思的圈子,最近像清华这些医疗,他们是越做越好,所以人才在不断浮出,国家各个方面给予高度的支持,现在已经具备了一些研发的基础,特别是已经开发到一定程度的研发,可以迅速在市场上推广,做了一些临床,做了一些变更,在中国推广的一些东西是我们最大的目标。

  这就是我的题目,大家可以看到整个医疗的投资行为,像医生、护士,现在老龄化都比较严重,日本的老龄化是来得最快的,对于老人的整个流程,包括老人用的床、温度计、远程监测都是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但是也是我们要借鉴的,特别是中国的高龄化比较快,现在有些地方已经在关注一些医院,或者有一些监视功能的公寓,还有医疗的数据化,远程医疗,每个人病例的记录,吃过什么药,做过什么手术,还有就是西医药的一些治疗,生物科学、再生医疗和一些保健食品,我们也发现了很多非常好的产业,我们给中粮推荐了两家,至少我们投入的产业马上就可以升级,有很多不需要再走弯路,营养食品已经超出大家的想象,现在很多小孩都是瓶装的拿起来就吃,卫生做得都非常好,包括新生儿的食品不仅仅是奶粉,日本的奶粉在中国已经比较有名了,还有就是高血压和糖尿病,所以有很多种特殊的食品,还有物流批发,医院药品的配售,无库存的配送已经在和国药合作了,最近我发现很有意思的就是中国一些人到日本去,做一个精密的健康治疗,有大量的投资行为,所以和接下来的医疗专场做一个铺垫,今天我的讲座就到此为止,谢谢大家。

  主持人:再次感谢许萍女士的精彩演讲,下面我们要进行第八专场的讨论:TMT产业还有多少近况可以挖掘。我们非常有幸地有请启明创投创始人、董事总经理邝子平先生主持。

  邝子平: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有这样一次机会和业内的好几位好朋友,也是做得非常优秀的基金老总们有这样一次机会磋商,在之前的发言中注意了一下旁边的屏幕,台上的嘉宾台四平八稳了,讲不出什么真东西来,所以大家尽可能说一点真话,说一点实在的话,也希望给大家,所有参加会议的朋友们能够有一些启发。今天论坛的主题是TMT,昨天我还开玩笑说TMT这个话题有点像在中国开饭馆,要把炒饭做好,TMT这个话题太平常了,每个会都是在谈TMT,但是要把这么普通的一个话题谈好确实也不容易,但是我想今天在座的几位因为都有很多实战的经验,应该还是有一些好主意。我先简单介绍一下自己,同时在介绍自己基金的时候也给大家补充一两个数据,包括在2010年我们每一家基金在TMT方面的投资,比如投了几个个案,比起2009年,比例上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我叫邝子平,是启明创投的,主要投资TMT、生物医药、医疗健康和清洁能源,TMT应该是我们最大的一个投资领域,在2010年,我们一共投了6个项目,比起2009年基本持平,从百分比来讲可能还略增加了一些。

  刘芹:大家好,我来自晨兴创投,是中国早期的投资基金,我们投资的行业更加专注于TMT,但是也有互联网,有很多技术上驱动的投资方向,在TMT领域里整个2010年投入了8个项目,和去年相比基本上差不多,可能稍微略有一些增加。

  宓群:大家好,我是光速创投的宓群,我们在中国、以色列、印度各个地区都有投资,现在管理20亿美金的资产,在国内70%是投TMT偏早期的项目,还有30%是投成长型公司的,我们一般也是进入第一轮投资的公司,我们一般的合伙人都是行业背景出来的,所以在互联网、移动各个方面都比较关注,在2010年,TMT早期投了4个,谢谢。

  饶洪:大家好,我叫饶洪,来自英特尔投资,是英特尔旗下全资风险投资机构,我们主要投资和业务相关的TMT领域,范围相对来说比较广,从今年的投资情况来说到今年已经正式Close三个项目,比去年来说相对活跃一些,因为去年受到了金融危机的一些影响,投资阶段有点慢,从储备的角度来说比去年强很多,所以总体上感觉,我们比去年投资的方向,包括投资的项目都要比去年强很多。

  涂鸿川:大家好,我是高原资本的涂鸿川,高原资本成立了22年,现在拥有35亿美元资产,我们在国内只投TMT,TMT是否是一个近况,我自己做了15年左右,不管是怎样的情形,风暴之后觉得TMT都是最好的投资领域,和去年比起来,今年包括要Close的就是三个项目,可以说一般投的公司,一半以上投的时候都只有18个月大,我们觉得这是投资的一个最好的时机。

  严筱湄:大家好,我是思伟投资的严筱湄,我们在全球管理6亿美金,其中4亿美金是由我们在美国的团队管理的,在中国差不多有1.75亿美金由中国团队管理,我们的特点就是出资方是美国的迪斯尼公司,所以投资的范围就是以新媒体和与消费品相关的技术公司,所以基本上就是在TMT领域,我们在中国投资的金额是200-1000万美金不等,在中国投资有4年的时间,有10个公司基本上是在食品、游戏、电子商务、无线领域,在2010年我们已经Close两个项目,还有两个项目在年底之前计划Close,所以09年是两个,所以今年比去年项目有所增加,谢谢。

  袁文达:大家早上好,我是红点创业投资基金的袁文达,红点是美国的主流风险投资基金,目前管理总共25亿美元的资产,我们是04年进入中国,作为红点基金的一部分,总共有20个投资,我们相对2009年也是跟各位同行一样有明显的增加,谢谢。

  邝子平:我个人觉得2010年有几个所谓的投资热点,我先列一下,其他的几位再补充,在2010年我觉得最热闹的是电子商务,好几家电子商务的企业都在做以比较高的价格做了他们的融资,包括360等等电子商务的公司,另外就是3G互联网,包括现在越来越普及的智能手机和Smart Phone包括I-Phone对于移动互联网,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应用方面的关注,其他的方面其实也都有很多的动向,大家在2010年的比较热点的投资方向看看大家还有什么补充。

  袁文达:我们在TMT方面,广告投入领域还是很有前途的,包括现在基于手机新媒体的广告,我们在2010年在广告领域做了两个投资,一个是线上的,总的来说我们觉得中国的在线广告市场虽然在过去的五年有了非常长足的进步,我记得2005年的时候整个广告市场是五六亿美元,去年已经突破了20亿,今年可能是25-30亿的规模,但是整个在线广告的技术以及售买形式还是比较原始的,我们分析下来差不多相当于美国90年代末的状况,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大家可以看一下新浪,新浪的首页如果打开的话,一天大概有130个广告位,广告位大部分的情况还是以这种户外大牌售卖的形式,就是包天,包流量的形式,广告主也很难得到一些准确的受众的信息,这基本上还是我们觉得早期非常原始的形式,在美国我们已经早就看到了广告具体是哪一类用户受众在看,平均看了多少次,广告每次的投放对于品牌的提升,对于销售的提升有很紧密的联系,所以我们觉得在中国第一步在广告市场上需要解决的就是广告效果的监测,现在还没有很好的手段提供给广告主,所以在2010年我们跟全球最大的广告代理商WTB公司一起在中国投了一家技术性公司,WTB也是在全球范围内,这家在北京的公司有非常领先的技术,同样是在手机领域,我想简单提一下,可能一会儿还有几位嘉宾会提到,我们觉得随着3G的到来,随着一些更加开放的智能手机的推出,随着这种智能型手机的媒体形式越来越接近,我们觉得智能型手机也会逐步变成一个很主要的广告投放媒体,谢谢。

  邝子平:其实TMT方面的广告投入已经很多年了,但是投一个死一个。

  刘芹:我们是去年9月份第一次投的,当时他们什么都没有,当时互联网其实并不热,但是我们看到了整个趋势,包括中国和美国的差距,但是中国有一个很大的挑战,不是光技术就能解决问题的,因为中国的很多诚信和美国还是有一定的距离,即使有监测或者广告的效果报告,所以是一个有综合实力的团队,有商务方面、技术方面,才能真正拓展开这个市场,这里如果有一些诚信问题的话,往往很难做得非常让人心服口服,BVB是找到了一个突破口,怎样获取更多的互联网用户,所以BVB的结算方式广告不是按照点击来积分的,下单的时候才付广告费,所以成本是非常可控的,而且他们拥有技术平台,所以成果回报也是最高的,我们觉得这个团队非常好,当然像CEO各方面的管理团队在补齐,所以我觉得也是广告和电子商务结合的投资。

  邝子平:可能电子商务的兴起对于整个互联网,他们既然做电子商务的话,可能很大一块的广告投入都在这一块。

  宓群:现在价格在以30%的速度增加,而且获取用户群还是有一定的限制,比如所有的广告都是通过营业投放的,很多其他的媒体需要去投,这是一个特别的情况。

  邝子平:另外去年前年一个非常热门的领域就是网络视频,在座的很多朋友也知道一个喜讯,昨天晚上优酷在美国上市,上市的第一天股票狂涨160%,是五年里首日涨幅最高的IPO,今年的10月1号我们投了一家公司,也是TMT的,叫蓝讯,是三年里面最好的,这个Record昨天晚上又被另外一家中国在美国上市的企业刷新了,所以在互联网视频这一块也是蛮热闹的,我们是不是已经形成了比较健康的,无论是通过收费也好,广告也好,能够在网上提供有版权的,也是非常受网民欢迎的视频节目,是不是已经到了这样的地步。

  严筱湄:首先恭喜我们的同行昨天成功退出优酷项目,对于整个中国的趋势是非常良性循环的开始,海外投资者看好这一块有几个基本面的原因,年轻人如果要看内容的话,第一个地方就应该是互联网,但是很多年轻人不会看电视,这个趋势在美国非常明显,但是在中国基本上在座的各位朋友去看一个新的内容都会是第一个去看的,所以从广告投放的角度来说会有很大一块电视广告预算进入互联网领域,从宏观的角度来说大家都是看得到的,还有就是优酷从海外投资者的角度把优酷看做美国的U-Tube,他们占了美国互联网流量的10%左右,所以需求肯定是有的,在中国从基本面的需求来讲,很长时间在中国市场环境里有两个因素,造成这个公司不容易做好,一个就是关于版权的问题,大家可能都注意到了,在优酷和土豆准备上市的过程中,其实版权的情况是有所改善的,第二上市融资了以后也会有更多的资金来买正版的版权,无论是美剧,韩剧还是中国国内本土的电影、电视剧的数字版权,我觉得对于这个行业会是一个良性循环,版权的问题解决了以后,可以解决互联网广告、品牌广告投放商对于互联网视频的看法,我觉得这几个因素加起来应该是会造成更多的用户会去网上看视频,版权的问题逐步正规化,再加上有更加多的品牌在互联网视频上做广告的投入,所以这些因素加在一起,我觉得长线来函是有助于这个行业的良性循环的。另一方面也有一些视频公司用PQP的技术,像我们和港元资本有优势网,这些公司我觉得应该也是可以随着行业的一些好的趋势良性循环,再加上在带宽方面有一些成本的优势,所以总的来说,我觉得优酷在美国的成功上市对于整个行业来说有非常好的带动作用。

  邝子平:那么还能投吗?因为无论是优酷还是土豆,还是其他的几家都已经融了大量的钱,是用钱堆出来的,现在终于跑到上市的点上了,上市又能拿回来更大的钱,如果我们现在还有一些创始型的企业,说这一块是很值得关注的领域,我们兄弟几个也去成立一个网上食品的公司。

  涂鸿川:我觉得现在投应该是已经为时已晚了,因为现在面对的竞争对手、品牌、用户的选择已经相对来说固定了,这个领域的开始是在三五年前,所以现在已经是退出的时候了,打个比方,现在你想看一个美剧的话,如果在优酷看不到,你就可以跑到土豆,土豆看不到可以跑到酷6,有很多渠道,视频基本上就像家里电视的摇控器,我这个频道看不到就转另外一个频道去看,接下来有一个可能性,如果要做视频的话,一个比较大的可能性就是你怎么能够在手机方面,或者是类似于I-Pod的平板电脑方面,这是相对来说有一个无线的障碍存在,怎么在那一块提供比较的服务,这一块还有带宽等等,我个人来说觉得已经太多太多了,现在做这个领域,对于创业者来说是不太适合,除非有一个独特创新的模式。

  邝子平:另外大部分的视频网站在他们的初始阶段都经历了一段原始积累,现在既然已经有这么多有钱的视频网站可以去付这个版权费,我相信他们现在也站出来维权了,所以想要再重新走过那一段比较灰色的原始积累可能也比较困难,既然这个行业现在真正走入了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我相信会有一些辅助性的,无论是技术也好,或者是其他方面的辅助性的公司,能够围绕这个主题,但是可能不一定就做酷7了,估计酷6做完酷7没啥戏了,但是做辅助的还是有很多机会的。2010年另外一个很热门的领域是Desktop的争夺,其实现在除了360,还有暴风影印,还有其他好几家都是以占领用户端为主要的出发点。

  涂鸿川:“3Q事件”就不说了,其实最终受惠的还是用户,客户端其实是一个很旧的行业,十年前就已经有了,但是想想,要在一个电脑里取得一席之地是不简单的,这跟网页不同,网页可以翻来翻去,但是如果占据用户的桌面,除非是真正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功能,否则基本上用户很快就会删掉,无论是I-Phone,I-Pad,你已经是在用有端的软件了,如果你到I-Phone去的话很少用到浏览器,还有就整个时代来看,有端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点击的时候马上就有所有功能了,不需要打上web,所以用户体验,整个创业的技术上的门槛,一定要站在用户体验的角度来看,我要看一个地图的话,很少会跑到Google地图的网站上搜,就是点击就可以打开,所以用户体验来看,明年会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市场,因为现在是有I-Pod,明年可以看到更多款的平面电脑,平面电脑是非常特殊的产品,是处于桌面和无线之间的一个新产品,这基本上就是有端软件的一个非常大的空间,所以从用户体验,从接下来的平面电脑的普及率来看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市场。

  邝子平:现在客户端的即时通信,还有天气预报也放在桌面,还有一个视频的播放,暴风也放在桌上,因为基本上都是免费的,是不是每个客户端占上以后就可以衍生出巨大的商机,先说说你前面的想法。

  刘芹:其实在客户端上也有相当的投资,迅雷是一个投资者,我觉得其实刚才讲到的客户端的发展趋势来讲,我想更加展开来看,PC客户端目前在中国已经是一个很老旧的话题,从腾讯开始到最近这两年出现的新兴客户端,但是我觉得PC和刚才谈到的手机有一个比较大的区别,在PC浏览器本身是作为服务的载体,承载着绝大部分的应用,除了浏览器以外的其他补充性的应用其实客户端本身可以扮演非常积极的角色,但是如果看手机现在都是以一个客户端软件的形态出现的,所以我相信在这种移动性的终端,客户端和浏览器之间各自的比重,我相信可能在移动终端上面客户端的中间比PC上面变得更大,这是我们的一些思考和观察,刚刚提的问题非常好,我们投客户端的时候都有很多之前的考虑,我们也在观察很多客户端以前都是不成功的,虽然可以做得很大,中国的市场占有率已经非常高了,这个客户端为什么可以作为一个后来者,可以很快地占据更高的市场份额,我们更主要的是关注客户端背后,是一个桌面的单机软件还是背后有服务器能力的Server架构的应用特点,如果仅仅是一个单机版的前台软件,它的可扩展性会变得非常困难,所以客户端背后的服务器特点和能力我觉得是我们判断客户端价值延展性非常重要,细节就不展开了,但是像迅雷都是在服务器端有非常多的工作点,包括360其实也是很优秀的软件,可以延展到PC浏览器上,也是有相当延展的能力,第二个我觉得就是互联网应用有一个特点,是不是具备所谓的赢家通吃的特点,互联网其实是一个很残酷的行业,有时候在这个领域里,如果作为先行者不能建一个有效的竞争壁垒,可能后来找到了一个赢家通吃的模式的话很快就可以淘汰,所以除了有服务器的能力以外,你的产品模式,商业里有没有一个赢家通吃的特点也是需要考虑的,还有一个比较关键的就是客户端曾经扮演了一些不太好的特点,比如弹窗,新一代的互联网公司一定要专注用户体验,只有真正把用户体验做到极致的公司才有可能在赢家通吃的游戏里获得一个先发优势。

  邝子平:在移动互联网方面,我知道你们其实现在的工作,还有以前在Google的时候花了很多的时间去看,很多做Mobile Search的公司,很多新移动的应用是怎么看的?

  宓群:我们觉得是非常大的发展趋势,再过五年大家使用电脑可能都是在Smart Phone上面,产生的商业机会有两个,一个是新创业公司专注于移动,这实际上操作比想象上的更难,可能是一些特殊的因素,当然现在格局有些变化,但是纯粹做移动互联网的公司都是这样,我们今年也投了一家,我们觉得是非常有发展潜力的领域,另外就是互联网公司,比如在Google时投大众点评,启明也投了,以前都是互联网的用户,但是现在手机的流量已经远超过互联网上的流量,因为手机带来的地域定位,使得可以衍生出非常多的,像互联网上做不到的功能,这是对现有的互联网企业也会产生一个新的机会,至于移动搜索的话,我觉得这还是有些创业公司在做,这个机会,包括百度,包括Google,我觉得这几个互联网上做搜索做得好的公司后面都要发力,所以可能创业公司挑战会更多一些。比如在美国比较创新的是First Square,其实现在FaceBook也在做了,他们的发展是远超First Square的,但是它很有它的价值,以前创业公司被Google收购,所以做小公司有它的好处,他们会非常专注,做出以前想不到的东西,但是在中国如果光说美国First Square好,你没有注意到腾讯,或者其他很大用户群的公司,所以这一点来讲,已经有足够用户群的公司是更好的Feature.

  邝子平:现在越来越多比变成一个移动互联网的主题,但是我们还是留一下谈谈Technology,饶洪你们投资的领域其实是远远大于半导体的,但是毕竟英特尔的洞察力比半导体多一点,无论是英特尔也好,这些年也都磕磕碰碰在中国这边也投了不少的,包括半导体,包括其他技术类公司,这个结果,你觉得在后面的一段时间里,无论是半导体也好,或者其他比较技术型的公司整个发展的前景怎么样,该不该重新关注这块领域。

  饶洪:谢谢邝总,很多人在英特尔基金做了很多年,如果要找到新的爆发点比较困难,但是还是有一些机会,一方面有一些特别好的相关产业链,比如嵌入式或者Smart Phone,实际上是带动了相关链条的半导体行业的发展,还是有机会的,其实我们也在关注这相关的行业,另外一个新的机会就是以前有不少半导体公司可以投资,经过了多年的沉淀形成了比较独特的客户群和产品,而且通过08年09两年的金融危机存活下来,基本上从我们的观察来看,今年基本上是清一色的公司都有一个非常好的成长前景,包括很多的公司现在在准备上市,经过多年的沉淀,我觉得这些公司可以挖一挖的话会找到一些潜力股,甚至价格比较便宜,这是我的一个个人的观点。

  邝子平:我们最近还注意到另外一个现象,在台湾其实有一个相对比较成熟的,给半导体类,元器件类公司的一个好的退出市场,因为现在海峡两岸的关系越来越好了,有了一个给台湾企业上市的渠道,我觉得其实中国的半导体市场,半导体的应用市场其实是最大的,但是过去大家都会担心,如果这家企业做三四千万美元的收入,赚五百万,上肢上千万美元的盈利,香港不要你,美国人民不要你,国内很多两头在外的也有退出的渠道,我觉得这又给大家往另一个方向的投入增加了一些信心,起码我会这么看,所以我们也在重新看一些硬件方面的企业,不知道饶总怎么认为,是不是可以有一些多出来的方式。

  饶洪:我完全统一邝总的观点,台湾对半导体相关行业是比较欢迎的,虽然从PE的估值来说肯定不能和互联网,电子商务相比,但是有一个比较合理的回报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另外当我们看半导体的时候我们并不仅仅专注在这个层面,很多公司是有一个比较成熟的Hardware的产品,往往拥有一些很忠实的客户群,产品非常精致,完全可以满足用户的体验,大家看到很多Smart的Components上面,未来我们也会挖掘很多这方面的公司,本身设计能力非常强,可以满足用户的体验,这方面的绑定业务比较紧,往往是有机会的。

  邝子平:最后一个话题,我们这边就不留提问的时间了,最后一个话题就是电子商务,因为毕竟是去年很热门的行当,我们这边因为投资了要点100等很多电子商务公司,我自己个人是非常看好这一块的,我觉得电子商务在全球都有很好发展的机会,但是在中国尤其好,比如在美国很多线下的企业都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建立起他们的品牌,但是在中国毕竟整个消费类的品牌的建立还只是一个非常短的时间,这边没有所谓的百年老店,可能有根深蒂固的用户黏性,所以像凡克这样不通过网络营销的公司,正是建立起了凡克的品牌,所以这一类企业,包括现在还看到其他的,好象整个发展的势头还是很不错的,所以我觉得不单是2010年,我觉得在未来若干年,整个电子商务方面还是非常地看好的,看看其他的朋友在电子商务这方面有没有一些补充的。

  刘芹:我认为整个互联网发展在1999年开始是技术驱动所带来的第一波媒体,第二波是搜索引擎这些新的技术驱动,还是偏应用型的,在过去的十年发展中,我觉得支付环节,物流的配送环节都已经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电子商务参与最早的是携程,早期的是不需要物流,也不需要支付的,都是后付费的模式在做的,我觉得未来的十年,中国互联网电子商务有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产业链的成熟,第二是整个中国地域市场非常庞大,一线城市、二线城市之间的Location的距离很远,其实传统的品牌零售门槛很高,而网络可以让服务和商品递送到用户的门槛降得低很多,所以我觉得给很多新兴的服务提供商带来了机会,另外我也赞同这个品牌在中国刚刚兴起,下一个十年也是品牌发展的十年,不仅仅是电子商务发展的十年,品牌和电子商务的结合是非常有趣的,我们也有电子商务早期的投资,我觉得我们更看重两端的革新,一方面是在营销环节,其实现在这种所谓的闪购或者团购,其实带来的都是一种在营销端上的创新变化,我认为互联网的营销环节上这个机会是很大的。第二方面更大是大家看不到的,其实在供应链上很多革新的变更机会,会带来整个零售和品牌运作完全不同的方式,但是我想需要一些时间,所以我非常看好整个电子商务和品牌营销在未来的十年发展的机会。

  邝子平:当当也是昨晚上市,所以也是非常可喜的现象,我们这一阶段的论坛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主持人:我们再次感谢各位嘉宾给我们带来的精彩讨论,接下来将要进行的是今天上午的最后一个专场:医疗健康如何摘取“盛夏的果实”,我们非常荣幸地邀请到了NEA中国全球合伙人蒋晓冬先生做本场论坛的主持。

  蒋晓冬:各位上午好,其实应该说中午好,我们的专场开始的时间晚了一点,感谢大家继续留在专场和在座几位投资界的大佬分享他们在医疗健康产业投资的一些心得和体会,我叫蒋晓冬,是NEA的中国董事总经理,今天的专场由我来主持,稍候请在座的几位嘉宾,他们都是中国投资界非常有影响力的人物,特别是在医疗健康产业有非常多的投资,也有很多的体会,面临着这样的岁末年初的关口,他们对新的一年医疗产业的发展都有很多自己的展望,稍候就请他们各自用一分钟的时间简单介绍一下他们的基金以及医疗产业的投资,在此之前,医疗健康产业大家都知道是过去两年非常热的话题,不管是中国还是美国,因为这两个国家推动了新医改的政策,甚至奥巴马某种程度上因为医改还失去了选举,在中国医改也对整个行业带来了很大的变化,今天我们之所以坐在这里讨论医疗健康产业在中国未来十年、二十年有什么样的发展,我想有一个数据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们经常听到中国是“未富先老”,和美国一样,中国也有一个“婴儿潮”人群,从五十年代后期出生,到七十年代的中后期,二十年的时间中国出生人口超过4亿人,这些人口占今天中国总人口基数的1/3,其中最快的就是1962-1973年十年的时间中国出生了2.6亿人,占中国人口的20%,而且也是中国今天消费的主体,可以说这2.6亿人过去的十年推动了汽车工业和房地产,还有基础消费的发展,这些人在未来的十年都会进入老龄群体,成为60岁以上的老人,在2008年据卫生部的统计,中国医疗健康开支90%花在60岁以上的老人群体上,这就是我们为什么今天讨论这样的产业在未来的十年会有大的发展,另外中国的医疗健康的上市公司,包括A股上市的公司,包括在海外的上市公司,一共有230多家,这个数字在美国今天是将近1200家,所以无论是从上市公司的数量还是上市公司的市值占GDP的比重,中国大概只有3%,都是远低于美国的水平,也低于发达国家,甚至某些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所以这两个数字和大家分享,下面就听一听各位嘉宾都投资了哪些企业。

  田立新:大家好,我叫田立新,是德同资本的投资合伙人,现在有5亿美元的基金,还有15亿人民币,对于健康行业我们过去十年来也抱着学习的心态在做这方面的投资,近几年有所加大,包括医疗设备、影像设备,包括TCM传统的中药等等,所以我们也看到了非常多的机会,希望能够在这些方面和诸位有所合作,谢谢。

  鲁东成:大家好,我叫鲁东成,来自英飞尼迪投资集团,大概有七年的历史,美元和人民币是并行的,对这个行业一直在关注,是我们第二大的投资领域,因为我本人专业也是学医出身的,所以对于整个行业非常关注,等一下有机会再跟大家细聊,谢谢。

  华平:大家好,我们的基金成立于2005年,从早期的IT变成了现在的IT、医疗的投资方向,但是医疗是我们的重中之重,关注的领域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医疗设备,二是医疗服务,现在也开始进行一些关注,我们投资了一些企业,包括在深圳医疗电子和服务。

  冯卫东:最近两期基金都有超过1/3的基金配置在医疗健康领域,就因为我们投的有整容整形、综合医院、医疗器械、医疗IT,我们还有一个重点是生物医药,我们认为医疗健康是一个永远的朝阳行业,近几年随着中国的城市化、老龄化,这个行业在加速发展,我们面临着很大的投资机会,谢谢。

  陈连勇:各位好,我叫陈连勇,是富达亚洲风险投资的合伙人,我们的母公司是在国际上非常著名的退休基金管理公司,大概有18000亿美金的盘子,我们是他们的分支,专注于在中国的投资,在中国已有大概15年的历史,投资的数量并不是很多,但是成功的案例的比例是非常高,在医疗健康领域,我们在方方面面都有一些平台性的投资,最早的还是投外贸服务,现在已经是在美国上市的公司,非常成功,但是在这之后,又在妇女健康领域投资了北京的英首利公司,在疫苗领域也是和人的健康、食品安全紧密相关的,我们投了上海的一家动物疫苗公司,最近的一两年,我们在新药的创新、研发方面也做了一些投资,今年年初的时候投资了一家公司叫做华药,我们的基金现在专注于两个方向,一个方向是高科技,另外一个方向就是医疗健康,大概有50%的基金会投在这个领域,谢谢。

  蔡达建:大家好,我叫蔡达建,来自深圳高特佳创业投资集团,我们覆盖的范围主要是综合性投资公司,健康和医疗领域是我们的一个投资重点,因为今天的主题是医疗健康,我们过去几年医疗健康的投资涉及的子行业包括生物医药、中成药,医疗器械还有所有的服务,包括医院的后勤服务领域,大概有7个案例,谢谢。

  蒋晓冬:我们每年大概投资5-6亿美金,在中国我们目前为止主要是医药和医疗服务两个领域做成长投资,综合起来1亿美金左右,请大家在行业内和我们在座关心、热爱这个行业的企业家所共同关心的几个热点话题,我想听听在座的各位专家的意见,首先我们来谈谈药,今年的大背景是在中国230多家上市公司当中医疗健康产业,180多家是做药的,市值占到80%,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在A股,这个比例远远高于美国,从某种方面来讲非常繁荣,过去几年有很多上市的案例,甚至创造了中国新首富,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2010年又是一个多事之秋,第一我们看到在一两个大背景下,在医药流通行业整合开始快速加剧,不管是华润4月份对医药的重组还是国药和上药最近已经公布的一些新的动作,行业的洗牌在加剧,第二就是国家药监局对中国制药企业TMT标准的提升也是迫在眉睫的,整个行业的门槛也在提高,另外大家也一直说中国缺乏自主创新,仿制药太多,主要的竞争力都来自于销售,销售能力是大家主要的竞争力,也就是说这个行业一是发展很快,第二在医改大背景下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挑战和新的变化,因为今天的嘉宾比较多,刚才讨论说嘉宾分分工,大家都是各个行业的专家,但是可能各有偏好,所以想先问问富达的陈总,你们投了很多创新药,听说还有一个几个人的团队,这和美国的医药感觉很相似,您觉得中国真有这么多创新的技术项目可以投吗?

  陈连勇:我们对中国医药行业总体的看法是这样的,中国市场和工业基础大概从历史联系的角度来讲主要是在仿制药方面,这也是医改的重点,全国老百姓应该可以用上既便宜又好的药,所以在仿造药方面中国已经有相当不错的基础,可能从质量方面将来有待于提高,这里有很多公司也在开始做一些工作,在这个领域我们并没有花很大的努力,另外一方面就是创新药,在国际上来讲投入都很大,大的制药公司在这里每年要占销售额的15%-20%投入到研发上,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大概是十年,因为有很多难言之隐,也就是说产出非常的小,我觉得这里有方方面面的原因,首先是风险比较大,再往下走的话,再找到比较好的把点比较难,投入应该更大,能做出新药的几率会更小一些,从中国的角度来讲,这方面的基础还是非常差,最近要看一下中国政府国家层面投入了很多,在里面要投入上百亿的资金来做创新药,一个可喜的现象就是现在有很多在国外非常资深的华人,在制药方面也有很多建树,现在慢慢地往国内走,很多大的制药公司在国内大概投入了十年的历史,有一批人才脱颖而出,我们的看法是中国一定要走创新药这条路,这是非常值得大家庆幸的,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的老百姓可以用到负作用小,疗效好,是进口一半价钱的药,这些药一定从中国本土这批精英研制出这种药,所以在这个领域我们可以说是比较超前地往出迈了一步,在去年投了一家公司叫做华安Medicine,这家公司实际上并没有药,这个团队是在中国最先开始投资的罗氏,作为研发的总监,回国已经很多年了,我们把他请出来一起共同成立这家公司,由于金融危机,药越来越难找,在海外很多搞研发的公司,有很多研发的成果,有很多药做到一半,我们用这个团队到海外去找到这些我们认为是有前途的药,把他们拿到国内来,现在国内做医药研发的大环节已经是非常好了,各个方面没有必要自己再去重头做重复的工作,可以把国内国外一半的药拿回来,在不同的阶段找到国内了解到的最好的,能够提供这番服务的,把这个药做到上市的阶段,所以这是一个新的模型,对于我们来讲也是一个尝试,但是我们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够通过这个模型,把新药研发的路程缩短,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做事情。

  蒋晓冬:谢谢陈总,下面想问一下田总怎么看中国的仿制药、中成药以及大型制药企业在现在的竞争格局下,不管是通过品牌、产品、渠道各个方面的建设,怎样才能成为中国的百亿企业和千亿的领军企业。

  田立新:虽然我个人是门外汉,但是也有很好的团队研究这个方面,我们在投资TCM中成药这个行业,其实我们看到的几个发展空间,第一是中成药行业在中国整个药品市场,从百分比来讲过去的十年一直在增长,第二点其实毕竟我们今天是在中国,政府对于这方面的支持力度相当大,对于我们的了解,中成药的利润率是远远高于至少好几个点的,到传统的西药,利润率也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所以从这几个观点来看,大方向是国家的支持,我们自己觉得这方面也有很多的空间,我们对于忠诚要求行业进行了投资,但是在这些方面其实对于我们现在来讲,主要是看两块,这里看重的主要是销售渠道,各位可能对药物有所了解的话,在这个市场营销和流通方面是有相当大的空间的,所以对这方面的关注可能是相对多一些,当然在产品的开发和新药耗的取得方面我们也会关注,但是在流通和做市场,这些里面是花更大的力气来看的,当然同时富达同行看的是早期的,现在给大家透露一点,我们也有战略合作伙伴,成立了一个专项的医药基金,这看的是早期,走访的话其实某些行业也持续不了几年,那真的是一个红海,所以中国人自己也是足够聪明,怎样用拿来主义的方法或者嫁接的方法来搞一些创新药,在西药方面有些领先,所以我们也在筹划这件事,我们从这方面着手,本身我们自己的美元基金,我们更看重的还是成熟的医药企业,包括主持人刚才介绍的TMT行业。

  蒋晓冬:讲完了药,我们把眼光投向医药行业发展相对滞后的板块,也就是医疗器械板块,还是回到中国230多家医疗上市公司里面,其中医疗器械企业不到20家,包括国内和国外,市值只占总医疗板块的10%左右,而这个数字,同样的数字是25%,我知道软银中国投入了很多医疗器械的项目,所以能不能谈一谈产业发展的现状机会。

  华平:从产业的发展,特别是自主产权的角度来讲,其实中国的医疗器械和国际接轨的程度更高,换句话说差距更小,在过去的十年这个发展是飞速的,有两个标杆性的差异,相信大家比较清楚,一是在2005年中国的发展从医疗器械的进口国变成了进出国,到现在出口已经是超过进口50%了,还有就是MA在美国的上市,包括医疗器械公司已经走向世界了,在过去的五年大家主要看的是做一些模仿产品,Capital Products,现在已经开始走向创新了,因为医疗器械无非是要两个引擎推动的,因为现在中国的产业技术非常好,包括电子,包括材料,包括机械,这些跟国际,特别是制造业方面基本上已经停掉了,差距不会太大,这个引擎尽管已经差不多了,但是有一个引擎稍微有一点慢,就是医疗的水平,所以整体来讲医疗水平比发达国家其实滞后的还是很多的,这几年也在追赶,所以有了一个技术平台,医疗的水平又往上走,中国的自主产权的产品就发展得非常快了,基本上现在80%都是在海外市场,所以第二就是机会,机会实际上不光是早期可以做市场营销,现在真的创新的机会,包括产品不断的升级和优化,中国企业有两大优势,一个就是总体来讲人口比较多,病人的病例和各种各样的病类很广,而北美和欧洲相对来讲是我们的一个优势,可以开发出中国自己的产品,第二就是研发和生产的综合优势,比如像西门子,我在西门子工作了七年,主要是医疗系统搞研发和市场,西门子是大公司,做任何事情时间周期长,开发成本高,而中国的研发团队相对来讲成本还是低,所以我们开发的产品可能是用现在的技术,对于一些相对来讲细分市场的产品可以做的比国外的公司更加好,所以我觉得在将来看,总体来讲中国的医疗器械市场这几年一定会是跟国际接轨的更快,更好,而且在国内的上市公司,包括像我们的投资公司都已经做上市的准备了。

  蒋晓冬:接下来想问一下蔡总,麦瑞是我们医疗器械在中国到目前为止最成功的企业,前景很光明,有很多的投资机会,你觉得为什么中国二三十年医疗产业发展只出了18家、19家上市公司,远远少于180家,中国什么样的医疗器械企业能够成为这样百亿级的企业?

  蔡达建:总体上我非常同意华总的观点,因为医疗器械行业和药有一些区别,我觉得非常明显的特点就是,我个人认为药这方面的创新需要非常很多,中国IT、电子配套的环节提高了,使得中国在这个行业的消化、吸收国外先进东西的速度要加快,实际上医疗器械的自主创新也好,我个人觉得更多的还是一种消化吸收,国外有这种东西了,我们能不能做出来,这是一个最主要的模式,麦瑞比较早,更多的是它的研发配套相对比较强,最近我们接触到了一些案例,观察到了一些中小型企业,他们可能产品不会那么多,但是可能在一两个层面上重点突破,已经能够作出这样的东西,我想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在创新、发展的水准上确实在整个医疗健康板块还是领先的,这里还会产生大量的投资机会,至于这些企业能不能成为最终行业的胜出者,我想可能有更多的因素,除了技术环节之外还有产品,包括国际化的战略,还有团队和公司的文化能不能支持一个公司向更大的发展,这可能是今后国内整个医疗器械行业面临的挑战,我们都知道中国人在创新,做小企业方面还是很有心得,怎么在一个行业里作出一个大型企业,做出航空母舰,这方面看来我们还在观察,因为这方面的挑战还会很多。

  蒋晓冬:我们讲一个这几年非常热的话题,前面几个月时间我们从杭州的U盘门到北京的数钱门,网上媒体非常关心的就是中国的医疗服务产业,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上个星期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发改委、卫生部、财政部和社保部等几个部委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医疗服务产业的政策,我前两天在北京听到一种说法,我们的医疗服务产业迎来了自己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所以行业内对于政策的导向兴奋程度可见一斑,我们作为企业家和投资家是怎么看这个产业的发展,首先请问一下天富的冯总,你们投资凤凰医疗,这是一个综合性的大型医疗集团,包括最近投资整形美容的第一品牌,能不能谈谈你们这么多年来辛苦走来投资医疗服务产业到现在看到的政策曙光,你们是一个什么样的感受。

  冯卫东:中国的医疗行业还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包括过去老医改的思路,我们认为新医改是必然要以开放的姿态出来的,包括可能最终还是要向外资开放,但是真正解开中国的死结,但是在医疗服务的领域,我们投资理念就是要能带来民营医院最高管理水平的,而且要在细分市场最领先的,也就是说,国外的患者到中国来就医可以回国报销,中国的医疗服务,通过这种方式实际上走出国门了,中国在很多领域,尤其在手术领域,因为病人多,医生的熟练程度很高,各方面其实都是领先世界的,这是一个例子,另外我们还投资了健康起点,这是亚洲最大的起点连锁集团,我们还投资了现在是中国最大的,也是最早的,现在比较多的整形,最大的美容集团,还有一个理解就是我们认为中国的医疗服务,患者的就医观念是非常大的,所有的高端资源都集中在北京,前面我们投资的三个细分市场第一的企业都是总部位于北京,而且这种医院在深圳、大连、天津都有分院,最后采取了集中策略,把这些医院处理掉,集中在北京发展,在北京已经是拥有数量最多的综合医院集团,目前我们投资的企业,发展的适合度非常好,也是顺应这个行业的大势所趋,大力扶持的政策对于我们来说,是确认之前了前瞻性的判断,我们还会继续加大这方面的投入,谢谢大家。

  蒋晓冬:谢谢冯总,在座唯一的医生出身的投资家就是鲁总,曾经是心脏外壳医生,你可能是对于中国医疗服务的现状,我们从业人员的现状、心态是最有发言权的,你能不能讲一下,听到国家政策导向的消息,你觉得我们中国的从业人员现在都是怎么想的,会不会有更多像你这样的人能够自立门户出来创业,这样比我们在座的投资家多一些投资机会,我知道富达曾经在上海建一家国际化的心脑血管医院,如果陈总说鲁总别干投资了,现在国家政策总是在变化你来我们院做CEO吧,你愿不愿意干?

  鲁东成:谢谢,愿不愿意不好说,我谈谈我对这个行业的看法,在刚开始医改的时候我非常关注这个行业,在座的大部分是从美国过来的,从美国回到中国十几年来变化最慢的就是我们的医院,设施改善了,条件也改善了,但是整个服务体系和服务质量改善并不大,而且在美国做的这么大的健康产业在我们国家是严重的滞后,和我们普通老百姓的要求是远远不能够相比的,当时我觉得尽管提到资本市场,但是我觉得还有一个很不足的地方,就是没有突出资本市场的作用,因为最终要是价格降下来,服务质量提上去,让大家满意必须是公开的,透明的,多层次的,多品种的服务体系,才能够真正达到我们所需要的目标,但是在这个行业里,如果离开了资本市场的众多参与,你是达不到的,大家常说一句话“有钱可使鬼推磨,没有钱绝对玩不转”,现在很多编制、经费都要砍掉,地方政府已经没有钱了,所以很多地方改革并不是完全到位的,但是毕竟迈出了一大步,前几个星期看到资本市场上取消了限制门槛以后,我觉得这个市场会活跃起来,但是目前大方向我觉得在市场上已经相当不错了,但是有很多具体的技术问题,我们最近也看到了一些连锁医院上市,包括现在全国很多的,像牙科,五官科医院等等,现在都非常火,也是很多投资机构所争取的项目,针对这些专业来说,可能下一步我听了好几位医生讲,更大、更综合性的综合医院连锁店,具体还有一些细节问题,比如我们的医生,到了民营医院这个职称怎么解决啊?像江西,像山东这些地方,民营的企业家投入了大把的钱把医院建起来了,但是我们的定点医院怎么办,真正治疗的问题,所有的问题实际上体制上还没有相应地规划的体系,可以进行多年的医疗,这种流动性非常少,我觉得这个问题可能会慢慢地得到解决,从我们投资的角度来讲,大家可以看一下,在我们所有的上市公司里面,有几个医生创业的,CEO也好,Founder也好,来自医生的很少,说明整个医生的群体当中,思维方式是相当保守的,我们教育体制也是相当保守的,从医学院出来的人,尤其是经过了硕士专科训练以后基本上思路是非常非常直的,做事情也比较严谨,但这就会影响到另外一个方面,就是去创业和做管理,现在很多院长都是医生出身,这和美国有很大的区别,最后就是如果现在有两所医院,我要不要去住院,我觉得我非常想去尝试,这个市场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因为目前我们在Healthcare Service方面,现在的医院、诊所,Healthcare IT和相关的诊疗机构,每个行业我觉得都可以做成有多家连锁的,有非常好业绩的商业模式,最近我们的想法就是在北大想通过开设一些,包括天津、上海,对于医学院,开设一些商业课程,因为现在医学院的出路,一个是当医生,做几年医药代表可能自己开一个贸易公司,代理公司,或者有些人去创业,所以我觉得在美国可能大部分的,我们的医药也好,器械也好基本上都是来自于MT和TST,整个医疗服务行业是并不多的,可能需要一批人能够走到创业的道路上来,走到管理道路上来,现在美国整个人口的,相当高的一个比例,今年大概是20%花费在整个医疗行业上,我们这个国家不希望达到美国的消费水平,达到1/3的消费水平,可以想像需要多少人创业,需要多少投资家对这个行业进行投资,我想这个前景是非常美好的,谢谢大家。

  蒋晓冬:鲁总希望到医疗行业创业,也想鼓动更多的同行去创业,希望明年鲁总同样坐在谈上谈这方面的经验,你看举一个例子,现在美国最大的管理集团HA,他们的创始人也是一个医生,从1968年到40年间,从一家诊所开始做起,做到今天人民币销售额每年两千亿,所以很多事情并不是没有可能的,但是没有足够的资源强制做这件事。最后我想用很短的时间让各位嘉宾讲一下,现在IPO的数量已经超过了2007年,达到了历史最高点,A股就更不用说了,也是迎来了黄金一年,我们发现在医疗健康产业的企业,特别是在海外上市方面,国内当然也有不少,但是总体来说还不是上市的主流,我们刚才说产业很大,发展前景也非常好,今天在美国上市的大部分企业,除了两家以外大部分是IT、互联网、消费类的企业,我们什么时候能迎来中国医疗健康产业IPO的春天,你们觉得要花多长时间才能迎来这个春天,你们未来五年最看好在医疗健康产业里,你们最看好是什么方向。

  田立新:未来我们还是会做跟医药相关的IPO,如果问未来具体是哪个方向,现在从专业的角度我觉得很难,但是可能还是有一点,一定要有特色,一定要能赚钱,所以我觉得这是我们要看的一个大方向,那最后我想补充一点,这个投资行业我觉得的确是很有意义的,因为我觉得中国人到了年底,春节的时候大家都知道怎么拜年,都是身体健康万事如意,所以我们做的事的确是造福人类的,至少造福我们在座的,所以我觉得是非常有意义的,又有意义,大家又能够赚到钱,我觉得应该是世界上最好的事儿了。

  鲁东成:如果有一天在中国看病可以向美国一样,我们去看一般的病就像吃个快餐那么简单,我觉得这个行业的潜力是无限巨大的,另外由于大家提到了上市公司这么少的医疗器械,我们觉得国家要替代的一些进口产品,要满足这么大的市场,医疗器械从投资的角度来讲短平快,风险小,法律法规的障碍比较小,这个行业可能仍然不是大家关注的焦点,谢谢。

  华平:从产业的角度来讲还是医疗器械,这个行业经过这么多年的积累,其实很多早期的公司都是相对而言规模比较小,都是以赚钱为主,最近我发现有一个资本市场,市值大概是几百亿,有很大的带动作用,另外很多公司是内需的增强外需的增加,已经规模化了,所以很多公司都开始满足上市的条件,所以这也是我最看好的,第二也是一些服务,当然服务可能是通用的话,我相信需要一个周期,因为这个规模效应的建立需要一点点时间,但是一些比较好的,包括专业领域里,像刚刚讲的眼科、牙科,包括我们最近投的平安公司,是做第三方诊断医疗的Request,这种服务企业上得可能会比较快一些。

  陈连勇:我想医疗行业海外的市场,从国内的市场来讲我想会有更多的医疗产业的公司IPO,从创业板来讲现在只有上百家公司,据说要到一千家,这里对于行业技术的门槛要求也比较高,做药的,做器械的,做医疗服务的,这里技术的成分是蛮高的。

  蔡达建:其实春天已经到了,在A股市场,包括中小板和创业板市场,其实医疗健康已经不低了,而且是相当高,我们觉得从未来发展来讲,可以从两个要素去思考这个问题,一是市场化,医疗健康行业包括很多子行业,市场程度是很不一样的,在流通零售领域已经是高度市场化,而且已经完成了相当多的整合,我们觉得在这个领域的投资机会反而会减少,因为现在已经过了高峰期,这是我们看的,那么现在我们在市场化的要素上的考虑,我们觉得是在仿制药和中成药,中药和生物制药这几个领域是最看好的行业,过去几年也证明了这样的态势,过去几年生物制药的复合增长率达到了40%左右,中成药30%左右,仿制药也有了20%以上,这都是最市场化的一些细分,我们投资的一个考量的重要要素就是这个行业是不是足够大,另外就是服务,不管我们怎样寻找肯定还是一个高度管制的行业,这次的路还很长,这些服务的东西其实刚刚开始,还是非主流,所以我们觉得在服务领域寻找还是非常艰难,不容易找到好的东西,另外一个考量就是技术门槛,因为我们觉得中国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我们觉得纺织这方面还是一个重点,特别是中药,能不能凭借中国的经济影响力和政治影响力,能不能走向市场,其实决定了这个领域里有没有巨大的空间,而依赖于技术方面,可能相对来说会比较艰难,因为我们目前还没有办法和西方的那些大的制药公司。

  蔡晓东:非常感谢大家分享这么独到的见解,下面欢迎大家提问。

  提问:我想问一下,因为医疗行业本身是政策影响比较大的,在流通领域现在市场竞争比较激烈,但是有些领域实际上政策本身对它的管制比较严厉,比如现在的政策三控,所以我觉得这个市场是带有计划色彩的市场,我想在这个市场投资各位遇到的最大困扰是什么,另外就是这两年医疗投资确实比较热,我们觉得这个热度的可持续性有多强,谢谢。

  鲁东成:其实我看了很多高端诊所,所谓的医院,实际上在这个领域里带有很多的盲目性,很多医院不会考虑到很具体的细节,但是我觉得国家政策是一个很特殊的服务,现在我觉得有几个障碍,一是运送流通问题,还有就是定价问题,我们的低端服务一般和高端服务在价格上,在检测费用上有一个幅度的问题,如果提供了高端的服务,能不能得到一个相应的回报,这可能是大家在政策层面上考虑的问题,但是就我目前的感觉,我觉得完全可以做到这个东西,现在很多的高端医院收入很低是因为在管理上,在投资上过于盲目,过于乐观,实际上就我本人而言,我一直想找这样的一个项目,像我们当年做如家的时候二级城市、三级城市到处都是宾馆,缺少一个管理有效,大家进去以后每个地方都是住旅馆一样,因为大家是非常注重细节的,现在目前医疗市场的资源来讲,有很多退休的医生,在这个层面上就是我们核心的商业模式的理念,管理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可以克服,而且这些问题都是非常好的,如果政策进一步开放,我想这个空间是非常巨大的。

  华平:因为我们是通用基金,所以往往说医疗和其他相比的话到底是怎样的特点,除了医疗服务也好,要拿License,所以医疗服务总体来讲效应往往是大家比较困扰的,像医疗器件这方面会比较好一点。

  鲁东成:可能每个医院的牌照每个城市都不一样,在这方面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如果在这个问题上可以做到,我觉得主要的政策障碍都可以解决。

  蒋晓冬:感谢在座各位的参与,让我们用掌声再次感谢各位嘉宾和我们分享。

  王守仁:今天非常荣幸来到主持论坛,蓬勃基金问我们这样的问题:你们的创业板能不能挑战中国的基点,我说你凭什么怀疑?是不是喝洋墨水太多了,美国纳斯达克74年成立的时候也是这样,人家从70年到现在,培养了一大批世界级的高新技术企业,使世界的人们刮目相看,今天我想在正式开始之前给大家念一个东西:

  创业板经过十年的争论和研讨,可以说排除了来自左和右的各方面干扰,终于在11月份开盘了,一直到12月9号创业板企业390家,其中90%以上是民营企业,总共召开了发行审核委员会会议123次,供审核企业222家,审核通过的185家,通过率83.3%,以发行的150家,其中已经挂牌上市的144家,募集资金总额1086亿元,平均每家企业募集资金7.54亿元,在这144家企业当中,高科技企业131家,占到了90%,其中,有创业投资背景的126家,占到了68.1%,在创业板上市的,已经发行通过的185家里面,其中有创投背景的126家,在创业板上市的144家企业中有创投背景的96家,占到了67%,而96家单位,这是我们新做出来的,2010年企业IPO前十名,我给大家念一下,可以说六家都是深圳的,今天我来主持就是要告诉世人,也告诉全世界,中国人居然能在全球金融危机,欧美经济处于萎缩状态,我们挺起脊梁开设了创业板,并且为我们创业投资和创业板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而且我根据国家的部署和证监会的部署,在未来的今后三到五年当中,中小板和创业板要加快发展,大好的机会给我们投资带来了投资或盈利的光明前景,下面,我们想请每一位嘉宾,可以说都是我的老朋友,我再过一年就70岁了,我想给他们出一个题目,在座的几乎都是从事了十年以上的,你们投资创业板,你们的体会是什么,你们的经验是什么,第二,创业板要加大发展,你们的预想发展趋势是什么,你们的投资策略是什么,我想让在座的几位和大家分享他们的体会。

  施安平:感谢王总,应该说创业板给创新投带来了新的机遇,中国创业板在运营了十年,最后终于在2009年推出了,应该说这是创投界的一件大事,我们坚持了十多年的风险投资,也是迎来了一次丰收的机会,而我们也清醒的知道,我们和同仁们相比,创新投还有各种各样的需要向大家学习的地方,总体来讲,创业板的开通为中国中小企业的高速成长,为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风险投资对于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通过创业板的开通,应该说为我们创业投资的发展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我们回过头来看看我们投资创业板的经验,我们认为从项目的选择上,我们一直在坚持我们自己的一个“金标准”:永远要看未来企业的成长性,这种成长性体现在创新性上,所以我们把创新性的,具有高成长的企业一直是我们坚持的一个“金标准”,无论各行各业,如果具有这样的创新性的金标准,那就是我们投资创业板的一个大前提。对于未来创业板的发展,我们也呼吁加快创业板上市的数量和进度,中国创业板到目前为止只有100多家,曾经也听到过各种各样的议论,认为创业板发行价高了,而且无论成绩好坏大家都齐步走,好象都是高估值,一方面创业板本身就有风险,不要期待创业板像主板一样稳健发展,它一定是一个高风险的板块,但是同时还要加大加快上市的力度,如果上到五百家,一千家的时候这个差距就一定会拉开,优秀的公司就更加优秀,可能也有一些公司就会退市,所以从创业板的角度来看,我觉得一是加大上市的步伐和总量,同时积极地推出上市中不合格公司的退市,证监会已经表态,可能在明年我觉得退市制度很快会推出,这样创业板真正的意义就更加完善了。

  王守仁:达晨创投肖冰也是在中小板上市板上市企业是比较多的,

  肖冰:当年开盘的时候3家公司,还有上市的估值水平非常高,我们第一批上市的已经解禁了,解禁之后股价还在涨,我们觉得非常幸运,我看到盖瑞的清科研究报告,在海外上市的公司回报率只有2%左右,那么在中国上市低于10倍都不好意思说,所以我们觉得特别幸运,但是这个阶段是暂时的,对于我们特别好,特别幸运,因为我们有大量的公司上马,对人民币基金是很好的机遇,创业板还是要围绕国内的政策走,你选择项目的方向,标的和在海外市场不一样,海外市场的企业业绩好,中国因为还是一个政府主导的市场,所以我们选择企业不是简单看盈利的情况,还要看政策指引的方向,所以之前我们比较关注的方向,我们围绕战略新兴产业做了很多布局,所以在中国做事情还是要跟着政策走可能会比较好。那么中国创业板我觉得还是要加快发展,我们也看过历史的数据,美国纳斯达克最高收益上了800多家企业,现在上市的数量比中国要少,退市的比上市还多,目前中国有大量可以上市的存量企业,中国企业发展了这么多年,很多企业都符合上市条件了,只是因为现在上市的路还是比较窄,我们在座的这些VC,现在上市的能力都有,所以我觉得完全有条件更快发展,可以把现在所谓的流动性池子放到创业板上是很好的解决方向,通过加快发行二级市场的估值,企业上市以后对于没有上市的中小民营企业业务很好的鼓舞和带动作用,大家都想上市,都想规范,做一项比较大的事业,这是我觉得应该更快地发展,可以做得更快一些,这是我们的一个期望。

  王守仁:而且不是你们的愿望,这已经是规划当中的,流动性过剩就像水多了,如果不引导就是洪水泛滥,怎样通过一种机制,特别是通过创业投资或创业板,把大量的闲置资金通过一个渠道引导到,高成长阶段当中这样的实体经济,何乐而不为呢?大家已经形成了共同理念,特别是这次证监会先后在深圳召开了三大论坛,第一是中小企业融资论坛,题目就是资本市场和中国经济增长发生转变,第二就是政策投资基金论坛,第三就是中国期货市场论坛,这三大论坛都在中国市场,已经形成了共识。

  肖水龙:首先邀请组委会邀请我们参加这次论坛,也感谢清科给我们创造了这样交流的平台,刚才王老师讲深圳是改革开放先行之地,也是创业投资发展之地,到目前为止深圳市的创业投资在加速、规模、数量、质量、团队、理念等方面还是比较领先的,所以在此我跟倪总提个建议,什么时候把清科论坛在深圳召开,第二就是刚才王老师提到的问题,首先我怀着感恩的心,我们创投设立时间不长,在07年8月份,到目前为止不过三年的时间,但是我们在经营业绩上还取得了一个比较满意的答卷,我想归功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就是我们赶上了很好的时候,因为中国资本市场从05年到现在不断完善,不断发展,第二我们地处深圳,也得益于在座的深圳同伴,包括全国同行的帮助、支持和引导,可以这样说,以前我在深圳国投工作,也做投资,但是专业从事创业投资应该说是起步比较晚的,同行的这种帮助、引导、支持给了我们很大的作用。第三就是在选项方面,当时是歪打正着,完全按照中小板来做的,创业板呼唤十年,但是什么时候出现大家心里没有数,实际上创业板的要求是在中小板的基础上有所下降,有所调低,在2007年、2009年坚持投资,应该说在去年年底到今年一年多的时间,上市的机会大大加强了,未来怎么走,我觉得现在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考验,刚才跟同行讲他们明年也有很多上市,我们也有,但是对于我们创投方来讲要进一步树立我们投资理念,要进一步紧跟刚才肖冰所说的国家政策调整,今年我们也进行了调整,八期投资当中跟我们国家所提倡的战略信息产业基本吻合,所以方向上抓得还是比较准的,在创投方有一个投资理念,就是发掘优势,优势行业就是国家政策支持,成长的空间很大,成长速度很快,跟国家的战略信息产业是一回事,我们就是找这些战略行业当中的佼佼者,只要这样做我们就一定可以把我们的事业做好,那么是否能够上市,怎样上市是第二个问题,对于创业板的期待也是跟刚才两位老总所说的,我们希望速度加快,让更多的企业能够上市,我们创业投资的同行所投资的企业能够尽快上市,对于创业板的期待,还有大家所关心的合伙企业的税收问题,也希望有机会能够得到解决,现在各地因为税收比较高,国家可以按照35%的税率打税,和在座的同行一起呼吁,把国家振兴产业结构调整,有重大帮助的创业投资这样的合伙企业有一个比较统一的,不用藏猫猫的东西,对于我们是莫大的帮助。

  王守仁:这个行业我搞了二十年了,从清科第一届论坛到今天的第十届中间有几届没有参加,因为大家都是跟着市场走,最开始无论是内资还是外资,那个时候没有市场,当时跌的一塌糊涂,从6000点跌到1000点,中国的创业板停开了,所以那个时候包括清科的论坛也没有现在的红火和规模,后来随着纳斯达克市场的复苏,外资也明白了,找到的出口,找到了盈利点,从盛大开始到美国上了,我们本土的创投在这个会议上是没有发言权的,这就是30年河东30年河西,这个市场也在进行结构调整,所以新型资本市场是我们创业投资的生命线,我们这个行业叫做市场获利,政策让利,所以这次又特意请来了九鼎,九鼎是200多家,请赵总讲讲九鼎这几年来是如何积极扩展的。

  赵忠义:刚才听到王老师的介绍,我深感压力特别大,王老师提出了特别高的要求,九鼎确实是一家非常本土化的创投,我们的做事方式带有很大的中国特色,人比较多,这一点跟中国的国情比较像,因为我们的理念和观念,不管做什么事情都是人做出来的,所以我们还是秉承一个理念,就是人多力量大,对于创业板,我们其实也是一个受益者,创业板推出这么长时间,各方面的观点比较多,而且虽然我们已经上了一百多家企业,也不算多,所以如果打一个比方的话,我想在座的各位都有坐飞机的经历,如果你坐一个小飞机,来回颠簸比较厉害,如果坐一个大飞机就不会感觉到,所以现在创业板有这样的问题,其实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企业太小了,才100多家,如果创业板的上市公司达到一千家,也可以回顾一下我们证券市场的发展,当时比现在的创业板还要多,所以现在创业板基本面临着这样的问题,主要就是发展趋势,随着上市数量的增多,时间的推移,很多问题都会得到解决,但是虽然面临一系列的问题,但是创业板总体来说都是非常成功的,首先是我们国家整个创新战略的一个非常好的注角,因为创业板推出了一大批企业的创新,对于创新怎么理解,如果你在技术上有新的发明,这都是谁都公认的,其实在经济生活当中创新其实面临着很多方面,虽然东西还是原先的东西,但是又发现了一个新的市场,这其实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创新,或者把很多新的方式组合起来,或者用一种别的方式送到消费者手中,这些都是创新,比如当初上创业板的时候有很多质疑,一个卖拖拉机的创业了,但是事实证明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们国家农业机械的流通体系,整个上去之后又有一系列的并购和整合,其实对于我们国家农业机械流通行业扮演着整合的角色,对于整个农机流通体系,对于农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这就是创业板的真正意义所在,这是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角度促进了产业的创新和整个国家的创新。

  王守仁:在中国投资和美国不太一样,欧洲也不一样,我们中国地域开阔,而且发展极不平衡,另外我们正好赶在第三次科技产业革命的转移时期,所以必须要指国家的产业政策和市场机制同步,这个时候就出现一个新的模式,在全国各地有一个项目网络,超过这个半径就太高了,第二就是九鼎,九鼎现在可以说是到处布点,十年前台湾的创投来了以后坐着飞机到中国来,从飞机上往下看,到处都是雨,所以现在大家可以考虑,包括外资来了以后,按照这个半径,一个省比欧洲的一个国家还大,什么全民PE,胡说八道,中国还有西部冷得很,下面我们请南海成长有限合伙的执行合伙人郑伟鹤讲讲谈到这几年的发展。

  郑伟鹤:谢谢王老,首先恭喜清科成立十周年,举办这样一次非常有意义的活动,我介绍一下我们企业的基本情况,同创伟业也是一家十年机构,前九年上市的家数是六家,今年一年已经挂牌了8家,大部分是在07和08年投资,所以06年上市的中小板,所以还是比较快,对于创业板我有这两个观点,昨天我上午参加了清华大学经管学院主板的清华创业营训练的开业仪式,我讲了一个观点是创业国度,盛世中国,有一本书《创业国度》的书的影响,以色列710万人口,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公司比中国,比日本,比很多国家都多,因为是一个创业的国度,我认为现在中国确确实实即将成为一个创业的国度,我们不敢说PE热,确实创业是非常热的一件事,包括我们这种中晚期的公司的话也会更积极的往早期方向前移,这就变成了特色,创业就意味着创新,包括各方面的科技探索,上周我还和王传福做了交流,他们说中国大学毕业的学生,只要把他们管理得好,给他们选好方向,允许他们失败,世界上没有不能攻克的科技难关,我觉得像比亚迪这种雄心不仅仅是在每个企业,在很多中国的创业者,或者科技投资人身上都具备这样的精神,所以我的一个感慨是,尤其创业板开办以后给中国的普通投资者创造了一个走向资本市场,走向成功的一个捷径,以色列710万人口能够变成一个创业的国度,中国不说13亿人口都变成创业者,一两亿人口的话一定是一个奇迹,而且一定会迎来盛世中国,所以第一个观点是中国的结构转型,中国的调整,包括中国的进一步发展是需要大量的创业者的辛勤努力,辛勤的创造,也需要这些PE工作者把这方面的工作更早期地投入和加大各方面的创业公司,所以我们相信中国,随着大家创业热情的提高,随着股权投资者进一步深入,我们一定会迎来一个盛世中国,另外现在对创业板高溢价大家有很多一些非议,其实从国家战略的角度看未必是一件坏事,突然我发现全球的一些资金,全球的人才都想到中国来,因为他们希望在中国投资企业,希望在中国创业,到中国上市,获得的回报比美国高,比香港高,比国际市场的任何地方都高,所以高溢价是万有引力的,可以吸引全球的资金、技术、人才投入到创业的大潮中来,所以应该说现在处在一个非常好的时期,我们现在还有这样的数据,我注意到美国的90年代上市的平均家数每年是500多个,2000年以后才120多家左右,也就是说八年美国上市的家数是700多家,美国创业投资,不知道权威不权威,应该说是1982年,他们当时创业投资洛克,进入他们的《时代杂志》,今年应该说是一个真正的元年,因为中国上市总共300家以上企业,还不包括海外,如果海外应该有四五百家左右,中国成立20年的资本市场,前19年总共1700家,现在一年就有三四百家,所以这方面对于市场的推动,对于资本,包括PE也创造了大量的机会,应该说在座本土的也罢,海外的也罢确确实实是在一个非常好的市场,非常好的环境,在一个高歌猛进的阶段,尤其是像九鼎这样的,确实是不仅在投资方面,在团队方面,在各方面都做得非常不错,所以在这里我觉得大家尽管在这个过程中不排除有泡沫,有泡沫的话也有风险,我觉得在这方面,一方面要把工作做到中早期,另外一方面,其实在这个过程,这个行业确实涌入了很多人,而且风险在加大,我先说这么多,谢谢大家。

  李鹰:欢迎各位嘉宾,通过上一个论坛我们看到了本土私募的强势发展,我想我们再来一个回合,专门讲一下人民币基金,大家都知道,中国过往的十年发展是突飞猛进的,从最早的VC到私募,现在人民币基金又成为了一个新的浪潮,今天很荣幸今天请到在座在人民币基金方面的精英跟我们一起分享他们自己在人民币基金过往的发展过程当中的路径,自己所遇到的困难和经验,我本身是律师,应该说是外行引导内行,我也很荣幸有这个机会参与,在全球代表100多个GP和200多个LP,最近的趋势我们跟着中国的浪潮,也发展到了中国,希望在中国代表外资和内资进一步设立和制做一些与人民币基金相关的文件,首先,我想借这个机会让每位简单介绍一下他们自己的经历和他们公司的主要业务,之后我们再就若干个人民币基金的话题进行讨论,我也希望利用这个专场进行互动,希望在座的各位提出一些问题。

  董梁:大家好,我是来自江苏高科集团的董梁,我们集团现在投资团队大概150人,有很多基金,大概30多个,加起来160多亿,因为投了很多年,所以到目前累计下来,总数字是270多个左右,其中大概有二三十个已经IPO了,今年这个时点大概有6家IPO,总体情况是这样。

  李人洁:大家好,我是来自普凯投资的李人洁,现在管理3亿美金,6亿人民币,原来在清科论坛上我们一贯安排在外资,今天非常荣幸参加人民币论坛,接下来跟大家探讨同时管理人民币和美元两个平行基金,我们在国内是如何看待这个市场的,谢谢。

  李雪刚:大家好,我是招商和腾的李雪刚,我们今天的话题是人民币基金的主题,我们是在境外设立了美元基金,我们也很关注人民币基金发展的机会,也在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和探索,但是目前仍然管理外币基金,今天的话题我们也非常感兴趣,所以很高兴有很多做得非常成功的人民币基金在这里跟他们分享一些成功的经验。

  罗飞:大家好,我是松禾资本的罗飞,我们这个团队在本土摸爬滚打超过十年,十年下来我们对人民币的崛起和美元的同行一起并肩战斗,今天分享的主题其实是一个老话题,应该有一些新的感受,等一下我们一起来分享。

  谭文清:大家下午好,我是东方富海的谭文清,我们是一个很简单的公司,就是几个在中国风险投资超过十年的人凑在一起,定了一个很简单的目标,我们想参加一个长跑,也许是三十年,所以在公司成立的时候我们的愿景就是希望东方富海是我们的孙子都可以看见的,健康成长的公司,我们的规模可能没有那么大,我们的人没有九鼎多,但是我们用心,很专注地做我们自己很喜欢的事情,同时也是一个很幸福的事情。

  王品高:大家好,我是王品高,来自上海创业投资公司,因为我参加清科的论坛已经好几次了,我们公司是1999年成立的,当时除了直投以外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做了一个基金的探索,因为十年以后我们建立了将近25家基金,总共资产规模管理的资金大概是上百亿,所以我们投的项目加起来已经有300多个,其中退出的80几个,IPO将近20多家,这是一个基本情况,谢谢。

  朱方:大家好,我是深圳力合创业投资的朱方,我们自己总是给自己挂上另外一副担子,我们这些人原来都是搞技术,搞科技研究的,转过来做风险投资,希望对我们新技术的发展做一些贡献,刚才讲到清科,从我回国以后,我记得几年前,就在清科的会场上,我们那个时候谈人民币基金还是很少的,而且那个时候有很多的基金管理人曾经在这个台上讲,中国的LP在哪里,找不到中国有LP,所以时过境迁,现在可能全国都在做PE,大家都是LP,所以实际上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我觉得风险投资,PE投资,股权投资已经成为我们经济生活中的很重要一步,如果能够支持我们的自主创新,科技事业的发展,对于国家的发展进步都会有很大的好处,另外我觉得还有一个要说的,实际上在会上也在讲,现在很多人可以到硅谷去,硅谷也是一个投资的好地方,硅谷的很多高科技技术企业,一些创业型的企业实际上很值得中国的创业投资基金和中国的风险投资基金到硅谷去,我们最近在北美搞了一个北美中心,我们是想透过北美中心来吸引很多高端的人才,高端的技术,高端的团队,同时我们从2003年建立了一个清华力合,实际上我们现在也在硅谷做了投资,所以我也希望和大家分享,以后人民币基金到底怎么走,谢谢。

  李鹰:我们再次以热烈的掌声欢迎在座的七位专家和我们一起分享。今天我们的专题题目是人民币基金成长的烦恼,其实大家看到每个人的日程上都有会议规定的题目,但是在进入正式题目之前,在座的各位听众一定会想知道,既然很难得有这样的机会请来人民币基金的精英,可以说过往十年的发展中已经是在中国有非常出色成就的领导者们共聚一堂,首先应该让他们分享一下成功的经验,我问一个老的问题,可能是代表所有观众的心声,能不能请你们每个人简单分享一下你的成功经验,过去能够成功募集资金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或者你觉得失败的一些经验是哪些,还有最困难的,在整个过往的成长过程中是什么。

  李人洁:刚刚听大家介绍的时候无意看了新浪的微博,说什么时候可以不分人民币基金,美元基金,只管投资价值,我对这句话还是很认同的,而且现在市场上随着竞争的加剧,不管是人民币基金还是美元基金,大家都在同一个市场上来分享生机勃勃的投资机会,我觉得越来越多的,我个人的体会还是投资的价值,无论是给我们的投资人还是给我们投资的企业带来的投资价值,的确最终还是最重要的,企业家在众多的投资人里面建很多的投资人,各自交谈的时候,他们在选择投资伙伴的时候也越来越慎重,因为现在相当于从买方市场变成了卖方,所以对于企业家的选择也是非常多的,也越来越看重的我觉得是投资人带来的投资价值,整个行业的互动还是比较良好的,大家都觉得这个投资还是比较长远的,大家在一起走了三五年,包括对于资本市场的认识,以及对于行业的走向,对企业本身的认识,我觉得大家现在的确是不管人民币基金还是美元基金,都还是趋于理智和相互磨合的过程,所以总的来说,我个人还是对这个市场是持比较乐观和正面的态度,谢谢。

  罗飞:最近在不同的场合跟我们的同行,包括人民币、外币基金的同行进行交流的时候有一些共同的感受,也是反映出为什么大家对于人民币基金的群体有一种成长的感受,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这个群体其实包括我们的外资同行,因为他们也在发人民币基金,信心主要来自三个方面,第一是LP,我们之前在呼唤LP在哪,我们通过这几年,LP的成长速度比我们管理人的成长速度有时候还快,也就是说,我们的第一期的LP,有些会非常关注能否参与项目的决策,但是到第三期的时候他们已经完全接受了,由管理团队做项目的决策,我觉得这是LP对于管理团队,也就是这个群体的信心,第二个,我觉得很重要的是我们看了很多企业,包括投资了很多企业,为什么会有比较好的回报,我觉得很重要的是我们作为投资人,对于这个公司团队,对于企业家群体来讲有一种信心,因为企业家群体在这十年中有非常大的进步,虽然我觉得信心会来自我们对于国家的,将来十五年,甚至二十年的经济起飞阶段大家带来的整个社会进步的信心,而这个信心是长期的,所以我觉得最近的体会,这三种信心会有更多的LP加入这个群体,另外会有更多的企业家愿意将他们的企业,尤其是好的企业拿出来分享,第三是投资人,管理人和企业家一起,其实目的不仅仅是在创造财富,而是希望能够给整个社会有更好的企业作为一种贡献,把它留下来,所以更多的企业家考虑的是,我们这个企业首先是能否上市,然后上市之后能否做得更好更大,能否在全球有更多的影响力,我觉得这三点感受是很重要的原因,解释了我自己的体会,本土的人民币群体很重要的三个基石,我觉得其实一直在鼓励我们本土的基金管理人员,这个行业里是怎样把这三个基石做得更加结实,我们感觉到在做投资的时候也会更加踏实一些,投资人也会更加踏实,企业家也会更加踏实,有了这三个踏实,我们可以预期应该会有一个更新的股权投资时代,谢谢。

  董梁:挺有意思的,两三年以前如果谈这个基金就是谈进入中国,现在谈人民币基金,我看这个单子就觉得很清晰,实际上谈的不是这件事了,谈的是中国本土创业投资发展这个市场,尤其是这个市场中提供资金的那些人,从这个程度来谈人民币基金,所以题目上提了好几个,一个是民营企业家,如果希望参与决策,提了政府的引导基金,这些都是基金提供者,所以我觉得从这个意义来讲,这个题目其实非常有意义,已经不是局限了,刚才问的问题我觉得挺有意思,很赞同罗飞的观点,这几年境内的LP他们成长得也很快,进步得也很快,有主动的,有被动的,我们站在06年募资的时候有好几个民营企业家,当时他们投基金完全是作为企业主,有些闲钱和余钱,自己的精力也足够,但是这批人当中有一大部分一直伴随我们的基金,你会发现他们的身上有很多变化,他们做第一期的时候不可能懂这个条款,投每个项目的时候他都非常谨慎,因为原来的产业资本都是他在玩钱,两层概念,心里的感觉就非常异样,但是经过四轮基金做下来,这几轮做得都不错,我们做得也不错,这个消息为罗飞同志提供了佐证,我觉得未来的预期应该是好的,会有一大批这样的人出现。

  王品高:我记得四年前在北京清科论坛上,主持人也是刚才的王老,大家都认为他非常有活力,当时也是他主持,当时他问了一个问题,现在坐在台上的,本土的没有几个,现在都是外资的了,怎么办?讲了这么一个问题,我当时提出了一个观点,我说我自己个人感觉,作为本土来说,咱们都是正规军,作为外资来说都是游击队,作为本土的无论如何都要坚守阵地,作为游击战的人今天可以在这里,明天不好马上可以走,所以我当时自己说,我作为本土的并不感到悲观,我们一定会有那么一天,一定会跟外资的,大家一定能够共同去做成这个市场,到了今天上次甚至有一次开幕上讲了这么一句话,现在人民币扬眉吐气了,坐在台上的都是人民币,外资的没有声音了,但是我这个人相对来说是从哲学的角度来看,我自己个人的感觉,其实不管人民币也好,美金也好,一定会有自己的定位,一定会有自己的市场,像今天,我们在一起聊,他们现在正在有10个亿的美金,现在大家都说美金没有市场,你为什么还要募资?他说其实真正细分一下,他们也做了很多分析,中国的企业当中其实好多,有的可能在国际市场上打拼,这样更能够赢得国际市场的认可,像这样的企业可能更适合到国际资本上去,当然,更多的我认为还是在我们本土,对于人民币基金来讲确实是碰到了一个好的时机,最终不管是人民币基金也好,美元基金也好,总归大家会得到双赢,这种市场的价值最终一定会是这一次,因为现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的创业板刚刚开始开,关于创业板的事情,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大家对市场的认可,我想这个市场一定会回归正常状态。

  谭文清:现在确实是非常热闹,有时候坐出租车都问你是做PE的?我能不能投点PE?我想要是出租车司机都投PE这个行业也快到顶了,我们公司无法预测这个事情什么时候可以到来,因为我们不是神仙,市场一定会回归到理性,长期几十倍的PE,没有哪个市场是这样的,我们做投资如果看100倍的PE,做二三十倍的投资,我觉得是一场灾难,最近给圈内的几个老家伙,我们说最近该稍微放慢一下脚步,因为的确市场是太热了,对于自己来讲,我觉得这几年的确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我觉得除了中国有人口红利以外现在还有就是市场红利,由于中国的资本市场是控制的,就是有非常多非常多的企业家,我曾经在创业板一周年的时候,全世界我认为最有希望的就是纳斯达克和中国的创业板,美国的创业板是技术创新,而中国的创业板是制度创新,有很多很多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他们不甘寂寞,都要去创业一把,所以中国的好企业非常多,我们东方富海基金是从07年底开始投的,现在4年的时间,按照已经上市的7家公司的市值,已经是投资了基金总金额的5倍,但是这种成果我觉得不一定每个基金都可以达到这么好的收益,所以我们是保持了一种非常平常的心态,我们公司一向提倡专业,我们每个人都必须有自己的专业,所以并不是麦肯锡那样突击研究两个礼拜就把这个行业搞得一清二楚,那个只是浮光掠影的专业,我们要求的是长期跟踪这个行业,和这个行业的大佬一起交朋友,一起成长,十年以后这个行业里前几个最好的企业,这些创始人都是你拍肩膀的哥们,这才叫懂这个行业,我们对于这个专业的理解是这样,前几年我有幸在中欧见到《专业主义》这本书的作者,专业是对自己的一种自律,第二就是专注,要求我们在精神上要抵住各种诱惑,做金融的诱惑太多了,经常有人跟我说老谭,有一个项目,去年三千万,今年五千万,明年八千万,你投不投,听起来非常诱人,但我觉得不懂,没有办法理解,如果有机会赚钱,这个钱也不该我赚,因为上帝不会让我在运气中赚钱的,所以通过我们持续的专业,加上在精神上耐住寂寞的专注,最后要求我们团队的每个人都成为专家,如果这样的话相信我们可以实现刚才说的愿景,就是30年以后我们还坐在这儿,我们的第二代、第三代的合伙人还会把东方富海持续、健康地做下去,这是我们最乐意看到的。

  朱方:我们当时的股本金是260万人民币,差不多现在自己的资产将近15个亿,在这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实际上我们自己也是一个创业企业,从这么小的资本金开始,我们只有到08年的时候拿到教育基金会9千万的投资,拿到员工当时投资1.4个亿的投资以外,我们清华研究院本身2.6亿都还完了,我们都做分红了,我觉得在整个创业,就是中国的风险投资在整个创业过程中是得益于中国经济的发展,所以现在讲来讲去,讲到很多形势其实都是由于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才得来现在资本市场的繁荣,这是我们本土创投或者本土PE一个最重要的思考,我们能走多远,这决定了本土创投用什么样的速度,什么样的方式加速发展。我觉得这是一个要仔细审时度势的,我们之前也跟LP讨论,实际上我们还是看好中国经济发展的总趋势,虽然当前受到通货膨胀的一些困扰,但是我相信我们的经济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所以VC也好,PE也好,发展的空间还是巨大的。第二我觉得我们现在的投资人的成长,刚才我们说几年前很多的外资基金是看不到中国的LP,看不到中国的资金支持,大家也可以想像,如果是五六年前,我们能设想到中国的银行成为全球最大的银行,中国的银行是第一、第二、第三、第四这样的经济规模,因为那个时候没有,所以很多人看不到中国的LP,中国的经济发展到当今时期,我前一段时间在募集新的基金的时候,他们投我们是第四只基金了,也就是说我们整个中国本土的LP在增长,本土LP的水平在增强,在发展,这种发展是日新月异的,有的时候比我们预期还要快的,还有一个观点就是我们现在由于资本市场很热,我们出来的基金也很多,但是实质上我们缺乏专业的人才,我们缺乏专业的队伍,这实际上是当前很多PE基金,人民币基金一路走好中最大的困难,我们人民币基金天生受到很大的压力,现在你跟你的LP去谈,说我的收益率是15%或者是20%,我想很多LP不感兴趣,说你赚的还不如我昨天盖楼多,我为什么把钱投给你啊,可是你看看美国资本市场,美元基金的很多LP,如果你给市盈率是15%,他要拍巴掌的,所以我们现在的价格,为什么很多基金,无论是人民币基金还是美元基金都集中到Pre-IPO的地方,我们的价格是怎么提升上来的,实际上是跟很多背后基金的LP对于基金管理公司的要求是不一样的,所以这种较量和比赛还会维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所以Pre-IPO的争夺还会非常残酷地再进行相当的一段时间。那么什么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我觉得现在更专业的团队开始更多地关注项目当中的成长期,甚至往前移到中早期的项目,其实这是做VC,应该说必然要走的一条道路,虽然这条路很艰苦,因为我们是投科技类的早期项目,我们认为在中国这条路走不下去,也是在清科这样的论坛上,我们也曾经听到过“中国有高新技术企业吗?”这样的提问,现在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证实,再过这几年又会出现“中国有LP吗?”这种问题,我想应该会给我们的投资人带来很好的回报。最后我想跟大家分享的就是,在我们本土基金做得非常好的时候,我们回过头来要想,要学习,前两天在深圳的会议上也在想,中国的基金管理团队还是要加强学习,我想四年、五年之前,我们很多基金管理团队还不知道什么是PE,那个时候在国际上的基金广泛去用PE估值的时候,很多基金管理团队还在和项目方讨论议价百分之多少来入股的时候,那个时候不过是四五年前,所以在国际上PE和VC的发展道路上,中国本土的基金时间还比较短,甚至还要认真的学习,只有坚持这种认真的学习,把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学好,我觉得才能有真正长足的进步。最近一段时间大家可以看到在中国资本市场募集基金普遍的周期都是5+2,大家想一想,以中国资本市场从进入到上市IPO,到退出5+2的时间,现在大家为了融资都会抛弃很多东西,但是实质上做的时候你会感觉到5+2是非常非常精的,所以也是把很多企业,把很多的基金推向Pre-IPO的一个推力,所以也是建议我们基金管理人应该更多地思考,更多地学习,把人民币基金做得更好,谢谢。

  李鹰:下面我们讲讲政策监管的问题,很遗憾今天没有政策制定者,但是几位行业的参与者跟我们分享一下,相信其他各地也会出台类似的政策,还有就是政府引导基金的退出也有一些新发展的动向,请在座的几位跟我们分享一下你们的看法。

  李雪刚:我看到一个问题,政府引导基金的非商业性的问题,我觉得这个命题不是特别真实,政府引导基金离市场化运作还有多远,政府引导基金本身不是市场运作的,实际上这个问题想说的我也理解,想说的是政府引导基金一旦参与到市场化运作的基金中去以后,把引导性过渡地释放,导致商业化运作的基金不是被引导,这个问题挺有意思,跟朱总吃饭的时候聊,我相信做GP的人一定是管过很多,但是从引导基金这些人的角度也会听到他们的很多抱怨,我对引导基金的定位很清楚,我希望你投我的区域,我的阶段,投我早期的项目,我相信这个问题是刚开始任何事物发展阶段中肯定会出现的一个问题,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趋势一定是好的,现在各地的政府,我不知道其他地方怎么样,江苏省各个地市的政府对于创业投资,对于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地方经济转型的重视程度我相信是非常非常高的,他们都想用创业投资或者PE投资的形式来对地方经济的升级换代作出贡献,所以他们很重视,一旦很重视就会想尽各种各样的办法来做,但是完全的市场化运作和引导基金,政府层面会引导基金的诉求,这里的定位并不是一下子可以切合起来的,我觉得趋势一定是好的,因为这里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则,双方都是互相淘汰的,做了不好的GP或者引导基金,在这个过程中都很快被淘汰掉,这个周期根据我个人的经验大概是两三年左右,根本不用等到基金周期出来,所以这样的一种趋势下,大家很快就会逐渐摸索出来,我怎么去定位我当时给引导基金的承诺,这种承诺和要求都不太契合的时候,这个问题就解决了,所以总的来说我还是比较看好的,我认为政府引导基金将来还是会在我们这个行业中发挥很大的作用,谢谢。

  李鹰:刚才普凯的李总说他们可能是在座唯一的又有人民币,又有美元基金的,所以能不能请你们稍微谈一谈怎样处理人民币和美元基金的冲突问题?

  李人洁:美元和人民币二者确实是不一样,一方面大家呼吁外资基金要求国民待遇,我觉得投资之后,其实对于企业而言,不管是拿了人民币基金还是美元基金,这个企业本身没有受到任何政策上的障碍和以后的发展都没有什么,那么对于基金本身的话我想还是不一样的,是人民币更好还是美元更好,这还是市场和行业的选择,刚刚王总也说过,有的企业商业模式,到美国更受欢迎,很多企业在国内的主板上市比较受欢迎,还有在我们的创业板,总而言之还是根据不同的资本市场出口的定位来看不同的企业是不是符合这样的出口,那么对于投资而言,我觉得在法律上人民币基金和美元基金的确还是有不一样的地方,但是我只是说不同,具体操作方面的不同,首先强调的还是对企业而言,不管是拿美金还是人民币,作为在中国的企业,不管是外资还是内资,他已经享受到了国民待遇。

  李鹰: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本次论坛就到这里,再次感谢七位嘉宾和我们分享经验,谢谢。

  主持人:下面有请Craig E.Dauchy先生为我们演讲。

  Craig E Dauchy:各位下午好,我的名字叫做Craig E.Dauchy,今天非常高兴来到这里,Cooley在科技方面包括清洁技术和IT方面都有很多案例,我们也是代表超过200家VC和PE的公司,我们每年大概会完成超过50支基金的筹资,也是代表超过3000多个成长性公司,其中也包括E-Bay,FaceBook,在超过160个案例当中过去的5年都代表这些公司做法律顾问,我们一共有650名律师,我们也是在全球各地都有网络机构,主要是在金融技术方面是我们的优势,在这里大家可以看到我们帮助上市公司的名字,说到美元基金,我们这里列出了一些客户的名字,这只是我们在过去几年积累的客户,像这两种基金如果加以比较,有很多条件,比如说人民币基金,相对来说是比较短期的,希望回报可以来得早一些,这个周期会比较短一点,大概是3-8年,而美元是8-10年,投资的期限也是只有1-4年,美元是4-6年,这个投资的阶段是比较偏向于中后期的,而美元比较偏向于前期。大家可以看到,在包括出资率,另外还有管理费用以及LP对于基金管理的参与程度来说,美元基金和人民币基金都有很多的差异。

  这是美元基金时间表后面的信息,这一页我就不展开讲了,大家可以看一下,我们现在筹集美元基金的话,在各个时间的阶段会做一些什么事情,这张表格当中,我们是把它列出一二三四五六七,一共是七个阶段,这是筹集基金的完整流程,我们也观察到在过去的几年当中中国人民币基金的波动,在筹资方面其实也经历了一些波动,并不是一直都是平稳的,我们认为在筹集美元资金方面还有一些特别的注意事项,我们要对整个筹资的步骤是组织有序的,我们首先要明确的是,谁去跟踪这些LP的筹资,谁来支持调查,谁与LPA就这个条款进行谈判协调等等,第二点,我们发现在GP之间经常会有一些争议,比方说一旦资金筹集到的那一天,有些合伙人可能因为种种矛盾就会离开,所以我觉得人事的问题很敏感,如果有人事问题要尽可能解决好,避免在后期出现问题,现在美国的律师事务所是希望知道你的计划是怎样的,他们会非常愿意与你坐下来听你的计划,听你的Presentation,他们也会跟你做介绍,比如说做私募的机构可能也会跟你介绍,跟他们进行会晤,我觉得在这方面也是很重要的。

  第四点就是筹资开启得要早一些,尽可能要开始早一点肯定是比较好的,在正式发布基金之前,你主要的LP要知道你的时间表,这样大家都可以有比较充足的时间去准备,还有第五点就是你可以选择一些新的LP,就算你的LP阵容很完整,没有LP临时撤出的话还是可以去考虑多增加一些新的LP来补充LP团队,还有第六点,要把你的整个故事讲得尽量简短一些,尽量直白一些,简单一些,让别人能够听懂,特别是透明度,你不要把整个故事讲得太花哨,太深奥和晦涩。

  第七点我称之为“相信我,喜欢我”,我们有些用户和LP见面的时候,客户和LP见面之前先要做一些家庭作业,大家要了解他们的背景,第一次见面是非常重要的,大家互相印象好,对你的印象好才能够有可能做生意,如果第一次会晤就印象不好的话可能接下来就会比较难,第八点就是你的成功和失败都是并存的,你也要坦然、合理地接受这些,成功和挫败之间会有平衡,我想你需要非常坦诚,这种坦诚也会帮助你赢取支持。

  第九点就是对于整个基金规模不要期望能够一夜之间有爆炸式的成长,或者有非常戏剧化的增长,还是要一步一步地来,第十点就是你的筹资,可能要比你在人民币筹资的期限更长,所以我觉得在时间上面要有一些耐心,开始得早一点,你不要着急,还是要有一些长期作战的心理准备。第十一点就是投资人会给你做问卷表,这是他们调查的一部分,相对中国的基金来说更加密集,强度更高,最后还有一点,和中国的LP相比可能会做更多的评价、评论,因为美国的LP都是非常资深、老练的,所以他们有很多建议,在他们觉得合适的时候可能建议也会给得比较多。因此,你对RLPA的标准也要了解,通过这种洽谈的揭示也可以互相了解,这是我的最后一张幻灯片,非常高兴今天能够来到这里做主题演讲,谢谢。

  主持人:谢谢Douchy,接下来进行今天下午最后一个专场讨论,LP专场:“中国式LP”新征途,我们非常荣幸地请到了雅登投资的王彪文先生为我们主持,掌声有请王先生和第十一专场的各位嘉宾!

  王彪文:谢谢各位,首先介绍一下在座各位嘉宾,来自HarbourVest的高峻先生,来自LGT Capital Partner的全球副总裁方远先生,来自浦东科投的李勇军先生,来自中国科学院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的申达先生,来自尚高资本的谈庆先生和来自Squadron的周敏。今天在台上有不少国内和国外的LP,也有一些是国内很有经验的机构投资人,所以本次论坛的题目就是中国LP的机会和风险,我觉得是很妥当,很恰当的,让各位嘉宾各自说一说中国作为LP在中国投资基金面对的各种机会,还有一些挑战。

  高峻:各位下午好,我们在1994年的时候,也就是12年前就在中国投了基金,所以从历史的角度来看非常重要,这样我们就能够更好地理解今天的情况,毫无疑问,中国这边的风投和PE经历了很快的发展,今天我们发现讲到投资方面应该是有很多的机会,当然并不是这么容易的,在这方面也需要对我们公司在中国的营运以及业绩进行分析,我们不仅要看SOF,同时在我们的公司业务当中一共跟中国差不多600家公司有过业务,所以这个数字还是不小的,我们建立了非常大的关于中国公司的数据库。对于中国的公司,包括分众传媒和其他的公司,在中国也不是很成功,有些资本也是流失了,我们在中国的经验是怎样的,关键重要的是对中国的很多管理人来说,他们要有这样一种持续管理基金的能力,因为这是一种对于中国人来说相对来说比较新兴的行业,有些投资现在已经进行了第二,或者第三个基金投资,所以作为LP的话我们必须要在风险方面作出必要的调整,这样才能得到应该期望得到的回报,当然,如果做得好的话毫无疑问,真的是有很多很多的机会,所以中国的市场还是非常令人兴奋的,不管是从业务的角度,再从中国政府的层面来说也是这样的,因为中国政府有很多政策,出台了很多政策,对于中国的VC产业的发展和回报也是比较鼓舞人心的,对于我们来说,我们也非常明确,对于我们是非常有利的,另外一方面就是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做好自己的功课,这样才能应对我们业务上比较主要的挑战。

  方远:LGT在瑞士是欧洲代表的基金,我们在中国市场的一些投资经验跟大家进一步做分享,其实第一点我想谈的就是市场进入时点的问题,作为抛砖引玉的话,我们是1998年在亚洲进行第一次投资,2001年开始在中国做了很多市场调研,中国的第一个基金是2003年投的,比S要晚了几年,从我们自己的投资情况来看效果还是不错的,因为在90年代初的时候,市场还是非常不稳定,特别是私募股权基金的生态系统没有完全形成,所以我们当时认为不是特别恰当的进入市场的机会,我们觉得03年和04年这方面开始有所改善,特别是在中国很多相关配套的法律已经非常成熟,之前我在下面听了其他嘉宾介绍,目前中国有多少是做直投的,有多少是做LP的,当大家一起做一件事情的时候,现在很多相关配套的法律法规和必要因素没有成熟的条件下,是不是因为很多人做了这件事,我们也去跟这个风,应该适合每个投资机构不同的要求和需求做这种考虑,03年开始我们已经投了14个中国基金,相对来说投资的数目比较大,投资的回报也是相对比较客观,特别是中国的基金在整个亚洲,或者是全球的投资组合里表现都非常出色,我想其中一部分就是我们在选择市场进入这一点上我们有自己的考虑。第二点在中国投资做到两点非常重要,第一点是什么时候要激进一点,什么时候要保守一点,其实在中国投资很重要的一点是怎么避免投资那些Loser,当然要在中国找到鼎晖、宏毅,这也是我们的任务,我们要找到这样的基金,但是避免投资一些血本无归的基金,我最近听到说中国大概有两万个做私募基金的,这样的纷纭复杂的市场我们如何用谨慎的观念评价这些私募基金是很重要的,不管是欧洲还是美国的同仁,我们通过几十年的积累已经有了一套非常成体系的评价系统,在中国市场上也会非常坚持用这样一个我们认为准确的评价系统来评价我们的GP,我记得在中国,特别是08年的时候大家可能都有同感,是市场非常火的时候,当时很多基金一两个月也不会做任何的调查,而且这些基金看上去都非常有意思,那个时候就会做一个选择,到底是投还是不投,因为做不了平时应该做的工作,我们可能情愿不要投做过深刻工作的基金,来选择更稳健的形式进入市场,第三点我想强调的就是在中国市场做基金可能我跟我的欧洲和美国同事也有交流,不太一样的地方是需要跟你的GP走得非常非常近,很多时候其实在欧洲很多东西都是墨守成规,他们什么时候做定期报告,什么时候开会,什么时候做Capital Distribution,在国内大家扮演的角色不是特别清楚,所以非常紧地盯住他们,所以我们采取的方式是尽量在这些基金的投资顾问委员会上面,以一种积极参与的方式去做引导,而不是要影响他们的投资决定,因为毕竟投资是他们的主意,我的主意是建立非常好的公司治理体系比如我们在中国投了一两个基金,如果用人民币基金的时候,我们当然投的都是美元基金,我们怎么样告诉他们这些人民币解决利益冲突的问题,减少或者弥补利益冲突,应该有一些什么条款,对于人民币基金、美元基金的投资者都是公允的,让他们知道什么是最好的时机,这些虽然只在一两个个别GP身上,对于整个行业的成长都是有促进作用的,我们在中国的投资经验可能就谈这么几点,比我们之前聊到欧洲或者美国一些市场最佳时期的表现对于中国市场有什么借鉴意义,在欧洲看来,欧洲有一个EBCA,是行业监管协会,他们的作用可能比在中国的CBC更大一点,可能更多的是代表我们的投资者利益制定一些行业的规则,帮助协调、规范整个行业,这可能是我们国内的行业协会,我们可以更进一步地跟监管层进行沟通,怎样共同促进这个行业。第二个我想看到的是中国的私募基金非常年轻,从资历最老的鼎晖弘毅,在中国现在还没有这样的Issue产生,当鼎晖或者其他的基金老大第一批创业者他们要退居二线,下一个基金是怎样的,我想这是未来五到十年作为LP的投资者会看到的非常有意思的现象,也是很多在欧美的管理继任的经验可以在这个市场起到的作用,所以就谈这两点。

  李勇军:各位下午好,我们浦东科技投资公司从成立的时间是99年6月份,真正开始做LP的业务是从06年开始,我们主要还是浦东新区政府的引导基金,总规模是20亿元,虽然带有很多政策色彩,但是在一开始设计操作的时候我们一直坚持市场化、专业化的操作,所以在和GP的沟通方面相对来说比较融洽,因为我们在国内属于比较早一批做募基金的,而且人民币基金是非常非常的少,所以一开始我们做的基本上都是把人民币换成美元投到海外,所以当时既有难度,还有有利的地方,我们一开始接触到很成熟的GP团队以及相应的一系列法律文件和法律安排,使国内新的LP可以很快地学习到在西方发展很长久的制度安排,所以在早期的时候以美元基金为主,但是随着07、08年以后国内资本市场开放,现在我们慢慢地转入了做人民币基金比较多一些,人民币基金我们也做了各种尝试,包括中外合作的非法人制基金,也包括纯人民币的,在07年以后当然也做了很多合伙制的基金,所以到目前为止,我们总共投了19只基金,所以承诺金额超过了13个亿,因为从06年开始做,现在很多基金陆陆续续过了投资期,慢慢地进入了回收的状态,内部评估下来感觉投资回报到目前为止不错,预期会更好。另外我们在去年也成功地投标受托管理了安徽省的引导基金,安徽省的动作非常快,从去年开始陆陆续续已经有五只基金,十多个亿投出去了,所以在国内怎么做基金这一块确实也有很多的感触,我觉得最大的感触,总体上来讲LP也好,GP也好,在国内相对来讲都不是一个很成熟的,成熟的群体还是比较小,所以这里也有很多的机会,对于LP来讲也有很多机会,但是问题是不成熟的LP和GP在一起,到底怎么同舟共济,赢得共赢,所以今天一个话题谈到了一票否决,包括提出要跟投,实际上我觉得就是这种不成熟的LP五和GP这样的一个必然所导致的现象,我觉得这个现象实际上也不要紧,因为事物的发展总有它的规律,除了投联想这样很成熟的GP之外,因为本身我们带有政策性的引导作用,所以我们也投过很多不成熟的GP,现在也有很多不成熟的GP和我们谈融资的事情,这里一方面我们有早期做成熟GP的经验,我们会把一些在西方实行几十年的好的制度在这个企业中安排进去,同时针对这些不成熟的GP,我觉得也可以套用一句我们经常对GP考察的要求,有没有对投资项目的增值服务能力,说到底对于我们自己这样的LP也提出了这样的要求,我们也要对不成熟的GP有我们的增值服务能力,这些不成熟的GP,我觉得不是没有能力,只是因为刚开始做这个投资的事情,可能具备了某一方面的能力,但是投资的全部能力,包括和LP的沟通方面,因为没有经历过,这样怎么把我们在做成熟GP的经验,一些做法和制度安排带入这样的新基金里,这可能是我们最近一直思考比较多的问题,总之难免有磕磕碰碰,LP和GP之间难免有磕磕碰碰,尤其是在目前的状况,但是只要认识到LP和GP本身的利益是一致的,因为最终都是希望基金做好,希望基金挣钱,我觉得在这个出发点情况下很多事情都是很好协调的,只要GP不是恶意的做有违道德风险的事情,很多情况下都是可以商量的,所以总体上来讲,只要中国的经济形势好,资本市场好,我们的LP和GP市场一定会发展好。实际上国内的LP说到底就是母基金的角度,因为LP也有不同的类型,有大的机构,像社保,第一代富人踊跃的,但是像隔壁的是专业的母基金,钱不是这些人自己的,他们的钱都是找机构融来的,国内也确实是非常需要这样一个专业团队来做专业的母基金,因为社保全国只有一家,因为个人不可能长期地,规范地关心GP,关心整个行业的发展,所以我觉得关注度也好,投入度也好相对来说花的精力不是很多,所以我觉得特别需要有这样一个专业化的群体来做这样的专业化的LP,只有专业化之后这个行当才能健康的发展,否则出现几个丑闻,也许整个行当就会有灭顶之灾,我觉得这个行当是特别需要发展起来的,这里又分成两类,这里需要专业的人,专业的投资者,大家都觉得听到LP,真正的专业化的,现在实际上几乎没有出现,相对来说政府机构可能还有一些保障,不断地有财政在支持,光靠这些机构还是远远不够的,国内应该是百花齐放,特别需要专业的,所以有机会在这个场合呼吁,除了LP之外也可以关注Fund这个行当。

  王彪文:看得出来李总对国内的投资环境很熟悉,有几段是相当经典的,所谓不成熟的LP配上不成熟的GP,不知道熬出来的是什么汤,作为LP需要自我检讨,因为毕竟钱其实不少,其实都是一样的,要求对GP有增值服务,这也是很合理的,对于母基金LP的全球性的酝酿,在中国逐渐形成比较专业化的群体,我觉得也是很重要的几点,听听申总在这方面的见解。

  申达:大家好,我们公司是代表中国科学院旗下的国有资产,直接企业大概有30多家,FF只是其中的一块业务,实际上中科院进入基金投资是97年开始,当时跟上海市政府共同创立了这个上海原创,从2007年开始,以我们公司为主体,现在陆续还会投资EP基金,FF我们还是一直在关注,本身只用自己的资金在投资,市场化的FF实际上还是非常少的,屈指可数,我说市场化的FF指的是市场化募资,市场化运营,像目前的FF就是社保,这些都属于政府资金。从资金的生态链来说肯定是很需要的,生态链里包括有限合伙人,FF所投资的基金,还有项目,另外就是基金管理者,市场目前来说最核心的就是基金管理者,基金管理公司,所以我前面一天半的时间都是GP唱主角,我个人FF私募股权基金,中国刻绘出现这一天,现在一些机构已经做了尝试,主要还是苏州创投,特别是第三方的理财机构,当然FF大规模的出现是需要具备一定条件的,比如足够的GP数量,还有基金运作和投资文化,投资观念,因为FF实际上是一个长时间的理财,国内实际上不是完全介入的事情,FF的机会有困难,希望有规模的FF母基金的出现,因为首先可以提供持续的资金规模,另外就是募资时间和成本,另外就是中国现在在未来二十年应该有大量的投资机会,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GDP和美国相比可能只有1/5,但是我们的人口是他们的5倍,所以要吃喝住行,正好赶上美国的规模,机会有多少大家是可以想像出来的,现在中国资本市场应该是全球发展最快的。第三方面,目前这个市场优先非常多的GP,越来越多的投资人可能会眼花缭乱,这样FF才会有存在的必要性。还有就是现在市场上有大量的资本,首先是国有资本,中国是国有资本占有相当份额的国家,现在因为保险资金不会开放,另外就是民间资本,我们可以分析现有的基金投资者,实际上民有资金是占主流的,但是相对非常分散,困难的话,第一个困难就是目前市场上成熟的,比较稳定的,非常优秀的GP数量还是非常少的,第一天李总报道里说十年前排前十名的只有几家了,但是基金市场一般要持续十年,另外就是国内的投资观念还是不太符合FF的需要,因为现在资金比较追求短平快,长时间的委托理财大家心里还是不踏实,大家可以看到证券投资资金,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募起来还是很困难的,因为我接触一大堆国内优秀的GP,表面看起来很风光,但是募资的时候还是非常辛苦,中国的投资文化、投资观念还是需要长时间的培养。现在技术含量稍微低一点,Carry也低,机构投资管理团队主要是国有团队,很难解决这个体制和机制的问题,管好自己的钱就可以了,当然有一些比较理想的国有资本有开明的领导,可以做这个创投。但是大部分还是相对分散的,外资应该是比较有积极性的,但是在中国资本市场里,外资团队想在本土获得足够的信任还是需要足够长的时间的,所以合作比国资、外资,可能还是一条出路,还有就是对这个市场有深刻理解的中介机构。

  王彪文:母基金在中国市场的不成熟因素或者困境,接下来想听听谈总的一些建议,把重点放在母基金在中国发展方面,尤其是和其他比较成熟市场比较专业化的管理,成长的因素,你认为在国内做FF基金应该具备怎样的条件。

  谈庆:给我出了一个难题,坐在台上最起码在今年走在前面的风云人物,也比较高兴,相当一部分都是我们的GP,曾经有一个论坛里超过50%的人都是我们的GP,所以心里还是一阵高兴,投资的这些人最起码在今年得到了不错的认可,刚才讲了这个大话题,刚才给我的是机会与挑战,更具体的就是FF在中国应该怎样发挥作用,怎样做得更好,我记得昨天在第一个主题的时候用两个字来形容你们的投资十年的感悟,当时赵令欢讲“幸运”两个字,我其实是深有同感,我们虽然说投资在中国有很多挑战,但是我觉得在这个时代的中国人,又在这个行业,其实都是很幸运的,毕竟我们的回报还是不错,这个回报虽然有我们自己的努力,但是从根本上来讲是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资本市场的繁荣,尤其是二级市场的繁荣给了我们这些做PE投资的人创造这样历史性的机遇,所以讲机会,机会其实就是在我们的大环境里,我可以讲很多经济的发展,二级市场,资金的充裕,说到挑战,其实我觉得也是最有意思的一部分,就是我们现在面临的一个环境是大家以前都没有经历过的,那么在欧美市场最起码,我们现在看到的欧美资本市场上有一个所谓的惯例,大家默认的做法,比如GP和LP的关系,比如二八分成就是这样的默许,你到底同时可以管多少基金,在市场上都有一个惯例,在中国面临的环境其实和欧美市场上发生了很大的差别,在中国历史上其实也没有发生过,可能很多人说不适应,刚才李总讲不成熟的GP和不成熟的LP在一起,我想之所以这个市场上能够允许有不成熟的GP和LP都可以生存和发展,市场的机遇实在是太好了,但是任何资本市场供需关系总是在引导资金的流动,总有一天,当大家觉得机会在这个地方有足够的资金,足够的竞争,那个时候就会慢慢形成所谓的惯例或者默许的行业的规矩,如果我们从VC、PE的投资角度来讲,这是资本市场的一部分,现在看股市和二级市场,这是比中国PE、VC发展早了好多年,从80年代末开始我们中国的股市开始发行,今天二级市场是非常繁荣了,但我们面临的市场还是和以前很不一样的,所以我自己觉得PE、VC的市场可能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中国是一个非常有特色的市场,而且是在不停变化,变动的市场,谁在里面做得好,我觉得是适者生存,十年以前的排名和今天的排名,我觉得挺有意思的,我下面又跟几个当时在台上的老大在一起又聊了一会儿,我们能不能再从有限的历史,可能也就是十年的历史里去更多的总结一些中国市场的规律性的东西,这些规律可能也蕴藏在海外的市场里,只不过当我们今天面临着非常成熟的海外市场的时候,我们已经感受不到根本的规律,只是感受到一个惯例,比如我们在十年以前跟今天的排名里面就看到了一个现象,谁今天还能够活在这个地方,团队稳定的人十年以后继续存在,当时他们举了一个例子就是IDG和联想,但是这些团队为什么稳定,其他团队为什么没有稳定,肯定又是更深一步的问题,我们当时得出了一些结论,比如你的利益分配机制是不是好的,你的决策机制是不是合理,是不是使得大家有一个更加愿意留在这里同甘共苦,或者共享繁荣的心态,或者说大家是不是有一个相互学习,相互能够指正帮助,我觉得我们讨论了很多,我们得出一些结论,作为LP来说,因为选GP一选就是十年,今天选GP是不是要从另外一个角度,不仅仅是过去成功的几个案例,更多的是你这个构架上是不是能够使你十年以后还是非常好的GP,这是我们做LP面对的问题,或者要经常思考、反思的问题,另外还有中国的LP里,其实是两种,一种是向李总这样在国内市场上摸索、闯荡了很多年,还有一些是从境外的机构,也在中国投资这些境外的基金投了很多年,我觉得归根结蒂其实就是我们能不能从国外的惯例里寻找到为什么会形成这些惯例,内在的驱动力到底是什么,在中国市场上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现象,但是内在的驱动力又是什么,在中国的环境里怎样使得GP可以长久的,持续的发展,我觉得这对于我们来讲是一个最大的挑战,我觉得如果选GP,如果投资做不好,我觉得募资钱过来也是害了你的投资人,如果投资做好了,募资如果募不到也是一句空话,你有很好的产品,没法为人服务,中国的募资错综复杂,正是因为这种环境大家觉得更有机会,要不然资金为什么流向中国,我能够对中国的环境看透几分,你就有几分赢的把握,这是我的想法,谢谢。

  王彪文:谢谢谈总,很多默许在中国还没有形成,但是我有另一个想法,可能国内会形成不一样的惯例和默许,既然还不成熟,都在一起成长,我们就拭目以待吧,下面让周敏谈谈这方面的见解。

  周敏:大家下午好,我很认同刚才同台嘉宾朋友说的,作为一个LP在中国投基金的挑战,听起来很多,其实我们也很辛苦,因为每天都在思考这些不一样的问题,实际上我每天都在考虑的问题,PE之前的问题就是在国内的FF基金发展是怎样的,因为我的角度可能是从一个家族的投资公司里面来说,看从30多年前到现在纯粹投基金的经历,可能会是国内作为投资基金的模式,当然在国外发展可能是十年,在中国可能只是五年的时间,再看一看我们的家族,因为我们的公司本身是帮助DFS免税点的,在70年代在香港设立了投资公司,初期是完全不相信基金的,因为作为一个公司的初创人觉得很霸道,他们做了一个很成功的企业,但是在投资方面一样可以做得了同样聪明的决定,不管是在亚洲还是欧洲,不管是在股票市场还是投资项目方面,所以初期的时候是尝试了很多不同的方案,看看怎么去做另外的一些产业,或者投资一些另外的项目,纯粹是从个人的方向来做决定,但是后来到了80年代就发现好象不太行,我可能在中国很棒,我投了一些比较好的项目,但是美国方面的行程我可能不太熟,或者欧洲要投股票的时候不太懂市场是怎么运作的话,可能就碰了一些钉子,到最后是决定用一个FF的模式,不管是在股票市场上,或者是在私募投资上,也开始采取了用一个基金的方案,因为每个产业去找一个人才放在自己的公司其实是很困难的,而且是很贵的方案,所以宁肯付一些管理费给人家,所以我们从80年代开始投私募基金,我们第一个基金是投了亚洲Reginal Fund,到现在完全从FF的角度去做投资,所以我想说的就是FF在国内发展得很快,现在已经有机构的投资者不是直接投向某个私投基金,当然现在还有一些成功的创业者也想做私募,可能自己去做,但是我想很快他们就会发现那个不是最好利用的时间分配,可能要交给专业的人士,我们这些同台的经理是一个比较好的机会,所以我相信FF在中国的发展一定不是国外的模式,所以对于我们来说也是有很多机会的,其中的一个挑战就是在中国发展得很快,市场还是很年轻,有很多不成熟的GP,也不是经验很多的LP,这是完全没有关系的,但是我想在这边想说一说从LP的角度,我觉得我们最主要的是找回报,而找回报当然就要找一个好的GP,在我其中一个要考虑的因素就是我和GP的沟通,因为这个市场转变得很快,很多事情都会发生,有些时候我们相信我们GP的能力才把钱投给他们,但是在这个市场转变得那么快的时候,最主要是想帮助我们的GP区别一个成功的投资者,所以沟通是很重要的,我们都知道GP很忙,我们自己也很忙,整个中国有几千个GP需要我们跟踪,时间实在是有限,但是为了双赢,我希望大家花一点时间沟通一下你们的想法,你们的策略,听听我们的意见,因为我们这边有很多FF,国外、国内有很多年的经验,也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也想帮助你们成功,所以我觉得在这个市场转变得那么快的时候,大家要互相帮助的话沟通是很重要的,所以大家都急着投资,不多花一点时候沟通的话对于我们来说也是很大的挑战。

  王文彪:谢谢周总说出了LP的苦衷,就是渴望和GP沟通,就好象GP渴望和投资企业沟通一样的道理,这是Miller的创业过程再加上FF的独特见解,企业看得还是挺合理的自然演变,希望在国内可以发生这样的演变,我们本场论坛到此结束,感谢台上的嘉宾们。

  主持人:感谢王先生和本场嘉宾带来的讨论。

2010年第十届中国创业投资暨私募股权投资年度论坛 2010年私募股权市场年度盘点之IPO篇 - 投资界 - 清科集团旗下中国股权投资行业门户... 私募股权投资 私募股权投资 私募股权投资 博鳌亚洲论坛:私募股权与创投资本成长的烦恼 --创业邦 什么是私募股权投资? 什么是私募股权投资? 房地产基金受外资民资热捧 - 金融街PE资讯-中国私募股权投资 (已阅读)私募股权投资税收政策探讨 操纵中国股市------外资看中国:违法成本低,操纵获利大 - 权益性投资市场与研究 - 中国华尔街社区 面向金融专业人士,关于资本市场|投资银行|投资管理|资本运作|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的专业性实务与资源论坛 “特朗普”私募股权投资 一个尚未戳穿的骗局 - 私募要闻 - 银财网_BANKPOP.CO... (已阅读)2011年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市场十大预测(投中观点)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实战操作与法律实务文本-中关村图书大厦-专业学术书店 中投10亿美元投资俄罗斯私募股权基金 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和私募股权基金区别 - 【PE私募股权】 - 【投融资社区】 - 博瑞金融... 21世纪经济报道:私募“猎头”_中国华尔街 CnWallStreet.com - 关于投资管理、投资银行、私募股权投资与资本运作,面向金融专业人士、企业经理与投资者的中国资本市场专业门户 创业投资企业管理暂行办法-中国宁德 [原创]创业与打工!-商学院-中国创业投资网 片红与投资方式[中国邮币卡投资论坛] 编号肋票:[中国投资资讯网邮币卡投资论坛] 为什么热点总是生肖?[中国投资资讯网邮币卡投资论坛] 惹大麻烦了[中国投资资讯网邮币卡投资论坛] 8.18JT在暴涨[中国投资资讯网邮币卡投资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