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指标制作:结合内外视角来审视中国模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12:40:33

  我因为手头在做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模式研究》,对相关的著作比较留意。“中国模式”这个话题实际上是海外提出来的,我们研究这个问题就是想通过外国人来了解自己,当然我们对自己的了解非常重要,但仅仅是自己看自己还是会有所局限,看看别人的评价,对我们更好地认识自身有好处。

  中国改革开放发展到今天,国内外的评价出现很大的反差。国外肯定中国模式的议论不少,甚至奥巴马在前几天的一次讲演中,也10次提到中国,基本上是将中国作为正面的榜样。而相比之下,国内的否定性评价却比较多。这种反差是怎么来的?一种解释是,外国人在外面更容易看到一些量上的数据,如外贸、经济、消费能力等,而中国人在里面则更容易体会中国发展的质的方面。思考中国模式的不同角度,内和外,质和量,应该结合起来;但最重要的结合,是自信心和自省力的结合。中国发展到今天,我们已经没有理由失去信心;中国发展来日方长,我们也没有理由放弃自省。同时,在自省的时候,也要注意把集体的自我反省与个体的自我反省结合起来。一种比较突出的现象,是我们在指出这个那个问题的时候,很少把作为个体的自己放入其中,经常是一副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姿态,如果中国人,尤其是很大程度上代表全民族进行理论思考的中国学者,都普遍地缺乏个体的自我反省,那么民族的集体反省可能会很糟糕,因为民族是由个体组成的。

  一些西方人认为21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中国将统治世界。这种观点常常被认为是“捧杀”中国,是西方的阴谋。这种情况有,但我不主张一概而论。比方说,纽约时报著名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Thomas Friedman),据说奥巴马很喜欢读他的书,他在《世界是平的》和《世界又平又热又挤》这两本著作中,对中国有很多肯定性的意见。前几天弗里德曼在《纽约时报》上撰文模仿维基解密的泄密文件的口气写了一篇文章,文中他假设中国驻美大使馆向国内报告,说大使馆在美国看到的形势一片大好,因为奥巴马政府想到的对美国有利的事情,共和党都在反对;中国在能源、生态、产业转型等方面的正确选择,美国政府却都因为利益集团的反对而做不成,而这种情况对中国很有利……实际上,弗里德曼的这篇文章是通过赞扬中国来批评美国。你可以猜测说他的最终目的或许是要让美国战胜中国,但他的直接意图还是要借中国的他山之石来攻欧美的自家之玉。

  最近在读的英国哲学家罗素《中国问题》(1922年在英国伦敦出版,中译本由学林出版社1996年出版)也是如此。1920年10月到1921年7月,罗素在中国访问讲学,对中国进行了深入的观察和思考,回国后即写作了这本书。在书中,罗素对中国有很多赞扬、建议和期待。对中国的批评也有,但他说中国人就连他们的缺点也有一大优点,那就是这些缺点只对中国人自己有害,而不会殃及其他民族。罗素特别赞扬中国人的人生态度,对幸福的理解,对时间的理解,认为中国人考虑问题很长远,和气,有耐心,爱和平,希望西方人学习这些优点。

  当年罗素赞扬中国人通达、悠闲,乐天,但今天与西方人对照一下,好像已经完全倒过来了。今天的中国人已经不会过慢节奏的生活,整天只知道开发、赚钱,而这恰恰是罗素当年批评西方人的地方。我很好奇,如果罗素今天还活着的话,他更愿意谈论的是“中国问题”呢,还是“中国模式”?

  罗素的这本名曰“中国问题”,但实际上更应该称为“中国模式”的著作,他自己也承认是写给西方人看的,也就是说,他赞扬中国人是为了提醒西方人向中国人学习。当时也在中国访问的美国哲学家杜威曾指出,罗素虽然说了很多中国人的好话,但他真正关心的还是西方自己的问题。但有意思的是,罗素对中国的赞扬,当时就被中国的保守主义者用来肯定自己的传统文化。这涉及一个文化评论的语境问题,西方人在自己的语境里谈论其他的文化方式,如果拿到我们自己的文化语境里来,它的含义就变了。这个问题值得我们这些做中西文学和哲学研究的学者深思。

  今天在西方语境中谈论中国的,不仅有西方人,还有海外华人,他们在海外语境中发表的观点,也会在中国语境中发挥作用,给我们以独到的启发。他们到过很多国家,视野比较开阔,知道中国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其他国家也有,而且和绝大部分非西方国家相比,中国的毛病要小得多。我觉得这种视角很有意思,但这种视角必须与国内视角结合起来,并且最终还是要回到国内语境里,在中国自己的土壤里来思考中国发展向何处去,中国发展模式应该是什么样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