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耀中国际学校简介:中国须全面审视“韬光养晦”外交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10:18:55

中国须全面审视“韬光养晦”外交

www.sinonet.org 2011-06-27  联合早报  
-

  近年来,特别是围绕以南中国海问题为核心的海洋领土主权争端不断激化以来,中国“韬光养晦”外交引发的争议不断。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中国已经在事实上放弃了这个外交原则,进入到所谓的后“韬光养晦”外交时代,中国国内则在应该继续坚持“韬光养晦”还是更应该“有所作为”之间争论不休。这种关注和争议反映了在和平发展(崛起)与维护国家利益之间,中国面临越来越大的张力。如何处理这种张力,绕不开对“韬光养晦”外交的全面审视。  

  “韬光养晦”外交的完整内涵 

  “韬光养晦”是邓小平针对1990年左右的国际局势提出来的。面对东欧剧变、社会主义阵营瓦解而出现的不稳定形势,邓小平提出“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的方针。邓小平在提出这个思想时还强调了“决不当头”。实际上,“韬光养晦”的具体政策含义,就是“决不当头”,不觊觎苏联留下的社会主义领袖的位置。

  由于苏联与美国争霸并组建对抗欧美发达国家的所谓社会主义阵营,邓小平提出的“韬光养晦”外交的核心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不挑战美国霸权和国际体系。长期以来,国际社会和中国国内很多人把“韬光养晦”理解为中国外交战略。从不挑战美国霸权和国际体系来说,“韬光养晦”外交的确可以够得上战略层面的范畴。但是,要完整理解“韬光养晦”外交,还应该把握下面两个方面的重要内涵。

  其一,“韬光养晦”是邓小平安抚中国国内极左派的一种策略。中国极左派鼓吹世界革命理论,对输出革命念念不忘。这种所谓的革命外交与改革开放的大战略是相违背的。当中国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对外开放时,这个开放的对象不是泛泛意义上的外部世界,而是以美国为核心的发达国家世界。如果在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之后,中国要强出头争当所谓社会主义领袖,那么改革开放战略就要中断。因此,邓小平提出的“韬光养晦”外交实质上是通过对极左派的安抚,减少他们对改革开放的干扰。

  其二,“韬光养晦”与中国维护国家利益从来就不矛盾,甚至从根本意义上来说,其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维护和实现中国国家利益。对中国来说,进行改革开放,融入国际主流社会和发展经济就是中国最大的国家利益,其前提就是实行不挑战美国霸权与国际体系的“韬光养晦”外交。

  从本质上说,“韬光养晦”外交并不意味着中国在维护国家利益上必须保持低姿态,更不意味着对国家利益的放弃。如果认为要坚持“韬光养晦”外交,降低美国和国际社会的疑虑而不敢维护自身利益,那就是对“韬光养晦”的片面理解。邓小平不止一次强调中国不会吞下损害自身国家利益的苦果,在维护中国国家利益问题上,他从来不乏强硬。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上,在与英国谈判关于香港回归问题上,都可见一斑。  

  中国如何有效应对  

  多年来,中国“韬光养晦”外交较好地贯彻了不与美国为敌和不挑战国际体系的战略,但在维护不断扩展的国家利益上却面临技术性难题。这是中国外交屡屡陷入被动的重要原因。要改变这种状况,中国需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其一,制定明确清晰的崛起大战略,消除国际社会的疑虑。中国在维护自身利益过程中,最大的阻力来自美国和国际社会的疑虑。当美国把中国维护利益解读为对其霸权进行挑战时,当国际社会把中国维护自身利益解读为挑战国际体系时,当美国与国际社会的疑虑相结合时,中国维护自身利益的局面就会变得复杂化。从这个角度看,中国在崛起过程中,需要确立一个明确而相对透明的国家发展大战略。这个大战略以自由主义为指导,以与国际社会合作为前提,以承担国际责任为杠杆,降低美国和国际社会对中国崛起的疑虑。

  其二,争取话语权。一个吊诡的问题是,虽然提出“韬光养晦”外交并予以贯彻,但中国并没有掌握阐述和解释这个外交原则的话语权。由于没有话语权,中国政府和学界只限于被动应对国际社会舆论的质疑,经常陷入越辩越僵越辩越窄的窘境。比如,中国责任论与国际社会对中国“韬光养晦”的期待是矛盾的。既然要承担责任,就要在维护和实现自身利益前提下有所作为。但每当中国努力承担责任时,国际社会往往对中国的动机产生质疑。当前,中国需要在界定“韬光养晦”、和平发展和中国责任论这三个方面建立起自己的话语权。

  其三,培养大国自信。当前中国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是国际社会的认知问题:比如在周边事务上,无论中国说什么做什么,即便有些做法合情合理,国际社会都倾向于负面看待。面对国际社会的质疑,中国的外交行为经常变得畏首畏尾,迟疑不决,结果既丧失时机,又未能打消国际社会的疑虑。中国要坚决维护自身利益,就必须排除各种质疑的干扰。时间解决一切,在崛起进程中,大国与国际体系都有一个相互调适的过程。大国既要适应国际社会一定程度的疑惧和焦虑,国际社会也最终会适应大国崛起对国际体系一定程度的冲击和震撼。事实上,大国若没有自信,国际社会的焦虑可能反而会更加严重。

  随着国力的增强和国家利益的拓展,中国能否全面审视和完整把握“韬光养晦”外交的内涵关系到国际社会的稳定,更关系到中国的利益。从历史经验来看,国际社会更在乎的是中国崛起的结果,而不仅仅是崛起的方式。对中国来说,崛起是目的,“韬光养晦”外交是手段。中国切不可片面僵化理解和执行“韬光养晦”外交,跌入崛而不起的陷阱中。(作者:周慧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