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约奥运会男足视频:推荐阅读:要从更为广阔的视角审视语文教学 陆俭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05:51:10
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才。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更新的。21世纪是一个信息时代,也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技能将作为一种无形的经济成为时代经济的主要特征。今后,单位与单位之间的竞争,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竞争,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不同社会制度之间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都将具体化为知识的竞争。这里所谓的知识,包括科技知识和人文知识。显然,现代社会要求所培养的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技能,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而在上述诸方面的要求中,最基础的知识与素养,就是母语的语文水平和语文修养。

    国民素质将集中体现并反映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作为一个文明国家的国民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呢?一个人的素质,应反映在三个方面,这就是老祖宗早就给我们总结的三个字:德、智、体。不过,人们对德、智、体的认识与理解,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更与深化的。对于德,过去一般理解为喜爱真善美,厌恶假丑恶,讲究文明修养,崇尚真知和科学。这是全人类的一致要求,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如今当然还是可以这样理解的,但是当今更加强调人生精神、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团队精神。对于智,过去一般理解为全面扎实的基础知识,动脑动手的实际能力,勇于探索的创造精神。这些认识也是对的,这是一个人在事业上能有所作为的基石。但从新时代的需要看,更需要有发现问题的能力。过去我们谈到能力培养时,常常这样说:“要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不错。但是,就今天的发展趋势看,更需要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这是一切研究和发明创造的起点。对于体,过去一般理解为健全的体魄,而且认为这是最基本的条件。这个认识也不错,但从新时代的要求看,更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换句话说,要做到身心健康。

    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对国民从小进行素质教育,中小学的每一门课都担有责任,而语文教学在其中承担着更为重要的任务。那是因为语文教学的目的和任务就是:第一,使学生受到真善美的教育与熏陶;第二,让学生有一些文学素养,并逐步具备一些综合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第三,让学生具有一定的综合的语文技能,特别是读、写、听、说的能力。我们的语文教学如能完成上述任务、达到上述目的,那么学生的语文水平、语文修养就会通过语文课切实得到逐步的提高。

    我先前认为,要完成并达到上述教学任务与目的,有赖于好的语文课本;有赖于好的教学法;有赖于高素质的教师;有赖于从事文学创作与文学研究的作家和学者专家,以及从事汉语本体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学者专家的切实支持。但是近年来,通过跟中小学教师开会、座谈,我了解到,现在多数语文教师虽然也说,或者也想要改革,但思想包袱还是太重。主要是怕冒风险怕犯政治错误,怕自己的改革对不上高考的口径而影响学生的升学率,招致上级和家长的责怪。因此,我现在觉得,如果从更为广阔的视角来考虑,要提高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首先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特点是要树立一些适应新时代需要的教学理念。

    1.要在知识与能力方面树立新的教学理念。过去在语文教学中,比较注重知识的传授,至于技能,也注意了,那也只是阅读技能和写作技能。今后,知识的传授还要注重,因为知识是基础,但更要注意培养学生全面综合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给学生的知识再多,也还是极为有限的,如果我们能给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学生就会根据需要主动去吸取、获得必要的知识,并能加以运用。因此,整个语文教学要围绕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培养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自身的兴趣和天赋来展开。

    2.要树立情感与态度方面的新的教学理念。过去我们常对学生说这么一句话:“要端正学习态度。”不错,学生是需要端正学习态度。但是,正确的学习态度从何而来?靠教师苦口婆心的劝说与要求吗?靠教师抽象的说教吗?积极、上进的学习态度,只能来自学生内在的心理需求,来自学生对语文教学的浓厚的兴趣,来自学生对语文课文积极的情趣体验和感情陶冶之后所产生的强烈的阅读愿望,来自对未来的憧憬和美的想像。把握学生的心灵,激发、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这是教育部门、语文教师完成语文教学任务,使语文教学进入一个新的高水平的境界所不能不注意的。

    3.要树立多元论的新的教学理念。在科学和教学领域里,任何一个正确的理论和方法,都不可能“包打天下”,都不可能放之四海、放之古今而皆准,都有它的局限性。“局限性”不等于“缺点”。局限性是说,任何理论与方法,都只能解释一定范围内的现象,解决一定范围内的问题。因此,无论在科学或教学中,都应该提倡多元论。就语文教学来说,应该看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是千差万别的,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的方式更是一人一个样,而学生的悟性和兴趣也不一样,因此,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不能要求教师只采用某一种教学方式;不能要求学生只接受某一种思维模式;不能要求学生只按照某一种认识、某一种结论来回答问题。数理化方面的问题,答案常常只有一个,但解析方式也还可能允许有多种;语文的理解更是不能定于一尊。可是,在过去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或教材的编写者,习惯于以自己的思想与认识去要求学生,去规范、限制学生的思维活动。对某篇课文,对课文中的某些语句,常常要求学生只作一种理解。有位语文教师出了这么一道题:

    联系上文,揣摩朱自清《背影》里“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大聪明了!”这句话的含义。正确答案是:(  )

    A. 因为自己聪明而沾沾自喜。

    B.悔,限自己大笨。

    C.悔恨自己未能体会父亲的深情。

    D.觉得自己聪明过头了。

    按教师的要求,是要选择C项。但这种要求,显然把《背影》里的那句话的含义给理解死了。A项不可取是明显的。取C项当然对,但是朱自清那句话的含义很难说只能理解为C项,很难说不能包含B项和D项。这类例子多了。这种做法实际上起了束缚学生思想、影响学生思维发展的负面作用。应该看到,学生表现上、认识上、兴趣上的参差不齐是正常现象,其中不少可能是青少年所想像到的而且是正确的,而成年人未必能想到的。不要追求那种虚假的“一致认识”和“统一性”。教育部新制定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这是完全正确的。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要革除“一言堂”的做法,要提倡“多元论”。

    如果我们在上述教学理念上取得共识,那么以下一系列问题大家就好讨论了:

    怎样编写语文课本?应按什么要求选择课文?什么样的课本才是好的语文课本?   

    怎样设计练习?怎样编写教参?   

    语文教学中语文知识要不要?如果要,怎么要?   

    什么才是好的语文教学法?

    要不要加大学生的阅读量?

    怎样指导学生课外阅读?要不要提倡诵读?

    怎样指导学生诵读?语文教师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

    作为从事文学创作与文学研究的作家和学者专家,作为从事汉语本体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学者专家,怎样切实支持中小学的语文教学?

    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最大障碍,我认为,还在于思想不解放,在于怕冒风险,在于只受经济利益的驱动。这里不妨就语文教材的问题谈一点意见。在语文教材上,存在着很大的问题。问题主要有两方面:

    一是缺乏科学性。我们知道,“语文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多元层级体系,这个体系的底层是字词教学。”(李镗)学生进学校学习主要是学书面语,这样才能读书,才能有文化,才能通过自己所掌握的书面语来规范和提高自己的口语,进而提高听说能力。而学生学习掌握书面语,就要从学习字词开始,并以学习字词为基础性的任务。所以字词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处于一个基础的地位,并贯穿于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始终。

    可是正是在这个重要的教学环节上,教材的编写者并无深入的研究。譬如说,小学一—六年级,每年要求学生学习掌握多少个汉字?哪些汉字?这些汉字在课文中出现时,哪些字该先出现,哪些字该后出现?复现率该是多少?词、成语亦然。初中跟小学在字词教学上如何衔接?看来教材的编写者心中很没有数。请看,下面一些常用字在小学语文课文(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中的分布及复现率就很不合理:

常用字

出现次数

所处位置

1册

2册

3册

4册

5册

6册

7册

8册

9册

10册

11册

12册

37

第8位

1

O

0

0

1

9

3

3

5

3

6

6

20

第24位

1

0

O

0

0

1

1

5

6

5

1

0

27

第32位

1

0

0

2

2

1

3

6

4

4

4

O

54

第49位

1

O

0

0

4

2

5

8

6

7

13

8

24

第73位

1

0

O

0

1

1

O

0

1

1

17

2

27

第86位

1

0

0

0

5

2

2

1

4

2

5

5

6

第100位

1

O

0

0

0

1

0

0

1

0

2

1

25

第102位

1

O

0

0

0

0

O

1

5

13

5

0

8

第113位

1

0

O

O

0

0

2

O

2

2

O

1

18

第202位

2

0

0

0

O

3

3

3

O

l

5

1

6

第208位

l

0

0

O

1

0

1

0

0

1

1

1

15

第304位

2

O

0

0

0

4

O

2

2

4

l

0

4

第1229位

0

0

0

1

0

2

O

0

0

1

0

O

5

第1230位

0

0

0

1

0

2

0

O

O

2

0

O

2

第1761位

O

0

0

0

l

0

0

0

1

0

0

O

7

第2456位

O

0

O

0

0

7

0

0

0

0

0

0

2

第2499位

0

0

0

0

0

0

0

0

0

0

2

0

2

第2500位

0

0

1

0

O

l

0

0

0

O

O

0

1

第2305位

O

O

0

0

0

1

0

O

0

0

0

0

    此外,小学五、六年级首现的生字而且只出现1次的竟达255个,其中常用字有63个;只出现2次的有146个,其中常用字有68个。

    二是没有能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挑选课文(这里指现代文)。语文课本的课文必须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精心挑选。我们不能要求全部课文,但得要求多数课文能唤起孩子对未知世界的向往,能激发学生“敏锐的感知力,丰富的情感力,独特的想像力”(童庆炳);语言文字上也得经得起分析,能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对语言美的欣赏,对语言的驾驭能力。目前有些课文选得不错,老的名篇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鲁迅的《祝福》、茅盾的《白杨礼赞》等,新的选文如杏林子的《生命生命》等,无论就内容或语言文字看,都很适合作为语文课文。拿杏林子的《生命生命》来说,内容好,很有教育意义,而语言上,特别是在修饰语的选用与锤炼上很见功夫,经得起分析。请看其中的—段(注意画线的字词):

    夜晚,我在灯下写稿,一只飞蛾不断地在我头上飞来飞去,骚扰着我。趁它停在台前小憩时,我一伸手捉住了它,我原想弄死它.但它鼓动着双翅,极力地挣扎,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这样一只小小的飞蛾,只要我的手指一用力,它就不会再动了,可是那翅膀,在我手中挣扎的生之欲望,令我震惊,使我忍不住放了它。

    杏林子是一位台湾现代女作家。她从小患类风湿性关节炎,差不多全身关节都损坏了,行动极为不便。但她热爱生命,对生命特别珍惜,自强不息。她的作品都是在忍受着剧烈的疼痛的情况下写出来的。《生命生命》这篇小品文正是写出了作者从一些日常生活中所感受到的生物普遍具有的那种强烈的求生欲望和生命力,并以此鼓励作者自己同时也教育读者要好好领悟生命的价值,不应辜负自己的生命。上面这一段,就是写作者从飞蛾身上所感受到的求生欲望。在这一段文字里,作者用了许多修饰成分,所用的词语并不华丽,都是一些极为平常、普通的词语,但用得十分用心、贴切,很有表现力,而且很注意前后的照应。这种文章选作课文,既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技能。

    但是,多数课文不能达到上述要求。有的选文,内容可以,但语言上经不起分析;有的选文,在某个历史时期可能还是不错的,但时代性太强,不适合继续作为课文。如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在大陆,一直作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典范课文,但现在继续选作课文就不是很合适。可是目前有些新出版的语文课本还是把《谁是最可爱的人》选作课文。问“为什么”,回答是“这是带有极强的政治敏感性的文章,不便撤换”。在这样一种思想状态下,怎么能编得好语文课本!

    最近教育部指示,中小学语文教材实施“一纲多本”制。这是一个好政策。各出版社积极性很高,纷纷组织编写班子,编写中小学语文教材。这看起来是个好现象,但这其中隐含着危机,那就是各个出版社积极性那么高并不是真正出于为了提高中小学的教学质量这样的目的,而完全是受经济利益驱动的。最明显的证据是.大家都赶时间,根本不是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来新编教材。

    举上面这个教材的实例,只是想说明,语文教学改革要取得实质性的成果,语文教学要能适应新时代的需要,必须先转变观念,从有关部门的领导,到教员,到出版社,都首先要转变观念。

 

参考文献(按作者姓名拼音顺序排列)

傅道春,《新课程于教师观念的更新》,《语文建设》2001年增刊。

顾之川,《语文论稿》,2000年湖南教育出版社。

江明,《语文教材的建设与思考》,1998年语文出版社;《问题与对策也谈中国语文教育》,2000年教育科学出版社。

孔庆东等,《审视中学语文教育》,1999年汕头大学出版社。

李家树,《香港语文教学策略》,2000年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李镗,《中小学语文课文字词分布统计及应用价值》,《语言文字应用》2000年3期。

李学铭,《中国语文教学的现状与发展》,1997年学思出版社。

陆俭明,《改进中学语文教学之管见》,《中学语文》1999年第3期;《也谈中学语文教学》,见《问题与对策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2000年人民教育出版社;《跨入新世纪后我国汉语应用研究的三个主要方面》,《中国语文》2001年a第1期;《要从更为广阔的视角审视中学语文教学》,《语文教学通讯》2001年B刊第6期。

钱理群,《重新确立教育终级目标》,见王丽编《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1998年教育科学出版社。

田小琳,《香港中文教学和普通话教学论集》,1997年人民教育出版社。

童庆炳,《不要错过历史机遇》,见王丽编《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1998年教育科学出版社。王本华,《张志公论语文》.1998年语文出版社。

王丽,《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1998年教育科学出版社。

张志公,《张志公自选集》(上),1998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张志公先生纪念文集》,张志公纪念文集编委会,1998年北京大学出版社。

张志善,《中学语文教学论》,1994年语文出版社;《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1年《语文建设》增刊。

朱绍禹,《中学语文教学法》,1998年高等教育出版社。

庄文中,《中学教学语法新编》,1984年江苏教育出版社。(北京市北京大学;100000)
                                             ——摘自《语文教学通讯》2002年第4期

 

陆俭明,现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国家语委咨询委员会委员以及香港中文大学等17所海内外大学的荣誉教授。曾任国际中国语言学学会会长(一届)、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会长(连续两届)、中国语言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主任(连续两届)、北京大学文科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人文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