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毅上海华明:“十一五”渔业发展规划及概况-A04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19 09:46:53
“十一五”渔业发展规划(摘要)
2006-12-14
“十一五”时期全国渔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渔业发展全局,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以渔民增收、保障水产品质量、提高资源可持续利用为目标,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依法管理为保障,加快转变渔业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提升水生生物资源养护水平,努力做强水产养殖业和远洋渔业,合理发展捕捞业,做优做大水产品加工业和休闲渔业,加快推进现代渔业建设,促进农村渔区和谐发展。
二.指导原则
“十一五”期间,渔业发展要坚持以下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和谐发展。积极争取扶持渔业政策,切实保护渔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促进渔民增收;推进渔业立法进程,依法保护渔民水域滩涂的使用权;着力解决渔民最为关心的水域滩涂征用补偿、渔业水域污染和渔民转产转业等问题,探索推进渔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要加快完善减灾防灾体系建设,保障渔民生命财产安全,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坚持统筹兼顾,实现持续发展。统筹考虑不同地域、资源和社会发展的特点和需求,妥善处理好资源保护与渔业开发的关系,合理配置各种生产要素,将科学养护与合理利用相结合,国内资源开发与国际资源利用相结合,结构调整与转产转业相结合,渔业生产与加工服务相结合,水产养殖与资源增殖相结合,做到保护促开发、开发促保护,实现渔业经济、农村渔区社会和水生生态的协调发展。
——坚持资源节约,转变增长方式。要树立资源节约的意识,提倡节水、节地、节能等资源循环利用生产方式,强化对重要渔业水域和资源的监管,加快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渔业。普及健康养殖技术,推进生态养殖模式,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安全渔业,促进渔业经济增长方式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实现由渔业大国向渔业强国的跨跃。
——坚持自主创新,提升发展质量。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提升渔业科技水平的战略基点和促进渔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中心环节,集中优势,整合资源,力争在关键领域、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推进渔业科技、推广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加大渔业科研成果转化和先进实用技术推广力度,促进渔业技术、经营、管理全面升级。
——坚持对外开放,增强经济活力。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养殖、加工、生物制药等先进技术和资源、水产品质量管理的经验,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要不断提高远洋渔业“走出去”的水平和质量,探索养殖、加工境外合作方式,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拓展国际、国内水产品市场,在发展外向型经济与扩大内需的平衡中实现渔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水产品总产量达到6000万吨、年均增长3.3%,人均水产品占有量44公斤、人均水产品消费量12公斤;养殖产量达到4550万吨,养捕产量之比达到76:24;渔业总产值5700亿元,年均增长6.4%;增加值3200亿元;渔民人均收入7200元,年均增长4.2%。
出口加工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年加工量提高到1700万吨、加工值2200亿元;建设30个水产品加工出口基地,水产品出口量400万吨、出口额120亿美元;远洋渔业总产量达到170万吨,产值115亿元。
安全
水产养殖重大病害大面积爆发的趋势得到控制,发病率年均降低1个百分点;渔药、饲料等水产投入品使用基本得到规范;水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体系、质量标准体系、认证认可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进一步完善;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基本建立,水产养殖产品主要药残指标检测合格率达到90%以上,大中城市批发市场、大型农贸市场和连锁超市的水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达到96%以上,渔业应对国际贸易壁垒能力增强。
“十一五”时期渔业发展主要指标
类别
指标
2005年
2010年
年均增/减幅(%)
属性
渔业产值
渔业产值(亿元)
4181
5700
6.4
预期性
水产品
产量
总产量(万吨)
5102
6000
3.3
预期性
其中:养殖产量(万吨)
3392
4550
6.1%
预期性
国内捕捞产量(万吨)
1453
1200
-3.8
约束性
远洋产量(万吨)
122
170
6.9
预期性
远洋产值(亿元)
89
115
5.3
预期性
水产品贸易
出口量(万吨)
257
400
9.3
预期性
出口额(亿美元)
78.8
120
8.8
预期性
水产品加工
加工量(万吨)
1195
1700
7.3
预期性
加工值(亿元)
1321
2200
10.7
预期性
渔民收入
渔民收入(元/人)
5869
7200
4.2
预期性
渔船管理
海洋捕捞机动渔船数(万艘)
21.5
19.2
约束性
海洋捕捞机动功率数(万千瓦)
1236.39
1143
约束性
检验率(%)
50
75
5
约束性
质量安全
病害发病率(%)
22
17
-1
约束性
养殖产品药残抽检合格率(%)
90
约束性
大型农贸市场和连锁超市水产品抽检合格率(%)
96
约束性
渔业科技
贡献率
50%
55%
1
预期性
建成以国家渔业科技创新基地、区域性渔业科研中心、渔业科技试验站和企业研发中心四级创新网络为主体的新型渔业科技创新体系;逐步构建以国家水产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科研教育单位、渔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中介服务组织,以及龙头企业共同参与的新型水产技术推广体系。渔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以上,渔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50%以上。
——渔业管理
渔业公共服务及管理水平大大提高。水生动物重大疫病应急防控能力增加,重大疫病发生率下降5%,养殖证制度和苗种生产许可证制度全面建立;重大渔业安全生产事故得到控制,渔业污染事故处理率达到60%,渔业执法水平显著提高,涉外渔业事件和重大违法渔业案件发生率降低,履行国际公约能力进一步增强
“十一五”期间,我国渔业将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国民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全局出发,合理统筹各区域渔业发展,有重点的推进现代渔业建设。
根据我国东部、中部、东北、西部地区,以及城市和城郊地区渔业发展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比较优势、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不同,按照“突出区域特色,加强薄弱环节,促进产业集群,提高竞争优势”的原则,确立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发展导向和区域重点。
功能定位:东部地区经济发达,渔业生产自然条件优越,水资源和生物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科技优势明显,产业集中度较高,已形成了一批具有比较优势的主导产业和带动能力较强的渔业龙头企业,产业基础较强,是我国渔业发展的主产区,也是水产品主要消费市场。
在发展方向上,应以促进产业升级和提高水产品国际竞争力为导向,重点整合养、捕、加资源,提升规模经济的效益,加强捕捞强度控制和资源养护,有条件的地区可率先建设现代渔业示范区、水产品生产原料基地、国际水产品加工基地,为全国现代渔业建设起到示范带动的作用。
发展导向:一是继续推进优势出口水产养殖区域布局。充分利用区位优势、产业优势和科技优势,围绕具有突出比较优势的大宗水产品进行养殖区域布局,优先发展优势出口水产品养殖,做大做强优势出口产业带。二是积极推广健康养殖技术和发展生态渔业、设施渔业。促进传统养殖方式转变,大力推进养殖区域的标准化建设,普及健康养殖技术和生态养殖模式,降低近海养殖密度,发展抗风浪深水网箱养殖,拓展深水养殖领域,大力推进设施渔业。三是巩固和提升加工产业带。按照国际标准对加工产业进行改造升级,重点扶持一批加工龙头企业,鼓励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水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努力打造自主品牌。四是强化水生生物资源养护措施。重点完善渔船管理和捕捞管理的各项制度和执法手段,加强渔船节能技术推广,引导近海捕捞渔民转产转业,积极发展远洋渔业。
区域重点:东南沿海应进一步加强鳗鱼、对虾、罗非鱼、大黄鱼等优势品种出口养殖带建设,鼓励发展抗风浪深水网箱养殖,拓展海水养殖发展空间;黄渤海地区进一步巩固对虾、贝类、鱼类等出口优势品种养殖带建设,积极发展市场潜力大、增值空间大的海珍品养殖,大力推广节水、节地、技术含量高的工厂化养殖,提高水循环利用率;山东、辽东半岛应积极推进水产品来(进)料加工,建设现代化的水产品加工园区。
2009年渔业发展概况
2009年我国渔业总体运行良好,交易数额稳步增加,价格波动明显低于去年。上半年在金融危机和国际市场消费持续萎缩等负面因素影响下,我国水产品批发市场月度价格普遍低于2008年同期;但下半年以来,随着国内一揽子经济刺激政策逐渐发挥作用,我国经济企稳回升,消费市场回暖,水产品批发市场月度价格普遍高于2008年同期水平。
2009年水产品批发市场综合平均价格15.05元/公斤,同比微涨0.03%,其中,海水产品综合平均价格26.21元/公斤,同比上涨3.29%,淡水产品综合平均价格11.07元/公斤,同比下降4.11%。海水鱼类、海水甲壳类、海藻类和淡水甲壳类综合平均价格同比分别上涨10.18%、2.18%、10.97%和1.24%;海水贝类、海水头足类、淡水鱼类和淡水其他类综合平均价格同比分别下降5.98%、0.32%、4.49%和14.73%。全年市场成交量、成交额分别为538.34万吨和834.78亿元,同比分别增加6.33%和12.1%。
海水产品价格普遍高于2008年同期:
1、海水鱼类月度均价普遍高于2008年同期,全年均价同比上涨10.18%。除蓝圆鲹、马面鲀和小黄鱼价格分别下降9.92%、1.68%和5.05%外,其他7个品种价格均高于2008年同期,其中马鲛鱼、牙鲆和带鱼价格同比分别上涨23.08%、17.71%和15.84%。
2、海水甲壳类月度价格走势与2008年基本一致,均价同比上涨2.13%。3个品种价格下降,其中青蟹、日本对虾、花蟹价格同比分别下降12.25%、8.91%和1.11%;6个品种价格上涨,其中中国对虾、鹰爪虾、南美白对虾价格同比分别上涨19.92%、16.81%和6.39%。
3、海水贝类月度价格先抑后扬,均价同比下降5.98%。除牡蛎价格同比上涨10.93%,其他6个品种的价格同比均下降,其中鲍鱼、扇贝和文蛤的价格同比分别下降21.3%、15.04%和14.1%。
4、海水头足类价格年末反弹,均价和2008年同期持平略低。鱿鱼价格同比下降22.8%,海蜇和墨鱼价格同比分别上涨13.62%和6.17%。
5、海藻类产品价格高位运行,均价同比上涨10.97%。2个海藻类品种价格均高于2008年同期,其中海带价格同比上涨9.19%,紫菜价格同比上涨12.36%。
淡水产品价格普遍低于2008年同期:
1、淡水鱼价格持续走低,均价同比下降4.49%。8个品种价格同比下降,其中鳊鲂、鲤鱼和罗非鱼价格同比分别下降16.71%、11.83%和10.09%;草鱼和虹鳟价格同比基本持平;黄鳝和鳜鱼价格同比分别上涨7.89%和3.83%。
2、淡水甲壳类产品价格10月份触底反弹,全年均价同比略涨1.24%。中华绒螯蟹价格同比略降0.3%,罗氏沼虾和青虾价格同比分别上涨8.48%和4.64%。
3、淡水其他类产品价格一路下滑,均价同比下降14.73%。3个淡水其他类品种价格全部低于2008年同期,甲鱼、田螺和蛙的价格同比分别下降14.95%、2.55%和17.54%。
进出口方面,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对外贸易遭遇前所未有的困难,水产品出口也不例外。2009年我国水产品出口总额107亿美元,同比增长1%,继2008年首次突破百亿美元大关后,再创历史新高。从2009年3月份水产品出口开始企稳反弹,降幅有所收窄,9月份、11月份和12月份水产品单月出口额分别达到10.45亿美元、10.5亿美元和12.4亿美元,连续3次刷新月度出口额新高。
2008年以来,在国际初级产品涨价、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性经济动荡,国际水产品购买力下降的情况下,我国的对虾、贝类、鳗鱼、罗非鱼、淡水小龙虾和大黄鱼等名优养殖水产品出口额仍有增长。
2008年,我国水产品进出口贸易在困境中稳步发展,全年进出口总量684.8万吨,总额160.2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4.9%和10.7%。其中出口量296.5万吨,同比下降3.2%;出口额106.1亿美元,同比增长8.9%,增幅较2007年提高4.8%。进口量388.4万吨,进口额54亿美元,同比分别增加12.1%和14%。贸易顺差52.1亿美元,比2007年同期增加1.9亿美元。水产品出口额继续位居大宗农产品出口首位,占农产品出口总额的26.2%,与2007年基本持平。
我国水产品出口出现量减额增的态势,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前三季度多数水产品的出口价格上扬。在主要养殖出口水产品中,贝类、罗非鱼和对虾价格涨幅较大,分别达到37.8%、34.9%和14%。最大的增幅亮点是斑点叉尾鮰,出口量和出口额双双大幅增加,同比分别增加803.2%和770.3%。大黄鱼、罗非鱼出口量也分别增加11.6%和5.8%,出口额分别增加13.9%和42.6%。贝类、对虾出口量减额增,出口量同比分别下降9.8%和0.3%,出口额同比分别增加24.4%和13.6%。
导致出口额增长的另一个原因是新兴市场的快速发展。当前,我国水产品出口市场依然为日本、美国、欧盟、韩国、香港、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为主,但其所占比例逐年降低。但对东盟和欧盟的出口却在继续快速增长,其中对东盟的出口量、出口额同比分别增加48.7%和85.4%,对欧盟的出口量、出口额同比也分别增长9.3%和16.3%。同时,我国水产品对非洲、南美洲各国以及蒙古、越南、泰国等亚洲新兴市场的出口也呈现出快速增长态势。
2008年我国水产品来进料加工贸易遭遇上半年国际原料价格持续走高,人民币加速升值,饲料、燃油、工人工资等生产成本不断增加,中小型企业融资难度加大以及下半年全球金融危机蔓延,主要发达国家经济衰退,消费需求下降等多重困难,结束了连续多年快速增长的态势,转为下滑。而一般贸易则部分摆脱了美国限制进口措施,以及日本媒体大肆炒作“毒饺子事件”等影响,形势较2007年略有好转。
各大类产品出口基本保持了上年的格局,深加工产品和初级冻鱼及鱼片仍是水产品最主要的出口类型,占出口总额的77.2%。活鱼出口量和2007年持平,出口额大幅增长。
可食用水产品进口量112.9万吨,进口额17亿美元,同比分别增加31.3%和50.8%,继续为满足国内不同消费需求,丰富国内水产品市场发挥着重要作用。来进料加工原料进口量140.6万吨,进口额23.1亿美元,同比分别下降14.1%和10.6%。俄罗斯、美国、东盟、智利等国是我国可食用水产品和来进料加工原料主要进口国。鱼粉进口量大幅增加,达134.9万吨,总价值14亿美元,同比分别增加39.6%和38.2%,为满足国内养殖业的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秘鲁和智利依然是我国最重要的鱼粉进口国,且进口量和进口额均快速增加,仅从秘鲁进口的鱼粉就达到87.6万吨,价值8.6亿美元,同比分别增加69.7%和63.7%,分别占到我国鱼粉进口总量和进口总额的65%和61.7%。
2007年渔业经济形势良好。1-11月份全国水产品产量4538.0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4.5%。其中淡水产品产量2024.25万吨,增长7.47%;海洋捕捞产品产量1302.53万吨,增长1.30%;海水养殖产品产量1211.23万吨,增长3.25%,预计全年总产量将高于上年。
2007年我国水产品出口额达97.4亿美元,同比增长4.1%,我国水产品出口已连续六年居世界首位,约占世界水产品贸易总额的十分之一。
全年水产品批发市场价格比上年上涨4.37%,其中海水产品上涨4.14%,淡水产品上涨4.67%。
全国渔业互助保险工作成效显著。2007年,全行业共承保渔民49.8万人、渔船3.7万艘,收取互保费3.2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3%、65%和81%。互保费收入,沿海各省份大部分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浙江省、辽宁省、江苏省增幅超过50%,浙江省成为首个互保费收入突破1亿元的省份,辽宁省成为第3个互保费收入超过3000万元的省份,江苏省成为第5个互保费收入超过1000万元省份;山东省、广西区和南海区增幅超过20%。累计支付入保渔民群众经济补偿金1亿元。
据海关统计,2007年我国水海产品出口182.8万吨,与2007年相比下降5.6%,2007年我国水海产品出口总额达47.5亿美元,和上年基本持平。其出口主要特点有:
一、以加工贸易出口为主,一般贸易出口大幅下降。2007年,我国加工贸易出口水海产品28亿美元,增长11.5%,占当年水海产品出口总值的58.9%;一般贸易出口18.4亿美元,下降13.5%。
二、对欧盟出口快速增长,对日本、美国和韩国出口下降。2007年,我国对欧盟出口水海产品11.9亿美元,增长16.7%,占当年水海产品出口总值的25.1%;对日本、美国和韩国分别出口10.9亿美元、8.4亿美元、8.3亿美元,分别下降7.5%、5%和4.5%;对上述4个市场合计占当年水海产品出口总值的83.2%。
三、冻鱼片是主要出口品种,冻鱼和虾类产品出口下降。2007年,我国冻鱼片共出口23.4亿美元,增长6.9%,占当年水海产品出口总值的49.3%。同年,冻鱼出口6.4亿美元,下降6.4%;虾类产品出口2亿美元,下降9.2%。与上年同期相比,鲜冷鱼、甲壳动物、活鱼、冻鱼、软体动物、制作或保藏的甲壳动物出口额下降,下降幅度分别为21.65%、9.69%、8.73%、6.66%、6.21%、2.46%。其他产品的出口额均增长,其中制作保藏的鱼出口额增幅最大,为19.24%。
2006年渔业经济形势良好,预计全年水产品总产量可达5250万吨,渔业经济总产值超过8230亿元,出口额可望突破90亿美元,渔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140元。
2006年,中央和地方对渔业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仅中央财政对渔业的投入就达37.06亿元,其中基本建设投入4.974亿元,同比增长22.6%。中央财政对渔业的投入重点加强了水产良种繁育、渔业病害防治、渔业资源养护、渔港和渔业安全、渔业执法装备体系、远洋渔业等领域的建设,对提高渔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渔民收入创造了有利条件。
与此同时,水产养殖业增长方式进一步转变。2006年,全国150多个养殖区(场、县)参加了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区创建活动。目前已培训养殖渔民1万多户,辐射带动10万养殖户。渔业科技入户工作试点县也由2005年的5个增加到14个,共培训人员6万多人次,示范面积达167万亩,据初步测算,亩均节本增效1000多元。
渔业科技入户工作成效显著。2006年农业部渔业局重点在11省共14个县(区)实施了全国渔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带动有关省在70多个县开展了省级科技入户试点。据统计,共有5576个养殖示范户承担了示范工程项目,重点推广了9个主导品种和 6项主推技术,示范面积达167万亩,技术入户率达95%以上,增产增收效果显著,亩均节本增效1000多元。截至11月底,共带动地方配套投入资金1500多万元,举办培训班600多期,培训人员6万多人次;免费发放资料6万余册,编写简报43期。通过开展“春季、夏季、秋季”三个行动,2006年渔业科技入户工作总体成效显著,辐射带动效应明显,深受广大渔民群众的欢迎,并成为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的亮点。
渔业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并趋向好转。2006年1-11月份,全国累计发生渔业船舶水上安全事故415起,死亡(失踪)344人,比去年同期下降36.15%和34.48%;其中,重大事故43起,死亡(失踪)206人,比去年同期下降23.37%和11.59%。
水产养殖业增长方式转变行动效果初显。改革开放以来,渔业从以捕捞为主逐步改变为以养殖为主,带动我国渔业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当前水产养殖业在相当程度上还是依靠扩大生产规模和大量消耗资源取得发展,生产方式比较粗放,科技含量不高,造成了养殖资源利用不合理、病害频发、产品质量不高等问题,严重制约着产业本身的健康发展。针对这一现状,2006年农业部将水产业增长方式转变行动列入了实施的“九大行动”中。
促进水产养殖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方向转变。通过一年来的示范区(县、场)创建工作,全面总结各地推行水产健康养殖的工作经验,在全国各地树立起了一批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典型示范单位,不仅使广大养殖渔民群众通过推行健康养殖直接受益,提高了当地水产养殖产业的经济效益,而且通过示范区实施健康养殖,有效提高了养殖资源的利用水平,明显改善了养殖生产对环境的不良影响,提高了水产养殖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能力。
促进水产养殖向效益型增长方式转变。水产良种是水产养殖业发展的基础,2006年,在农业部统一组织下,各地结合本地经济和自然条件,继续加强本地区的原良种体系建设,调整和优化养殖品种结构,建设和完善了一批国家、省级原良种场,引进和创新出一批养殖新品种,使我国水产养殖原良种的保存和繁育能力进一步提高,水产良种得到更广泛的推广,养殖品种结构更加优化,水产良种的推广有效提高了养殖渔民的生产效益。提高水产科技水平是增加水产养殖效益的有效途径,2006年各地开展渔业科技入户活动,通过向养殖渔民推广养殖技术,宣传普及水产科技知识,为渔民提高技术服务等措施,有效提高渔民利用先进科技增产增收的能力。
促进水产养殖业发展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各地按照农业部统一要求,一年以来,继续加强对水产养殖生产全程的质量监控,通过整顿水产苗种质量、监控水产品药残、水产养殖动物病害测报、建设县级水生动物防疫站、重大水生动物疫病专项监测、建立渔业水域污染和生态灾害应急反应机制等手段加强了对水产养殖生产各环节的质量监管,强化政府部门的公益服务职能,增强了水产养殖业抵御重大病害和水域污染等风险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我国养殖水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促进了水产养殖业发展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信息来源:中国渔业政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