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相声奇趣之焦德海掏钱收徒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5 23:09:05

29相声奇趣之焦德海掏钱收徒 

早期的相声演员,虽然子承父业者众多,然而,父亲多是儿子的启蒙者,不能是真正意义上的师父。所以,相声能够世代传袭下来,主要不是依*家族的因素,而是自朱少文这一代艺人开始收徒后,就形成了一条师承脉络,并主要依*师承关系维系着相声队伍的发展、壮大。其关系分为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纵向是一条直线,向上追溯有师父、师爷、师祖、太师祖……。而所谓的横向,指的是某位艺人师父的师兄、师弟,即师大爷、师叔所收的徒弟,对这些徒弟,这位艺人也称其为师兄或师弟。由于有直线的传授和横向的蔓延,也就构成了一个庞大的网络,把相声各支、各派的传人一个不落地归进这个系统。在相声的发展中,这个系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因为艺人学艺、传授、演出、交往等各项活动,基本上是在这个系统中完成。  

所以,在旧社会学相声必须要正式拜师,没有师承门户,就不算是个艺人。换言之,不是艺人就不准演出。即使某位会说相声,而且技艺精湛,如果参加演出,也只是“票演”,即“票友玩票”,是没有收入的。

相声界的收徒拜师,有着严格的规矩和约定俗成的礼节,但焦德海在收张寿臣为徒时,不但破了规矩,而且成为一次“义举”。  

焦德海是“相声八德”之一,应该说,相声艺术出现的第一次繁荣,是在“相声八德”和其他“德”字辈艺人如华德茂(也叫华子元,师父是恩绪、即马三立的外祖父)、来德如(也是恩绪的弟子)、张德俊(范有缘的徒弟)及郭瑞林(郭荣起之父)、李瑞峰等人的崛起而形成的。这时,相声队伍也第一次得到空前的壮大。而“相声八德”中的焦德海与李德钖,即“万人迷”,为这一时期的佼佼者。  

张寿臣是河北深州人,祖父张朝瑞先干农活,后成木匠,由于不甘心在深州农村过贫困生活,便来到了北京定居。因为居处距离“天桥”不远,经常看艺人演出,就误认为艺人挣钱容易,于是让两个儿子学艺。二儿子张成佐学习京剧,大儿子张成甫向评书艺人韩连玉学习评书,并改艺名为“张诚甫”。张诚甫在“天桥明地”说评书时,与在旁边棚子里说相声的焦德海关系甚好。因为张寿臣常去“天桥”给说评书的父亲送饭,便喜欢上了相声。因为父亲进了艺人行,也就知道了艺人的辛苦,所以,为了儿子的前途,他让儿子上学读书。然而,不幸落到了他们家,就在张寿臣12岁那年,年仅35岁的父亲染病身亡。顶梁柱倒了,如晴天霹雳,怎么办?张寿臣是“男子汉”,要支撑这个家。他会说几段相声,要养家赚钱,可遗憾的是,他从未拜师,没有门户,所以也就不被艺人接纳。对此,父亲的结盟兄弟焦德海,果断地做出了收他为徒的决定。那么,既要拜师,就需“摆知”,而酒席钱和师父及引师、保师、代师的一应“礼金”都应徒弟支付。可张寿臣家中办丧事还欠着账呢,这拜师的钱,真是愁坏了张寿臣一家,可又不能错过焦德海允诺收徒这一难得的机会,怎么办呢?正在他们孤儿寡母告借无门、一筹莫展之时,焦德海义破“行规”,说:“拜师照样儿进行,‘摆知’的规矩不能破,但所有费用由我出。”师父掏钱收徒,这在当时可谓“惊人之举”。的确,这种做法与行规有悖,然而,焦德海并没有因此受到师辈和同辈的谴责,相反,却受到了师辈们的赞扬和同辈的夸奖。为何?因为“摆知”了,大的规矩没有违背,师父掏钱是仗义。由于张寿臣在同辈艺人中“入门儿”最早,所以,他也就成为了相声界公认的第五代相声的“掌门人”。  

由于焦德海的义举和精心授艺,张寿臣也不负众望,这样,相声界就诞生了一位杰出的艺术大师。在上世纪20年代后期,张寿臣在“什样杂耍行”即曲艺行,就享有了较高的盛誉,并被称为五“大王”之一:即“鼓界大王”刘宝全;“梅花大王”金万昌;“单弦大王”荣剑尘;“戏法大王”罗文涛;“笑话大王”张寿臣。  

我以为,焦德海的义破行规,是在当时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传统美德,而正是这种美德,才不断地促进了相声人才的成长。  

同时,为了壮大相声队伍,相声艺人在拜师的形式中,还实行了一种“带艺投师”,即允许学有所成、但没有“门户”的相声艺人拜师“入门儿”。这其中,也有许多典型、生动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