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相声奇趣之功不可没的马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5:03:08

13相声奇趣之功不可没的马季

相声的本质是讽刺,但也应该肯定其具有歌颂功能,马季就认为应两条腿走路。他说:“我自己演过夏雨田写的《女队长》,亲身体会过观众对这个段子的接受程度。'包袱儿’越响,思想性就越深。夏雨田的创作也影响着我的创作。”我认为,在创作和表演歌颂型相声乃至进行理论研究,及在“十年浩劫”中,马季对于相声的创作、普及、发展,功不可没。  

1958年,马季在福建前线创作了轰动一时的《英雄小八路》;  

1959年,马季又创作了一个优秀的歌颂型作品《找舅舅》。逗哏的“甲”直接进入人物,述说了一段“找舅舅”的故事。舅舅给他来了一封信,他带着这封信去了包头。因为舅舅的来信中说:包头的风沙很大,全市只有七盏路灯,一条自来水管道,一年四季也吃不上蔬菜。所以他带了风镜、风衣、指南针、手电筒、大水壶、小水碗儿……可他到了包头一看,跟舅舅在信中说的全不一样,耳闻目睹的是一派繁荣的建设景象。他费尽周折在包钢找到了舅舅,过去舅舅是个“钉马掌”的,现在也成了工程师。他大惑不解,拿出信来问舅舅。原来,那封信是舅舅在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写给他的。这个作品构思奇巧,利用一封信来制造悬念,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包头翻天覆地的变化,热情地讴歌了新中国建设的巨大成就。为创作这个作品,马季亲自到包钢体验生活,与钢铁工人吃住在一起,因此,这个作品语言清新,也充满了激情。而且“包袱儿”不落俗套,整个段子洋溢着浓厚的时代气息。  

在“文革”中,我们都知道,创作并能“审查”通过一个新的相声作品是何其难啊!而马季就有出色的作品问世。1972年,坐落在天津的铁道部第三铁路设计院业余文艺宣传队演出了一段所谓的相声,即《友谊颂》。马季“慧眼识珠”,认为这个段子主题好,便给以改编。说是改编,实际是动“大手术”,从“垫话”到“底”,全部做了改动,与原段子已面目全非。主要叙述中国铁路勘测队员到坦桑尼亚,为修建坦赞(比亚)铁路,一行队员在原始森林中克服重重困难,胜利完成了勘测任务,受到当地人民称赞的故事。这个段子的“入活”很巧,由“英语不好翻译中国的'俏皮话’”开始,在“铺平垫稳”后,再进入“正活”。“底”则是坦、赞人民挥手欢送中国的勘测人员,连呼“夸海里尼”(再见)。这是一种新的尝试,通过演出,证明马季是成功的。这个作品与天津出现的《挖宝》,几乎同在“文革”中期创作演出,对相声艺术的复苏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文革”后,马季又创作了《画像》。关于这个作品,马季说:“我早就想创作一段歌颂著名劳动模范张富贵的相声,开始我想了许多路子,但都不满意。有一天,两名中央美术学院的同志来给张富贵画像,画完了拿给我们看,我们感到轮廓模样倒挺像,就是细皮嫩肉的,缺乏张富贵饱经风霜的劳动人民气质。这两位画家听了意见,向我诉苦说:'他又不给专门的时间,这还是我们在招待所根据回忆画的。’我听他俩这么一说,当时心里一动:好家伙,这不是很好的相声路子吗!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我马上从画家画像这个角度构思,很快就完成了相声《画像》。”马季从“画家画像”到相声《画像》,好像是“灵机一动”,信手拈来,得来全不费功夫,其实不然。张富贵1950年至1957年是山东省农业劳动模范,是1950年、1964年的全国劳动模范。为了用相声塑造张富贵,马季曾跟他同吃同住同劳动多日,掌握了大量的素材。深入生活才是创作的源泉,《画像》作品的问世,是生活积累的结果。  

季在山东深入生活,可以说是“双丰收”,因为他和唐杰忠一起在荣成的大鱼岛生活,看到很多的妇女随船出海打鱼,而这在过去是根本不可能的事,于是他又去采访,创作出了又一段精彩的相声《海燕》。  

马季创作的歌颂型相声很多,几乎个个都受到好评。其主要的原因就是他创作的每一个作品都有针对性,对歌颂的对象,无论是事还是人,他都要进行调查、了解,在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后才开始伏案。也就是说他能够在现实生活的沃土中扎根,广泛汲取营养,之后盛开出鲜艳无比的朵朵鲜花;再有,他在走着一条探索的路,不折不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