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议林总几句话(13)--梁遇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21:13:30

黄克诚面示我们历史地书写林彪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开始编纂,我是军事人物分支学科的副主编。我们在工作中遇到一个难题,就是如何对待林彪这个人物。首先是林彪能不能列条目上书?经过反复讨论,我们认为,林彪虽然在“文化大革命”中犯有严重罪行,在历史上也有这样那样的错误,但在我国军事历史上他毕竟是一个很有影响的人物。1983年2月,经中央批准的《中国大百科全书》人民解放军军事人物名单中列入了林彪的名字,但不是以元帅的身份对待。因为军衔是军官的光荣称号,1955年经毛泽东主席签发、1963年经刘少奇主席签发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中,都有关于因犯罪经法院判决剥夺军衔的规定。不过,因为1965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衔制度被取消,所以在1971年9月13日林彪叛逃后,在1973年8月20日中共中央通过决议将林彪永远开除出党时,1981年1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确认林彪为反革命集团案主犯时,没有作出剥夺林彪军衔的决定,但是实际上林彪已不再享有元帅的荣誉,因此在确定林彪条目的同时,也确定不能使用林彪着元帅服的照片,而使用穿普通服装的照片。林彪条目的字数也比元帅条目少。

  确定林彪列条上书后,接下来是怎样写林彪这个人物。当时,对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公开审判进行不久,对林彪在历史上的功绩写不写,怎样写,还有一些顾虑。最早谈到这个问题的是陈云同志。1983年8月9日,他对编写《辽沈决战》一书的指导思想、结构、内容到具体编辑办法谈了一系列的意见。其中谈到如何写林彪的问题。他说:“林彪作为四野的司令员,在当时正确的地方,我们也不必否定。但是不能只看到这一方面的作用,还必须看到其他方面的作用。”在谈到辽沈战役决策时,陈云同志指出:“最重要的一点,是由于党中央、毛主席为东北局制定了完全正确的工作方针,为辽沈战役制定了完全正确的作战方针。如果按照林彪的打法,主力围困长春不南下,以后占领了义县又不打锦州,而要回师长春,那就不会有辽沈战役,东北的胜利就不可能来得这么大,这么快。”

陈云同志的谈话,对于我们编写大百科全书中林彪的条目,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他是从辽沈战役谈起的,对林彪的一生并没有全面地评价。我们写出林彪条目的初稿后,与其他一些重要条目一起,送给一些老同志征求意见。

  黄克诚同志很认真地审阅了几个元帅和大将的条目释文,提了许多宝贵的意见。他看了“林彪”条目释文后,叫秘书丛树品同志打电话,说要当面找我们谈一谈。1985年2月21日上午,军事人物分支学科主编周之同同志、副主编姚夫同志和我三个人到了玉泉山,当时黄老住在山上。丛秘书把我们带到黄老的住处时,黄老正在前厅走廊上,一面散步,一面手持收音机聚精会神地听中央台的新闻广播。黄老与我们进入会客室后,他要我们先谈谈编写林彪条目的情况和遇到的问题。我们汇报后,黄老说:“今天主要谈一谈林彪这条释文。你们送来征求我的意见,我认为把林彪列上,这是应该的。现在写历史比过去实事求是多了,不过有些问题还需要你们考虑一下。我知道写这个条目有很多难处,轻了不行,重了也不行,是很费力的事。关于对林彪的历史如何评价,从前没有人讲过,最近陈云同志在谈如何编写辽沈战役回忆录时讲到这个问题。这个材料你们大概看到了。”

  黄老接着说:“你们写人物志,要学习司马迁,他在史记中写了一大群历史人物。你们现在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用历史学者的态度,去评价历史人物。不要用过去党内斗争中开斗争会的那种过火的语言,揪出一个人就把他的历史功绩一笔勾销了。不能只看一面,要看两面,要全面地观察,作出全面的评价,写出历史的真面貌。不要受‘文化大革命’中和‘文化大革命’以前的一些传统说法的束缚,要打破这个束缚。林彪死了十几年了,对他也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写他的历史。这是我的想法,我也没有把握,你们征求我的意见,我就把我的意见告诉你们,请你们考虑。林彪在我军历史上是有名的指挥员之一,他后来犯了严重的罪行,受到党纪国法的制裁,这是罪有应得。但是在评价他的整个历史时,应当分为两节,一节是他在历史上对党和军队的发展、战斗力的提高,起过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是后来他对党、国家和军队的严重破坏,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后果。这样,两方面都写明确,不含糊,才符合历史事实。”

我们在林彪条目释文中,写了他在中国工农红军中先后担任红四军营长、团长、第一纵队司令员、红四军军长等职务。黄老说:“在这条释文中,你们写了林彪在历史上担任了什么职务,这是必要的。但是在担任这些职务时,他指挥了很多战斗。据我了解,毛主席和朱总司令在中央根据地指挥中央红军作战时,他们手下有几个著名的战将,一个是彭德怀,一个是林彪,一个是黄公略。伍中豪同志牺牲得早,1930年就牺牲了。黄公略也在1931年牺牲了。红四军是毛主席、朱总司令创建的,成立红一军团后红四军就是林彪指挥,他是红四军军长。开始时一军团三个军,红三军军长是黄公略,红十二军军长是伍中豪,后来是罗炳辉。在这三个军中,战斗力最强的是红四军,战功最大的是红四军。据我了解,林彪的确有指挥作战的能力。他生前我是这么说,他死了以后我还是这么说。有人说林彪不会打仗,这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不符合历史事实。”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黄老与林彪开始虽然都在红四军,但不在一个师。林彪任红四军军长时,黄老调到红五军去了。以后林彪任红一军团总指挥,黄老在红三军团先后任团政委、师政委、代理军团政治部主任。他们虽然不在一个部队,但黄老对林彪的情况还是很了解的。他说:“在土地革命时期,林彪先当连长、营长、纵队司令,以后当红四军军长。在毛主席、朱总司令领导下,他指挥了不少战斗,在我们军队中,他可以说是一个战将。要承认这个事实。一军团在我们革命历史上,起的作用是很大的,打过很多仗,在一军团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部队也很多。当然主要是毛主席、朱总司令领导的,后来林彪是军团长。在写这一段时,我想可以写他指挥过红四军、红一军团,在一至五次反“围剿”和长征中,他指挥了渡乌江、腊子口等战斗。在广西全州战役中,他在前线指挥一军团和三军团一部分作战。那时我是四师政治委员,我带部队到全州地区时,他指挥我们。我亲自找了他,他告诉我部队怎么摆法。土城战斗是他指挥的,不过那次战斗没有打好,没有消灭敌人。总之他是有战绩的。”

关于抗日战争时期进行的平型关战斗,多年来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黄老说:“在抗日战争初期,林彪指挥了平型关战斗。平型关战斗的胜利,对鼓舞全国人民的抗日信心,树立八路军在全国人民中的声威有重大作用。这个战斗是林彪和其他同志一起指挥的。他是-一五师师长,聂荣臻同志是副师长,罗荣桓同志是政治部主任。不过主要指挥还是他。毛主席、朱总司令当时都不在前线。后来有人说,平型关战斗打错了,这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当然,平型关战斗一方面是胜利,另一方面也有教训要吸取,盲目地拼会把我们的老部队拼掉,当时我们没有多大的本钱。但是这个战斗的胜利,大大鼓舞了全国人民,有很大的影响和意义,这是不能否定的。”

  抗日战争胜利后,黄克诚同志率领新四军第三师进军东北,林彪担任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后来担任中共中央东北局书记,并任东北军区、东北野战军、第四野战军司令员。关于如何看待林彪在东北的表现,黄老说:“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冬我们进军东北的部队是10万多人,经过三年,到1948年12月部队进关时是100多万人。带10万人进去,带100多万人回来,建立了东北那么大的解放区。当然这不是林彪一个人的功劳,这是整个东北局和东北部队指战员和东北人民的功劳,但是林彪是主要领导人,也不能抹煞这一点,不然外国人会说我们写历史不顾历史事实。在林彪这条释文中,对他的成绩也需要稍具体一点,概括地写几句话。譬如,他与陈云、罗荣桓,李富春等同志,共同领导了东北的解放战争,解放了整个东北。后来进关指挥平津战役,解放华北,以后又进军中南,直到中南地区全部解放,他才回来休息。总之,对他历史上的成绩也要概括地点出来。”

我们在林彪条目释文初稿中,曾提到1930年1月5日毛泽东同志给林彪回信,批评林彪对当时时局的悲观思想。黄老说:“关于林彪在过去历史上的错误,我不知道你们写其他人的时候,像这类的问题是不是都写上。譬如,林彪写信给毛主席,提出‘红旗能打得多久’的问题。在党内来说,一个下面的干部,向党的领导反映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意见,现在看来这是个好的事情;如果把自己的观点隐瞒起来,上面说什么就跟着说什么,这不是正确的态度。林彪不隐瞒自己的观点,尽管观点错误,但敢于向上级反映,就这一点说,是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态度。在党内有什么意见就应该提出来,现在应该提倡这种精神。有些同志不敢提意见,生怕自己吃亏,这不好。提的意见不一定都正确,还可能是错误的,这不要紧,错了可以批评。由于林彪提了这个问题,毛主席写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如果林彪不提那个问题,毛主席那篇文章也写不出来。在党内不隐瞒自己的观点,按照组织系统提出自己的意见,我们应当提倡这种事情,不是批判这种事情。特别现在应当提倡这种作风。在‘文化大革命’中,谁说了一句错话就记账,弄得谁也不敢说话,怕说错了挨斗,这是很不好的。据我了解,像这类的事情林彪不止这一回,他向毛主提意见还有提得更厉害的。我考虑,如果其他人的条目释文中像这类的问题都写,林彪这一条也可以写;如果在其他人的条目中这类问题不写,对林彪也不要那么苛刻。在我们党几十年革命斗争中,没有错误的人是没有的,没有讲过错话,没有做过错事的,恐怕一个也找不出来。毛主席也犯过错误嘛!像这类历史上的问题,如果其他人的条目中不写,‘林彪’这一条中也可以不写。如果要写,也要在肯定他在历史上的成绩之后,再提到他在历史上也提过错误的意见。至于他后期的问题,属于另外一个性质,那不是错误,而是严重的罪行。他坐飞机外逃,机毁人亡,身败名裂,自己给自己作了结论,这要严肃批判,当然也是按照历史事实表述出来。”

  谈话进行了一个多小时,最后,黄老语重心长地说:“总起来说,我的意见就是要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用历史学者的态度,来写林彪的历史,好的、坏的两方面都写,不要只写一面。我这个意见提供你们参考,最后还是请总政干部部、总政领导和编委会考虑决定。”

我们从玉泉山回来后,根据黄老谈话的录音,整理了一个记录,送黄老本人审阅。中共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在征得黄克诚同志同意后,将他的谈话,也就是以上引用的全文,发表在1985年4月20日内部出版的通讯上。

  在黄克诚同志谈话之后,1985年3月13日,杨尚昆同志在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纂工作会议上,也谈到怎样写林彪的问题。他说:“林彪,他最后走上了叛国的道路。但不能因为他叛国,就对他一概否定,而不作全面的、历史的评价。林彪在中央苏区,在长征路上,在抗战中,特别是在东北解放战争中,还是有功的。陈云同志在谈编写《辽沈决战》一书时曾指示,对林彪还是要实事求是地写。我们对待历史人物,不能因为一个人犯了错误就否定一切,也不能因为一个人一时正确就写成一贯正确。”

  陈云同志、黄克诚同志和杨尚昆同志的指示,对如何写林彪以至如何写好历史人物,给我们很大启发。我们根据他们的意见,对林彪条目释文作了一些补充和修改,并按这种精神去处理其他历史人物条目。

在1973年8月20日中共中央通过决议将林彪永远开除出党时,1981年1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确认林彪为反革命集团案主犯时,没有作出剥夺林彪军衔的决定,但是实际上林彪已不再享有元帅的荣誉,因此在确定林彪条目的同时,也确定不能使用林彪着元帅服的照片,而使用穿普通服装的照片。

哎,向作者表达同情,这一行真不容易干,真累啊。

林总这元帅军衔既然没剥夺,那不就还在吗?这道理也太简单了.又来个实际上不享有元帅的荣誉.

估计单独来个剥夺元帅军衔的判决,实在是不太好意思.

直接说不敢用着元帅服的照片,也不敢字数超过其他人,不就完了,搞这么复杂.

弄的后来一下子九大元帅,一下子十大元帅的.看来看去,基本上还是说十大元帅,白白转了个圈.

对于黄大将讲话这件事,这位副主编写的还是很清楚,来龙去脉挺清晰的。

黄大将的讲话不是没事瞎扯淡,讲的内容也是蛮多的。尽管不详细,不过涉及的事件还是不少,有关于林个人的,红四军,有林同时期的将领,红旗能够打多久,有平型关,,有东北战争,,,,

不少人挺爱吹嘘自己看书的,不知道都看过多少书,也不知道都看到了什么。

山客不要轻易相信这些自称看书的人。尤其是有些人,作者已经明明白白说明了很多东西不能写,这些人还非认为自己看了这本书就全明白了。这样都能全明白?真是佩服。

善良的山客,要警惕啊,,,,,

在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领导人讲话,都有针对性。讲究背景和意图。

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将来估计也是这样。
下面的同志们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琢磨和领会,不然搞错了方向、站错了队,可不是闹着玩的。

比如伟大领袖南巡,一路走,一路讲:要团结、不要分裂。同志们就要认识到:伟大领袖准备搞分裂了,,,,,
小平同志南巡,也一路走,一路讲,当然也是有原因和意图的。
再据说江核心在某地视察,提出三个代表,本来挺好的一件事,不料当地领会错了,搞成了另外一个活动,很久以前的一个饭局,某领导称:宣传部长没水平,没水平,,,,
意思是宣传部长没有领会好江核心的讲话意图,搞错了方向,自然水平就不高了,,,

这位副主编已经说的很清楚:为什么要找黄大将,黄大将也说的蛮明白。
而小山客就是领会不了,没水平,没水平,,,,,

文革后,除了对毛有争论外,对林的争论也蛮大的。
野心家、阴谋家、反革命,,,,这些大帽子没啥特别的争议,谁敢争啊?就算有人争,也能控制在小范围内。
争议集中在林的所谓历史问题上。

本来不提林最好,可是不提的话,红四军没了军长,红一军团没了军团长,115师没了师长,四野没了司令员,军委没了主持工作的副主席,,,,,,,
这样能行吗?所以还是要提,一提大伙就开始吵了,,,,

一到具体的事情,就开始争论了。
比如林是个坏人,可林这样一个根红苗正的坏人,是一直坏呢,还是后来变坏了呢?

一直坏,这个,这个,好象不太好意思解释的通;如果是后来变了,那么他是什么时候变坏的呢?

党史工作者们揪着头发,苦苦琢磨:林是啥时候变坏的呢?

这里原来有个刀狂网友,也认为林是后来变坏的,不过被问到林是啥时候变坏的,也就开始语焉不详了,,,,,,

从我党和某些人的利益考虑,当然林应该是一直坏比较合适。

可是林一直坏,挺麻烦的,比如这么坏的人,当然老是犯错误,既然一直在军队,那当然是不会打仗了。不过这样一个结论,很多人不干了,,,,

韩上将拎起了拐杖:林不会打仗,那我们的那些胜仗是怎么打的?
(小山客啊,韩上将可是红四的,,,)
可能还有的人拿起了板凳,也有的一猫腰顺手抄起了板砖,,,,

党史工作者们左右为难,有点顶不住了。

兄弟蛮同情工作者们的,本来写林的军事条文,是最出彩的一件事,汪洋姿肆,下笔千言,如实娓娓道来,就是一篇很精彩的文章,写的高兴,看的高兴。这样写,有人问起:这是谁写的啊?胸脯一挺:俺写的,写的不好,,,别人肯定夸:写的好啊,,,,再客气两句:瞎写,俺就是照实写,,,,,最后,大家一起干了两杯,皆大欢喜,,,,

这是多么好、多么长脸的一件事,,,,,,,,

现在只能蒙着眼睛写,里外不是人,大家都不高兴。碰到有人问:这是谁写的?首先要观察观察旁边有没有人在注意,然后小声说:俺写的,没办法啊,,,,,如果运气不好,碰到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主:没办法也不能这么写啊,,,,

这实在是件很郁闷的事。

 

好象资本家的会计一样,关键时候,工作者们就要请示领导了,由领导同志们出面决定林会不会打仗之类的历史问题。

所以黄大将说:林彪在我军历史上是有名的指挥员之一,

总之他是有战绩的.

总之,对他历史上的成绩也要概括地点出来。

他在历史上对党和军队的发展、战斗力的提高,起过积极的作用;

据我了解,林彪的确有指挥作战的能力。他生前我是这么说,他死了以后我还是这么说。

黄大将这些话不是没事侃大山,黄大将还说:

有人说林彪不会打仗,这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不符合历史事实。

呵呵,是哪些人说林不会打仗呢?现在一般都不太好意思宣传谁、谁、谁说过这种话了,所以一般人就不会知道。

比如某位世界十大名将之一,据说当年组织了一批很有质量的材料,来说明林不会打仗。兄弟热切希望某些爱读书的同志们能拿出来,奇文共赏,不过某些同志这时就一声不吭、装聋作哑了,不再提自己多么多么看书了,,,,,

对这些人,黄大将也反手批了两下: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不符合历史事实.

黄大将说了话,陈云也说了话,杨尚昆也说了话。等于副董事长、副总经理、纪委书记都表了态,这事就比较好办了。

当然也没那么好办,黄大将又说:

这是我的想法,我也没有把握,你们征求我的意见,我就把我的意见告诉你们,请你们考虑。

我这个意见提供你们参考,最后还是请总政干部部、总政领导和编委会考虑决定。”

最后还是总设计师再一次小手一挥、一锤定音:林的历史没问题,林的问题是武装政变、叛国,,,,,,,,

总设计师最后又拍了板.

其实真要争论下去,对总设计师也没啥好处.

打铁先要自身硬,比如毛当年找林搭档,因为林是解放军内的一尊神.而说起历史问题,小平同志自身实在不怎么过硬。

那些同志也不是吃素的。所谓争论,一般都是互相比较、互相揭短,如果总设计师说:林一贯错误,根本不会打仗,,,,,

有人一急,反问:总设计师,请问您解放前打了二十二年仗,都打了哪些仗啊;您是怎么从红七军出来,向中央汇报的啊;长征时,您有哪些丰功伟绩啊;您是如何参加遵义会议的啊;您在淮海战役中是如何运筹帷幄的啊,,,,,,,,,

估计这几块板砖一拍,总设计师可能两眼一抹黑,真有点顶不住了,,,,,,,,

而且就算总设计师想把军事功劳都送给聂、罗二帅,那两位也不敢要啊.承受不起,这么做不是害人吗?

所以还是一句老话:不争论,不争论,,,,,各自退一步,1+1等于0.5成交算了.退一步,海阔天空,海阔天空,团结一致、团结一致,向前看,向前看,,,,,,,,

黄大将比较斯文,所以用谈话的形式;韩上将比较生猛,所以拎起了拐杖。

 黄大将说:在这条释文中,你们写了林彪在历史上担任了什么职务,这是必要的。但是在担任这些职务时,他指挥了很多战斗。

黄大将在这说了一个很简单的事情:林指挥了很多战斗.

评价一个军人、评价一个指挥员的军事水平,当然要看他参加和指挥战斗的情况,这还有争议吗?

说林身经百战,一点不过分。从北伐到平型关,十多年的时间,就算一年打十场,这也就是一百多场了,后来的东北解放战争,平津战役,再到南下解放中南,没有一百,也有几十吧。

说林身经三、五百战,也算不上夸张。

林会不会打仗、是如何在红军中迅速崛起的、林的指挥风格是怎么样的,是不是贪生怕死,,,,,,,,,,等等这些疑问,当然要看具体的战斗,才能评价。这个好象挺顺理成章的吧。

 就算林只打了一百战,至少要看个二三十战吧。

深刻怀疑那帮自称客观、全面的人,到底看了多少,,,,,,

托着腮帮子深思,用发达的逻辑思维组织,就能做到客观?

 虽然总设计师都说了林的历史没问题,可看后来的条文,并没有达到黄大将的要求,打了很大的折扣。

 关于林,很多东西没说详细,所以不可能翻一本书就能了解.不过这些也不是什么机密,只不过没宣传而已,真要有兴趣,东翻西抄,文革前的、文革中的、文革后的,,,,,看个一百几十本,凑一凑,还是能看的出来大概.

再一次深刻怀疑那帮自称看书的人,,,,,

 

 

再贴黄克诚自述中的一个片段:

中央红军再次攻占遵义之后,蒋介石调集吴奇伟、周浑元两个纵队向我军进攻。吴、周所部占据了遵义周围的几座山头,虎视眈眈地要将我中央红军及中央首脑机关消灭在遵义城下。我们第十团奉命向敌人占据的山头发起进攻,一举攻下两座山头。不久敌人又组织兵力反扑,我军被迫退了下来。接着,我们再次发起进攻,又将这两座山头上的敌人赶了下去。敌人仗着人多武器好,不断地组织反扑,敌我双方在山上山下反复攻夺,战斗进行得异常激烈。第十团当时有二千五百多人,善于打硬仗。面对敌人兵临城下,严重威胁中央首脑机关安全的情况下,指战员们个个都明了自己肩上的重担,战斗中英勇顽强,一往无前。我们趁敌人新的反扑被打退之机,组织部队勇猛追击。团长张宗逊看我没有眼镜,跑山路很困难,就让我带领少量部队守在山头阵地上,他和参谋长钟伟剑率领第十团主力向溃退之敌猛追而去。追了一阵子,敌人发现我军兵力并不很大,便稳住阵脚,重新调整部署,向我追击部队反攻过来。因敌人兵力占绝对优势,攻势又很猛烈,我追击部队顶不住了,吃了很大的亏。张宗逊再次负伤,腿被打残;钟伟剑英勇牺牲。
 
     这时我身边只有两个班的兵力,用一挺重机枪守在山头阵地上。当我发现溃退的敌军突然像潮水般又压过来时,情知不妙,便对身边这两个班的战士们说:“山下就是遵义城,领导机关就在城里,我们一定要守住阵地,决不能后退一步!”我们连续打退了敌人数次进攻,坚持了两个来小时。但敌军仍然轮番向山上冲锋,攻势越来越猛,情况已相当危险!恰在这时,陈赓率干部团赶到,接替了我们据守的山头阵地防务。陈赓说红一军团已包抄了敌军的后路,敌人很快将被打垮。不大一会儿,我就发现敌军的阵脚大乱,原来气势汹汹地向我进攻之敌,此时纷纷溃退。

我赶忙从山上下来,去收拢部队。在山底下我见到红一军团军团长林彪。我对林彪说:“好险啊!”林彪不以为然地说:“你们当初守卫在山头上就是了,不应该去追击。”我说:“敌人已逼近遵义城,不将敌人赶跑怎么得了!”林彪若无其事地说:“当敌军正在向你们进攻的时候,红一军团的部队已向敌军侧后包抄过去,我军已化险为夷;陈赓到了你那里时,敌军的败局已定。”说话之间,果然敌军已全线崩溃。林彪当即派一支部队去追击溃退之敌。我基于前次追击吃亏的教训,建议林彪多派些部队追击。林彪说,全线溃败之敌,已无斗志,我有少量精干部队追歼即可解决问题,无需动用大部队。就这样,溃敌一直被我军追到乌江边上,大部就歼。这次战斗,我军共歼灭和击溃敌人两个师八个团,俘敌三千余,是中央红军长征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打乱了蒋介石的追剿部署。

这一段,如果拍成电影,毫无疑问,将捧回第N座小金人:

国军气势汹汹直扑遵义,要将我中央红军及中央首脑机关消灭在遵义城下,,,,,,,,,红军顽强阻击、反攻,,,,

遵义城外,国共双方来回冲杀,战况胶着,形势危急。一众红军将士全力以赴,黄大将的眼镜都不知啥时候不见了,,,,,,

红一军团的林军团长手拿望远镜,观察着战场形势。突然间,林军团长放下望远镜,微微一笑,挥起右手,打了个响指,,,,,,

此时,只见国军后侧,有两路精兵斜刺里杀出,刚才气势汹汹、不可一世的国军,立刻阵脚大乱、全面溃败,,,,,,,

战局逆转,黄大将碰见林军团长,对林军团长说:刚才太险了,,

林军团长不以为然地说:“你们当初守卫在山头上就是了,不应该去追击。”

黄大将说:“敌人已逼近遵义城,不将敌人赶跑怎么得了!”

林军团长若无其事地说:“当敌军正在向你们进攻的时候,红一军团的部队已向敌军侧后包抄过去,我军已化险为夷;陈赓到了你那里时,敌军的败局已定。”

说话之间,果然敌军已全线崩溃。

林彪当即派一支部队去追击溃退之敌。

黄大将基于前次追击吃亏的教训,建议林军团长多派些部队追击。

林军团长说,全线溃败之敌,已无斗志,我有少量精干部队追歼即可解决问题,无需动用大部队。

,,,,,,,,,,,,,,,,,

有分教:林军团长挥挥手,遵义城外灭强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