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耀v8和三星c5:议议林总几句话(4)--梁遇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8:54:11

吸毒是量身订做的,符合客观人们的要求。

一林是坏人,坏人吸毒,正常,

二是林身体不好,又有些特别的习惯。咋解释呢?吸毒呗。

三是便于理解人物,比如采访一些老人,老人照例回忆,听起来象歌功颂德,然后就加上一句:他后来怎么变成那样,就不知道了。是啊,咋变成那样呢,如果吸毒,那就好解释了,客观的人们就能融会贯通。

林根本就没变成什么样。

 

再看一段林副主席怒别天安门的经过:

比如1971年“五一”国际劳动节的烟火之夜,我们随总理提前来到天安门。,,,,,,,
毛泽东的座位是右边靠栏杆的第一个,他的对面,即左侧靠栏杆的第一个是林彪。
都检查过之后,中央领导人便陆续来到。凡是天安门上的活动,中央领导人多是在毛泽东之前赶到,在大殿的休息室里坐着聊天。不一会儿,西哈努克亲王在董必武陪同下也来到休息室。休息室里有一道屏风,他是在屏风后面休息。
可是,林彪还没来。总理不时看表,皱眉,叫秘书打电话摧。因为以往都是林彪先到,在下面等候毛泽东,然后跟随毛泽东一道上天安门。
这一次林彪迟迟没到。此前,总理给林办去过电话,那边说;“ 林副主席身体不好,上午的活动已经参加过,晚上不参加了。”
“文革”中,登天安门已经成了政治亮相。按惯例,毛泽东出现,林彪一定同时出现,以显示团结和接班的关系。现在一下子少了副统帅,在国内外会引起震动和猜测。所以总理坚持请林彪参加。他请林彪接电话,脸上是真诚的情急之色:“林副主席,晚上的焰火晚会还是请你参加一下……身体不好可以不参加完,主席是要来看焰火的,你不参加不好。这样的活动要面对人民群众,面对全国观众……”林彪终于同意参加了。
可是,他再不肯先到天安门来等候毛泽东一起上城楼。毛泽东的车到了,下车后只见到周恩来,没见到林彪。
“主席,”周恩来解释说。“林副主席身体不太好,可能晚到一会儿。”
毛泽东若无其事地说了一句:“他对自己的病总是采取唯心主义的办法。”
8年后,胡耀邦曾经对陶铸的夫人曾志评价说:“其实,主席也不喜欢林彪。他身体不好,对自己的病又总是采取唯心主义的态度。”
这一个夜色沉沉的“五一”之夜,毛泽东已经不像号召“全国学习解放军”时那样率先穿起绿军装,他又穿上了灰色中山装制服。他的步子仍然平稳,充满自信地走进大殿的休息室,微笑着面对起立相迎的中央领导人,偶尔向他愿意招呼的同志点点头,径直走到屏风后面坐下来休息。西哈努克亲王和夫人以双手合十的常用礼节向毛泽东问好,坐在毛泽东身边谈话。,,,,,,,,,
周恩来在一旁说:“晚会该开始了,请主席到前面坐吧。”当毛泽东在圆桌的东首凭栏而坐时,西哈努克亲王及翻译,董必武等依次坐好。但西首凭栏的座椅却是空的。那是副统帅的座位。毛泽东的目光在对面的空位上稍触即离,望着西哈努克谈话。但是,那空位的含义他比谁都心中有数。
主席等副主席,统帅等副统帅,这是第一次。休息室里等候的时间不算,在城楼上凭栏而坐又等了足足3分钟,林彪才情绪萎靡神色阴郁地走过来。
毛泽东每遇大事有静气,但他一世英雄,特别是成为公认的领袖之后,更无须顾忌,从不掩饰内心的好恶。喧哗声起处,明知林彪来了,偏不屑一顾,只管同西哈努克聊天。西哈努克想同林彪招呼,毛泽东一句接一句谈话,目光咬着目光不放,使西哈努克只来得及朝林彪投去匆匆一瞥,来不及吱一声,更无法去握手寒喧了。
林彪也算有静气,永远一副没有表情的面孔。我跟随总理几十年,见林彪时候不少,没见过他雷霆震怒的样子,只见过一次无声的笑,嘴角刚绽出笑纹,手已经捏住下巴,这个画面还被记者拍过照,说是抢到了林彪笑的镜头。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林彪在“九大”前后笑过几次,有照片,我并没当场见到。所以,当他面无表情地被服务人员引入座位时,我并不感觉奇怪。
我感觉奇怪的是,他也不正眼看毛泽东;不握手,不说话,独个儿神情郁悒地坐下来,拉长着脸闷声不响。
“林副主席,”禀性温厚善良的董必武探过,眯细眼望住林彪,谦和而关切地问:“身体不大好?”
“嗯。”林彪拉着脸,稍向董必武倾下头,既不看毛泽东也不看董必武,就那么望着桌面说:“不好。”
他确实身体不好,穿着大衣,还把双手抄在袖筒里。周围准备拍摄的记者如何忙乱,天安门广场上如何人声鼎沸,他全然不闻不见,仿佛正在对付体内的寒冷。不过,我看出来,他谁也不看,正是用眼睛的余光注意了周围的一切。毛泽东那边稍有动作,他的身体也会相应地令人不易察觉地起了震动,他是随时准备响应毛泽东的。可是,毛泽东的一切动作都与他无关,没有丝毫同他谈话招呼的意思,甚至始终不肯面对他望一眼。
林彪的浓眉毛颤动过几次,阴郁黯淡的双眼忽然闪了一下亮,那里透出一股锐气和火气,正是董必武也被吸引到毛泽东那边的谈话中去,只剩他自己落落无伴的刹那,随着眼睛里爆出的那道火光,他蓦地立起身,动作不像病体孱弱,更像在东北率兵之际那么干脆,起身便转身,转身便旁若无人地扬长而去。
那时,卫士长成元功已经由于江青向总理发难而离开,由我负起卫士长职责。每天跟随总理的主要是我和高振普。开始大家还没意识到问题的严重程度,过了片刻,焰火晚会要开始了,总理感到急迫,忙叫我们去找副统帅。我们分头到休息厅等处询问,才知道副统帅已经下了天安门城楼,不辞而别,登车回家了。
总理听到报告,怔了一下。我注意到他眼里有一丝不安的神色掠过。很快便平静下来。他走到主席那个圆桌旁,向西哈努克解释说,林副主席今晚身体不好,回去了。毛泽东自然心里有数,毫不在意。焰火升空看焰火。焰火沉落就和西哈努克聊几句。他一生信奉“斗争哲学”,不在乎“得罪”哪一个。国内外,党内外,谁敢站到对立面,他就敢应战,并且一定要胜利。毛泽东晚年曾经对尼克松的女儿女婿说,他这一生只是“跟斯大林打个平手”。确实,其他内部的外部的对手,他至少在有生之年都是打赢了。
“文化大革命”中,林彪作为接班人,是毛泽东“钦定”而又史无前例地写入了党章。如果同林彪对立起来,于双方个人而言,不会有赢家。因为政治上的损失,信仰的破灭,权威的动摇和迷信的崩溃都会联袂而来。正因为中央决策层的人物都看到了这一点,所以林彪才敢于坚持设国家主席,所以康生才劝毛泽东:“他想当国家主席就叫他当吧……”然而,毛泽东宁愿个人冒这种权威动摇,迷信幻灭,历史留下讽刺性一页的风险或损失,也不肯苟且妥协,喝斥康生:“你湖涂!”在庐山抓起陈伯达开刀,一举扭转乾坤。作为大政治家,毛泽东完全明白有了这个开头,就不会少了过程和结局。他从不干“掩耳盗铃”或“鸵鸟政策”的事,主动开始了一系列的大动作:从批陈整风到掺砂子到命令五员大将作检讨,从思想到宣传到组织,完全是进攻的姿态。
周恩来同毛泽东不同的是,当矛盾还没有发展到公开破裂的地步时,他更多考虑的是团结安定,是政治影响,是政策和策略。记得总理当时很急,找来许多摄影师询问是否拍照了?拍没拍下毛泽东和林彪在一起的镜头?当摄影人员纷纷表示没拍下来,本打算等统帅、副统帅交谈或表情好时再拍,没料到始终不曾对话,始终不曾有好颜色,甚至始终不曾互相望一眼。也没料到林彪会突兀而去,一去再不复返。
总理那天发了点火,向摄影师们讲话的表情像是对历史声明:“林副主席来过没有?你们都看见的,来了,是我亲自把他请来的,坐了一会儿,可是你们没有拍下来!”
他在连续讲话中,流露了自己的忧虑:“‘九大’提出安定团结,毛主席和林副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同全国人民一同欢度劳动节的夜晚,这是多么重要的宣传啊……”
确实,“文革”那种整天一惊一乍的日子,谁上天安门,谁同毛泽东在一起,完全成了百姓们判断政治风云的晴雨表。幸好有位记者拍下了一张全景,其中毛泽东和林彪虽然互末理睬,表情缺少节日喜庆的光辉,毕竟是坐在一起的唯一一张照片。总理回到西花厅,坐等这张照片,直到杜山把他拍下来的这张照片送到,总理才松了口气。
5月2日,这张唯一的毛泽东与林彪坐在一张桌旁的照片,就显示“安定团结”地在各报的头版头条刊登出来。

这个事,说的人还不少,记得又有人跟吸毒扯上关系了。靠,啥事不正常,就是因为林要吸鸦片、打吗啡,所以,,,,,云云,这思维也用的太滥了,兄弟有点奇怪,用的这么滥,这些人的快感就不会减弱?

这一段,兄弟删掉了部分,看了一下,是来自权延赤的走下圣坛的周恩来,虽然不少文学描写,但具体经过还挺详细的,比如天安门上的惯例,毛、林的位置,事情的发展,各人的反应。
实际上这篇文章有些细节没完全交待清楚,记得还有文章说过一些情况,可惜找不到了。

不知道这段描写是不是完全是本人回忆的,还是有经过作家的加工润色,如果完全是本人回忆,应该是当时的情景太诡异了,所以挺留心的。

周说的很清楚,这是一次在全国人民面前表演的政治秀、团结秀,但实际上明显不团结了,两位主角都没什么表演热情。
不管是因为身体原因还是心理原因,林不愿意来表演,周打电话给林,让林来参加这场秀,林来了,但是毛好象没看见一样,根本不予理睬,还拉住西哈努克,不让西哈努克和林打招呼。
关于团结秀的表演,是要双方参与的,单方面无法表演,这场团结秀已没法表演了。(还看过文章,说林来晚了,对毛表示歉意:身体不好,出汗了。毛的回答是:人哪有不出汗的。看来属于移花接木似的文学创作,或者是另一出里面的。)

林拔腿就走,如果不走,留下来,孤零零地坐在那,还是发呆,只能难堪,也不可能完成表演团结的任务。难保毛不会又来几句别的风言风语。

鲁迅诗云: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正副统帅在天安门上隔空冷战,真是于无声处听惊雷。

这是林副主席最后一次上天安门,也是伟大领袖最后一次上天安门,当然也是两人最后一次共同上天安门,结局却是这样的。

各位网友,这一段和林冲雪夜上梁山比,怎么样?个人觉得,有过之而无不及。
韩先楚看林冲夜奔这场戏,有感而发,说:林彪、林冲,一字之差,都是被逼的。
李清照诗云: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说的不外乎也就是这境界。

这段情节够有张力,文学描写也不错,拍成电影,潜力无限:
人民总理努力促成团结秀,林副主席勉强来到天安门;
人民群众热情欢呼,正副统帅毫无交流;
伟大领袖滔滔不绝,西哈努克莫名其妙;
林副主席形单影只,董代主席和着稀泥;
伟大领袖视若无睹,林副主席一怒而别;
工作人员目瞪口呆,人民总理忙找照片。

写成评书,这一段也好,不用怎么改编,单田芳把小木块往桌上用力一拍,有分教:

全国人民欢渡五一节,林副主席怒别天安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