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是否选读奥数班及对策(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16:05:42

(3)从孩子的智力水平、学习负担情况、兴趣出发。

我无精力续写,转发下文表达我的观点(有的括号内容为本博添加)。

 杨东平按:刘伟系深圳第二高级中学教师,从教已28年。他以数学教师的身份对奥数和“全民奥化”的批判性反思,深入浅出、有理有据;其对“独尊奥数”背后的“考试迷信”和“数理化崇拜”的揭示,直入教育弊病之根柢,指向了什么是学习、什么是好的教育、什么是人才这样的根本问题。可以说,这是在近期关于奥数问题的讨论中最有分量、最有说服力、研究最为深入的佳作,其以理服人的文风,尤其值得提倡。因此,在征得他的同意之后,特转发此文。虽然文章稍长,相信看过之后大家一定不会失望,无论家长还是老奥数为什么成了公害?刘伟 (家长如何使孩子免受祸害?)

     因为我大学学的是数学专业,又曾经在中学教过十年数学,所以常常有家长问我,该不该送孩子去学奥数?

    我一般这样回答他们:“如果你的孩子确实很喜欢数学(在中国城镇,一般是百分之十左右的孩子适合学),并且不觉得其它功课压力大,那么你可以送孩子去学奥数。但不要給孩子任何压力,也不必做很多奥数题,奥数竞赛考得好不好也不必在意,就当是智力游戏,业余玩玩就是了,跟孩子喜欢下棋一样对待。如果你的孩子并不喜欢奥数,那就千万别学。”

    可是我发现,我的建议根本不起作用,大多数家长最后都会送孩子去学奥数,而且从小学就开始学,不管孩子喜不喜欢,給孩子极大压力,家长累,孩子苦,奥数真的成了社会公害。

    这种公害是怎么形成的呢?

    我觉得奥数公害反映了我国教育的诸多弊端和重大的思维误导。奥数问题麻雀虽小,但五脏俱全,值得深入思考剖析,揭露出其中的重大误区,并尽快剜除这个毒瘤,否则将严重影响中国的未来发展。

         家长的无奈(但并非别无选择)

  许多家长跟我说,现在许多重点中学都根据奥数成绩来录取学生,奥数竞赛的得奖者还可以免试升入重点大学,如今升学竞争这样激烈,有这样的机会,哪个家长不竭尽全力争取?

    他们说的是事实。我曾经在一所公立重点中学工作过,这所中学会聚了全国最多的奥数高级教练,甚至把国家奥数集训队总教练都高薪聘来了。这所中学每年录取新生时,都要偷偷地调查全市小学毕业生中有多少奥数获奖者,我就曾被学校派去一个奥数赛场,像地下工作者一样,偷偷把获奖名单用相机拍下来,然后私下和每个获奖者联系,鼓动他们来本校上学,并給他们许多承诺,比如让他们进重点班,为他们专门配备奥数高级教练开小灶辅导,免除学费,参加竞赛得奖后给予金钱重奖等等。全市几所重点中学都用这种办法争夺好学生,奥数获奖者成了各校争抢的香饽饽。这些获奖者有许多机会参加全国奥数比赛,比赛得奖后,许多重点大学免试录取。有些重点大学就在全国奥数冬令营现场录取获奖者。在这种大背景下,家长们怎能不对奥数趋之若鹜?

    奥数之所以变成了公害,就是因为这种免试升学制度和开小灶造成的。奥数获奖者可以避开残酷的高考,还可以在重点中学获得众多特殊待遇,比别的学生有更多的升学机会,得奖后学校还給重奖。本来公立重点中学已经享受着政府的特殊待遇,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都大大超过普通中学,可它还把大量教育资源集中到少数奥数学生身上,造成了双重的不公平。

    公立重点中学拿着纳税人大量的钱办教育,本应尽量维护公平,这也是教育的目的之一,连两千多年前的孔子都倡导“有教无类”,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怎么我们当今的公立重点中学却在千方百计地制造不公平,比两千多年前的观念还落后?人们能看到我国经济上分配不公造成的不公平,但很少关注我国教育资源分配不公造成的更大的不公平,这种不公平对孩子心灵造成的潜在影响更为深远,更为可怕。孩子(包括哪些奥数获奖者)长期在一个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的环境下长大,他们能形成“人人生而平等”的现代观念吗?没有平等观念,他们能成为现代公民吗?

    在这种制度环境下,从奥数中获利的只有两种人,一是重点中学的校长。因为奥数获奖者免试升入重点大学能算入升学率,还有极大的宣传效应,能彰显校长的“政绩”(而不是“教绩”),这和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只用升学率来衡量学校教育质量密切相关,也和社会大众普遍看重升学率的心态密切相关。二是奥数辅导老师,这些老师可以收取高额的奥数辅导费,学校还给予重奖,许多奥数名师收入极高。某市政府就曾经奖給国际奥数比赛金奖获得者的教练30万元,致使奥数培训机构遍地开花,奥数教师越来越多。政府、学校、奥数老师三方共同努力,把奥数之风吹遍社会,还用制度来保障,家长怎能不就范?

     一种制度如果和功利目的联系起来,那么迟早会走向极端,并成为摧残人的怪物,中国的科举制度就是一个典型。科举制度把考试与当官发财的功利目的联系起来,最后变成了奴化人、摧残人的荒唐制度。如今我国许多学校把奥数竞赛(实际就是更难的考试)与升学和重奖联系起来,已经越来越荒唐和摧残人,已经成了如科举一样的社会公害。

    教育是最不能急功近利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是常识,做学问也只有在非功利的兴趣引导下才能做出大成就,可在全社会急功近利的急火攻心下,家长只看重升学率,学校只抓升学率,政府只以升学率来评价校长,三管齐下,天网恢恢,孩子们在劫难逃,成为世界上最辛苦的小可怜,中华民族将来也必将成为想象力和创造力最贫乏的可怜民族!

       奥数背后的思维误导

  可能有人会说:奥数获奖学生不是也得利了吗?奥数起码选拔出了一批优秀学生啊,給这些优秀学生一点儿特殊待遇也不过分啊。

     问题是:奥数获奖者真“优秀”吗?

     我曾看到过一家教育科研机构的调查报告,其中调查了全国历届奥数获奖者的发展状况,出人意料的是,奥数获奖者后来很少在科研或工作中做出较大贡献的。更让人惊奇的是,这些被认为是数学尖子的学生,后来少有学数学专业的,基本没有在数学研究上做出成绩的,甚至鲜有喜欢数学的。

     这说明奥数获奖只給这些学生起了升学敲门砖的作用,升入大学之后,这块砖就被扔了,他们也并不真正喜欢数学,奥数也没让他们喜欢上数学。如今许多重点中学的奥数学生可以不上体育、音乐、美术等副课,不参加学校各种活动,寒暑假和周末经常加班加点做奥数题。想想看,长期做那些偏题怪题,参加一场又一场的考试,谁会喜欢它?

   爱因斯坦说过:“无论多好的食物强迫吃下去,总有一天会把胃口和肚子搞坏的,纯真的好奇心的火花会渐渐地熄灭。” “人们为了考试,不论愿意与否,都得把所有这些废物统统塞进自己的脑袋。这种强制的结果使我如此畏缩不前,以致在我通过最后的考试以后有整整一年对科学问题的任何思考都感到扫兴。”。正是那些大量的奥数训练和考试,让学生纯真的好奇心的火花渐渐地熄灭了,连对数学本身都没兴趣了。只要上了大学,他们马上就对数学不感兴趣了,奥数最终只起到让学生讨厌数学的作用。

     我曾经认识一位家长,他当年是湖北省奥数尖子,曾经得过全国奥数一等奖,现在是一家银行的行长。我问他奥数对现在的工作有什么帮助没有?他说基本没有帮助,因为现在稍微复杂一些的分析计算都是电脑代劳了,电脑专家系统一秒钟的运算超过一百名奥数尖子的运算。工作中最有用的是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创新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我说思维能力不是跟奥数有关吗?他说,奥数主要是做一些钻牛角尖的题目,只不过比别的题目绕的弯子更多而已,而且是有答案的题目,而现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往往是没有答案的,需要探索研究,更需要发散的创新思维,跟奥数的思路完全不同,所以当年花大量的时间在奥数上很不值得。他认为把更多的时间花在语言表达、写作、发散性思维训练、探索研究能力、艺术修养上更好。他现在就是一位古典音乐的发烧友,因为他发现音乐最能激发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爱因斯坦也说过:“如果没有早期的音乐教育,我将一事无成。”可如今的奥数训练,恰恰就让学生把影响一生的音乐、体育、美术等副课抛弃掉,用大量的时间来专做奥数题。

     我还认识一位英语特级教师,她的儿子获得了国际奥数金奖,后被保送北大。他到北大后,发现北大很活跃,许多学生多才多艺,学生社团很多,可他因为长期参加奥数训练,只会做题和考试,基本没什么别的爱好,同学去参加各种活动时,只有他自己在宿舍孤零零地做题,跟同学们也玩儿不到一起,心理上日益孤僻。现在他妈妈很后悔,觉得中学时应当全面发展,不该把全副精力投到奥数训练上。

     我的一位同事是全国著名的奥数高级教练,教出了许多奥数获奖者。但他生活自理能力极差,许多生活常识都不懂。他夫人只要出差几天,他家里就乱成一片,衣服脏兮兮皱巴巴,连吃饭都只能去饭馆。他也没什么业余爱好,什么文体活动都不参加,生活枯燥乏味儿,儿子都很不喜欢他(我见识过的多名奥数名师,都有欠缺人文素养的嫌疑)。

     我所在的重点中学有一位获全国奥数一等奖的学生,学校把他当宝贝,重奖他一部笔记本电脑和一万元,宣传栏上登着他的事迹和照片,学校处处宠着他,他有毛病老师也不敢批评他。有一次一位老师见他上了老师才能乘的电梯,说了他几句,他竟然说:“你算老几?你知道我是谁?”,奥数文化竟然能把他扭曲到这种程度,真让人匪夷所思!

    1935年,爱因斯坦在悼念居里夫人时,这样赞扬她:“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还要大。”“有时,人们把学校简单地看作是一种工具,靠它来把大量的知识传授给成长中的一代。但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知识是死的,而学校却要为活人服务。它应当发展青年人中那些有益于公共福利的品质和才能。”“应当反对把个人当作死的工具来对待。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我认为在某种意义上,这对于那些培养将来从事较确定的职业的技术学校也适用。被放在首要位置的永远应该是独立思考和判断的总体能力的培养,而不是获取特定的知识。如果一个人掌握了学科的基本原理,并学会了如何独立地思考和工作,他将肯定会找到属于他的道路。除此之外,与那些接受的训练主要只包括获取细节知识的人相比,他更加能够使自己适应社会的进步和变化。”

     奥数就是“接受的训练主要只包括获取细节知识”,把学生引向畸形的解题“专家”。教育更重要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有服务社会的道德品质,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能力的学生,这样的学生才能更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可奥数训练把学生的培养目标全面窄化,使他们成为畸形发展的人,将来会給学生的发展留下长期的隐患,影响他们的终身幸福。

 奥数是什么?(不接受专门奥数训练的孩子更有发展潜质)

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即使获不了奖,学学奥数也可以训练思维,也没什么坏处啊。

     这是更大的误区。

     我自己是学数学出身的,我深知,数学的精华根本不在奥数解题技巧里,奥数解题技巧只是数学的细枝末节。数学本身是充满了魅力和美的因素的,数学需要高度的抽象和逻辑思维能力,数学本质上是一种哲学,甚至有人说它是哲理诗。而哲学是最需要宏观、抽象、严谨、超脱、系统的视野。数学中欧几里德几何学呈现的演绎推理体系、归纳法呈现的归纳推理方法、微积分以运动和极限观念来处理问题的方法、各种定理的证明方法和过程,这些思维方法才是数学的精髓,才是终身受用的内容。把大量时间耗费在奥数式的解题技巧里,其实是舍本逐末,因小失大。只有把握了数学的思维之美,深刻理解了数学的哲学内涵和广泛应用,才是学习数学的正道,才能真正热爱数学。而奥数却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数学的细枝末节上去,而忽视主干,这是对学生思维的根本性误导。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想象力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奥数做的是有答案的题目,这些题目连问题都算不上。做奥数题根本不用学生提出问题,题目是出题老师出的,学生只要按照解题套路把题做出来就是了,只不过奥数的解题套路更复杂些。发现和提出问题需要学生的想象力,而解奥数题却需要学生思维入套,这与想象力的培养是背道而驰的。

     世界著名数学家、美国哈佛大学数学教授丘成桐是最反对奥数的,这位获得过菲尔滋奖(被称为“数学界的诺贝尔奖”)的华人数学家这样评价奥数:“奥数题都是事先有答案的题目,只不过让学生钻更多的套去找到那个答案,这没多大意义。真正有价值的,是从没有答案的现实中发现问题,然后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问题。”丘教授在浙江主办了一个新型的数学竞赛,要求学生组成研究小组,自己到生活中去发现问题,然后用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解决它。这种没有现成答案的竞赛方法,就与奥数竞赛完全不同,实际上是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研方法。

     被称为日本“战略之父”的大前研一在他写的《思考的技术》一书中写到:“因为新经济不像牛顿力学,套个公式就可以算出答案。新经济不但是个体系复杂的世界,更是一个所有问题都无解的世界。学校所教的东西,几乎从一开始都是有答案的,因此大多数的日本人事实上是从未接受过思考训练的。”

     长期做有答案的奥数题,也属于从未接受过思考训练,时间长了容易形成思想上更多的套套。真正的思考是像科学研究一样的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并在没有现成答案的问题引导下去探索和思考,设法解决问题,这才是当今和未来最需要的思考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