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是否选读奥数班及对策(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9:58:02
 有远见的家长应当尽力矫正学校过于偏重左脑的教育,使孩子全面和谐地发展。如果你今天不早做准备,未来社会发展就会惩罚你的孩子。

(孩子的早教,美育是最稳妥长效的,达芬奇\齐白石小孩童时欣赏自然美,强化右脑想象、艺术、综合等功能,就是经典之作)

 现代工作方式(放弃奥试心态,以培养适合现代工作的要求的人材)

   我国教育界之所以“罢黜百科,独尊奥数”,背后其实有一种数理化崇拜。我国教育界严重重理轻文,迷信工业时代的分科教学模式,这从五十年代大学院系调整就开始了,热衷于培养理工科的工具型人才。当年清华大学是综合性的名牌大学,其文科极为出色,在院系调整中被调整为纯理工科的“工程师的摇篮”。奥数思维是和这种数理化崇拜是一脉相承的。

     在当今知识经济社会,最需要通才,那种数理化崇拜已经过时了。著名经济学家、美国耶鲁大学终身教授陈志武曾在一篇文章中谈到:

    “这些年看到这么多从国内培养出来的杰出高材生,他们在专业上这么突出,但思维方式那么僵化、偏执,社会交往能力又那么差,除了自己狭窄的专业就不知道怎么跟人打交道、怎么表达自己,让我非常痛心。由于国内教育体系以及教育理念的僵化,绝大多数中国人再好也只能做些技术活,难以在美国社会或其他非华人社会出人头地,这些都很悲哀。原来没有全球化时不知道这些,但现在中国人也走出去了,跟其他文化、教育背景的人一在一起,就知道彼此的竞争优势与劣势了。这些问题的根子都出在教育上,包括正式的学校教育、家教和社会文化教育。

     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不少。比如,讲到中国的公司品牌,不管是广东,还是其它省份,都很难建立品牌。所以,难以通过品牌赚更多钱,而只能制造一些玩具或者说制造一些衣服、鞋、甚至一些机器和电脑,只能是卖苦力。我们现在也讲产业结构的转型,从制造业更多地转向服务业。

  为什么难以建立品牌、难以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原因当然包括法治制度、产权保护以及国有制的问题,但也与中国教育体系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关系非常紧密。

     美国大学的教育内容经历了一个全面的转型,转向通识教育。所以,在耶鲁大学,我们对本科生的培养理念是:任何一个在耶鲁读完四年大学的毕业生,如果他从耶鲁毕业时,变成物理、电脑、化学或者是任何领域的专家,我们会觉得那是一种失败,因为我们不希望四年大学教育是培养专家,让他们在某一领域里面投入那么深,而忽视掉在其它更广泛的做人、做公民、做有思辨能力的人的机会。我们不主张他们在某个工程领域、科学领域、社会科学领域在大学时期就成为专家。如果有学生在大学四年时真的成了专家,我们不以为那是一种成功,反而会是一种失败。

     中国的教育则侧重硬技术,由此产生的人才结构使中国即使想要从制造业往服务业转移,也难。产业结构也受到教育内容约束。在中国,从幼儿园到小学、大学、再到研究生,一直都强调死记硬背为考试,强调看得见摸得着的硬技能,特别是科学和工程几乎为我们每个中国家长、每个老师认同,这些教育手段、教育内容使中国差不多也只能从事制造业。为了向创新、向品牌经济转型,就必须侧重思辨能力的培养,而不是只为考试;就必须也重视综合人文社会科学的训练,而不是只看重硬技术、只偏重工程思维。离开市场营销、离开人性的研究,就难以建立品牌价值。”

     教育是为未来培养人才,必须有面向未来的战略眼光。世界教育已经全面转向通才教育,可我国却把学生引向奥数训练,成为电脑时代最不需要的解题专家,这不是为国家培养失业后备队吗? 

    在当今的信息时代,越来越多的工作是在处理信息,研究已经不是学院或研究所里的专门工作,日益成为一种现代工作方式。现在许多高新科技企业都采取项目小组的方法来工作,大致工作过程是这样的:在市场中遇到待解决的问题,围绕这个问题,企业会组成项目小组,小组成员可能来自各个部门,有不同的专业背景,他们针对问题搜集事实和相关资料,提出假设,围绕假设搜集数据,借助电脑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验证假设,如果无法验证便修改假设再重复前面过程,直到问题得到解决。这个过程是典型的研究过程。

    如今研究的工作方式已经迅速扩展到各个行业,所以,尽快把学习变为研究,也是当今和未来社会的迫切需要。 

   社会的迫切需要的人是不愁没工作和发展机会的.大前研一(日本“战略之父”)年纪不到30,却要去給60多岁的企业领导人提建议,但他却充满了自信,因为“我所提的建议,都是经过无数的假设、验证、实验,才得到‘绝对不会错’的结论,所以即使面对年龄如父辈的经营者,我也毫不畏惧。尤其是通过实地访谈所积累的事实,更是具有举足轻重的分量。以大量的资料及积累的事实为根基,导出敏锐的结论之后,我才会向客户提出建议。因为不管怎么样,我都比企业的经营领导层更了解最近的现场实际情况,所以我根据足以印证事实的资料所做的提案,绝对让客户信服。”

     大前研一写到:“在麦肯锡的两年中,我不知不觉就分析了将近两千件案子。刚开始的时候都是我自己进行分析,后来发现凭我一人之力实在不堪重负时,才开始请客户从自己公司里调派约30名人员,和我共同组一个团队,进行相关的业务。首先由我提出假设,再请这些人员搜集可以印证假设的资料,然后再按我的指示进行分析。也就是说,我以团队总指挥的身份,为他们安排求证的程序。例如:‘这个做完之后,再做那个。’‘如果分析的结果是这样,就进入A阶段,如果不是这样,就进入B阶段。’我就像一台空白图表的制造机,提出假设之后,就开始印制空白图表,然后指示团队中的其他人把图表上所有空白处填满。从‘纵轴是这样,横轴是那样’到‘请这样导出结论’的过程中,所有数据的选取、图表的做法、分析法等等,我都一一下达指示。”

     大前研一生动地说明了管理信息咨询公司的工作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研究过程,并且向团队集体研究的方向发展。在当今的信息时代,越来越多的工作是在处理信息,研究已经不是学院或研究所里的专门工作,日益成为一种现代工作方式。

     现在许多高新科技企业都采取项目小组的方法来工作,大致工作过程是这样的:在市场中遇到待解决的问题,围绕这个问题,企业会组成项目小组,小组成员可能来自各个部门,有不同的专业背景,他们针对问题搜集事实和相关资料,提出假设,围绕假设搜集数据,借助电脑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验证假设,如果无法验证便修改假设再重复前面过程,直到问题得到解决。这个过程是典型的研究过程。如今研究的工作方式已经迅速扩展到各个行业,所以,尽快把学习变为研究,也是当今和未来社会的迫切需要。为什么我国目前有那么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原因之一就是他们只会做有答案的题目,而不会用研究的思维来解决无答案的问题,没有现代社会最需要的研究本领(专业性的工作职位往往被中专中技生抢了)    

考试成绩好并不算人才

    奥数金牌崇拜,还反映了我国社会一个根深蒂固的思维误区,认为考试成绩好就是人才,学历高更是人才。人们说到某个人是人才时,往往会说:他是博士或他是教授,至于这位博士或教授研究出过什么成果,却无人关心。我国传统也认为“金榜题名时”是人生三大喜事之一,至于他金榜题名后做出过什么贡献,却无人关心,反正只要考试成绩好,学历高就是人才。据历史学家研究,中国历史上各朝的状元真正有大成就的极少。

     其实考试成绩好和学历高,只能说明他善于考试,学了许多过去的知识,至于他会不会灵活应用这些知识,有没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没有创新能力却是另一回事。有了好的考试成绩和高学历只是具备了做研究的基本条件,真正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还没开始,这时他还算不上人才。评判一个人是不是人才,关键要把眼光放长远,要看他能不能做出实际的研究成果,成果评价才是靠得住的评价。

     爱因斯坦就是本科毕业,而且还不是什么名牌大学的高材生,但他做出的科研成果超过多少博士教授?毛泽东就是大专毕业,但谁能否认他是大人才?爱迪生连大学都没上过,但谁有他的发明多?奥数金牌崇拜、考试成绩崇拜、学历崇拜越来越不适应当今知识经济社会了。

                          应当怎样对待奥数?

    奥数弊端如此之多,那么应当怎样对待奥数呢?

     当务之急是立即取消奥数获奖免试升学制度,学校不再給奥数学生开小灶,不以奥数成绩来衡量学生优秀与否,而以全面和谐发展来评价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

     对那些少数有数学兴趣和天赋的学生,可以在自愿的原则下,鼓励他们参加课外兴趣小组,适当做一些奥数题、参加少量的数学竞赛,但不可搞加班加点的强化训练,让奥数回归业余兴趣的正常状态。

     国外学生参加奥赛都不做特别的训练,临时报名,像参加一场游戏一样去玩玩而已,全世界没一个国家像我国这样以举国体制去搏几块奥数金牌,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去争取那没多大价值的考试好成绩,那不过是一种虚荣。真正高明的教育,并不重视考试和竞赛,而是更看重学生研究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也不急功近利地指望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就出成果,而是給他们打下研究方法的基础,寄望于将来他们出更有价值的科研成果。美国人没获得过奥赛金牌,但却获得了全世界最多的诺贝尔奖,发明专利占到全世界的三分之一,这就是他们高度重视研究能力的结果。

     此外,我国中小学应当立即开展研究性学习和思维训练。本来我国高中课程改革规定研究性学习占15个学分,大大超过数理化的10个学分,这是适应世界潮流的举措,但因为高考制度不改,研究的过程也无法“考”,所以许多中学都把研究性学习做为装饰花边,上面来检查时做做样子,检查团一走立即取消,还是大力抓考试。这样的教改只会夭折,中国会被世界潮流越甩越远。

      做为家长,不能等着高考和学校改革,更不能被学校误导,不要再逼孩子去上奥数班,应当尽力找到有研究能力的老师,大力培养孩子的研究能力,这才是符合世界潮流的做法。据专家研究,未来世界更需要右脑发达的人才,右脑主要具有想象、艺术、综合等功能,而传统学校主要培养左脑发达的人,左脑主要具有语言、分析、逻辑思维能力,而这些能力正快速被电脑代替,有远见的家长应当尽力矫正学校过于偏重左脑的教育,使孩子全面和谐地发展。如果你今天不早做准备,未来社会发展就会惩罚你的孩子。

(孩子的早教,美育是最稳妥长效的,达芬奇\齐白石小孩童时欣赏自然美,强化右脑想象、艺术、综合等功能,就是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