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泉收藏不可多得的一手资料(二)先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5 05:21:15
古泉收藏不可多得的一手资料(二)
(2009-03-02 06:35:50)转载
标签:面文
明刀
断缘
铭文
甘丹
安阳
杂谈
分类:古钱资料
古泉收藏不可多得的一手资料(二)
先秦·刀
21
【齐法化】
旧释“齐圜化”,简称三字刀。战国中期齐威王、齐宣王(公元前378—324年)为同意币制而铸行的大型倒币。面文“齐”指齐都城临淄,“法化”意为标准货币。刀身通长18厘米左右,重约46—48克,因铸造粗疏而略有大小。背呈外凸弧形,刃部内凹,边廓隆起,身、柄接头处一线贯穿,无“断缘”现象。背面上部有三道水平横纹,下铭一字(光背、二字者少),常见的有:刀、化、金、工、吉、安、行、日、牛、十化、田化、一金等数十种,以及符号记如↑、○、等。齐法化因铸行最久、流通极广,齐境山东各地均有大量出土,故传世甚丰。旧时三字刀常被用来翻刻伪作它种刀货。
22
【齐之法化】
旧释“齐之圜化”,亦称四字刀,年限较“齐法化”为早,可上溯至春秋战国之交(前770年前后),或齐桓在位亲政时(前685—643年),形制大体与三字刀相近;但因与初始刀货更近,故刃部无高挺边廓,刀背厚实,背廓在身、柄衔接处断开,俗称“断缘”,显出原始刀削遗迹。全刀较三字刀稍大,长约18.5厘米。重47克上下,大小未尽一致。背面三道横纹下多铭一或二字,可见者为:化、法、日、上、十以及十二、十化、法昌等约10种;少数背面1~3个“○”型符号。“齐之法化”铸工较“齐法化”精好,但因传世及出土数量均不及三字刀,遂显得较为稀少。
23
【齐返邦长法化】
俗称六字刀,系齐刀中最享盛誉之品。铸期及币问考释至今未有定论。关键在第二字,前人有释“通”、“徙”、“建”、“造”等近10种,大多倾向于“造”。“造邦”义“建国”,遂断六字刀为齐桓(前685—643年)或田齐开国(前378年)所铸。今释“返邦”义“复国”,指襄王退燕。由莒重返都城临淄(前279年)后所铸。六字刀形同三字刀,然不断缘,制作尤精,文字隽秀。通长约18.5厘米,重45克左右。背面除无文者多铸一字,为化、上、工、吉、日等。六字刀因传世甚少,弥足珍贵,故后世多有以三字刀改刻或翻铸之赝品,鉴别时应加注意。另有六字异文或九字之返邦刀,亦均属伪作。
24
【节墨之法化】
春秋战国时期(前770—221年)齐邑节墨所铸刀币。面文“节墨”即今山东“即墨”。形同早期断缘型“齐之法化”,而身长、体重均有超过,为齐化中最早出现的大刀。通长18.5厘米,重达60克上下;齐大刀无有在节墨刀之上者。背面三道横纹下常见一星号,状为“▲”或“Φ”形,星下铭文一字、二字均有,如;化、日、工、甘、吉、上、行、司,以及辟封、安邦、十化、大行、法昌等近20种。节墨刀因出土稀少,故钱币家奉为刀货之上品。
25
【节墨法化】
钱面文少“节墨之法化”一“之”字,又称小节墨刀,可能为燕将乐毅占齐五年(前284—279年)危城即墨所造。刀身狭小,通长浮动于15厘米上下,重者达38克,轻者不足22克。铜质、文字粗糙,背面横纹、星号从省。除光背者背文亦甚简略,已发现的有:一、七、八、九、十、人、Ψ、上、大、化、工、日、司等十余种。另有背面布满鱼鳞纹者,极罕。小节墨刀铸量不大,传世及出土者较少。
26
【安阳之法化】
春秋战国期间(约前7一4世纪)齐国安阳所铸刀币,故地在今山东曹县境。形制与“齐之法化”、“节墨之法化”雷同,属早期齐大刀。刀刃边廓平坦,背廓隆起,断缘,背面上部有三道横线及星号。刀身通长约18厘米,重46克左右,大小稍有差异。除光背者,背文常见的有:一、二、八、九、化、上、日、工,以及昌日等十余种。安阳刀较三字刀少,然比六字刀为多。出土坑色多呈水银古或黑漆古,品相诱人,为泉家所宝爱。又因赵国安阳(河南境)公元前412年曾为齐得,世亦有析安阳刀为齐占赵安阳时所出者,此见恐难征信。
27
【莒刀】
旧称“谭(簟)邦刀”,误释。清嘉庆间最初出土山东博山香峪村,故又称“博山刀”,更因其形似燕国明刀,亦属“齐明刀”之列。铸期一般考为战国燕占齐七十余城(前284—279年),齐襄王避莒时所造。莒刀分大小二式。大莒刀仅见山东章丘出土一截4.8厘米刀头,推为春秋战国间铸,属齐大刀系。小莒刀形同燕之圆折明刀,然身较短狭,通长约13.5厘米,重13.5克左右。可见品刀面常无铭文,背铭三至四字,书体奇诡,很难辨认。今已释者有“莒冶货”  (旧释“箸邱长”、“薶辰物”)、“莒冶?”(或“莒冶得”)、“莒冶齐化”,“莒冶大化”等四五种。莒刀因铸期短促、数量极少,故传世绝少,至今仍为古之佼佼珍品,古泉家奉若圭璧。
28
【齐明刀】
战国时齐国所铸“明”字刀,时限约在燕占齐都临淄等七十余城之五年间(前284—279年)。出土多在山东博山一带。形制极类燕之圆折明刀,然刀身较燕刀瘦狭,通长13.8厘米、重约14克左右。面文“明”字作直立方折状,背文多见“齐化’二字当为与莒刀同期所铸。背文除“齐化”外,尚有“化”、“司”、“齐化共金”、“安阳倍?”等近10种。齐明刀今均罕见,常为谱录所缺。
29
【尖首刀】
燕国早期刀币,铸行于春秋中晚期至战国初期(约公元前7一5世纪)。形制特点为:弧背、凹刃,尖首、细柄,铸造工整刃口薄削,背廓隆起而断于柄处;柄上一至二道脊线不入刀面,柄首为圆环。尖首刀以尖长,身短或身较长、尖稍短而分为二式。刀身通长一般为14~17厘米,重14~18克左右。铭文位置多变,或正或背,或正背均有、正背皆无。文字古拙,书写或正或倒或卧,内容多为记数、记干支及星云符号,如;一、五、六、十八、六十、乙、丁、上、化、行、工、吉,日、鱼、上化等云纹,共约120种。尖首刀模式纷繁,出土数量少于明刀而超过齐刀。作伪者有时以改刻或翻铸制作新奇赝品,以炫示他人或从中牟利,收藏鉴别中应予审慎。
30
【针首刀】
战国早期(约公元前5世纪)燕国边地铸。制作粗陋,刀身短薄,唯首尖似针,遂称“针首刀”。流通仅限燕北长城内外,多为边民与外族交易用;因出土多在匈奴故地,乃又称“匈奴刀”。刀身通长14厘米左右,重约10克上下,最轻者只3~5克。刀面无纹饰,柄上有一脊线。面背多无文字,铭文者书体古拙,类象形、甲骨文,故亦有人隶为春秋时造。铭文内容为记数、记干支等共约三四十种。
31
【明刀】
或称燕刀。战国时期(前475—221年)燕国铸行的最重要的流通货币。面文“oD”旧释明、召、莒、易等字;今人考订为“匽”,即古“燕”字,甚妥。沿惯例姑称明刀。刀形分圆折、方折(磬折)两种。圆折刀与晚期尖首刀相近,系战国早期铸;身、柄交接呈匀称圆弧形,铭文多呈斜向椭圆形,或笔画方折;刀宽铜好,通长13~14厘米,重14~19克。方折刀多出战国中期以后,刀背弯曲可见折角,状如古磬(音庆)壁缘,旧称“磬折刀”,铭文扁折如眼,体窄铜粗,通长12~13.5厘米,重12~18克,已见减重。明刀背文异常繁杂,据出土者计约在450种左右。文字多为记数、记物、记状;单字如:一、二、五、鱼、鸟、日、化、工、行、左、右、内、外等,词组往往以左、右、内、外开头分四个系列,如:左乙、左八、左下一,右丁、右上、右邑,内十、内虎川、内同,外?等。另有难解的符号标记如:し、S、>、б等多种。据有些研究者分析,背文可能系标明鼓铸炉次或记官定范序。明刀因铸量大、流通广,出土遍及河北、辽宁、内蒙、山东等十个省市,远至朝鲜、日本。仅燕下都河北易县一带,1966年来出土即不下30起,数以千万计。故明刀是刀货中最常见的一种,其量超乎方足布。然所见以方折刀为主,圆折刀则较少。
32
【甘丹刀】
战国时(前475—221年)赵国都城邯郸所铸;“甘丹”即为“邯郸”省文。刀体平直,背、刃略现弧势,刀首圆钝,故又称“直刀”、“圆首刀”。刀柄有两道脊线,柄环扁薄呈立橄榄形,顶端平削。刀身通长12~14厘米,重10~14克,最轻小者仅4.5克左右。刀面铭文多为“甘丹”二字,少数于“甘丹” 下尚见一“?(化)”字,称“甘丹化”刀。背常无文,铭文者多为简单的数字符号,如:一、二、×(五)、十及∧、▼、*等,共约20余种。
33
【白人刀】
战国时(前475—221年)赵邑柏人所铸;“白”通“柏”,地在今河北隆尧县境。面文亦有释“白化”者。形似甘丹刀,然刀背更直,刃微凹,钝首,可谓典型之赵直刀。通长13~14.5厘米,重10~13克,亦有轻至6克者。面文除“白人”外,尚有单字“白”及三字“白人化”者,均为柏人所出。背文多为数字和简单符号,如:一、二、六、八、廿、文、鱼以及◇、▼等不下五六十种。亦有光背无文者。
34
【蔺刀】
战国中晚期(约前4—3世纪)赵国蔺邑所铸,地在今山西离石西,系赵之铸币重地,刀、布、环钱俱出。蔺刀体直而小,刃略现弧形,圆首,细柄,世称“小直刀”。通长约10~11厘米,重7~10克。刀面下端铭一“蔺”字,背平素无文。蔺字刀因出土甚少,故迄今为刀货之珍品。旧谱所刊一种尖首蔺字大刀,系伪作。
35
【晋阳化】
战国晚期(约公元前3世纪)所出小刀。一般考为赵晋阳(山西太原晋源)铸,郑家相先生证为魏晋阳(山西永济虞乡)铸。刀身平直,几无弧曲,柄无脊线,体型特小,系刀货中最为典型之“小直刀”。通长9~10厘米,重约6~7克。面文除“晋阳化”,尚有“晋阳新货”、“晋化”、“晋半”等计三种,大小不一,光背无文,铸工粗疏,均为晋阳所造。晋阳刀传世及出土甚微,钱币家多视作古币中之瑰宝,每求一见而不易。
36
【成白刀】
战国中期中山国所铸,时在迁都灵寿至亡于赵间(前380—296年)。旧谱误隶赵刀,然据1979年来对中山王墓及灵寿故都遗址大量考古发掘,终证为中山国刀。形制为钝首,背稍凸而廓较高,柄上脊线或有或无,柄首为正圆环。刀体较厚实。通长14厘米左右,重16克上下。铭文书体多变,由繁至简。除“成白”外,尚有单字“城”刀,极少数“成白”二字铭于刀背而正面无文,可视为齐莒刀之滥觞。另有一种面文“明”、背“成白”之圆折刀,俗称“成白明刀”,可能系燕占期内所出,今甚罕见。成白刀出土集中于河北灵寿及平山等中山国故址,并有刀范及微量“成白明力”同出,可见确系中山国所铸无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