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泉收藏不可多得的一手资料(六)唐五代十国北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6 18:27:32

古泉收藏不可多得的一手资料(六)

(2009-03-02 06:44:19)转载 标签:

铁钱

光背

旧谱

开元通宝

钱文

顺天

杂谈

分类: 古钱资料

古泉收藏不可多得的一手资料(六)

126

【开元通宝】
   唐高祖李渊武德四年(621年)废五铢改铸“开元通宝”钱,通宝钱系遂更新五铢钱系沿用近1300年。钱文“开元”为开新朝之元、新币之元意, “通宝”意即通行宝货。旧谱亦有释读“开通元宝”者,现今不从。法定钱径八分、重二铢四?(音垒),十钱为一两,革新了秦汉以来廿四铢为两之旧制。实测初期开元通宝径2.4~2.5厘米,重3.8~4.2克。钱文由给事中欧阳询书,为八分隶含篆体构架,章法精美。初铸钱内外廓精整峻深,“元”字第二笔向上作左挑,背多平坦光洁。贞观时斗米三五钱而已。自玄宗后钱略偏小,面文四字稍欠匀称,“元”字出现右挑、双挑现象;钱背时见各类月纹、星号,位置变化甚多,并有错范合背钱。德宗以后铸制粗陋,钱小体轻,径约2.3厘米、重3.3克左右。终唐之世开元钱铸行近三百年,版式纷繁,变化各异,样式不下百种以上。另有金、银、铁、铅质开元通宝不断出土;近年复有当十开元大钱问世,或系德宗建中元年(780年)所铸。另有特大开元钱;旧谱所载阔缘大钱,系后人镶边之作。
 
127
 【乾封泉宝】
   唐高宗李治乾封元年(666年)所铸虚值钱,一以当十与开元钱并行。钱体略大或等同于开元钱,一般径2.5厘米,重3.3~3.5克。因比价过高而致流通混乱,百姓拒用,行七月遂止。乾封泉宝制作工整,边廓完好;钱文四字旋读,“乾”字右笔直上成鱼钩状如“乚”,是谓“鱼钩乾”。古泉家丁福保释“卓乚”为“乾(干)”,似非妥。此泉因铸行短暂故传世不多,今可常见赝品。
 
128
 【乾元重宝】
   唐肃宗李亨乾元元年(758年)始铸之虚值钱,一以当十与开元钱并行。“乾元重宝”四字隶书,直读,第一字作鱼钩乾如“卓乚”。初铸钱径2.6~3厘米,重6~10克。次年(759年)复铸“重轮乾元重宝”大钱,背廓内侧加铸一轮窄瘦内廓,谓之“重轮”。径3.5厘米、重12克左右,一当五十与开元钱并行,民间呼之为“虚钱”。因虚值利大,盗铸盛行,小钱纷出,斗米涨至七千钱。代宗李豫接位后(763年)迫于币制混乱,诏令大小钱等值流通,虚值重宝钱遂罢。乾元重宝二种多光背,亦可见背有月纹、云纹、星号及瑞雀图者,品种繁多。
 
129
 【得壹元宝】
        唐肃宗李亨乾元二年(759年)叛将史思明占魏州(今河北大名)称“大圣燕王’,建元“应天”,熔寺佛铜器铸“得壹元宝”大钱,一以当百与开元钱并行。铜色暗红,制作工整,隶书“得壹元宝”四字旋读,拙朴明晰。径约3.5厘米,重12.5克左右。钱文“得壹”为初始、纯正意,而非年号,行未久史思明因恶“得壹”非国运久长之兆,遂改元更铸“顺天元宝”。因所出甚少,故世有“顺天易得,得壹难求”之谓。钱背依开元制多见月纹。
 
130
 【顺天元宝】
   唐叛将史思明于公元760年占洛阳称燕国,自号“大燕皇帝”,建元“顺天”,罢得壹元宝更铸“顺天元宝”大钱,形制、色泽均同得壹元宝,然钱体略重,隶书钱文更见纤秀。一般径约3.6厘米,重18克左右,大样钱径达3.9厘米,重21.5克,钱背多有星、月纹。顺天元宝铸行一年有余,故数量较得壹元宝为多。另有厌胜钱。
 
131
 【大历元宝】
   唐代宗李豫大历四年(769年)于绛州(今山西新绛)增炉铸造。制作粗陋,因含铅锡而致铜色昏浊。隶书“大历元宝”四字旋读,书体朴实有力,光背无纹。径约2.3厘米,重2.5克左右,另有一种钱体略小。大历钱所出不多,今传世者亦甚少见。
 
132
 【建中通宝】
 唐德宗李适建中元年(780年)复商州(今陕西商县)废炉所铸。钱体薄小,铜色暗红,制作粗劣;径2.2厘米左右、重不足2克。“建中通宝”四隶书,旋读,不甚清晰。因其轻薄罕见,世有疑为私铸者;另旧谱传有“中”字在下为直读者,或隶为北宋建功立业中靖国年(1101年)铸,皆误。
 
133
 【会昌开元】
   唐武宗李炎会昌五年(845年)废各地铜佛钟等造钱,淮南节度使李绅在扬州于开元钱背加铸“昌”字以记年号;各州钱炉均于钱背铭以州名,此类加铸背文之开元通宝钱通称“会昌开元”。已发现背文计有23种,其为:昌、京洛、益、蓝、襄、荆、越、宣、洪、潭、充、润、鄂、平、梓、兴、梁、广、福、桂、丹、永等,其中以平、桂、丹、福为少见,永字尤罕。背文在穿孔上下左右不定,穿上者多见;亦有一字穿上、穿侧互见者。会昌开元制作不精,铜色暗红,一般径约2.3厘米,重3.2~3.5克。因铸地广、数量多,而各地均有流传;但欲将23字收全亦颇不易。扬州因铸“昌”字而不复记地,世见背“扬”字者系伪作。
 
134
 【咸通玄宝】
   唐懿宗李氵隺咸通十一年(870年),桂阳监铸。“咸通玄宝”四字隶书而含魏碑风骨,直读,章法匀称有力。径约2.3厘米,重3克左右。钱文称“玄宝”之正用品仅此一见,前泉家遂有旋读为“咸玄通宝”者,非当。此钱开铸即令废止不行,故传世者绝少,是为古泉珍品之一。
 
      五  
 
135
 【开平通宝】
   此钱史籍不载,传为五代后梁太祖朱温(晃)开平年间(907—910年)铸。传世仅见大钱一种。形仿开元,然制作粗糙;边廓不整,背平漶漫。隶书“开平通宝”四字旋读,体近真书。径约3.4厘米,重不测。此钱所出极罕、世传小平“开平通宝”系由开元通宝挖补改刻;另有一种旧称“当十开平元宝”,古泉鉴定家戴葆庭考为赝品。
 
136
 【天成元宝】
   五代后唐明宗李嗣源天成年间(926一929年)废铅锡劣钱而铸天成元宝。此钱制作精整,文字清晰,“天成元宝”四字旋读,“元”字右挑,光背无文。径2.3厘米,重3.4克左右。天成元宝所出甚少,系五代钱中珍稀之品。
 
137
 【天福元宝】
   五代后晋高祖石敬塘天福三年(938年)铸,并许民间设炉依样制作,故大小不一,轻薄简陋,钱文多夷漫不清,行八月而止。传世可见私铸劣小钱,径约2.2厘米,重1.7克左右。面文“天福元宝”四字旋读,背平无文。官铸大样钱制作稍精,然更稀少。世传一种“天福镇宝”背“黎”劣钱,据考系安南所铸。
 
138
 【助国元宝】
   五代后晋宣武节度,使杨光远铸于天福二年(937年),以助国用。此钱制作尚工,“助国元宝”四字真书,旋读,背平无文。径约2.2厘米,重2.6克左右。史称杨光远“进助国钱三十万贯”,然今传世出土均甚稀罕,旧谱亦多疏漏。
 
139
 【壮国元宝】
 钱文“壮”书作“牡”,旧谱遂称为“牡国元宝”,归属未定。今据此钱形制大小及书体结构,皆与助国元宝雷同。钱文除一“壮”字,余三字几同助国元宝如出一模,故此钱可与助国元宝同隶为后晋宣武节度使杨光远铸,时在天福二年(927年)左右。传世壮国元宝亦甚少,旧谱多未载。
 
140
 【汉元通宝】
   五代后汉隐帝刘承佑乾佑元年(948年)始铸。制作精良,边廓完好,隶书“汉元通宝”四字稍露真书气韵,直读,“汉”字右下部书作“口天”状。径2.4厘米左右,重3~2.5克。钱背多见星月纹,亦有光背无纹者。星、月位置不定,版式较多,为五代钱中常见品之一。
 
141
 【周元通宝】
   五代后周世宗柴荣于显德二年(955年)废天下佛寺,毁铜像广铸周元通宝钱。形仿唐开元,制作精工,整肃端庄,可与唐初开元钱媲美。一般径2.4~2.5厘米,重3.5~3.7克,后期亦有粗制薄小者。“周元通宝”四字为八分隶书,直读。边廓较阔,背部多见星号、月纹及横纹,布于穿孔上下左右,亦有合背钱。据传有折二、折五大钱背文“宝”、“正”、“户”者,然多存疑且鲜见于谱录。周元通宝尚有厌胜钱及安南铸真书小平钱。旧时广传此钱乃佛像所造,佩之可治疟疾,难产等症,故甚为民间所偏爱。
 
      十  
 
142
 【永平元宝】
   十国前蜀高祖王建永平元年(911年)铸。形仿开元钱而制作不精。钱文“永平元宝”隶书,旋读;然“永平”二字已近真书,“平”字中竖粗长。径约2.3厘米,重3克左右。背平夷无文,穿上或有仰月。无大钱及铅锡钱。王建所铸五种年号钱中,永平元宝传世独少,极为罕见。传世多见一种文字纤弱之“永平通宝”小钱,系安南所铸。
 
143
 【通正元宝】
   十国前蜀高祖王建通正元年(916年)铸。形制、大小近似永平元宝,铜色亦褐。钱文“通正元宝”四字隶书,旋读。径约2.2~2.3厘米,重2.5~2.8克,最重者可达4.2克。多光背,亦有穿右见一星者。通正元宝另有一种大样钱,文字稍逊,“元”字右挑,数略少。存世通正元宝远多于永平元宝,然较天汉、光天、乾德等三钱为少。
 
144
 【天汉元宝】
   十国前蜀高祖王建于通正二年(917年)改元天汉,国号“汉”,更铸天汉元宝。形制较工整,内外廓稍平;“天汉元宝”四字隶书,旋读,文字端庄,为王建五钱中最清秀者。径约2.3厘米,重3克左右。天汉元宝又较通正元宝为多。世传光背及背穿上仰月两种,均不难见。
 
145
 【光天元宝】
   十国王建天汉二年(918年)复国为“蜀”,改元“光天”更铸光天元宝。此钱制作粗劣,钱文草率,“光”字已变隶体为行书,字上或有一星。径约2.3厘米,重2.5克左右。背廓平夷,穿上可见一星或一月纹。光天元宝铸量较大,为王建五钱中之最常见者,故传世甚多。另有铁钱,罕见。
 
146
 【乾德元宝】
   十国前蜀王建之子王衍乾德年间(919—924年)铸。形制粗劣,边廓不整。“乾德元宝”四字隶书,旋读,“乾”字作鱼钩乾为“轧”。字形尚整,然笔画多不清晰。钱体稍有大小,一般径约2.4厘米,重3克左右。多为光背,或于穿上可见一仰月。乾德饯行六年,数量最多。旧谱传有背穿上一字模糊不清者,无稽考,又见当十大钱拓片,然真伪莫属。另有铁钱,亦罕见。
 
147
 【咸康元宝】
   十国前蜀后主王衍咸康元年(925年)铸。制作粗疏,钱文不整,“咸康元宝”四字中“康”字独大,然钱体较为厚重。径约2.3厘米,重3.2克左右。背有光平者,亦有穿上现仰月或横纹者。咸康钱所出较丰,今不难见。
 
148
 【广政通宝】
   十国后蜀孟昶广政年间(938—965年)铸。铜质浑厚,形制尚工。钱文“广政通宝”四字隶书,直读,光背无文。径约2.4厘米,重3.5克左右。因铜钱所铸不多,调用不足,后期遂又铸铁钱,形制大小略同于铜钱。广政通宝虽有铜铁二种。然传世均甚稀罕,以铜钱为最;更无大钱。
 
149
 【大蜀通宝】
   十国后蜀孟昶广政年间(938—965年)所铸。形制工整,文字质朴,“大蜀通宝”四字隶书,直读,光背无文。径约2.4厘米,重3.5克左右。此钱传世绝少,加以史籍未载,旧泉家有将其隶为前蜀钱者,然据其形制及书体特征、大小轻重等,当代钱币家以为系仿同期“大唐通宝”而作,以系于后蜀为妥。此钱极罕,是为古钱中难得珍品之一。
 
150
 【天策府宝】
   十国楚王马殷受后梁太祖封为天策上将军,于乾化元年(911年)铸天策府宝。钱大如当百,铜质浑厚,边廓坚挺。“天策府宝”四字真书仍含隶韵,旋读,光背无文(有文者伪)。一般径3.8厘米,重33克,大样径达4.2厘米。文字秀美,“宝”字中左部可见缩笔。传世有鎏金品,至为精美。旧谱传有铅、铁大钱,迄今未见.天策府宝因传世及出土极少,甚为泉家珍爱,后世伪作甚众,常见者多系赝品。
 
151
 【乾封泉宝】
   十国楚王马殷及其嗣子所铸大钱,时在天策府宝后约912—951年间。铜、铁钱均有,而传世多见铁钱。铜钱极罕,一般径约3.8厘米,重22~32克。一当铁钱十;九文为贯。铁钱制作多不精。钱文“乾封泉宝”隶、篆兼备,旋读,背多有文,常见为:“天”、“策”、“天策”、“天府”等。铁钱历年常有出土,而铜钱极为难得,所见者品相精好,珍稀程度尤过于天策府宝。
 
152
 【大齐通宝】
   十国吴天祚元年封李异(徐知诰)为齐王,天祚三年,吴主禅位李异,建号大齐,改元升元。大齐通宝为升元初(937—939年)改号南唐前所铸。旧谱或释为黄巢称“大齐皇帝”时造,不确。钱文“大齐通宝”隶书,直读,文字质朴。边廓宽整,背较平夷,无文。径约2.3厘米,重未详。传世大齐通宝仅见两品,一曰“缺角”,一曰“四眼”,是为古泉至宝,均已下落不明,今可见者为复制或伪作赝品,区别在于:真品阔缘薄肉,铜色红润有传世古风;伪品肉厚铜褐,背穿隆起,色泽仿古而欠自然。大齐通宝因其绝少,旧有“铸工私作”之说,确论尚待实物的进一步发现与研究。
 
153
 【南唐开元通宝】
   十国南唐元宗李璟(943—961年)所铸开元钱。钱文“开元通宝”与唐开元迥异,有篆、隶二体,系我国最早出现的“对钱”。徐铉所书篆文系南唐钱独有;隶书钱以“阔缘、小字”而与唐开元明显区别。径2.4~2.5厘米,重3.1~3.5克。南唐开元制作精好,边廓工整,背多光平,亦有星,月及四决文者。隶书钱“元”字多为左挑,偶然可见右挑者。有当十南唐开元大钱,径4厘米,重12.2克,为传世所仅见者。传有铁钱,然甚少见。
 
154
 【保大元宝】
   十国南唐元宗李璟保大年间(943—957年)铸。钱体厚重,制作精好,文字俊秀,“保大元宝”四字已近真书,旋揉,背穿上铭一“天”字。此钱传世—见而已,极为珍罕。前泉家有疑为伪作者,然据其形制、书体颇类南唐永通泉货,又以元宗保大年号为文,故系于南唐尚安。今人有疑为辽天祚帝保大年间所铸者,容再考。世传光背保大小平钱,赝品。
 
155
 【唐国通宝】
   十国南唐元宗李璟交泰二年(959年)始铸。一当开元二,与开元钱并行。钱文有篆、隶、真三体,均可配对。一般径约2.5厘米,重4克左右。多光背,隶书者少数背穿上有星号。又有隶书小钱,径约2厘米,重2.5克左右,今不多见。另有书当五大钱,径约3厘米、重9克左右,然甚难得。唐国通宝品种既多,加之民间盗铸,故传世者大小轻重每不一致。传有真书小铁钱,未见。
 
156
 【大唐通宝】
 十国甫唐元宗李璟铸,与唐国通宝并行。铸造年限在唐国钱先或后诸说不一,存疑待考。“大唐通宝”四字真书犹含隶意,直读,光背。制作稍粗,大小不一。一般径约2.4厘米,重3克左右。私铸者多轻小芜杂,然传世数量不及唐国通宝钱。旧谱可见“大唐镇库”特大钱,传为南唐镇库孤品。又有铁钱,未见。
 
157
 【永通泉货】
   十国南唐元宗李璟交泰二年(959年)所铸大钱,一以当十,与开元钱等并行。此钱制作精良,边廓挺拔,铜色偏白。钱文“永通泉货”有隶、篆二体,文字壮美,直读。篆书钱较小;隶书钱有阔缘、窄缘之分。常见阔缘钱径约4厘米,重14克左右;多为光背,个别背穿下可见瑞雀纹。永通泉货造半年而止,故传世量甚少,更因其精致,历来为泉家渴求之珍品。另有厌胜钱。
 
158
 【闽开元通宝】
   十国闽王审知(909—925年)所铸开元通宝。有大小二种,世均罕见。大钱有铜、铅、铁三种:大铜钱径4厘米、重22.5克,背有巨星,传世极罕,大铁钱甚为粗重,径4厘米,重28克左右,背穿上或见巨星,或穿上“闽”字,穿下仰月,大铅钱形制同于铁钱。小平钱有铜、铅二种,传世仅见铅钱,径约2.3厘米,重2.5克左右,有光背及背穿上“闽”字、“福”字等三种,系仿会昌开元而制,但应与之相区别。
 
159
 【永隆通宝】
   十国闽王曦永隆四年(942年)所铸大铁钱,一当铅平钱百。制作粗陋,文字欠工。“永隆通宝”四字真书而含隶意,直读。径约3.7厘米,重20~25克;背穿上“闽”字、穿下仰月,又有穿上一星者。永隆通宝铁钱铸行不足一年,故传世数量极微。世存一枚永隆通宝大铜钱,然其真伪可疑。
 
160
 【天德通宝】
 十国闽王延政天德二年(944年)所铸大铁钱,一当小钱百。“天德通宝”四字真书稍含隶韵,直读,背无文。径约3.5厘米,重20克左右。传世数量甚少。旧谱可见一种天德通宝大铜钱,史籍不载,隶书钱文,造作失真,无闽钱气韵,系后世翻铸赝品。另有一种旋读小平钱,亦属伪作。
 
161
 【天德重宝】
   十国闽王延政天德年间(943—945年)所铸大铁钱,一当小钱百。“天德重宝”四字真书,直读。因王延政据建州——度改国号为“殷”,故背穿上可见“殷”字。径约3厘米,较厚重。此钱所出极少,传世绝罕,遂多见伪品。世间另传一种“天德重宝”天小钱,来历不明,真伪亦甚可疑。
 
162
 【乾亨重宝】
   十国南汉刘龚(音演)乾亨元年(917年)铸。有铜,铅两种。铜钱较少。“乾亨重宝”四字真书,直读,光背无文,径约2.4厘米、重3.7克左右,铜一当铅钱十用。铅钱形制略同铜钱,然大小不一,制作更粗,文字歪斜,一般径约2.3厘米,重3.8克左右。有光背及背“邕”(音雍,系铸地,今广西南宁境)二种。另见“重宝”二字传形之大样钱。传世以铅钱较多。
 
163
 【乾亨通宝】
   十国南汉刘龚乾亨初年(917年)所铸铜钱。形制、书体与重宝钱近似而传世甚少。径约2.4厘米,重3.5克左右。文字较重宝钱端正,可见真、隶并书于一钱者,且无铅钱。据此可定为刘龚称汉不久所造,铸行未久即为重宝钱,尤其是大量铅钱所替代。
 
164
 【永安钱】
   五代初幽州节度使刘仁恭据燕地所铸铜、铁钱,时约在907—610年间。面文有:“永安一十”、“永安一百”、“永安五百”、“永安一千”四种,统称“永安钱”。其中铁钱远多于铜钱,尤以“一百”、“一千”两种较众,而“一十”、“五百”钱甚罕。面文真书犹含隶韵,钱体厚重,光背无文,制作尚工。“永安”二字除“一十”钱为左读,其余均为自右而左顺读。永安钱史志不载,其归属旧泉谱有释为北凉、南唐、西夏等数种。然据其出土多在北京居庸关附近大王山麓,形制、文字均富五代气韵,故多数古钱家将其隶为燕王刘仁恭所造。永安铜钱中不乏赝品,鉴别时应加注意。
 
165
 【铁货布】
   五代初刘仁恭据燕称王时所铸,时限约在907—910年间。铁货布与永安钱均在北京居庸关大王山出土,其形制、文字完全依王莽货布,可能系用莽布为母钱翻铸。所不同者,仅于背面加添“三百”二字,表示一当小钱三百,同为一种掠夺性之虚值铁钱,并补永安钱无“三百”之缺。
 
166
 【铁顺天元宝】
   五代初刘仁恭据燕称王时铸,时限约在907—910年间。铁顺天元宝与永安钱、铁货布同在北京居庸关大王山出土,传世有大、中、小三种:小钱全仿史思明之顺天元宝,唯背穿下加铸“百”字以示当百,中钱面文依旧,背穿上铸一巨星,无当量数字,铸,背穿上仰月、穿下铭“千”以示当千,实为中国最大额之虚值铁钱。史思明立国自号“大燕”,刘仁恭承其顺天钱制则暴露了其割据称王的野心。
 
167
 【应天元宝】
   五代初期刘仁恭之子刘守光于后梁乾化元年(911年)自号“大燕皇帝”,改元“应天”,并铸应天元宝大钱。钱文“应天元宝”四字真书,遒劲有力,旋读,背穿上铸“万’字以示当万,为方孔圆钱中最大之虚值钱。因“万”字漶漫不清,旧泉家亦有释读为“天”、“百”字者,未妥。此钱因出世极罕,迄今至为珍奇。
 
168
 【应圣元宝】
   五代初期刘守光自称“大燕皇帝”、改元“应天”(911年)后所铸大钱。形制近似“应天元宝”而略小,钱文除一“圣”字、余三字几乎与“应天元宝”同出一手,故当为刘守光所铸。背穿上铭一“拾”字,系与背“百”、背“万”钱配套行用。此钱传世绝少,至为珍罕。
 
169
 【乾元重宝】
   五代初期燕王刘守光应天年间(911一913年)铸。形制、书体与“应天元宝”、“应圣元宝”雷同,钱文直读,背穿上铭“百”以示当百,以此与当拾,当万钱配套行用。此泉传世亦绝罕。有泉家考释,刘仁恭、刘守光父子当有一品铸“千”字者,其配套方属完整,然此泉至今尚未发现,有待探求。
 
      北  
 
170
 【宋元通宝】
   太祖赵匡胤建隆元年(960年)始铸。宋代开朝钱,形制沿唐“开元通宝”。径2.5厘米、重3.6克左右。面文多为隶书,直读,背有各类星、月纹及无纹者达四五十种。以广穿型,“元”字右挑及全仿开元型为稀有。开宝三年(970年)雅州更铸铁钱,十当铜钱一。另有安南仿铸楷书阔缘钱。
 
171
 【太平通宝】
   太宗赵炅太平兴国年间(976—983年)铸。宋年号钱由此开始并传至明清。径2.4厘米、重3.4克左右。面文有隶,真二体,直读,背有星、月纹或无纹者多种。有大小铁钱。以小平广穿铜钱与大铁钱为罕见。注意与清小刀会、天地会及民间私铸之“太平通宝”钱相区别。日本、安南亦有仿铸品多种。另有厌胜钱。
 
172
 【淳化元宝】
   宋太宗淳化元年(990年)始铸。太宗亲书真、行、草三体钱文,为“御书钱”之鼻祖,亦草书入钱之始。真书钱文犹富隶意,制作均工。面文会“元宝”意旋读,光背;径2.4厘米、重3.8克左右。时“斗米十钱”。四川更造当十大铁钱,与“缩水(三点水紧缩)淳化”同为稀品。另有日本仿铸行书广穿钱及安南仿铸反字钱等。
 
173
 【至道元宝】
   宋太宗至道年间(995—997年)铸。太宗亲书真,行、草三体钱文,与“淳化元宝”同为御书钱(真书隶意甚浓)。多为小平、光背,未见折二以上大钱,铁钱少见。有极少“合背钱”;行书广穿及背有星月者为罕品。另有日本仿铸反字钱及安南仿铸薄小黄铜钱。
 
174
 【咸平元宝】
   宋真宗赵恒咸平年间(998—1003年)铸。钱文真书,旋读,传为真宗御笔。仅见小平,径2.5厘米、重4克左右。有铁钱。旧谱所列阔缘及折五、当十大钱,据现代泉家戴葆庭考订,均系后人所铸赝品。另有安南仿铸晦暗薄小钱。
 
175
 【景德元宝】
   宋真宗景德年间(1004一1007年)铸。小平钱面文真书,传为真宗御笔;旋读,光背。有大铜钱及铁钱。景德二年(1005年)嘉、邛二州所铸大铁钱枚重二两五,小铁钱罕见。另有日本仿铸异书“?”(景)德钱及安南仿铸黄铜小钱。
 
176
 【祥符元宝】
   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年)铸。面文真书,旋读,传为真宗御书。小平钱有大、小样版别数种,有折二及大小铁钱。以背星月者为少见,大铁母钱尤珍。旧谱所列小平阔缘数种,据泉家戴葆庭考订为后人所铸。另有日本仿铸品。
 
177
 【祥符通宝】
   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年)铸。形制同元宝钱,平钱大、小样近似者多种。未见珍稀品。另有铁钱及安南仿造薄小钱。
 
178
 【天禧通宝】
   宋真宗天禧年间(1017—1021年)铸。钱文真书,据传亦真宗御笔,与前列三泉面文均旋读。平钱有径、缘不尽相等者多种;大字细缘者为罕见。有折二铁钱。时币值“斗米十钱”上下。另有安南仿铸篆书“天”字阔缘钱,较少见。
 
179
 【天圣元宝】
   宋仁宗赵祯天圣年间(1023—1032年)铸。面文为真、篆二体,旋读,光背;径2.5厘米、重4.1克左右,为宋代最早之对钱。自此起至南宋孝宗淳熙七年(1180年)止,对钱盛行迈160年。此钱版式相近者多种,真书中可见“圣”下从“正”者。有小平、折二铁对钱。另有日本、安南仿铸之异书小钱数种。
 
180
 【明道元宝】
   宋仁宗明道年间(1032—1033年)铸。面文真、篆二体,旋读,光背,径2.6厘米、重4.3克左右。小平对钱,品相端好。因“明道”一年改元,此钱数量较常见宋钱略少。未见折二以上大钱及铁钱。有安南异书钱。
 
181
 【景祐元宝】
   宋仁宗景祐年间(1034—1038年)铸。面文为真、篆二体,旋读,光背;径2.5厘米、重4克左右。小平对钱,然配对欠佳,版式近似者多种。有折二以上大铁钱;未见有珍稀佳品。
 
182
 【皇宋通宝】
   宋仁宗宝元年间(1038—1040年)铸。为避钱文重“宝”而造的非年号钱,为与南宋理宗铸“皇宋元宝”相区别,俗称“北皇宋”。面文真、篆二体,直读,光背,小平对钱。由文字大小、外缘阔窄可区分出数十种版式,其中厚重者达4.5克,薄小者仅2克上下。有种“九叠篆”皇宋因属钱文中孤例,加之精美绝伦而被泉家视为稀世珍品,名贵异常。亦有铁钱及安南仿造小字赤铜钱。
 
183
 【康定元宝】
 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铸。面文真书,旋读,小平铁钱。未见有铜钱传世;据《宋史·食货志》载曾铸当十铁钱,迄今亦未见。因“康定”年号行用仅一年,所造又为铁钱,故流传至今者极少。世间所传“康定元宝”铜钱或通宝钱,均系伪作展品。
 
184
 【庆历重宝】
   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年)铸。为宋代“重宝”钱之始。面文真书,有直读、旋读两种,径3~2.2厘米,重6.6~7克。初铸行为当十铜钱,未久即作折三、折二钱用。版别大小不一,大字旋读者较稀,因鼓铸受掣及贬值等原因,故在北宋泉中明显偏少。有大铁钱。小平铜钱系后人私铸。
 
185
 【皇祐元宝】
 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铸。所见为折二钱,面文篆书,旋读,又有楷书小平者,更属罕见。此钱古今海内外泉谱屡有载录,然当代泉家马定祥氏则疑为“景祐”或“嘉祐”钱改刻,今存其说。
 
186
 【至和元宝】
   宋仁宗至和年间(1054—1056年)铸。面文真、篆二体,旋读,光背,径2.4厘米,重3.8克左右,为小平对钱。版式相近者多种,配对,较工。另有隶书小平钱可见,制作精好。时币值贬至斗米百文上下。
 
187
 【至和通宝】
   宋仁宗至和年间(1054—1056年)所铸小平对钱。形制同元宝钱,但面文直读(“通宝”多直读,而“元宝”多旋读)。版式相近者数种,然无珍稀品。
 
188
 【至和重宝】
 宋仁宗至和年间(1054一1056年)铸。为折二、折三大钱。面文真书,直读,折三钱径3.4厘米、重10克左右。所有重宝钱制作精美,字迹峻深,世所希罕。其背文“虢”、“坊”者为难求珍品,亦宋钱记地之始。又有大铁钱,也不多见。
 
189
 【嘉祐元宝】
   宋仁宗嘉祐年间(1056—1063年)铸。面文为真、篆二体,旋读,光背;径2.5厘米、重4克左右,为小平对钱。制作稍逊,大小厚薄不尽相等,配对欠佳。未见有何希罕之品。传有大小铁钱并行,然不见存世者。
 
190
 【嘉祐通宝】
 宋仁宗嘉祐年间(1056—1063年)铸。真、篆二体面文,直读,亦为小平对钱。品相较元宝钱稍好。传有折三铁钱,至今未见。另有日本仿铸楷书品。
 
191
 【治平元宝】
   宋英宗赵曙治平年间(1064-1067年)铸。面文真、篆、古篆三种书体,旋读;径2.4厘米、重3.9克左右,为光背小平钱。版式相近者约六种以上,亦可组配对钱。未见折二以上大钱,但有铁钱,以小平者为多见。另有安南仿铸之元宝及圣宝小字钱。
 
192
 【治平通宝】
   宋英宗治平年间(1064—1067年)铸。面文为真、篆、柳篆三体,直读,重4克左右。形制与元宝钱类似,然在江浙一带数量较元宝钱少。又有铁平钱。
 
193
 【熙宁元宝】
   宋神宗赵顼熙宁年间(1068—1077年)铸。面文为真;篆二体(篆体多变)旋读;径2.5厘米、重4克左右,为小平对钱。版式繁杂近百种,系北宋钱中数量仅次于“元丰”者。但“元宝”钱无折二、折三。以背穿上有“卫”、“衡”者,为少见。有铁钱。又有日本仿铸缺笔篆书小平钱。
 
194
 【熙宁重宝】
 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始铸。面文真、篆二体,旋读;径3厘米、重8克左右,为折二对钱。版别大、中、小样数以十计,但“重宝”唯有折二钱。其中以面文直读者为罕见。
 
195
 【熙宁通宝】
 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年)铸。“通宝”唯小平、折三铁钱,今均难觅。真书面文,旋读,光背。如有“通宝”铜钱,当为铁钱之母钱,系极罕精品。
 
196
 【元丰通宝】
   宋神宗元丰年间(1078—1085年)铸。面文有篆,行、隶三体,均旋读,小平,折二各式对钱计达百种以上,为宋钱中版式最多,数量最大、分布最广之品种。以小平中之隶书钱及背有月纹者为珍奇。据传隶书有为苏轼所写者称“东坡元丰”。另有大小铁钱,今展出土。又有日本仿铸之“曲”头元丰及安南仿之“虎尾元丰”,后者珍稀。
 
197
 【元祐通宝】
   宋哲宗赵煦元祐年间(1086—1094年)铸。面文篆,二体,旋读,小平对钱径2.5厘米,重4.2克左右,折二对钱径3厘米、重7.8克左右。两类对钱版别纷繁,难以尽数。有小平折三铁钱并行。据传行书钱文为苏东坡书,而篆文为司马光。小平背“陕”对钱为珍品,得一不易。另有日本、安南仿铸书体及背文奇异钱数种。
 
198
 【绍圣元宝】
   宋哲宗绍圣年间(1094—1098年)铸。面文为篆、行两种书体,旋读;有小平、折二对钱多种。小平背有星、月纹,以“上月下星”者为难得。隶书小平为仅见孤品,系宋钱之瑰宝。折二对钱未见佳者。另有小平,折三铁钱数种,今不少见。
 
199
 【绍圣通宝】
    宋哲宗绍圣年间(1094—1098年)所铸铜、铁小平钱。真书面文,直读,钱文细小、工整。今铜者可寻,铁者难得。
 
200
 【元符通宝】
   宋哲宗元符年间(1098一1100年)铸。面文为篆、行二体,字迹端丽;旋读,光背,有小平及折二对钱数种。形制略同于元祐、绍圣,而数量较前二者少。楷书小平形态工整,品相俊美,与折三大铁母均为稀世珍品。另有大小铁钱多种。本世纪中天津发现径4.5厘米之篆书大钱,更为绝品。
 
201
 【元符重宝】
   宋哲宗元符年间(1098一l100年)铸。面文真书,犹存隶意,旋读,光背,今唯见折二铁母,精美异常,属可见而不可求之孤品。然至今亦未见铁钱。又有安南仿铸之元符钱,为异书篆体“二王”宝,亦属稀品。
 
202
 【圣宋元宝】
   宋徽宗赵佶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始铸,系继仁宗“皇宋通宝”后又一非年号钱。面文篆,行二体,字多变化,旋读,光背,有小平、折二对钱多种。小平径2.5厘米、重4克左右,折二径3厘米、重7.8克左右。平钱中佳品迭现,灿若群星。传行、篆二体中有徽宗御书者,其中以真书面文、篆书长“宝”盖及背文“当五”数品尤为珍贵。有大小铁钱。另有安甫仿铸篆书阔缘黄铜小钱。
 
203
 【圣宋通宝】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铸。面文篆、行二体,旋读,均为小平钱。行书者光背,篆书背文“当五”者,时陕西当铁钱五文行用。传世极罕,堪称奇货。又据马定祥氏考:苏北曾先后出土“建国通宝”真、篆体平钱各一;另见一枚“靖国元宝”,均定为此年号所出极品,并附图识于此。
 
204
 【崇宁通宝】
   宋徽宗崇宁年间(1102—1106年)铸。面文为徽宗亲书“瘦金体”,俗称“铁划银钩”,系徽宗御书钱中文字最秀美者,有小平、折五、当十等版别多种。蔡京更铸折二及折五夹锡钱。传世以当十大钱为多,小平稀少。当十合背钱为难得异品。又有折五铁钱及厌胜品等。
 
205
 【崇宁元宝】
   宋徽宗崇宁年间(1102—1106年)铸。面文为真、篆二体,旋读,光背,有小平、折二两种铜钱。小平至今未见。也有铁钱。均属罕见珍品。
 
206
 【崇宁重宝】
   宋徽宗崇宁年间(1102—1106年)铸。面文隶书,直读,光背,传亦为徽宗书,均为当十钱。版式大小厚薄不一,分大、中、小样多种,质地均差于通宝钱。江南私铸、盗铸品多而且劣。背“十”者极为少见,世传“十”字细小乏神者,多为后人仿造。另有铁钱及厌胜品。
 
207
 【大观通宝】
   宋徽宗大观年间(1107—1110年)铸。面文为徽宗御书瘦金体,有小平、折二、折三、当十等数十种版式。蔡京更铸夹锡折五钱,今罕见。以当十大钱最为精美,传世亦多;小平钱又以“通”字之部位、结构分“昂通”、“降通”、“斜通”及“大字小通”等八种版式,均较雅致。合背钱、背粟纹及背星月者难得,尤以小平行书钱及样钱,母钱为珍贵。另有大小铁钱;亦有后铸各种赝品。
 
208
 【政和通宝】
   宋徽宗政和年间(1111—1118年)铸。面文为隶、篆二体,工整佳美,直读,光背;有小平、折二对钱多种。小平钱质地精好,折二稍逊,然折二有铁母数种堪称佳美。又有夹锡钱及大小铁对钱数种。另有安南仿造之阔缘楷书小字钱。
 
209
 【政和重宝】
   宋徽宗政和年间(1111-1118年)铸。面文为徽宗御书瘦金体,直读,光背,均系当十钱。版式有大、小样之别,但俱佳美。又有瘦金体大铁钱。今均罕见。
 
210
 【重和通宝】
   宋徽宗重和年间(1118-1119年)铸。面文为隶、篆二体,直读,光背,传世唯见小平对钱。篆少于隶,皆精美可爱。据传有夹锡钱。因“重和”年号行用仅三月,造钱至少,故今欲得一品殊难。
 
211
 【宣和通宝】
   宋徽宗宣和年间(1119—1125年)铸。钱文为隶、篆二体,字多变化,光背;有小平、折二、折三(径3.3厘米、重10克)对钱,版式相近者如大字窄缘、阔缘小字等计数十种。平钱美制者多,折二以上少佳品。平钱中以“巨头宝”、“圆贝宝”及“背星月”等品为希罕。有大小铁钱,铜、铁小平背“陕”者为徽宗御书钱,精美难求。
 
212
 【宣和元宝】
   宋徽宗宣和年间(1119—1125年)铸。钱文为隶、篆二体,旋读,光背;小平对钱,制作精美,传世甚少。有铁钱及后铸劣质钱,今亦难见。时币值已贬至斗米二三百文。
 
213
 【靖康元宝】
   宋钦宗赵桓靖康年间(1126-1127年)铸。面文为隶、篆二体,旋读,光背,有小平、折二及折三对钱。另有罕见真书,行书钱文者。此钱宋后极为难觅,本世纪来四川、湖北、海南及东北均有发现,因数极微至今仍属稀品。传世30余品中,小平尤显珍贵。世间所见多系伪品。另有铁钱。
 
214
 【靖康通宝】
   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年)铸。面文有隶、篆、真各种书体,有小平及折二以上大钱,亦有大小铁钱。形制、版式无一定之规,可见当时铸钱之乱,预示了北宋王朝的解体;但因出土通宝钱较元宝钱更少,此币至今仍被泉家视若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