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十问教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3:05:49

【引用】十问教师  

2010-12-22 23:27:49|  分类: 个人成长(引用的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本文引用自昊然《十问教师》和大家分享这篇日志,我的看法是:

 原文地址:十问教师    原文作者:昊然

原文地址:【引用】十问教师之一: 你缺什 么   笑傲江湖  原文作者:碧溪

十问教师之一: 你缺什么?

  面对这个问题,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在这个金钱重要性显现越来越明显的社会里,你可能会不假思索地回答“缺钱”。这是事实,不要说与巨商大款比,就是与热门行业高收入的群体比,与经济和社会发展速度比,你肯定缺钱;这也无可厚非,因为钱是人生存的需要。虽然钱不是万能的,但是没钱是万万不能的。

我以为作为教师,你不缺钱。一是因为你的工资足够你养家糊口,如果节省着消费,可能还会略有盈余。二是因为你当初选择了教师职业,不能说就意味着选择了清贫,但你很清楚,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你一不能升官,二不能发财。你就不可能成为大款,拥有足够的钱。与你当初的理想底线比,你是不缺钱的。

如果你执意地认为你缺钱,你可能就会想办法去挣钱,你可能会从事有偿家教,你可能会搞第二职业,你甚至还会向学生推销资料等,你这样做既违背了教师职业道德,更会影响你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这样就不能实现你的人生价值了。

尼采曾经说过,推动世界的力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对金钱的热爱;另一种是对知识的热爱。对金钱的热爱直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对知识的热爱,使人们寻找到了人之为人的价值,寻找到一种充实感,正是人与生俱来的这种探究社会与自然的奥秘的热情,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作为教师,我们不能也不需要通过对金钱的热爱与追求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但我们完全可以也能够通过对知识的热爱与追求来实现自己的价值。

大多数教师都接受过两年以上的正规师范教育,在师范院校里可能深入学习过一些教育教学理论,然而,走上工作岗位以后,由于教育环境和条件的影响,使得教师无暇或懒于去学习不断发展变化的教育理论。应试教育的影响让教师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投身到备考的旋涡中去,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如此循环,天天如此,无暇去阅读教育著作,去学习教育理论。进取精神的缺失又让教师懒于读书学习,许多教师自师范院校毕业后就和教科书外的书籍永远说了再见,有的连教科书、教学参考书都数年只读同一本甚至连版本已发生变化都不清楚。何谈去学习教育理论了。正是这种教育环境和条件的制约,使得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很少去涉猎教育理论,以至于许多教师对国外的苏霍姆林斯基、马卡连科、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杜威等人的教育思想知之甚少,有的就连至今仍活跃在教坛一线的于永正、钱梦龙等国内知名教育专家也了解不多。理论是行动的指南,理论的匮乏,教师如何去实施教育教学改革呢?

新课改需要新理念,需要探究合作的学习理念,需要民主平等的人际理念,需要海纳百川的开放理念,需要可持续发展的人本理念,需要大胆改革的创新理念,需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服务理念,作为一名教师,要能够根据教育规律和教育教学实际,自觉接受、学习、运用或提出一些先进的教育理念,并把这种理念转化为科学的教育教学行为,这种理念是教师基于传统文化和人才培养特色的凝聚,是新时期学生发展方向和目标定位的选择,也是引领教师发展的指南。然而,教育理论的匮乏,使得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很难形成先进的教育理念,长期以来,教师一直承载着旧的落后的教育理念,“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的理念在教师心目中根深蒂固,教师一直把自己看作是知识的唯一拥有者、传授者,学生的管理者、控制者。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在这种理念的指引下,教师的教学方式只能是灌输或强制。

教育的理想是什么?“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一切的人,无论是城市的还是乡村的,富贵的还是贫贱的,聪慧的还是笨拙的;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人的一切,无论是品德的还是人格的,生理的还是心理的,智力的还是情感的。”然而,在长期的应试教育机制下,教育的理想不再是为了一切的人,而是为了极个别能为学校和老师争得荣誉的尖子生;也不再是为了人的一切,而是只关注学生的考试分数,在“升学教育”压倒一切的情况下,“做人第一”、“全面发展”等教育要义全成了点缀的口号,分数至上,中、高考才是硬道理,作为教师很清楚为追求升学率所付出的代价,必然是学生个性精神的丧失!没有个性的教育必然培养不出有个性的学生——缺乏心灵自由,丧失主体人格,不会独立思考,毫无创新精神。

在这个教育理想失落的年代,教育正在功利化、技术化、庸俗化,每位教师对此心存怨言,但又无可奈何,这就是教师至今不能解下的“精神镣铐”。

当前,基础教育改革无疑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中最为激动人心、最为波澜壮阔的“乐章”,在这一乐章中,有许多崭新的理念,全新的做法,教师正以巨大的热情投入到一场伟大的教育改革之中,这是非常令人欣慰的,然而,在这一变革中,许多教师丢失了科学的理性精神,对新课改的实施不去深入地探讨,而是人云亦云,盲目随从,比如新课改辅一实施,校园内便群情激昂,许多教师即发文发言声讨旧大纲如阶级敌人一样一无是处;刚刚提倡以人为本,倡导激励赏识,教室内便喝彩声声,公开课观摩课比武课作秀课上,赞美的话语天花乱坠,表扬的掌声如春潮在涌……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从本源上讲,理性精神与人文精神是内在地统一于人类精神之中的,缺一不可,缺少了理性精神,我们只剩下盲目的热情,非科学的意志,最终只能会适得其反。

教育理论的匮乏,教育理念的滞后,教育理想的失落,教育理性的丧失,使得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丧失冷静的教育理智。为了应试,为了追求升学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就会不择手段地采取各种方法去强迫学生学习,强迫学生接受自己的灌输,这样体罚或变相体罚等违反教育法律法规的行为就会不可避免地发生,这种失去理智的行为所带来的后果是相当严重的,它不仅会使学生对学习不再感兴趣,产生厌学心理,而且泯灭了学生的个性,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潜能。

 十问教师之二:教师,你为什么要抄教案?        翻开老师们的教案,往往有着惊人的相似:统一的格式、统一的环节、统一的条条框框,泾渭分明、繁杂琐碎!什么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具准备、教学板书、教学后记,一应齐全,滴水不漏!再细看教学内容,平行班老师大同小异、拾人牙慧!这样的教案,明眼人一看便知,貌似“辛辛苦苦”、“精心准备”,实际是抄袭而来。手写教案的,抄袭旧教案或别人的教案;打印教案的,或从网上下载,或找出电脑中的旧教案打印。

教师,你为什么要抄袭教案?你可能会说你很忙,你除了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外,还要应付学校及上级的种种常规检查,而且这些检查至少周周有、月月有,你一直处于被检查状态,难免身心疲惫、精神厌倦。但我认为忙不应该成为你抄袭教案的借口。忙只是你抄袭教案的表层原因,恐怕还有更深层的原因。一是僵死的教案模式让你对写教案失去了兴趣。现在的教案要求强调“大一统”,统一的标准、统一的模式、统一的环节,这么多的“繁文缛节”就像古代的“八股文”。你肯定会厌烦。台湾作家罗兰说:“人在框框内久了就成了‘囚’。”囚还能有良好的心境?二是学校流于形式的教条式的教案检查又让你热衷于抄袭教案。学校的教案检查注重“一刀切”,往往只看你是否有教案,是否及时写了教案,教案数是否足够、书写认真与否、环节是否齐全,至于教案的具体内容很少问津。曾听说过一个真实的可以称得上笑话的故事:一个英语教师备课时,把一篇英语小说的部分内容工整地抄写在教案本上,因为抄袭认真而获得了领导的表扬。这样,许多教师为了应付学校的检查,为了迎合领导的意图,就会不吝辛苦,一笔一画地抄写教案了。很少关注教案的实用价值及其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意义。教案要求的机械、检查形式的教条只能是你抄袭教案的客观原因,更重要的是你主观上的原因,那就是你的责任心缺失了。当你抄袭教案的时候,你就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你就降低了个人的成就抱负水平,你不再把教育作为一项事业来做,你不会再去认真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研究教法,精心备课了。

教师,你想过抄袭教案的危害了吗?习惯于抄袭教案,你就会疏于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方法,这样就会降低课堂教学效果;长期抄袭教案会使你懒得动脑,思维钝化,笔下生涩,久之便形成文字恐惧症,你不会留下任何有见地的思想痕迹。更为严重的是你给学生树立了一个不好的榜样,你亵渎了教师“为人师表”的光辉形象,你不是经常严格要求学生作业要独立完成吗?你不是经常谆谆教诲学生不能抄袭作业吗?你不是常告诫学生抄袭作业是可耻的行为吗?以你抄袭教案的“昏昏”,怎能使学生“昭昭”?

教学是一项充满创造性的劳动,是一门艺术,它拒绝抄袭。作为教师,我们要明确书写教案的终极目的不是为了迎合检查,也不是为了约束自己教学活动的范式,而是为了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帮助自己实现个性化的教学。我们要自觉清除掉骨子里潜伏着的“抄袭”心态,要更新教育观念,大胆创新,要积极变革备课模式,要让教案少一点照搬照抄,多一点与众不同,少一点条条框框,多一点随机应变,少一点平庸无奇,多一点个性舒张!

十问教师之三:新课改为什么举步维艰?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试点实验到推进实施已近十年,作为一名基层教育工作者亲自参与了新课改在农村学校的实施过程,参与了新课改的一些宣传、培训和尝试工作。然而十年的新课改给我的感受是“雷声大雨点小”,“穿新鞋走老路”,“换汤不换药”。课堂除了装点门面的公开课尚能够体现新课改的一些理念,其它日常课堂依然是传统的“满堂灌”;教材依然被教师和学生奉为圣经;师生关系依然是不平等的,对话与互动只不过是一种形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依然是“读书”、“练习”和“考试”,自主、合作与探究只不过是一种装饰或者是活跃课堂气氛的一种点缀。可以说,新课改的实施是举步维艰。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教师方面来分析无外乎以下三点: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改变多年来习以为常的教育观念、教学行为和工作方式,重塑自我,重构课堂,重建教学;要求教师增强课程意识,做课程的开发者;要求教师转化角色,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要求教师变革行为,做教学的研究者。这些要求对教师提出了非常严峻的挑战,需要教师更新观念,深入学习,潜心钻研,认真反思,这对于长期以来习惯于按部就班工作的教师来说,无疑面临着许多困难,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事业心缺乏的教师来说,肯定不想去进行新课程改革。

面对新课改,教师不敢改的原因其实很简单,一是担心失败;二是压力太大。伴随着新课改应该是考试制度和评价机制的改革。实际上是在上上下下大力倡导和推进新课改的同时,考试制度和评价机制没有多少实质性的改革。考试依然是为了筛选,考试的内容依然是侧重于知识的考查,考试方法依然是一张试卷定终身。这样“分数至上”和“升学率”仍然是评价教师的主要标准甚至是唯一标准,在这样评价机制下,教师很少有人敢去尝试实施新课改,教师们存在的普遍担忧是:教师工作越费心费力,课堂越放开,实验得越深入,学生以后可能会考得越糟糕。即使有个别“吃螃蟹者”,大胆去尝试新课改的,也极有可能招来领导的责怪、同行的讥讽和家长的不满。

新课改自实施以来,虽然教育部门高度重视,各种指导资料铺天盖地,各种培训雨后春笋,但由于本次新课改对基础教育各个方面的发展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改革的步子走得比较快,教师一时很难接受和适应,再加上绝大多数的指导材料理论性强,缺乏可操作性,各种培训时间都比较短,培训内容比较多,培训形式又比较单一,因而很难有效地促进教师在新课改中的专业成长。这样就导致教师在新课改中无所适从,不会开发课程,不能自觉地转化角色,不知道怎样去使用教材,甚至不知道如何去上课。这样就必然导致新课改举步维艰。

十问教师之四:班级到底是谁的?

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听到科任教师向班主任发这样的牢骚:“你们班的×××太不像话了,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也不做……”“全校就数你们班的纪律差,我教了这么长时间的书,从来没有遇到过像你们班这样的纪律……”等等。也有向班主任报喜的,“在这次期中考试中,你们班考得最好。”“你们班?”听到这三个字眼,我的心里感到十分别扭。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除了班主任之外的课任教师,开口闭口“你们班”的实不鲜见。无论是表扬还是批评,不时可以闪现出“你们班”三个字。

我们姑且不论这些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如何,就听他们这一口一个“你们班”三个字眼,就可以想像到他们的教育理念是多么的滞后!

班级是由学生组成的,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我认为每位任课教师也应该是组成班级不可或缺的成员,尤其在新课改的教育理念下,师生关系是一种互为主体的关系,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师生双方在一种互动、互信、互赖、互助的关系中共同构筑成一个全新的班级。

教育是一种启迪心智的活动,需要教师走近学生,尤其是面对当前师生关系的疏离,教师必须设身处地地了解学生,关心学生,与学生沟通,要从教育的角度了解并接受学生成长过程的特性,接纳、包容并制止学生可能发生的偏差行为。

把班级视为“你们”的,这里涉及到教师的角色认定和扮演问题,在这些教师心中,他们始终恪守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高高在上者形象。其实,教师和学生应该是“命运和利益的共同体”,因为他们都需要发展和成长,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是“共同遭遇者”形象。否则,就会使教师脱离学生,无法融入到班级集体中去,这就容易给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一定的麻烦。

当学生听到教师满口“你们”的字眼时,心中定会顿生出些许生分来,心里自然就会把教师作为自己的“圈外人”看待,而不愿与之沟通与交流。有这么一个关于“学生心里话愿对谁说”的调查,愿意对教师倾诉的是少之又少足以说明了这一点。

教师开口闭口“你们班”,这绝不是一时之“口误”,而是长期滞后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养成的不良教育教学习惯。“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人生”,我们播种不良的行为,收获了不良的习惯,最后,我们会收获什么,就不言自明了。

愿我们教师用“我们”这一平常的词汇来代替“你们”这个陈旧的烂调吧!

十问教师之五:课堂到底属于谁? 如果要问:“课堂是属于谁的?”相信每一个教师都会毫不犹豫地说:“课堂是属于学生的,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可作为课堂的主人学生在自己的课堂上真正当家作主了吗?回答也是不容置疑的:“没有!”

反观一下现在的课堂,我们不难发现学生主体地位的缺失有多么严重:作为课堂的主人,学生无权选择教学内容,只有无条件地按照《大纲》规定的内容去学习;学生不能选择教学方法,只能机械地接受教师的灌输或“满堂问”式的启发;不能自由地发言,只有先举手并征得教师的“恩准”才能发言,否则会被视为课堂违纪而遭到批评指责;不能自由自在地、交头接耳地讨论问题,即使讨论,也只不过是教师为了延伸教学、推进教学进度所设定的“圈套”而已;不能自选或自拟作业,只有千人一面、千篇一律地去完成教师布置的只适应个别学生的作业。在自己的课堂上,学生没有尊严,教师想批评就批评,想大声呵斥就呵斥,想罚站就罚站,想逐出门外就逐出门外;学生没有活力施展的空间,不要说思维,就连身体也被约束在长10米、宽6米的矩形框框内活动;学生没有个性张扬的机会,富有创造性的奇思妙想往往会被教师无情的棒杀,一棍子打死。作为课堂主人的学生实在是有名无实,只不过是教师课堂教学的傀儡。

相反,教师才是课堂的真正主人,看看教师在课堂上的种种表现就可以知道教师的地位是多么的至高无上:上课,想讲就讲,不想讲就让学生看书或上自习;想讲什么,就讲什么,只要不违法不宣传反动的言论就算守住了课堂教学的底线了。可以海阔天空、信马由缰地讲,可以照本宣科、一字不漏地讲,可以把课堂作为空发牢骚、宣泄怨气的场所;可以随意地发号施令,可以对学生指手划脚,甚至体罚或变相地体罚学生,直至剥夺学生学习的权利,可以任意地压缩或拖延课堂45分钟,拖堂更是司空见惯。一句话,课堂上教师掌握了学生的生杀大权,教师是钦差大臣,教材是圣旨,学生是臣民。

这样的课堂,学生失去了自主,缺乏了选择,学习久而久之成了一件疲于应付的苦差事;这样的课堂,对于正在成长的少年儿童来说,不啻为天性的摧残、灵性的践踏;这样的课堂,只不过是教师表演的舞台,对学生进行应试训练的场所,至多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这样的课堂,永远也培养不出充满个性、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培养创新性人才是21世纪社会发展的重要前提。当前,如火如荼的新课程改革也把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公民作为根本目标。然而,“任何教育教学改革如果没有真正触动课堂的话,那么这种改革就不能说是真正彻底的,不能说是真正改变了学校生活和师生行为的。重新检视课堂中的师生活动,反思课堂的观念和认识,为课堂提供新的定向,是课程改革的基本前提。”这就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十问教师之六:学生为什么想天天上公开课? “我想天天都上公开课”这是某校“校长信箱”中收到的一名初二学生提出的发自内心的请求,这一请求深深刺痛了我们。老师,你知道学生为什么想天天上公开课吗?


学生在信中向校长倾诉了为什么想老师天天都上公开课的理由,概括起来有这么四个方面:一是因为教师的教学方法变了,过去是单纯的灌输,公开课上注重了启发诱导;二是因为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体现,过去往往是教师一人唱独角戏,学生很少参与,即使参与也是个别优等生;三是因为教学手段变得先进了,多媒体技术、投影仪在公开课上也让同学一饱眼福了;四是因为教师的态度变了,公开课上教师成了“笑面菩萨”。总之一句话:非公开课上,学生学得很累,公开课上学生学得很轻松。

在教育界一致声讨“公开课”秀的同时,我们的学生却在呼唤公开课。这里面暴露出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非公开课与公开课不一样。公开课与非公开课不一样是正常的,因为公开课前老师大都做了精心准备,精雕细刻,甚至反复演练,这里面当然也有集体智慧的结晶,但无论如何二者之间也不该有如此的天壤之别。

学生的反映并非空穴来风,也没有夸张的成分,这从我们学校闲置的教育资源可以看出:学校几十个班级只有一个多媒体教室、少得可怜的投影仪,就是这有限的教育资源平时也是闲置无人利用,只有上公开课或组织大型教研活动才会让这些先进的教学设备露出庐山真面目。为什么先进的教学设备闲置不用?不是教师不会使用,而是因为使用起来太麻烦,需要投入太多的精力和时间。我们还可以从公开课与非公开课上教师判若两人的教态可以发现:公开课上教师的态度和蔼可亲,就如同学生形容的“笑面菩萨”,而在非公开课上,却玩起了“大变脸”,甚至是一只“大老虎”,动辙对学生大声呵斥,批评指责,甚而罚站或逐出教室。

这种公开课与非公开课的巨大反差,我认为这源于我们教师的敬业精神和责任心。

爱岗敬业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行为规范,作为教师应该热爱教育,热爱学校,尽职尽责,教书育人,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不敷衍塞责。然而现实是许多教师忠诚教育事业的信念有所动摇,没有把整个身心全部投入到教育教学中去:有的整天抱着外语书,一心准备考研,想另寻出路;有的一门心思搞家教,把家教作为主业,把教学作为副业;有的满足于自己“一桶水”的优势,疏于读书,荒于学习……凡此种种说明教师没有把整个心思全部用于教育教学,没有把教育作为一事业来做,这就导致了教师在公开课与非公开课上判若两人。

我觉得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首先应该有敬业思想,要热爱教育事业,要有献身教育的崇高理想和道德追求,甘愿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心爱的教育事业;要热爱教师岗位,要有正确的教育理想和高度的责任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本职工作中去;要挚爱学生,要有正确的价值观,有极大的热忱和工作积极性,要全面呵护每一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只有如此,才会使我们教师不至于在公开课与非公开课上判若两人,才会让我们的学生不至于只怀念公开课而忘却非公开课。

十问教师之七:学生与你平等吗?

  师生关系既不是传统的“师道尊严”,也不是商品社会的主顾关系,而应该是一种平等关系。师生平等是一个当今教育中比较流行、并为大家所认同的一个教育“新理念”。试问教师:学生与你平等吗?我认为师生之间依然存在不平等。

传统的教育模式一直将教师与学生分成两大互相独立的阵营,教师是高高在上的统治者,学生是仆伏在地的被统治者。这种人为划分的地位不平等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学生与教师作为公民实现了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但是在规则面前存在着不

平等。在规则面前,学生必须严格遵守,不能越雷池一步,而教师则可以凌驾于规则之上。比如,进入校门学生必须下车,而教师则可以骑着车子在人群里钻来钻去。

每个人都有自尊,然而由于千百年来伦理道德中那些非理性因素在教育教学中的沉淀积累并没有被完全扫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还不能与教师相提并论。比如,面对学生的错误,教师可以在大庭广众之下大声呵斥甚至体罚,而学生不能辩解,否则会认为你态度不端正,更不能顶撞,否则是大不敬,是“犯上作乱”。即使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出现失误,作为学生也不能轻易指出,因为这样会使教师没有面子,会有损教师的尊严。

师生间的不平等源自一种根深蒂固的偏见,即教师的知识多于学生的知识,

教师因掌握知识而总是正确的,学生因缺乏知识而总是错误的,因此教师有着绝对的权威,学生要服从教师的意志。在教师面前,学生本人的思维并不重要,也不必要,只需要接受教师传递的知识和结论,于是学生的问题意识日渐淡化,思维能力日渐萎缩。

平等是人际交往的前提,教育即交往。失去平等,教育教学就失去了其应有之义:教师在学生面前总摆出一幅居高临下的架势。在居高临下的潜意识支配下,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工作可能变得简单粗暴,不可能设身处地,不可能和颜悦色,不可能推心置腹。不平等的交流,实现不了心灵的沟通,掌握不了学生的真实情况,导致学生对教师缺乏信任,非但如此,还会对教师粗暴的批评产生反感排斥,日久生厌,心情压抑,甚至会导致心理与行为上的偏激怪异。

教学是一种对话。对话是一种权利和义务,它建立于师生双方平等参与和交流。因此,课堂上教师“一言堂”,都不是师生平等的体现。真正的师生平等应是师生双方共同参与、平等交流。学生由于知识水平和生活阅历的局限,在学习中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此时,作为平等交流的首席——教师,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对学生施以引导、启发甚至是批评,不能任由学生由无知走向愚昧、狂妄。教师由于种种原因,也难以避免在课堂上出现失误。这时学生则要有理有据地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帮助教师修正自己知识系统中的缺漏。师生应该在平等交流中实现平等教育,在平等教育中实现真正的教学相长。

十问教师之八:是“棒”还是“捧”?

我曾听过一位教师的公开课,这位教师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同时也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每当学生回答完一个问题以后,都要发动学生边说边鼓掌:“嘿嘿,你真棒!”,整堂课学生喊了三十多遍,也鼓了三十多次掌。从表面看来,课堂气氛是活跃起来了,但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了吗?恐怕未必。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学生不假思索就可以脱口而出也致以热烈的掌声,我觉得这不是“棒”而是“捧”。

我还接触过这样一位青年教师,他的工作责任心非常强,始终坚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于是在教学过程中大量运用表扬和鼓励。一次在批改学生作文时,发现一位平时很玩劣、经常打架、旷课、不做作业的学生作文内容写的很长,于是在其作文本上写下“你真棒”的批语对其大加赞赏,该学生拿到作文本并没有表现出特别的高兴,甚至还很反感。我后来看到那位学生的作文发现是抄袭不说,而且全是错别字的红圈。这种表扬说这位教师在讽刺挖苦学生似乎有点冤枉,但免不了让人产生“捧”之嫌。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表扬作为一种教学策略在课堂教学中越来越多地被教师广泛应用,表扬对于帮助学生树立自信,活跃课堂气氛的的确确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不管多么有效的教学手段如果不分场合不顾时机过多地运用则是滥用,其效果只能适得其反。

因此,作为教师在运用表扬策略时要注意表扬的方式,要把握好表扬的时机和分寸。表扬不能过度,不能过频,否则会降低实际价值,会使学生“久居兰室而不闻其香”;表扬贵在“诚”,不能让学生认为表扬是批评的“添加剂”,认为表扬是教育的点缀;表扬不能成为摆设,否则激励就会失去魅力,表扬就会沦为游离于课堂教学之外的“花瓶”。

因此,我们在追求赏识教育,表扬学生的同时,应该认真反思一下我们的表扬方式是否正确,时机和分寸是否得当,千万莫让“棒”变为“捧”,莫让表扬失去其应有之义和魅力。

十问教师之九:

十问教师之十:
       各位读者:我转载这篇文章大家可以看到标题叫《十问教师》,还有之九和之十没有,我也是转载的别人的,这不是我的观点,但不管怎么说,大家可以仁者见仁,各抒己见,有的教师好像认为我在说教师什么,这不好!博客上的文章是不能针对任何人的!但我有一个观点:就是不论是什么人,要把心态摆正!不要偏激,不要光看到问题的某一方面,教师现在究竟怎么样,当教师的心里清楚,人家也清楚!在申明一次,我转载这篇文章,不是针对教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