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腾世纪3 塔楼升级:顾准其人其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14:16:11
王元化:顾准其人其书作者:王元化来源:财经来源日期:2007-5-18本站发布时间:2009-12-3 19:07:12阅读量:141次

  其思考不囿于书本不墨守成规,渗透着对革命对祖国对人类命运的沉思,和疾虚妄求真知的精神

  在造神运动席卷全国的时候,他是最早清醒地反对个人迷信的人;在“凡是”思想风靡思想界的时候,他是最早冲破教条主义的人。仅就这一点来说,他就比我以及和我一样的人,整整超前了十年《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不是一本为发表所写的著作,而是顾准应他兄弟的要求断断续续写下来的笔记,时间是从1972年到1974年作者逝世前为止。我要说这是近年来我所读到的一本最好的著作。作者才华横溢,见解深邃,知识渊博,令人折服。许多问题一经作者提出,你就再也无法摆脱掉。它们促你思考,使你去反省并检验由于习惯惰性一直扎根在你头脑深处的既定看法。

  如果要我勾勒一下我从本书得到的教益,我想举出下面一些题目是我最感兴趣的。这就是作者对希腊文明和中国史官文化的比较研究;对先秦学术的概述;对中世纪骑士文明起着怎样作用的探讨;对宗教给予社会与文化的影响的剖析;对法国大革命直到巴黎公社的经验教训的总结;对直接民主与议会制度的评价;对奴隶制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阐发;对黑格尔思想的批判与对经验主义的再认识等等,都作了很少有人作过的探索,显示了真知灼见。

  作者的论述,明快酣畅,笔锋犀利,如快刀破竹。许多夹缠不清的问题,经他一点,立即豁然开朗,变得明白易晓。我觉得,这不仅由于他禀赋聪颖,好学深思,更由于作者命运多蹇,历经坎坷,以及他在艰苦条件下追求真理的勇敢精神。这使他的思考不囿于书本,不墨守成规,而渗透着对革命对祖国对人类命运的沉思,处处显示了疾虚妄求真知的独立精神。

  他对于1917年至1967年半个世纪的历史,包括理论的得失,革命的挫折,新问题的涌现,都作了认真的思索。这些经过他深思熟虑概括出来的经验教训,成为他的理论思考的背景,从而使他这本书形成一部结合实际独具卓识的著作。

  读了这本书我不能不想,是什么力量推动他这样做?请想想看,他很早参加革命,解放不久在“三反”整党中被打下去。“文革”前曾两次戴上右派帽子,一次在1958年,一次在1965年。据我所知,这是绝无仅有的。

  “文革”开始,唯一关心他的妻子自杀了,子女与他划清界线。他断绝外界往来,孑然一身,过着孤独凄苦的生活。在异地的弟弟和他通信,顾准寄给他大量笔记。读了这些凝聚着智慧和心血的文字,不得不使人为之感动。他的这些笔记是在十年浩劫的那些黑暗日子里写的,没有鼓励,没有关心,也没有写作的起码权利和条件,也许今天写出来,明天就会湮没无闻,甚至招来横祸。这是怎样的毅力!

  我由此联想到历史上那些不计成败,宁愿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人物。记得过去每读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总是引起内心的激荡。为中国文化作出贡献的往往是那些饱经忧患之士。鲁迅称屈原的《离骚》:怼世俗之浑浊,颂己身之修能,怀疑自遂古之初,直至万物之琐末,放言无惮,为前人不敢言。他指出达到这种高超境界,是基于摆脱了世俗的利害打算。倘用他本人的话说,这就是:灵均将逝,脑海波起,茫样在前,顾忌皆去。

  我想,本书作者在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大概也是一样,对个人的浮沉荣辱已经毫无牵挂,所以才超脱于地位、名誉、个人幸福之外,好像吐丝至死的蚕,燃烧成灰的烛一样,为了完成自己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义无反顾,至死方休。

  所以,在造神运动席卷全国的时候,他是最早清醒地反对个人迷信的人;在“凡是”思想风靡思想界的时候,他是最早冲破教条主义的人。仅就这一点来说,他就比我以及和我一样的人,整整超前了十年。

  在那时代,谁也没有像他那样对马克思主义著作读得那样认真,思考得那样深;谁也没有像他那样无拘无束地反省自己的信念,提出大胆的质疑。照我看,凡浸透着这种精神的所在,都构成这本书最美的篇章。

  我认识顾准在抗战初期,他比我年长,我们在1939年分手后,就再也没有见过面,后来连音信也断绝了。现在留在我记忆中的顾准仍是他二十多岁时的青年形象。王安石诗云:“沉魄浮魂不可招,遗篇一读想风标。不妨举世嫌迂阔,赖有斯人慰寂寥。”是的,世界上有这样的人才不会感到寂寞。

  一九九○年

• 闵良臣:我们有顾准• 敢于怀疑和批评革命领袖的顾准(修订稿)• 1959:谁在思考——读《顾准日记》札记• 王元化:顾准其人其书• 柴静:顾准逝世三十五年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