铝合金牌号意义:曾国藩其人其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4:07:59



晚年曾国藩
曾国藩(1811年—1872年) 初名子城,字伯函,号涤生,谥文正,湖南长沙府湘乡(今湖南省双峰县)人。中国清朝时期的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中兴名臣”之一,也是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

曾国藩字伯函,号涤生,湖南长沙府湘乡(今湖南省双峰县)人。中国清朝时期的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也是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他对毛泽东、蒋介石影响极深。毛泽东曾说: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公。蒋介石对《曾文正公文集》,更是手不释卷。然而,曾国藩小时候的天赋却不高。有一天夜里,他在家里读书,一篇文章不知道读了多少遍,还没有背诵下来。这时候,他家来了一个贼,潜伏在屋檐下,希望等他睡觉之后,下手偷点东西。可是左等右等,就是不见他睡觉,还是翻来覆去地背诵那篇文章。等不及的蟊贼恼羞成怒,跳出来说:“你这种水平读什么书?”然后将那篇文章背诵一遍,扬长而去。


虽然资质平平,但曾国藩学习却十分刻苦努力,并于24岁考中举人。28岁考中进士,从此之后,他一步一阶的踏上仕途之路,并成为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得力门生。在京十多年间,他沿着仕途之道,步步升迁到二品官位。但曾国藩并非一路官运亨通。在咸丰元年(1851年),志得意满的他上书《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谏讽咸丰皇帝处理政事流于琐碎、文饰与骄矜之风,皇帝气到把奏章甩到地上,曾国藩差一点被杀头。



曾国藩故居富厚堂
又名毅勇侯第,是曾国藩的侯府,座落在位于湖南娄底市双峰县东部的荷叶镇富托村。

曾国藩的一生是和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分不开的。1851年(咸丰元年)1月,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率领“拜上帝会”起义,建号“太平天国”,并逐步建立政权。尽管清政府从全国各地调集大量八旗、绿营官兵来对付太平军,但却屡战屡败。咸丰二年(1852年),曾国藩的母亲去世,曾国藩回到家中为母亲守丧。当时太平军横扫湘鄂,形势严峻,朝廷下了要他帮办湖南团练的谕旨。这就为曾国藩的湘军的出现,提供了一个机会。咸丰三年(1853年)曾国藩在其家乡,依靠师徒、亲戚、好友等复杂的人际关系,建立了一支地方团练,称为湘军。

曾国藩采用残酷的方法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湘军首领李元度认为江西人参加太平军的很多,提出大开杀戒,曾国藩批示说:不要害怕杀害良民会损害什么阴陟,放胆杀人,让老百姓怕我超过怕贼。曾氏的同僚胡林翼,也曾下达过这样的命令:要属下的军兵“见屋即烧,烧一屋即赏一次,无论是民居还是贼馆。”在和太平军作战中,曾国藩用劫掠财物、封官赏爵的办法来鼓舞士气,养成湘军凶残的本性。他为平定太平天国运动立下了汗马功劳,被清王朝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至一品,死后被谥“文正”。

曾国藩一生功过,让人争论不休。有人认为他是孔子、朱子以后,再度复兴儒学的先哲;是清朝同治中兴第一名臣。但也有人骂他是民贼、汉奸、民族罪人,是善于伪装的“伪君子”,可以说是毁誉参半。曾国藩率领湘军在1863年攻下南京后,可以说就已经控制了全国最大的军事力量,就军事实力而言,他比清政府已经超出了很多,若曾国藩振臂一呼,也许就可以从满族人中夺回统治权,而且曾国荃,彭玉麟等十余名湘军大将也曾联合上书对曾劝进。曾国藩手书对联“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表示自己无意造反。他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表明自己的心迹。




南京古城墙门
南京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太平天国起义期间,定此为首都,后被曾国藩的部下攻破。

他先是把攻陷天京的功劳归之于先帝、太后和朝廷,归之于夫同作战的友军。他在给中央的报告、给别人的信件中,反复讲到这个事情,说这是朝廷里太后的功劳,军机处的功劳,朋友们的功劳,我自己没有什么功劳。并且动员牢骚满腹企图反叛的九弟辞职回家养病。他还请示朝廷,要求大量裁减湘军,在得到批示后,他将90%的湘军裁掉。湘军成立初期,因为没有军饷,于是他们沿途设卡,靠收买路钱来保证军饷,攻陷天京后,曾国藩立即裁撤厘金局,不再为湘军自谋军饷。就这样,曾氏及其代表的湘军集团,较为平安地度过了表面风光、内里危机四伏的政治险滩。

那么曾国藩有没有过推翻清王朝并取而代之的想法?他为什么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后,主动解散了湘军,并强迫同为湘军首领的弟弟曾过荃离职回家?

笔者认为,最大的原因是曾国藩脑中根深蒂固的忠君思想。曾国藩是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出来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典型知识分子。他认为“功不必自己出,名不必自己成”,“功成身退,愈急愈好”。曾国藩认为“人生有穷达,知命而无忧”。曾国藩组建湘军的目的相当明确:就是保卫儒学,保卫清政府。在曾国藩起兵时,发布的《讨粤匪檄》打的就是捍卫孔孟之道的旗帜。他认为太平军破坏了孔孟之道,利用拜上帝会这套西方传来的东西来否定中国的“孔孟之道”。他号召天下的读书人起来捍卫孔孟之道,捍卫中华文化。曾国藩得个人追求是做一个中兴之臣,封侯拜相,光宗耀祖。

其次,当时曾国藩反叛的条件也不成熟。清政府对曾国藩早有防范,咸丰四年(1854年)七月曾国藩打下岳州府,这是一个很大的胜利,朝廷只赏他一个三品顶戴。曾国藩那时已经是二品官,创立湘军,打下岳州府,立了很大的功劳,朝廷反而给他三品官的赏赐。咸丰四年八月打下武汉,朝廷首先一道命令,叫他代理湖北巡抚。有大臣密奏“匹夫一呼百应,非朝廷之福”,于是,只有七天,朝廷将刚刚封曾国藩的湖北巡抚撤掉。然后给他一个兵部侍郎衔。其实这个官职对他毫无意义,多年前他即官居此位了。湘军攻陷天京后,清政府不允许曾国荃八百里红旗报捷,继而又赖掉咸丰帝“取江宁者封王”的许诺,只给了一等候的爵位,同时还追究幼天王洪天贵福逃脱的责任。并且在天京周围布下满蒙重兵,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最的骑兵部署在中原河南腹地,这支部队不同于八旗兵,战斗力极强,监视东南,也使曾国藩不敢轻举妄动。湘军内部,李鸿章淮军势力早在太平天国未灭之前就独树一帜了,左宗棠自立楚军。打下天京后,湘军士兵人心思归,他们的战斗力得到了很大削弱。很重要的一点是外国在华势力决定扶持清政府,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的曾国藩深知外国坚船利炮的威力,一旦起兵而得不到外国势力的支持,势必将自己置于危险的境地。



曾国藩书法
  
曾国藩没有称帝野心,只做中兴之臣,客观上对于维护国家统一、抵御外强侵略起到了积极作用。当时,太平天国首都天京虽然被湘军攻陷,但是还有余部三十万人活动于各地,北方地区也爆发了捻军起义,外国列强还试图从中国获得更大的利益,如果曾国藩反叛,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中国老百姓又会经历更多磨难,从这方面讲,曾国藩也算是人民大众的有功之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