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生九子的母亲都是谁:乔飞:中国传统人格意识与法治精神的冲突(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2:19:18

乔飞:中国传统人格意识与法治精神的冲突(3)

发布时间:2011-10-15 09:50 作者:乔飞 字号:大 中 小 点击:228次


  四、结语


  梁漱溟先生有句名言:“西方之路,基督教实开之;中国之路则打从周孔教化来的;宗教问题实为中西文化的分水岭。” 53等级特权思想、主奴根性、群体本位观念与人人平等、人格自主、个体本位等法治精神的抵触,实质是儒家为核心的中华文明与以基督教为灵魂的西方文化之间的冲突。比较而言,儒家注重人际之间的“义”,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外在秩序”;基督教强调人际之间的“爱”,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内在和谐”。儒家的人际关系是上下两点的线段关系,人与人之间趋向差等;基督教义中的人际关系是神人三点的三角关系,人与人之间趋向平等。儒家侧重于“向上服从,向上维护”,基督教侧重于“向下尽责、向下关怀”。千百年来,文化之间的不同价值取向造就了中西不同的人格心理和人格意识。不同的价值取向难以用孰优孰劣简单地加以评价,但儒家文明奠定了两千年君主专制的“人治”传统,而基督教孕育了西方的“法治”文明,这是不争的事实。我们的文化的确“历史悠久、光辉灿烂”,这是任何人都不能否认的;同时我们又必须承认传统文明法治基因天然缺失的事实。在建设法治社会特殊历史时期的今天,吸收外来文明因素,改造我们固有的传统社会条件和文化土壤,使之与现代法律制度相适应,西方法治的精神源泉——基督教,是我们无法回避的。


  本文的宗旨是寻找中国传统人格意识与法治精神的不同之处,但绝不意味着我们传统的一切都与现代文明抵触;相反,笔者认为,传统中有许多宝贵的精华值得我们认真继承。儒家“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 54的思想可以成为法治社会人人平等的思想基础的有机组成部分;儒家“中和位育” 55伦理观在很多层面上与现代公民社会的伦理要求有着契合点;“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56主张人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思想与法治精神容涵不悖;“忠恕”之道、“诚信”品格正是法治社会必须具备的。这些问题拟另文探讨,在此不作赘述。


  --------------------------------------------------------------------------------


  * 作者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律史专业博士生。


  1详见[美]阿尔伯特﹒甘霖著:《基督教与西方文化》,赵中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内容提要及112页;[美]伯尔曼《法律与革命——西方法律传统的形成》,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导论。本文认同二书观点,并以其结论为前提。


  2《论语·雍也》。


  3《论语·颜渊》。


  4刘泽华主编:《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52页。


  5《圣经·罗马书》3章13节。


  6《圣经·彼得后书》3章9节。


  7《圣经·罗马书》10章9-10节。


  8《圣经·加拉太书》3章28节。


  9《圣经·腓利门书》。


  10《圣经·腓利门书》1章9节。


  11《圣经·申命记》17章19节。


  12《圣经·出埃及记》20章14节。


  13《圣经·列王记上》21章19、23节。


  14《圣经·利未记》19章15节。


  15参何勤华主编:《多元的法律文化》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363页。


  16解思忠:《国民素质忧思录》,作家出版社1997年版,第6页。


  17鲁迅:《热风》,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6页。


  18参刘再复、林岗:《传统与中国人》,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88年版,第144、145页。


  19鲁迅:《华盖集·忽然想到》七。


  20鲁迅:《南腔北调集谚语》。


  21参刘再复、林岗:《传统与中国人》,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88年版,第85、90页。


  22《圣经·罗马书》8章15-16节。


  23《圣经·约翰福音》3章16节。


  24《圣经·马太福音》7章7-11节。


  25《圣经·罗马书》2章6节。


  26《圣经·哥林多后书》5章9-10节。


  27《圣经·诗篇》127篇3节。


  28《圣经·以弗所书》6章4节。


  29《圣经·歌罗西书》3章22节。


  30《圣经·歌罗西书》4章1节。


  31《圣经·以弗所书》6章9节。


  32《圣经·哥林多前书》7章22-23节。


  33《圣经·路加福音》4章18-19节。


  34参何勤华主编:《多元的法律文化》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363页;[美]阿尔文·施密特著:《基督教对文明的影响》,汪晓丹、赵巍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84页。


  35参见李宜琛:《日耳曼法概说》,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64页。


  36应克复等:《西方民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31页。


  37[古希腊]亚里斯多德:《政治学》,颜一等译,中国人民大学2003年版,第267页。


  38[古希腊]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谢德风译,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第129页。


  39方新军:《盖尤斯无体物概念的建构与分解》,《法学研究》2006年第4期。


  40[美]阿尔文·施密特著:《基督教对文明的影响》,汪晓丹、赵巍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39页。


  41[美]卡尔·J.弗里德里希著:《超验正义—宪政的宗教之维》,周勇、王丽芝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15页。


  42“位格”指个体的生命存在,每个位格均包括思想(理性)、情感和意志等组成部分,参雷历《基础神学》,香港角石出版有限公司,1997年简体字版,第136、213页。


  43[美]阿尔文·施密特著:《基督教对文明的影响》,汪晓丹、赵巍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39页。


  44《圣经·约翰福音》6章27节。


  45《圣经·提摩太前书》6章8节。


  46[美]阿尔文·施密特著:《基督教对文明的影响》,汪晓丹、赵巍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39页。


  47[美]阿尔文·施密特著:《基督教对文明的影响》,汪晓丹、赵巍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40页。


  48《圣经·使徒行传》第5章29节。


  49《圣经·马太福音》28章18-20节。


  50《圣经·出埃及记》20章4-5节。


  51参看《圣经·但以理书》3、6章。


  52[美]罗纳德·德沃金:《认真对待权利》,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第246页。


  53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版,第85页。


  54[宋]朱熹:《四书》,岳麓书社1989年版,第296页。


  55《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后世儒家提出“中和位育”之说,作为儒家伦理的基本精神加以崇奉。


  56《周易﹒乾卦﹒象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