袖珍人,徐小凤:“内劲” 体现的是中国传统哲学的精神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3/29 08:51:06
“内劲” 体现的是中国传统哲学的精神

  中华传统武术有别于现代武术的重要特征之一是非常重视内劲的修炼,获得内劲是每个传统武术爱好者孜孜以求的目标,然而,许多人为此付出了大量的努力而一无所获,有的甚至落得一身伤痛。修炼中华传统武术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习练者为传统武术的魅力所吸引多如牛毛,成功者凤毛麟角。究其原因是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王芗斋说:“习拳贵在明理。”那么,内劲的理论依据是什么呢?

  内劲是中华传统武术所特有的现象,其理论依据来源于传统的整体观,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通过长期的实践、观察总结出朴素的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具有 “阴”、“阳”两种不同性质,这两种不同的性质既互相对立,又互相联系,世界万物都是“阴”、“阳” 两种不同性质的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内劲就是传统哲学在武术中运用的产物。如何运用传统哲学来理解内劲呢?或者内劲是如何来体现中国传统哲学的精神的呢?

  现代人受西方哲学影响较大,在理解问题时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而单单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很难解释内劲所表现出来的一些现象,比如太极拳里的“不丢不顶”、意拳里的“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不动,不动之动方为生生不已之动。”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无论从“不丢”、还是从“不顶”出发多不能得出“不丢不顶”的结果。同样既不能从“不动”出发推出“不动之动”的结果,也不能从“动”出发得出“不动之动”的结果。而内劲恰恰把两种不同性质的力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太极拳论所说的“阴不离阳,阳不离阴”就是指这个。同时体现两种不同性质的力量是内劲的重要特征,而这也是阻碍人们掌握内劲的主要理论和技术难点。要阐述清楚内劲的原理借助传统的说理方式会比较好一点,传统的说理方式是采用形象比喻的方法,通过具体的现象让读者自己认识到其中隐含的理性的成分 ,所谓东方心理主义讲求的”以心传心”大概就是指的这种说明方式,其优点是提供的信息点较多,习者比较容易理解,缺点是由于没有必要的逻辑推理,当人们不能理解其真意时往往容易走向神秘主义的轨道,比如让人容易误解的“气”的概念。在获得内劲的具体实践中运用传统智慧似乎更容易成功,我们从东方心理主义的思维模式下出现了内劲拳家而西方逻辑思维的模式至今并没有出现内劲拳家可以得到证明。

  下面试举一例说明内劲,大家多知道糅面团的知识,合适比例的面粉、水加上适当的糅合就会形成富有韧性的面团。我们把面粉看作阳性力量的代表,水看作阴性力量的代表,当这两种性质的力量相互作用就产生了韧性,韧性既不同于面粉的阳性性质,也不同于水的阴性性质;既具有面粉的阳性性质,又有水所具有的阴性性质,但又不是简单的性质再现。我把它命名为第三种性质。由于面粉和水相互作用时并没有发生化学反应而形成第三种物质,所以这第三种性质并非来源于第三种物质。它是前两种性质的整体体现。在描述这第三种性质时用“似阳非阳”,“似阴非阴”似乎比较为贴切。内劲类似于这第三种性质,传统拳家把内劲解释为整体力是比较正确的,但是这个整体并非一般所理解的全身所有肌肉同时用力,而是阴阳整体体现,阴阳合一,具体是指松紧、刚柔、蓄发、开合、虚实等矛盾的力量同时体现。

  这糅面团的例子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解释拳道修炼中“为学日增,为道日损”的问题,李紫剑先生在大成拳问疑一文中曾提到,“为学日增”增什么?“为道日损”损什么?用糅面团一例可以这样解释,“为学日增”增加的是面粉和水的量,“为道日损”损的是面粉所代表的阳性性质和水所代表的阴性性质 。当面粉和水充分糅合 形成面团后产生了第三种性质“韧性”,这第三种性质既是面粉所代表的阳性性质的减少,又水所代表的阴性性质的减少,所以说是“为道日损”。所以内劲的产生既是阳性力量的减少,又是阴性力量的减少,是“为道日损”的结果。但是也不能割裂“为学日增”和“为道日损”的关系,没有“为学日增”也就没有“为道日损”,反过来“为道日损”促进“为学日增”。

  理论的讨论可以帮助人们增加认识,看清楚事物的本质,它可以指导实践,但是不能代替实践。佛家有“悟”和“证悟”说,就是说明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相辅相成的关系。毛高层说过:“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必须要亲口尝一尝。”辩析的相对清晰的理论对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要知道内劲的真实含义还须习者亲自体验,知行合一才能成为真正的通家。

  太极拳论中有“斯技旁门甚多。”一语,内劲训练过程中同样会有太多的岔道,容易犯的错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迷信,这里的迷信并非指烧香念佛。一些学习传统武术的人往往不自觉地从此门而入,传统的理论来解释内劲时常常用“气”、“阴阳”、“五行”、“八卦”、“神”、“意”等一系列让现代人感觉神秘的概念,加上前辈武术家的传奇武功,使得中华武术具有强烈的神秘色彩。许多人因此产生迷信,这些人有的沉迷于虚无缥缈的“气”,有的盲目崇拜形式,以追求正宗拳架为主要手段,以为获得正宗拳架套路,或密传的几句口诀就能获得超绝的武功,他们一生沉浸在迷信中而不自知,犯了非理性的错误。

  二. 用简单否定的方法来指导内劲训练。这类人或用“阳”性力量来否定“阴”性力量,或用“阴”性力量来否定“阳”性力量,互相反对争执不休。站在传统整体观的角度上看,他们犯了同样的毛病,处于“孤阴不生”、“孤阳不长”的状态。执着于“阳”性力量的人认为武术格斗是力量的运动,离开力量的武术是不可想象的,前辈武术家的神奇武功来源于超人的力量,而超人的力量必然有其特殊的训练方法,采用各式各样方法坚强其肌肉力量是这类人主要的训练手段。执着于“阴”性力量的人认为追求力量这条道路显然行不通,原因有二:一.前辈武术家轻松御敌“显非力胜”;二.现代体育的力量训练手段较传统的力量训练手段更科学、更系统,但是并没有培养出传统意义上的内劲拳家。既然紧的训练手段不能培养出内劲拳家,那么松是其唯一出路,不断追求松以期产生奇迹是这类人的基本思想。这两种思想的指导下只可能产生或“僵硬”或“松垮”的效果,与刚柔相济的内劲相去甚远。

  三. 割裂“阴阳”。 这一类型的人一般具有较好的理解能力,掌握一些辩证法的基本知识,但是在实践中不能体现矛盾的对立统一,其训练手段貌似“阴阳合一”,其实是割裂“阴阳”。以蓄发为例,按照传统的“阴不离阳,阳不离阴”的朴素辩证法,应当是蓄即是发、发即是蓄,发中有蓄、蓄中有发,蓄发合一,而“阴阳” 割裂的理解往往是先蓄后发,它们的差异在于是“一”还是“二”。关于“一和二”的问题王乡斋早年就和他的学生有过争论,王乡斋认为矛盾要同时体现是“一”,而他的一些学生认为矛盾要分别体现是“二”。谁对谁错我们从王乡斋之后并没有出现王乡斋就可以作出明确判断。

  说了许多其实大家最想知道的是什么是正确的训练手段? 只有能体现“阴阳合一”的传统哲学精神的训练手段才是正确的内劲求取手段。目前比较好的训练手段当首推王乡斋的站桩,“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不动,不动之动方为生生不已之动。”体现的是动静合一的思想,是指外静而内动,符合“阴阳合一”的传统哲学精神。掌握“不动之动”主要技术难点是内动,外静一般容易理解,什么是内动呢?其实内动并非神秘莫测,而是人人皆会的,举个例子大家多有大风吹身的经历,当大家要在大风中站稳时,外型一般很少变化,稳定身体主要依靠内在力量的调整,这内在力量的调整就是内动。王乡斋的站桩中采用的大量的假借意念活动目的就是强化人体固有的内动功能,以期动静合一获得内劲。王乡斋的站桩是顿法,按照传统说法,上乘根器的人方可学之,其实是由于其直指本原,难以理解的缘故。一般学习的人容易犯或顽空、或执着的毛病。所谓顽空是指前一段《武魂》所批评的精神战,这种训练方法拘泥于精神感觉,流于虚妄。所谓执着是指执着于力,比如现在流行的十二大筋挑起一说,搞精神战的一无所有,十二大筋挑起的满身僵硬。内劲有精神活动的特征,十二大筋挑起的特征,但是反之并不尽然,精神活动不是内劲,十二大筋挑起也不是内劲,内劲在有无之间,在于精神和物质的相互作用。能够调动起内动的精神活动才是正确的精神活动,传统武术中的意主要就是指这种精神活动,这也就是内三合的精髓。

  掌握内劲还要有一些生物力学的知识,重点需要了解的是力的产生和力的传递两方面的知识。力量的产生来自肌肉的伸缩这一点一般习武的人多了解。力量的传递大多数人就比较糊涂,我们知道柔性物质传递力量和刚性物质传递力量的效果是有区别的,柔性物质传递力量由此及彼是有时间差的,刚性物质传递力量几乎没有时间差。内劲的特征之一是快(注意这里的快不是指动作),所谓“劲速而力迟”。之所以劲速而力迟原因在于传递的方式不同。人体运动主要依靠肌肉和骨骼的相互作用,常人的力量传递是肌肉和骨骼共同起作用的,采用的是混合传递方式,肌肉和骨骼同时参与力量传递,由于肌肉是柔性体,所以这种传递方式是低效率的,从力量的产生到力量起作用有一个过程,并且由于力量由多块肌肉共同产生,它们与作用点的距离不同,所以很难同步到达。鉴于这种传递方式的低效率,人们一般采用的解决方法是缩短传递路线、加强局部肌肉的力量以期提高效率,所以常人 的用力方式是局部力。内劲的力量同样来自肌肉,但是其传递方式主要依靠骨骼,是刚性传递,肌肉在传递过程中只是起帮助传递的作用,即维持骨骼正确姿态(从实践中可知大部分情况下骨与骨之间呈钝角最利于力量传递)。由于是刚性传递,所以是高效率的传递,力量的产生和力量起作用几乎是同时的,不同部位的肌肉产生的力量也可以同步到达作用点,当学会刚性传递后全身整体协调用力成为必然。内劲的特征之一就是整体。

  中华传统武术有别于现代武术的重要特征之一是非常重视内劲的修炼,获得内劲是每个传统武术爱好者孜孜以求的目标,然而,许多人为此付出了大量的努力而一无所获,有的甚至落得一身伤痛。修炼中华传统武术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习练者为传统武术的魅力所吸引多如牛毛,成功者凤毛麟角。究其原因是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王芗斋说:“习拳贵在明理。”那么,内劲的理论依据是什么呢?

  内劲是中华传统武术所特有的现象,其理论依据来源于传统的整体观,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通过长期的实践、观察总结出朴素的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具有 “阴”、“阳”两种不同性质,这两种不同的性质既互相对立,又互相联系,世界万物都是“阴”、“阳” 两种不同性质的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内劲就是传统哲学在武术中运用的产物。如何运用传统哲学来理解内劲呢?或者内劲是如何来体现中国传统哲学的精神的呢?

  现代人受西方哲学影响较大,在理解问题时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而单单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很难解释内劲所表现出来的一些现象,比如太极拳里的“不丢不顶”、意拳里的“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不动,不动之动方为生生不已之动。”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无论从“不丢”、还是从“不顶”出发多不能得出“不丢不顶”的结果。同样既不能从“不动”出发推出“不动之动”的结果,也不能从“动”出发得出“不动之动”的结果。而内劲恰恰把两种不同性质的力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太极拳论所说的“阴不离阳,阳不离阴”就是指这个。同时体现两种不同性质的力量是内劲的重要特征,而这也是阻碍人们掌握内劲的主要理论和技术难点。要阐述清楚内劲的原理借助传统的说理方式会比较好一点,传统的说理方式是采用形象比喻的方法,通过具体的现象让读者自己认识到其中隐含的理性的成分 ,所谓东方心理主义讲求的”以心传心”大概就是指的这种说明方式,其优点是提供的信息点较多,习者比较容易理解,缺点是由于没有必要的逻辑推理,当人们不能理解其真意时往往容易走向神秘主义的轨道,比如让人容易误解的“气”的概念。在获得内劲的具体实践中运用传统智慧似乎更容易成功,我们从东方心理主义的思维模式下出现了内劲拳家而西方逻辑思维的模式至今并没有出现内劲拳家可以得到证明。

  下面试举一例说明内劲,大家多知道糅面团的知识,合适比例的面粉、水加上适当的糅合就会形成富有韧性的面团。我们把面粉看作阳性力量的代表,水看作阴性力量的代表,当这两种性质的力量相互作用就产生了韧性,韧性既不同于面粉的阳性性质,也不同于水的阴性性质;既具有面粉的阳性性质,又有水所具有的阴性性质,但又不是简单的性质再现。我把它命名为第三种性质。由于面粉和水相互作用时并没有发生化学反应而形成第三种物质,所以这第三种性质并非来源于第三种物质。它是前两种性质的整体体现。在描述这第三种性质时用“似阳非阳”,“似阴非阴”似乎比较为贴切。内劲类似于这第三种性质,传统拳家把内劲解释为整体力是比较正确的,但是这个整体并非一般所理解的全身所有肌肉同时用力,而是阴阳整体体现,阴阳合一,具体是指松紧、刚柔、蓄发、开合、虚实等矛盾的力量同时体现。

  这糅面团的例子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解释拳道修炼中“为学日增,为道日损”的问题,李紫剑先生在大成拳问疑一文中曾提到,“为学日增”增什么?“为道日损”损什么?用糅面团一例可以这样解释,“为学日增”增加的是面粉和水的量,“为道日损”损的是面粉所代表的阳性性质和水所代表的阴性性质 。当面粉和水充分糅合 形成面团后产生了第三种性质“韧性”,这第三种性质既是面粉所代表的阳性性质的减少,又水所代表的阴性性质的减少,所以说是“为道日损”。所以内劲的产生既是阳性力量的减少,又是阴性力量的减少,是“为道日损”的结果。但是也不能割裂“为学日增”和“为道日损”的关系,没有“为学日增”也就没有“为道日损”,反过来“为道日损”促进“为学日增”。

  理论的讨论可以帮助人们增加认识,看清楚事物的本质,它可以指导实践,但是不能代替实践。佛家有“悟”和“证悟”说,就是说明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相辅相成的关系。毛高层说过:“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必须要亲口尝一尝。”辩析的相对清晰的理论对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要知道内劲的真实含义还须习者亲自体验,知行合一才能成为真正的通家。

  太极拳论中有“斯技旁门甚多。”一语,内劲训练过程中同样会有太多的岔道,容易犯的错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迷信,这里的迷信并非指烧香念佛。一些学习传统武术的人往往不自觉地从此门而入,传统的理论来解释内劲时常常用“气”、“阴阳”、“五行”、“八卦”、“神”、“意”等一系列让现代人感觉神秘的概念,加上前辈武术家的传奇武功,使得中华武术具有强烈的神秘色彩。许多人因此产生迷信,这些人有的沉迷于虚无缥缈的“气”,有的盲目崇拜形式,以追求正宗拳架为主要手段,以为获得正宗拳架套路,或密传的几句口诀就能获得超绝的武功,他们一生沉浸在迷信中而不自知,犯了非理性的错误。

  二. 用简单否定的方法来指导内劲训练。这类人或用“阳”性力量来否定“阴”性力量,或用“阴”性力量来否定“阳”性力量,互相反对争执不休。站在传统整体观的角度上看,他们犯了同样的毛病,处于“孤阴不生”、“孤阳不长”的状态。执着于“阳”性力量的人认为武术格斗是力量的运动,离开力量的武术是不可想象的,前辈武术家的神奇武功来源于超人的力量,而超人的力量必然有其特殊的训练方法,采用各式各样方法坚强其肌肉力量是这类人主要的训练手段。执着于“阴”性力量的人认为追求力量这条道路显然行不通,原因有二:一.前辈武术家轻松御敌“显非力胜”;二.现代体育的力量训练手段较传统的力量训练手段更科学、更系统,但是并没有培养出传统意义上的内劲拳家。既然紧的训练手段不能培养出内劲拳家,那么松是其唯一出路,不断追求松以期产生奇迹是这类人的基本思想。这两种思想的指导下只可能产生或“僵硬”或“松垮”的效果,与刚柔相济的内劲相去甚远。

  三. 割裂“阴阳”。 这一类型的人一般具有较好的理解能力,掌握一些辩证法的基本知识,但是在实践中不能体现矛盾的对立统一,其训练手段貌似“阴阳合一”,其实是割裂“阴阳”。以蓄发为例,按照传统的“阴不离阳,阳不离阴”的朴素辩证法,应当是蓄即是发、发即是蓄,发中有蓄、蓄中有发,蓄发合一,而“阴阳” 割裂的理解往往是先蓄后发,它们的差异在于是“一”还是“二”。关于“一和二”的问题王乡斋早年就和他的学生有过争论,王乡斋认为矛盾要同时体现是“一”,而他的一些学生认为矛盾要分别体现是“二”。谁对谁错我们从王乡斋之后并没有出现王乡斋就可以作出明确判断。

  说了许多其实大家最想知道的是什么是正确的训练手段? 只有能体现“阴阳合一”的传统哲学精神的训练手段才是正确的内劲求取手段。目前比较好的训练手段当首推王乡斋的站桩,“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不动,不动之动方为生生不已之动。”体现的是动静合一的思想,是指外静而内动,符合“阴阳合一”的传统哲学精神。掌握“不动之动”主要技术难点是内动,外静一般容易理解,什么是内动呢?其实内动并非神秘莫测,而是人人皆会的,举个例子大家多有大风吹身的经历,当大家要在大风中站稳时,外型一般很少变化,稳定身体主要依靠内在力量的调整,这内在力量的调整就是内动。王乡斋的站桩中采用的大量的假借意念活动目的就是强化人体固有的内动功能,以期动静合一获得内劲。王乡斋的站桩是顿法,按照传统说法,上乘根器的人方可学之,其实是由于其直指本原,难以理解的缘故。一般学习的人容易犯或顽空、或执着的毛病。所谓顽空是指前一段《武魂》所批评的精神战,这种训练方法拘泥于精神感觉,流于虚妄。所谓执着是指执着于力,比如现在流行的十二大筋挑起一说,搞精神战的一无所有,十二大筋挑起的满身僵硬。内劲有精神活动的特征,十二大筋挑起的特征,但是反之并不尽然,精神活动不是内劲,十二大筋挑起也不是内劲,内劲在有无之间,在于精神和物质的相互作用。能够调动起内动的精神活动才是正确的精神活动,传统武术中的意主要就是指这种精神活动,这也就是内三合的精髓。

  掌握内劲还要有一些生物力学的知识,重点需要了解的是力的产生和力的传递两方面的知识。力量的产生来自肌肉的伸缩这一点一般习武的人多了解。力量的传递大多数人就比较糊涂,我们知道柔性物质传递力量和刚性物质传递力量的效果是有区别的,柔性物质传递力量由此及彼是有时间差的,刚性物质传递力量几乎没有时间差。内劲的特征之一是快(注意这里的快不是指动作),所谓“劲速而力迟”。之所以劲速而力迟原因在于传递的方式不同。人体运动主要依靠肌肉和骨骼的相互作用,常人的力量传递是肌肉和骨骼共同起作用的,采用的是混合传递方式,肌肉和骨骼同时参与力量传递,由于肌肉是柔性体,所以这种传递方式是低效率的,从力量的产生到力量起作用有一个过程,并且由于力量由多块肌肉共同产生,它们与作用点的距离不同,所以很难同步到达。鉴于这种传递方式的低效率,人们一般采用的解决方法是缩短传递路线、加强局部肌肉的力量以期提高效率,所以常人 的用力方式是局部力。内劲的力量同样来自肌肉,但是其传递方式主要依靠骨骼,是刚性传递,肌肉在传递过程中只是起帮助传递的作用,即维持骨骼正确姿态(从实践中可知大部分情况下骨与骨之间呈钝角最利于力量传递)。由于是刚性传递,所以是高效率的传递,力量的产生和力量起作用几乎是同时的,不同部位的肌肉产生的力量也可以同步到达作用点,当学会刚性传递后全身整体协调用力成为必然。内劲的特征之一是整体性,原因就是人体存在刚性传递的可能。

  内劲是关于整体的人体力学的学问,内劲的质量取决于“阴阳合一”的程度,即能够融合越多的矛盾,内劲的质量也就越高,而与人体本力的大小并没有绝对的联系。所以太极拳论中说的“耄耋可以御众”从理论上讲也是完全有可能的,单纯的力量的增长只是量变,融合矛盾是质变两者不可同日而语。

  



--------转载









花儿愿为一只蝶,碟儿愿为一朵花。
大树紧紧地抓住土地,像人类紧紧地抓住爱情。
地球是滚动的轮子,太阳是年轮的轴。
风说:虽然我没有颜色,但我很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