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王传说第五册书源:中华玉文化与中国当代玉器市场之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04:22:11

到了春秋,孔子觉得那个时代的规定都不起作用,这个社会必须综合治理,其中有一条就是怎么运用玉器来理顺这个社会关系,才能够治理人。但是当时的礼崩乐坏,大家想敬礼就敬礼,不想敬礼就不理会你。而孔子非常巧妙地把玉的人格化、道德化联系在一块。他的学生子贡问他,说老师现在的人为什么那么爱玉?是因为玉少而石头多吗?原话就是说“何以贵玉贱珉”,孔子说不是,他讲了一段话,“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智也,……”所以它总结了玉有十一德。孔子这个用玉理论是一个全新的理论,他把玉器从鬼神天命的桎梏下解放了出来,注入了一种理性主义精神,把玉器服务于宗教巫术和王权礼乐的功能转向服务于功德和个人道德。在孔子那个时代,把玉器纳入他的社会核心价值观,他的核心价值观就是让人有道德、有情操、有操守。

古人还相信玉有一种超自然的力量,佩戴上玉,把玉石制造成玉器,生活工具或者佩戴的东西,可以增加心理、心灵上和身体上抵抗邪气,除祟辟邪,保佑人的安全,能够求得富贵等等,古人相信这些。在世的时候要用,死了以后就更马虎不得,所以,从周朝的时候就出现了以玉陪葬的制度。后来在许慎《说文解字》里概括起来说玉有九德。死后用玉,最主要的一种玉器就是玉琀,是死人含在嘴里边,还有是死人握在手里边,还有就是人体上的九窍,特别是一些阶级地位比较高的,他的九窍都要用玉器塞进去。而为什么玉琀的形状是一只蝉呢?因为蝉是非常通灵的。猪象征着财富,人死了之后,手上都要握一只玉猪。我们说儒家非常有意思,在孔子的用玉理论的指导下,以后儒家对玉的解释无不纳入到孔子对玉的解释轨道上去,把玉道德化、人格化。比如说玉蝉,古人认为它是能升天能入地,所以死人嘴里含这个东西是非常吉祥的,是非常必要的,但到儒家的时候就对它进行了一种全新的解释。

东晋的陆云有这样的解释,他认为蝉不在于可以入地、可以升天、可以死而复生,主要是它的品格高尚,高尚在哪儿呢?有五个很高尚的品格:“头有绥则其文也,含气饮露则其清也,黍稷不享则其廉也,处不巢不居则其俭也,应侯守节则其信也”。在死后用玉,古人相信玉也有一种辟邪的力量,如果说玉有法力的话,那古人相信这三件东西法力最大:一个是翁仲,一个是刚卵,一个是司南。秦始皇的手下有一名大将,叫翁仲,很会打仗,他死了以后,秦始皇统一中原了,把天下收来的兵器就熔铸成一个铜像,立在咸阳城的门前,就是翁仲的像,由此也开始在玉器里边仿照翁仲来做一个武士的形象,他威力无边,天下无敌,法力当然很大,所以代表它能保平安,所以从汉代开始有雕琢翁仲的传统,翁仲在最开始的时候,是一个青年武士的形象,后来演绎到我们所看到的老人形状。司南本来是侧重方位相当于我们指南针一样的,过去打仗的时候指示方向的,从汉代以后也将这个东西带在身上。刚卵如果大了就不管用了,是很小的一个东西,它一定也32个字或者34个字,写的是辟邪的,等于是一个咒语。我曾经在广东的市场上发现过一个刚卵,一般懂行的人卖价很高,这些东西大家都可以收藏。

玉器到后来慢慢发生变化,我们前面说通灵神器,后来到等级化、礼制化,再到人格化、道德化,到宋代以后就变成装饰化,往后就慢慢的发展了。宋代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朝代,宋代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王朝,军事上软弱,东北地区有辽,正北地区有金,西北地区有西夏,这些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和它并治,它最后居然向金称臣。北宋政治上腐败,皇帝没有一个有作为的,但是它的城市经济非常发达,它的文化非常发达,比如说宋徽宗赵佶后来做了金人俘虏,在历史上他是个昏君,但是他在艺术上却是个大艺术家,他非常喜欢玉器。到后来高宗赵构也非常爱玉器,后来在朝廷里搞了一个专门加工制造玉器的作坊。所以,在朝廷这种用玉理念,把它作为一个玩赏和观赏的东西以后,民间玉器交易开始了。在宋代之前,玉器是不能在市面上买卖的,但是宋代把这个规矩打破了,玉可以在市场上随便交易,全国玉器的店铺林立,到处可以买卖,玉器的商品化基本在宋代形成了。在宋代开了先河之后,就一直延续下来,到了元、明、清它的发展就非常大。这样玉器礼制的功能萎缩了,通灵神器的功能也萎缩了,装饰化、实用化、商品化就凸显出来了,到了现在这个属性赋予人类更多了。我们广东人看到最多的是貔貅,貔貅传说是龙的儿子,它唯一的用处就是辟邪,在汉代的时候就出现了,在南北朝的时候也很多,就叫貔貅,传说这个貔貅只吃不拉,很能发财,所以现代有很多人特别崇尚这个。

所以,玉器商品化的属性就越来越突出,概括起来玉文化的发展大体分五个阶段:第一个是神秘化、神圣化,大体在新石器时代到夏、商这个时节是神秘化、神圣化。等级化、礼制化是它的第二个发展阶段。到了春秋是人格化、道德化。到了宋代以后就世俗化、装饰化。到了现在,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就是工业化、商品化的特征就非常突出了,完全是工业化的生产和商品化的流通。

第四个问题想讲另一种传统,摹古、伪古、臆古。当代玉器作伪、当代玉器收藏热存在隐忧,玉资源保护问题的日趋严峻。摹古,古代的时候也有,清代乾隆皇帝对玉器非常喜欢,后来他觉得有一个玉器沁色不对,就找来一个瑶族人来看,那瑶族人说是假的。乾隆说你怎么知道是假的?他说我祖祖辈辈都是做这个的,就详细的讲了一遍玉器的制法。乾隆才知道这原来是一个仿制品,是现代人做的一个摹古玉器。摹古的原形是元代的一个玉杯,乾隆皇帝听了以后,就写了一篇“记”刻画在这个玉杯上。

现在市场上做伪古玉器的非常多,我现在给大家讲一个文物出关制度。在广州海关在若干年前,派出所检查出一个安徽旅客带了一件国宝级的玉器出境,人就被扣下来了,把文物拿给有关专家鉴定,专家鉴定说这是国家一级保护文物,后来那个人就辩白说这不是文物,这是我仿制的,你们要相信我。广州海关的检查员就说你回家再给我做一件,后来他又做了一件送到广州来,再让专家鉴定,专家就说这不是看过了吗,是国家的一级文物,后来我们的海关人员才知道现在的仿古水平已经达到这么高了,于是那个人就无罪释放了。类似这样的事件很多,我考察玉器行当,仿古是要下很大工夫,有些秘密是不能讲的。我在我的著作《秘境——中国当代玉器市场考录》里面都记录的很清楚,写他们如何作假,如何抛光,如何过境,我全都知道了,甚至我把他请到我家里面去,要他把配方的法子交给我,但是我想来想去也不能断了人家的饭碗,所以,我们只要在买的时候注意一点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