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王传说古月是娜儿:中国玉器文化专题之二:《神奇的技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6 23:49:25
家们断定,这些玉器已经远远超过了纯手工雕刻的极限。这一时期,一定出现了工艺上非常完备的砣机,而商代发达的青铜工艺无疑给砣机等相关工具的制作提供了可能。

专家赵永魁认为,像商代的一个玉簋,这个东西是一个划时代的问题,10公分大小做起来很难,要把它做规矩了、做圆了,要复杂的多,所以我们说,在商代的玉簋是一个分水岭。

专家推测,像殷墟出土的小玉人和动物形玉器,应该都是用砣机制作完成的。

从这一时期开始,砣机显示了它作为工具的巨大能量,除了大型玉料的切割和钻孔之外,几乎所有的琢制工艺都可以用砣机来完成。

但遗憾的是,在所有商代的考古发掘中,始终没有找到任何一件制作玉器的砣具,这种现象又如何解释呢?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的研究员陈志达认为,因为当时青铜是比较贵重的金属,它坏了以后就被熔化,熔化做新的去,所以我们在发掘的时候,很少发现破的青铜器,很少发现青铜工具,它就重新回炉了。

虽然后世的研究人员没有找到商代制玉工艺的实物资料和文献资料,但是到周代,一本名为《考工记》的古文献记录了周王室的制玉工艺。

《考工记》的记载中说,周代王室里分成了6种不同的手工艺,而其中的玉工则是周王室最重要的一种手工艺人。

在当时的周王室和诸侯封地里,都有专门的玉工负责玉器的制作,而后世的考古发现也证实,在周代的时候,玉器的制作工艺已经达到了一个极高的水平。

当历史走到汉代,一种新材料的大量使用给玉器工艺带来了巨大的变化,铁制品的工艺已经发展成熟,铁质的琢玉工具替代了青铜工具。

青铜工具硬度低,不耐磨,当铁质工具普遍使用之后,制玉工艺无疑又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专家赵永魁认为,他没有这些铁工他做不出来的,我们就敢肯定地这么认为,到战国、汉代那些玉器,都是新疆玉,硬度很高的,它没有这些铁工具的制作,它出不来那种效果。

由于铁制砣具硬度更高,耐磨性更好,这一时期琢磨的玉器不仅造型异常复杂,而且纹饰也更加圆润流畅。

徐州螭虎玉佩,这件玉佩高不过5厘米,却用圆雕、透雕、浮雕的手法,琢制出了6条形态各异、盘绕交错的云龙纹。

南越王玉角形杯,杯壁的厚度只有两毫米,表面却装饰了极为复杂的花纹,更神奇的是,在杯底还透雕了一条绳索状的卷云纹。

在专家赵永魁看来,人们之所以崇拜战国玉器和汉代玉器,是因为我们现在拿这些东西来仿都很难的,非常之难,达不到那种效果。

可以说,由于铁工具的出现,战国到汉代的玉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此后,铁制砣具成为最重要的制玉工具,它的使用一直延续到解放初期。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期间的铁制砣机还出现了一次不小的变革,它的时间就发生在距离汉代不远的魏晋南北朝时期。

北齐《校书图》,是一幅反映古代文人生活的绘画,年代大约就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画中的文人正坐在一把椅子上校对书稿,文人的这种坐姿后人习以为常,但是,在魏晋南北朝之前,古人却是另一种完全不同的坐姿。

那时,椅子之类的高型坐具还没有出现,古人席地跪坐,使用的都是低矮型用具,有趣的是,古人这种生活习俗的演变却间接带来了制玉工具的改变,当高型家具出现后,古代砣机的高度也随之改变了,席地跪坐式的砣机发展成了高型的坐凳式砣机,这种高型砣机古人称之为水凳,这也就是一直到解放初期仍在使用的砣机。

工艺美术大师李博生介绍说:一个坐凳,坐凳的高低自己可以改变,一般选择跟自己髋关节一般高的,他用两个蹬踹起来,他有那个空间就甩起来了,有时候踹的速度相当快,据说一个磨玉一天的工作量几乎可以相当于从北京走到沈阳了。

水凳的出现解放了玉工的双脚。在席地跪坐的时候,需要两到三名玉工的配合,才可以在一台砣机上工作,有人负责砣机的转动,有人负责琢磨玉器,有人负责添加解玉沙,而水凳出现以后,古代玉工可以通过双脚的踩踏,带动砣机旋转,独自一人便可以完成玉器的制作过程。

当一名熟练的玉工可以独自操作一台砣机的时候,他完全变成了个人的创作。他可以随意调节旋转的速度和力度,不断更换大小不同的工具,它甚至还可以用锉刀更改工具的形状。

古代玉器不仅保留了年代的痕迹,还记录下了个人的风貌。

专家李博生介绍说:砣机是死的,人是活的,砣机是在人的脑子掌握下,所以都说,人是用两只手在做玉还是用脑子做玉呢?我个人50年来做玉的这个过程,可以概括,一段时间我是用手在做玉,再往后推一段时间,我是用心在做玉,再往后推一段时间,是用自己的神在做玉,这个用神在做玉,怎么讲呢,在作品体现了一个人内心所感悟到的东西,感悟到的东西甭管大甭管小,是一种人的感悟,是一种作者、艺术家的化身,所以他已经进入了神雕的层次。

可以说,当砣机工艺融入了一名玉工的艺术追求,玉器的制作便不再仅仅是一门古老的手工工艺,人们赋予其中的是那穿越历史的艺术内涵和人文主义的精神。

到清代的时候,砣机工艺已经走向了高度成熟,这一时期,酷爱玉器的乾隆皇帝别出心裁,希望以砣机之外的工艺制作一件玉器。

玉雕高达130厘米,描绘的是秋天山林的景象,乾隆皇帝生平非常喜爱这件玉山,曾两次写诗赞叹玉工的技艺,但有趣的是,这件玉雕作品的制作却经历了一次波折,当年,用砣机制作这种玉器的工艺已经高度成熟,但乾隆皇帝却希望用一种纯手工的方法打凿出一件假山玉雕,这是对几千年来砣机工艺的大胆挑战,当年清代宫廷造办处让工匠多方尝试,最后却不得不以失败告终。玉料只好重新运送回扬州,用传统的砣机工艺,历时4年才琢制完成。

现在,这件《秋山行旅》玉山收藏在故宫博物院,玉雕的经历似乎正像是为了告诉后人,即使到手工艺高度发达的清代,砣机工艺仍然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秋山行旅》玉山似乎并不仅仅是一件精美的艺术作品,而更像是关于一门古代工艺的历史见证。

在电动工具的时代,制作玉器的原理与古代砣机仍是一脉相承的,不同之处是电能代替了人力,而解玉沙则被用电镀的方式附着到了砣具上,今天的玉工艺人手中的工具所传承的,依然是数千年前那古老而神奇的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