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王传说唐舞麟艹古月:中国玉器文化专题之五:《庄严的礼仪》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3/29 02:45:18

周代是一个礼制被极度规范化的时代,这一时期的先人,无论是个人的生活还是整个的社会制度,都被纳入到了一个有着严密规范的礼仪系统之中。

什么样的日子适宜出行?什么样的日子适宜婚嫁?迎接客人要穿什么衣服?出席丧礼要带什么物品……从平民到王侯,人们都在一个“礼”的框架内循例有度地生活,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周代的玉器也被纳入到一个严格的礼仪制度之中。

君王应该用什么样的玉器?它的大小应该达到什么样的尺寸?使用的时候放置在什么位置?而臣子相应的规格和用途又有什么区别……一切都有章可循,不得有丝毫的越轨之举。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的研究员卢兆荫认为,人们赋予它这个等级,然后让玉为等级制度服务,就出现了许多为不同等级服务的一些器物。

周代之前,人们对玉器带有某种原始性的崇拜,而到了周代,这种崇拜更多地变成了理性的崇敬。

君王和贵族赋予了玉器更强烈的政治色彩,他们使用的玉器成了王朝森严等级的象征物。在当年,贵族和君王身上的玉佩是最显眼的装饰,它们象征着等级森严的礼法制度,古籍中说,玉佩的组合和长度都有着严格的规定,但是,直到三门峡虢国墓的发掘之前,人们并不知道周代王侯的玉佩应该是什么模样。

出土于虢国墓的一套组玉佩保留的非常完整,7个玉璜是它的主体,中间用丝线串连,丝线上缀满了精美的玛瑙石。

在盛大的礼仪活动中,君王要佩戴上这组庄严的玉佩,它的长度直达人体的膝盖部位,这样的长度限制着君王的每一个举止,他只能有节制地迈着方步,一种神圣的仪式感通过这样的举止,来感染在场的每一个人。

在古籍的记载中,周代的祭祀活动要使用专门的六种礼玉,古人称为“六瑞”,它们分别是玉璧、玉琮、玉圭、玉璋、玉璜、玉琥。

这6种被称为瑞的玉器已经不再仅仅是一种器物,它们被赋予了礼的规范,专门用来祭拜天地四方,它们的使用方法,被详细地记录在了一本叫《周礼》的书中。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教授赵朝洪介绍说:祭天用什么东西,祭地用什么东西,同时祭东西南北几个方向,他要用哪几种东西,都有一定的规定。

今天的考古发现,让我们看到了这6种神奇的玉器。

玉璧,是用作祭天的一种礼器,在六瑞中它出现的年代最早,6000年前的“良渚文化”中,玉璧就已经大量出现,当时的玉璧通常不雕刻任何花纹。

而到商代,作为祭天礼器的玉璧,还曾在殷墟的大型祭坛中被发掘出来。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的研究员陈志达介绍说:丙二基址的南面,发现两件东西并列的玉璧,两者相距约1.8米,白璧在西,苍璧在东。

到周代的时候,玉璧进入最繁盛的时期,不同的玉璧还被分出了不同的等级。卢兆荫研究员介绍说:玉璧里面还有分有谷璧跟蒲璧,谷纹璧的等级比蒲纹璧要高。

谷纹类似于一个凸起的小蝌蚪,而蒲纹则象草席上的纹路。

这时的玉璧不仅表面雕刻了各种复杂的花纹,而且,有的玉璧从里到外都装饰了精美的图案。

一件收藏在故宫的龙纹玉璧是其中罕见的珍品。玉璧直径12.8厘米,用的是新疆上等的和田白玉,玉璧中心的圆孔透雕了一只玉龙,龙嘴张开,龙尾卷曲,而整个玉龙的形态则给人一种临空升腾的动感。玉璧的表面上布满了谷状花纹,这是一种象征着最高等级的纹饰,玉璧的两侧是两只玉凤,玉工用夸张的手法,将玉凤雕琢的修长而灵动,它们攀附在玉璧的外缘上,与玉龙互为映衬。

这件精美的龙纹玉璧不仅是当年象征等级的礼玉,也是一件难得的艺术珍品。

玉琮出现的年代与玉璧大致相同,它被认为是祭祀大地的礼器。令人费解的是,虽然周代明确记载了玉琮的用途,但从考古发掘的实物判断,玉琮的黄金时代却属于新石器时期。到周代,玉琮的形制反而越发简化,新石器时代的玉琮,有的高达半米,有的重达十几斤,而且上面还雕刻着复杂而精美的纹饰,但是到了周代,玉琮不但体形变得很小,而且制作的相对简单和粗糙。

六瑞中的玉圭是一种长条形的玉版,上端呈三角形。古人认为,玉圭凸起的圭角象征春天万物的萌发,在六瑞中是用作祭拜东方的礼器。

另外,周礼还记载了玉璜、玉璋和玉琥的用途,它们分别用来祭拜北方、南方和西方。

对玉器的崇尚加上森严的礼仪制度,在周代王室的贵族生活中,玉器成为了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

当时,制作玉器有专门的官员负责,如何使用玉器也有专门的机构来管理。

玉器不能在市面上出售,它是贵族的专用品。

如果没有特殊的理由,玉器必须始终佩戴在身上,而士大夫出境时,还必须解除身上的玉器,携带玉器出境在当时是需要严惩的重罪。

北京玉学玉文化研究中心的副主任于明介绍说:玉器主要在王公大臣、显赫贵族之间使用,这个时候主要作用是表示身份、礼仪、等级的一种工具。

玉器成为王朝礼仪的象征,各式各样的精美玉器融入了社会的各个角落。

在当年,王公贵族不仅胸前佩戴长长的玉组佩,在颈部、手腕甚至小腿上,都要套上一串精美的玉串饰,它们的材质和组合方式因为主人的身份地位的不同而有繁简之分。

他们还把腰带的带扣做成各种造型的玉带钩,工艺极尽精巧之能事。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礼仪文化和玉器完美结合的时代,这一时期的玉器精工细作,并承载着森严的等级观念,在古代玉文化历史上,它被定格成了一个礼仪用玉的标志时期。

在这样一个弥散着礼仪规范的时代,却预示着一场社会变革的都来。

在一个充满血腥变革的时代,一个关于玉和君子之间关系的论述,被奠定成了玉文化最为核心的理念。

春秋战国时期, 社会动荡,诸侯纷争,周代一分为二,从西周走到了东周。

在这样一个充满血腥变革的时代,文化却因为政局的动荡而走向了交流和融合,当时活跃在各诸侯国间的诸子百家,纷纷创立自己的学说,在这种学术争鸣的氛围中,玉文化也逐渐形成了一套影响后世数千年的儒家学说。

学说的创立源于一次谈话。

有一天,孔子的学生请教孔子,说为什么现在大家都重视玉而轻视像玉的石头呢?孔子回答说,大家这么做,并不是因为玉石少而像玉石一样漂亮的石头多,更重要的原因是由于玉石凝聚了上天赋予它的一些特性,而这些特性与君子美好的品德是相符合的。

这次简短的对话被后世的追随者们反复引用,并加以诠释和论述,正因为玉石象征着君子的美好品德,君子佩玉之风由此盛行,而天然玉石被人为赋予的品德也成了后人的共识。

卢兆荫研究员介绍说:因为儒家是提倡德治的,所以它就选择了玉,作为它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的载体,赋予了玉许多美德,此后玉就被人格化、道德化了。

孔子改造了西周时期玉文化的内涵,为后世开创了一套关于玉的全新的理念,这是一种笼罩在人文主义光芒下的思想,洋溢着高尚的道德感和丰富的伦理精神。

孔子和后世的追随者是这样阐述玉和君子的关系的:

他们说,玉器温润而散发出光泽,这是它的仁德;清澈而有细密的纹理,这是它的智慧;坚硬而不萎缩,这是它的道义;清廉而不伤人,这是它的品行;色泽鲜明而没有污点,是它的纯洁;受到伤害而不屈挠,是它的刚勇。

更关键的是,在一件玉器上,它的缺点和优点都毫不保留的呈现出来,这是它的诚实;而一件玉器华美的色彩和上面的光泽相互映衬,却又互不侵犯,这是它的宽容;敲击玉器,它的声音清脆悠远,纯净而不杂乱,这是它的条理。

作为君子,具备这些品德是他终生的追求,而天然的玉器,由于上天的恩赐,已经凝聚了这些特性,这正是君子需要比照和学习的最高境界。

因此,古人总结说,君子比德于玉,说的就是这种关系。

卢兆荫研究员说:就这样子得出了一个结论,就是君子必佩玉,在一般的情况下是玉不离身。

专家于明说:你说你思想有多好,境界有多高,你就看一下你的玉有多好。

在与孔子同一时期的其他思想家,对玉器则有着截然不同的认识。

比如,追求务实作风的韩非子就曾说,一个玉制的杯子与一个陶制的杯子,其本质并没有什么不同,无非都是一种器具,而如果玉杯缺了底,甚至还不如一个陶杯呢。

反对战争,主张节约的墨子则说,像和氏璧这样的玉器,被认为是天下罕见的宝物,可它既不能安邦治国,也不能使百姓富足兴旺,这样的东西又有什么用呢!

而在诸子百家不同的论述中,孔子的玉文化学说之所以影响巨大,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儒家学说实际上成为了中国封建王朝最为主流的一种文化。

卢兆荫研究员介绍说: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喜欢玉,因此儒家就选择了玉,选择玉对儒家推行他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是很有帮助的,非常现实,它有一个物质的载体,所以儒家文化跟玉文化结合起来,使得玉文化能够长盛不衰。

在儒家玉文化观念的影响下,春秋战国时期,君子佩玉的风气极为盛行,玉佩饰不仅是身份等级的象征,也成了君子品行高洁的代表。

从考古出土的文物来看,周代的玉器一多半都是玉佩饰。从小到一厘米的小玉坠,到由几十件甚至上百件玉器组合而成的组玉佩,古代先人们在他们崇尚的礼仪规范中,享受着身为君子的荣耀。

专家于明介绍说:你说你有多高的思想境界,我看不到,但是他又要让你看到,干什么呢,就看到你佩的玉是什么样子的,你这个佩的玉非常好呢,他就认为你这个有非常高的思想境界,非常高的道德情操,你佩的玉不好,他认为你没有那么高的,换句话说你不应该佩这个玉。

当身为君子的先人们佩挂上这些玉饰,他们的举止也更加庄严和恭敬起来。

史书上说,他们的每一个动作都要符合礼的规范,姿态不能太过倨傲,走路的步幅也不能太大,而最理想的境界是,在举手投足间,让玉器相互碰撞出清脆而有节律的声音,这种声音能净化人的灵魂,并传达出最高的礼的内涵,社会的规范就在这种有节律的声音中,走向了和谐和有序。

论语就记载说,当孔子手持玉圭的时候,是一幅躬身弯腰、小心谨慎的样子。

卢兆荫研究员说:走的样子究竟具体是什么样,当然我们也不知道了,但是从佩那些玉的情况来看,他走起路来一定是有风度,跟没有佩玉的一般人不一样。

由于对玉佩饰的喜爱和崇尚,使周代的玉佩工艺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精美。

湖北省曾侯乙墓出土的一件玉佩堪称这一时期精美的代表之作。

玉佩共分16节,节与节之间用连体的套环相连,这是一种极高难的工艺,没有精确的设计是无法完成的,即便到今天,玉工艺人在现代工具的帮助下,这种工艺也有很大的难度,稍有不慎,便前功尽弃。

而更难能可贵的是,古人不仅保证了套环的精确完美,还在相连的玉佩上雕刻出了精美细密的纹饰。

在专家看来,这件玉佩几乎浓缩了当年玉器制作中所有最为尖端的工艺。

中国文物学会玉器研究委员会副秘书长赵永魁介绍说:玉佩工艺非常复杂,我们为什么崇拜战国玉器和汉代玉器呢,是因为我们现在拿这些工具来仿制都非常难,达不到那种效果。

周代有佩剑的风尚,古人把剑称为“宝剑”,宝在古代也指玉石,当时,在佩剑上要装饰精美的玉石,宝剑的称谓就是因为玉剑饰的流行而形成的。

南越王墓的一套玉剑饰一共有五件,它们分别装在剑柄、剑尾和剑的中部。

人们还把玉佩做成宝剑的形状。

一把长33厘米的剑形玉佩由5件玉片组成,中间用金属丝连接,出土时位于墓主人的腰部。

专家根据文献的记载,考证出了剑形玉佩的功用,原来,剑形玉佩制作成多节的形制,是为了在节与节之间留出空隙,这样主人在行走时,剑佩就不会有太大的晃动,这也正是君子佩玉的一种礼仪规范。

汉代之后,虽然玉组佩已经渐渐简化,但是君子佩玉之风依然沿袭,不仅王室贵族佩戴玉佩,就连他们身边的奴婢也不例外。

只是由于身份地位的不同,玉组佩有繁简和优劣之分。

1983年,广州西汉南越王墓的发掘,让后人看到了汉代最完整的玉组佩。墓中出土了11套玉组佩,其中,以南越王赵眜的玉组佩最为精美,它一共由32件不同质料的玉器组成,长达60多厘米,是目前汉代玉组佩中最华丽也最复杂的一套。

而其他的玉组佩则分属于南越王不同的妻妾,它们生前的地位直接决定了死后随葬玉器的等级。

其中最受宠爱的右夫人,不仅拥有两套玉组佩,而且精美程度也仅次于南越王赵眜。

在汉代还流行一种单独佩戴的心形玉佩,它的名称是因为它的外形酷似鸡的心脏。在当时,不论男女,都佩戴这种玉佩。

河北满城汉墓中,诸侯王和皇后的墓中,分别出土了一件心形玉佩,它们看起来就像一对完美的组合,或许还有心心相印的寓意吧。

这种心形玉佩的前身,其实是古代用于勾弦射箭的玉扳指。古代王室子弟长到能骑马射箭的时候,便要随身佩带这样一件玉扳指,商代殷墟的考古发现让后人看到了距今年代最久远的玉扳指。

此后,实用的玉扳指逐渐演变,成为了造型独特的心形玉佩,在江苏徐州的狮子山汉墓中,出土了一件过渡时期的心形玉佩,从中还能看出它们演变的痕迹。

在汉代的各种玉佩中,最独特的莫过于那些玉舞人了,每件玉舞人似乎都让后人看到了汉代优美乐舞定格的那一瞬间……

这些年代久远的舞者,身姿纤细婀娜,长长的裙摆拖曳在地上,而其中最显眼的是那高高飘举的长袖,古人所谓长袖善舞,或许正是这种舞者的形象吧。

汉代是我国历史上音乐舞蹈繁荣发达的时期,当时,朝廷设立专门主管乐舞的乐府机构,而在皇宫里,众多的后妃就是以能歌善舞著称的。身轻如燕,能做掌上舞的赵飞燕,便是缘于这个年代的传说。

卢兆荫研究员介绍说:装饰没有其他目的,因为汉代贵族妇女喜欢唱歌跳舞,后妃们经常都有这个才能的,所以这个乐舞在汉代非常流行,这也可以证明汉代的音乐舞蹈是很发达的,连玉器上面都能够体现出来。

汉代之后,历史又进入了一段动荡的时期,从周代兴盛起来的君子佩玉之风,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曾一度低迷。

到隋唐之后,最有代表性的组玉佩再次兴盛起来,而这与儒家文化的影响有着密切的关联

卢兆荫研究员认为,儒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玉文化也就在中国一直传承下来,应该说是几千年以来,从来没有断过。

在当时的画像上,可以见到组玉佩的形制和佩戴方式。

这一时期,人们更注重的是一种世俗的趣味,当年繁复和森严的礼仪不复存在了,玉器成为财富的象征,审美的艺术。

而直到今天,人们依然愿意在身上系挂一件温润的碧玉,它不代表身份和等级,也没有礼仪的束缚,人们寄予其中的只是一种最普通的美好愿望,或许也有对久远玉文化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