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王传说实书:中国玉器文化专题之七:《世俗的趣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19 01:24:08

法门寺地宫,一个埋葬佛祖释迦牟尼舍利的地宫,在当年,它享受着至高无上的待遇。

唐代帝王曾多次前来祭拜,并赐予了当年最为珍贵的宝物,可以断定,这些和佛祖舍利一起深埋在地宫中的宝物,浓缩了当年最高等级的皇族珍品。

在法门寺地宫出土的2400多件器物中,玉器的数量很少,而且大多都只是一些配饰,相比较于金碧辉煌的金银器,玉器形单影只。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的研究员卢兆荫介绍说:玉的观念在中国唐代以后就慢慢淡化了,帝王宫廷里面的用具,主要是金银器,再加上一部分瓷器。

从考古发现看来,在唐代的不少墓葬或窖藏遗址中,出土的也大多都是金银器,陕西西安何家村出土了270多件金银器,它代表着盛唐时期金银器制作的最高水平,而在江苏镇江的丁卯桥窖藏,一次性出土了950多件金银器。

唐代,是一个金银器技艺文明璀璨的年代。

卢兆荫研究员认为,到了唐代以后,逐渐的玉器就被金银器取代了,再发展以后就被瓷器取代了,因为这个玉制造比较困难,当然玉衣是最难的,就是别的玉器制造也不容易,比金银器就难多了,人的审美观念也变了,再一个,这个金银器又好看,同时制作也没有那么困难,所以统治阶级的观念变了,整个用玉的制度,丧葬的制度也就发生变化了,因为丧葬都是受人的思想意识支配的。

从现在唐墓出土的和唐代窖藏里面出土的,主要是金银器,还有一部分高级的瓷器。

在过去的岁月里,玉器曾经承载着丰富而厚重的内涵,而当它走到开放而强盛的大唐王朝,它究竟还蕴涵着什么样的社会功能?它身上的神秘感、神圣感,是否都已经消解了呢?或者说,唐代的玉器已经仅仅成了一种装饰品?

唐朝时,中亚和西亚的文化艺术开始进入中原地区,并逐渐影响着传统的玉文化,玉器逐渐褪去了神秘和神圣的光环,世俗趣味开始融入了玉文化的领域。

公元581 年,中国历史历经魏晋南北朝400年的动荡,而走向了统一的隋朝,此后,经过短暂的过渡,到唐代的时候,国力日益强盛,开创了大唐盛世,这一时期,声名远播的大唐文化,使得不同国度之间的交流成为可能。

受佛教文化的影响,唐代的人物玉雕,出现了前代不曾有过的佛教题材。

一件玉飞天用镂空的技法雕制而成,飞天就犹如世间的一个世俗美女,上身裸露,下着长裙,体态轻盈而身姿婀娜。

而受中亚西亚文化交流的影响,这一时期的玉器还出现了异域的风格,玛瑙羚羊首杯便是其中的代表作品,当年,西方流行将杯子做成兽头的造型,这种异域的风情随着中西文化的交流反映到了唐代的玉杯上。

当年还流行在腰带上装饰玉带銙,而玉带銙上的人物便明显地带有波斯人的风格。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教授赵朝洪介绍说:往往上面雕刻有胡人,吹笙或吹某种乐器的这种形象统称“胡人带板”,这些胡人带板形象非常清楚,而且制作风格也一样,应该说都是受西方影响的结果。

由于唐代崇尚金银器,因此,当时还出现了大量金玉结合的作品。

虽然唐代玉器已经开始进入了民间, 日益世俗化,但是,在宫廷之中,还一直延续着礼仪用玉的传统,只是它的要求已经远不如以前严格了。

在唐代墓葬中,就出土了不少玉组佩,玉带銙,这是有身份等级象征意义的宫廷用玉。比如,玉带銙就是三品官吏的佩饰,但是更详细的规定当时似乎也没有了。

卢兆荫研究员认为,当时玉的观念不能说没有,但是起码已经淡化了。

宋代时,古玉已经可以在市面上大量流通了,这在过去的年代中是不可想象的,古代玉器开始走下神坛。

唐宋以前,平民禁止拥有玉器,玉器更无法作为商品在市场上流通,它是统治阶级身份的象征,是贵族的专属品。

而到了宋代,不仅出现了大批买卖古玉的古董商人,在民间还出现了大大小小的制玉作坊,玉器彻底摆脱了皇室贵族的专属品,开始大量流入民间。

当时的王公大臣把玉器作为古董文物来收藏,而大户人家的婚姻嫁娶,还要用玉器做聘礼。

这种世俗的风气一开,意味着古代玉器彻底走下了神坛。

上海博物馆的研究员张尉认为,这一转变和当时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市民阶层的兴起都有密切的联系。

此后,人们更多的是将玉器作为珍贵的陈设品和艺术品来赏玩或收藏。

而玉器的制作题材也日益融入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内容。

张尉研究员介绍说:当时这个玉器已经进入了世俗化、民间化和商品化这么一种进程,也就是说,这个玉器可以为平民所拥有,这在汉代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辽金时期,春水秋山玉成为一种特殊的玉器种类,这两个由游牧民族建立的王国,把他们大漠草原的游牧生活反映到了玉器的纹饰上。

春水玉的主体图案是一只天鹅,它弯曲着脖子,躲藏在水草之中,而在它的上方,一只猎鹰正俯冲下来,准备啄食天鹅,这个图案反映的正是游牧民族春天放鹰捕猎的情景。

游牧民族有饲养猎鹰的习俗,当年,他们还把玉器做成一种独特的玉臂鞲,这种器物可以套在手臂上,避免被猎鹰的利爪抓伤。

而秋山玉反映的则是秋天上山狩猎的情景,可以说,这一时期玉器的题材日益世俗化,人们甚至已经把日常狩猎的内容都刻画到玉器得纹饰上了。

在今天的北海公园,有一座特别为一件玉器定制的亭子,亭子正中摆放着一件巨型玉器,这是一件极富传奇色彩的玉器。

这个巨型玉器的历史经历了元明清三个王朝的风雨。

而在玉器研究者看来,这件玉器的历史价值非同寻常,它是中国年代最早的大型玉雕作品。

它的主人则是那个来自草原部落的蒙古王朝。

公元1271年,就在中原宋、金两个朝廷多番议和,勉强相安无事的时候,一个发祥于漠北草原的蒙古部落开始崛起,这支蒙古铁骑四方征战,建立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帝国。

当这个草原部落入主中原之后,古老的中原文明并没有因为异域民族的统治而消解,相反,顽强的中原文明却包容和滋养了这个民族。

史籍上说,元代皇帝从头到脚的装饰,以及出行坐卧的器具无不用玉器制作或用玉器装饰,当年,还在京城设立了多处官办玉器的作坊。那件堪称元代玉器代表作品的大玉瓮或许正是诞生在这些作坊之中。

这件气势雄伟的玉瓮,名为“渎山大玉海”,它高70厘米,周长将近5米,最大口径将近2米,重达3500公斤。

这件旷世巨作是一只盛酒的大酒瓮,据说,大玉海制成之后,被元世祖忽必烈放置到了当年的广寒殿,当年忽必烈大宴群臣的时候,一天要饮酒三十石,而这些酒便贮藏在这件巨型的大玉海当中。广寒殿就在今天北海公园白塔的位置,明末清初的时候被焚毁,广寒殿被焚毁后,大玉海也遭遇劫难,今天我们如果详细的端详玉海的质地,还能看出烈火烘烤过的痕迹。 

遭此劫难的大玉海在清初一度下落不明,当人们发现它的时候,大玉海居然被几位道士拉到了西华门外的真武庙,被充作了腌制咸菜的菜坛子。

直到乾隆年间,酷爱玉器的乾隆皇帝亲自下旨,大玉海才被用千金赎回,放置到了今天的玉瓮亭里。

如今,当我们再细细品味这件历经600多年风雨的玉器作品时,上面所散发出来的神秘而浪漫的气息无疑会令我们惊叹。

玉海的周身描绘的是一片波涛汹涌的大海,在翻腾的海浪中,沉浮了多种深海怪兽,有海龙、海马、海猪、海鹿等,这些动物披挂着毛发、鳞甲,有的还长着翅膀,海浪的漩涡和怪兽的姿态被刻画得既细腻又豪放张扬。

据推算,像这样一件玉器,一名玉工需要60多年才能完成,而十几名玉工同时制作,也需要花费不少于5年的时间,它代表了元代最高的制玉工艺,而这种巨型玉雕的手法,更是直接影响了明清两代的玉雕工艺。

到明代,无论是皇家用玉还是民间用玉,都已非常普遍了。

这一时期的皇家用玉以定陵出土的玉器最为精美,这些玉器大多使用了嵌金镶玉宝石的工艺,金器的光泽衬托得玉器更为洁净温润。

民间用玉的种类也已经非常丰富,人们用玉做成各种器皿、配饰和日常用具,而工艺也日益精巧。

张尉研究员介绍说:为什么说明清时期玉器的数量特别大,就是因为明清这个时候,玉器的世俗化和商品化的广度和深度都是前所未有的。

玉工艺的成熟和社会财富的积累,奠定了清代玉器的辉煌,这是古代玉器历经8000年的传承而铸造的又一个高峰。

有人说,如果从一个极端的角度看,清代玉器的辉煌几乎可以看作是一代帝王缔造的一个神话。

这位帝王在位60年,其中的40年成为了清代玉器、甚至也可以说是古代玉器最辉煌的一个年代,今天故宫博物院馆藏的数万件玉器,也都是这一时期收藏入宫的。

乾隆皇帝的一生,爱玉、赏玉,在他留下的诗作里,就有多达800多首的咏玉诗,这位雄心壮志的帝王甚至还拥有一个因爱玉而得来的雅号“玉痴”。

在当年,朝廷在京城专门设立了两个造办处,它们为朝廷特别订制玉器,另外,在全国发达的玉器重镇,还设有8个直属的造办中心。

每逢宫廷玉工制作重要的玉器时,乾隆皇帝都要亲自过问,从画稿、模型到玉器的制作,每个环节都要逐一审查,等到玉器制作完成后,乾隆皇帝还要在上面赋诗题字。

这种朝廷自上而下的酷爱,让清代玉工在继承前人智慧的基础上,把玉器工艺做到了极致,这一时期的玉器工艺也因此有了一个特别的称谓“乾隆工”。

北京玉学玉文化研究中心的研究员古方认为,清代的玉就看乾隆的了,清代的玉是乾隆以前的不行,乾隆以后的也不行,乾隆的玉已做到极至了,没有能超过乾隆的。

乾隆工的极致,甚至给后人留下了至今也难以解答的工艺之谜。

一种玉器作品被称为玉山子,它是清代独创的玉器样式。玉山的体积巨大,人们用浑然巨制来形容。

一个高达两米多、重量超过5000公斤的庞然大物,再现的是当年大禹治水的场面,上面涉及复杂的人物和山林的造型,据记载,历时10年才制作完成,如此浩大的工程和复杂的工艺,在今天的研究人员看来简直匪夷所思。

中国文物学会玉器研究委员会副秘书长赵永魁介绍说:他做那个《大禹治水》做了10年,10年现在也想不出怎么做出来的,所以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工程,因为现在如果给我们那么大的东西,不让我们使用电动工具是做不出来的。

今天的玉器艺人在制作这种玉山作品时,仍然是一个高难度的工作,而他们却拥有着比清代手工艺人远为先进的现代工具。

今天的电动工具有各种形制的钻头,而且凭借电力能源,可以轻易地进入玉山的各个部位,而在当年,人们使用的是一种叫砣机的琢玉工具,琢制玉器时,砣机是固定的,玉工必须不断变换玉料的角度,才能把一件玉器琢制完成。

那么,面对重达数吨的玉料,仅仅凭借人力和简陋的手工工具,巨型玉山如何才能完成呢?

专家赵永魁说:它是拿不动的,只能把它吊起来做,但是工具就是这个,你怎样靠近它是个难题,所以这也是一个尖端技术,到现在没有解开这个谜。

这些玉山子的玉料来源,也是一个难以解答的问题。

据文献的记载,清代的玉料供应,主要来自新疆的和田地区,从京城到和田,其间相距5000多公里,而这种重达数吨甚至数十吨的玉料,必须到终年积雪覆盖的高山上采集,其间开采的困难和运输的艰辛让后人几乎难以想象。

据记载说,运送这样的大型玉料,需要特别订制数丈宽的大铁车,动用上百匹马,数千人力,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其中的艰辛和危险是非亲自经历无法体会的。

在当年的这种运输条件下,行进的速度是可想而知的,这支浩浩荡荡的队伍以每天十多里路的速度缓缓向前推进,万里之外的京师似乎是一个永远望不到尽头的终点,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长途跋涉,一块玉料运送到京城,往往需要3年多的时光,再加上之后的设计、制作,玉山作品的完成,足以使一个幼小的孩童从人生的童年步入人生的壮年。

正是这种巨大人力和物力的耗费,清代玉器进入了一个极其繁荣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在新疆地区的雪域高山上,每天同时会有几千人在山上作业,而从京城到和田的万里征程上,每年要运送数千公斤甚至数万公斤的玉料。

玉料就这样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京师重地,或者转运到全国各地的制玉重镇。

史籍上说,当时的苏州、扬州一带的制玉作坊,几乎昼夜不停的传出淅淅沙沙的琢玉之声。

 

8 各地的能工巧匠更是竞相翻新工艺,较量精工细作,玉器作品一时蔚为大观。

这一时期,有皇室贵族专门使用的饮食玉器,喝酒的杯盏,茗茶的玉壶,还有进食的餐具,这些玉器大多成组成套,成双成对,其中最精美的有错金嵌宝石的玉碗,史书上说,这是一件朝廷举行大典时给群臣御赐奶茶专用的玉碗。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还把玉器做成薰香的香炉,照明的烛台,甚至还有浇水的花浇,和放在卧室床前的痰盂。

文人墨客使用的文房用具也被做成玉器,有笔筒、笔洗、笔架、镇纸等等,有的华贵富丽,有的清新淡雅,它们既是实用品,更是雅玩的珍藏。

象征吉祥的各种玉器也大量出现了:三只羊的组合象征着三羊开泰,灵芝寓意长寿,最有特色的是一种玉如意,在清代,它是最为流行的一种吉祥物。

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杨伯达认为,如意是完全出自和尚挠背的一种工具,后来演变成如意的。

清代流行硬木家具,各种与硬木组合而成的玉家具也应运而生了,玉工把琢制出不同图案和造型的玉片镶嵌在家具上,成为清代独具特色的一种玉工艺。

可以说,在清代,玉器融入了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而玉器的纹饰和器形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丰富程度。

从隋唐之后开始兴盛的世俗化趣味,到这一时期被发挥得淋漓尽致。

乾隆逊位100多年后,清代玉器的风尚为之一变。一种在玉文化史上默默无闻的玉料突然之间身价倍增,它的声望几乎超过了传统的和田玉。

这种变化的原因,竟然是由于一个女人的特殊喜好。在清末的时候,这位名义上的女皇帝控制着整个大清王朝,在她主政期间,清澈透亮的翡翠成为她的最爱。中国不出产翡翠,它的产地主要集中在今天缅甸的北部,当年,慈禧太后专门下达谕旨,命各省官员大量进贡翡翠,而后宫的嫔妃也纷纷效仿慈禧太后,佩戴翡翠首饰,如此上行下效,到清末的时候,翡翠的身价一跃而起,超过了传统的和田玉。

古方研究员认为,慈禧一个人,带动了全国都在找这个东西,那么,你全国都需求这个东西,它从开采到制作就刺激了这个规模的发展。

今天,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玉器更多的成为了人们喜爱的首饰制品。有人收藏玉器,有人佩戴玉器,而凝聚着古老文明的古代玉器,则在博物馆的陈列室里,向游人传达着远古的信息,玉器的文明似乎已经渗透进了这个民族的血液之中。

今天的玉器,在人们的生活里,或许是一种财富的象征,一种审美的愉悦,一份美好的祈愿,除此之外,或许还有对久远历史的追忆,和对古老的中华玉文明的内心深处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