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胸襦裙带子打结方法:王孟英临床思维探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4 02:38:19

王孟英临床思维探析

  王孟英为清朝中期的一代名医曾留下不少当年临诊的医案,这些医案忠实地记载着王氏精湛的医术和丰富的经验,也客观地反映出王氏临床思维活动。从医案中窥探研究王氏的临床思维,必将有助于对王氏学术思想的了解和学术经验的继承。1否证分析法——从治疗过程中分析。在王氏医案中,有不少为曾经遍请医家治疗而无效的危难重症。王氏面对这些病例,不是简单地同意或不同意先前医者的结论,而是凭借自己的学识和经验,分析研究为什么治而无效。从前医的治疗过程中,找出错误的所在,寻求合符病情的诊断和治疗,以达到纠偏治弊的效果。张君雪沂令正三十七岁,于乙巳年,患经行腹痛,医进胶艾汤多剂,痛乃日盛,而加以呕吐,迄今十载,诸药备尝。迩年经至益频,痛势益剧,满床乱滚,声彻比邻。乞余诊之,脉弦滑而数,曰巅痛口渴乎?带多腰痛乎?汛色紫黑乎?病者惊以为神,惨容为之一展,余谓雪沂曰:此证不但温燥腻补不可用,即四物汤亦在禁例。宜乎遍访女科,而竟无一效也。与芩、连、栀、胆、茹、柏、蒿、薇、乌贼、茅根、藕为剂,服至下月经行,即不吐,痛亦大减,此等药服?半载,各恙悉蠲。(《王孟英医案》卷四)张君女儿患痛经,病延十年,遍治无效。前医用胶艾汤治疗经来腹痛,作为一般的常规的治疗,并没有错,但不切合张女的病情,因而药后腹痛日盛。十载以来,诸药备尝,具体用药案中没有说明,可能都是暖宫散寒、祛瘀通络、行气活血之类的药物,都没有切中病情,以致病势益剧,“满床乱滚,声彻比邻”,这种痛经病不能说是不严重。王氏接手诊治时,从胶艾汤、四物汤治而无效中得到启示,再参合脉症分析,脉象弦滑而数,表明病者虽然病延十年,但并没有虚象,也没有寒,投服胶艾之类的汤药,当然不能奏效。以脉象分析,患者为肝木偏亢,肝胆郁热,炼液聚痰,痰浊阻络,而致经行腹痛。再证之呕吐、腹痛诸症,否证前医论证虚寒的错误。王氏为进一步证实自己的推理判断,又查询有否巅痛、口渴、带多、经色紫黑等,都为内热郁重的见症,这就支持了王氏的分析判断。辨证既属于肝胆郁热,痰湿阻络,治疗就应当泄肝胆郁热,稍佐以化痰通络之品。张女的病证,如果一开始就请王氏诊治,也不一定就能一诊而切中病情。但是,在十年中,遍请诸医,以后者对前者来说,都存在着一个从前医失误之中,引出教训的机遇。俗话说“没运(气)看病头,有运(气)看病尾”,指的就是这种情况。但也不可一概而论,在张女的诊治中,看病尾的医生,何止一个?然而,又有几个能从否证前医的失误中得到正确的判断?王氏独能。这说明了,能否应用否证分析法,不在于诊治的先后次序,而在于医者水平的高低。王氏的学识经验,为他应用否证法创造了条件,因而能够获得他人难以得到的效果。2因果分析法——从因果关系中分析在临床治疗中,探明疾病的诱因或致病原因,常常有助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在疾病诊断中王孟英善于应用因果分析法,甄别假象,探明真情,而收到药到病除的效果。舜传之舅嫂,因用力拔针而患指痛,内外杂治,渐至痛遍一身,卧榻不起,食少形消。余诊之,脉细而数,口干舌绛,乃营阴大亏无以营养筋骨,岂可因拔针起病,遂以为外伤,而妄投燥烈之药乎?!宜其病日以甚也。以集灵膏加减为方而愈。(《王孟英医案》卷四)舜传舅嫂的指痛,起于用力拔针。病情并不复杂,治疗却很曲折。医者多据用力拔针而指痛,以先后关系为因果,诊为外伤论治。内服外敷并用,药多属辛燥刚烈之品,对于阴虚体质的患者,自然不是其所宜。以致指痛不但不愈,而且“痛遍于一身,卧榻不起”,可见治疗失误之为害。王氏据脉细而数,口干舌绛,而判知营阴亏损,认为病在内而不在外。拔针而指痛,只是偶然的巧合,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拔针仅是一种诱发因素,而不是致病因素。若不拔针,也会借他因而发病。明确指出“岂可因拔针起病,遂以为外伤”,表明王氏对于因果关系的明晰认识。再据脉证分析,认为患者营阴大亏,无以宫养筋骨,而一身遍痛,治以集灵膏加减,益气养阴生津濡筋而获效。从上述病例的诊治,可以看出王氏不是依据事物发生的先后次序,简单地认为前者为因,后者为果。而是依据事物的联系和内部发展的规律,来判定其因果关系。表明了王氏深谙因果分析的方法。这也是王氏治病棋高一着的所在。3排比分析法——从病状关系中分析临床治病,多有诸症杂见,虚实疑似。王孟英每能依据症状,逐一排列,比较分析,在真假疑似之中,探寻病机症结的所在,辨证论治。这种排比分析法,也是临床诊治最常用的方法。乙卯冬初,屠舜传之女适张氏者,据云病起产后,延已五年。久卧于床,势成瘫痪。广服补剂,迄不见功。乃入室视之,病者尚著单衣,贴身仅铺草席,而窗户尽扃。因询畏热而喜暗乎?曰然。按脉弦而滑。执烛照之,面有赤色,苔甚黄腻。复询其胸闷气升乎?溲热易汗乎?亦曰然。且汛事仍行,饥不能食,耳鸣、头晕,?o软痰多。病不在血分,虽起自产后,而根株实在不是。细诘之,始云未嫁之前,宿有气升眩晕之疾,于今十载矣。余曰是也。此固风阳内炽,搏液成痰之征。因娩而血大去,故发之较剧。医者不揣其本,而齐其末。遂以产后之虚,温补率投,升逆愈甚,下虚上实,致不能行。与清火降痰之剂而别。曰气得下趋,病可渐愈。后闻其西席钟君子安向慎庵云:服王药五帖,即能扶杖而出矣。(《王孟英医案》卷四)屠氏女病起产后,从广服补剂的记述,可以看出曾遍请众医治疗。医者可能多囿于产后多虚,久病多虚的论述,迭作虚证论治。其结果,病愈治而愈重。王氏接诊,据脉分析,认为脉见弦滑,尚属实证未可遽作虚证论治。虚证患者难以见到弦滑的脉象,即使偶见,也是脉来弦软而无力。患者脉见弦滑,可以证明虽久病而尚未及虚,初冬时节,还穿单衣,睡草席,可见其怕热;扃窗户,可见其喜暗,表明患者内热怕烦。再者面赤、溲热、饥不能食、苔黄腻等,皆为内热之表征。但这热从何来?再据脉弦滑,而判知其热生自肝脏,肝热而生风,导致风阳内炽,上扰清宫,症见头晕、耳鸣。从汛事仍行,判知病不在血分,而在气分。从胸闷、气升,判知上焦阻塞,气机不畅。这又由于风热内炽,搏液成痰,痰随风阳而上逆,造成上实下虚,遂致不能行走。力排诸医产后温补的误治,投以清火降痰的方药,五帖而见效。从中可以看出王氏对于错综复杂的病情,能从症状排比分析之中找矛盾,从矛盾之中辨真假。从而抓住主要脉症,旁及其余见症,环环相扣,推理缜密,自然也就辨证精确。4历史分析法——从病史追查中分析详细查询病史,在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往往能从查询病史中,探明疾病的根源,进而提高治疗的效果。王氏不但重视病史的追查,而且善于从病史分析中,得到正确的诊断。如上述,屠氏女病起于产后,诸医多认为产后就是致病的原因,不深问细查,以致诊断失误,贻误病情。孟英参合脉症,缜密分析,从细诘中,查清十年前存在“气升眩晕”的宿根。可见王氏追查病史的细致,善于运用历史分析法。较诸医看得深而远,值得学习借鉴。5直觉分析法——从临诊感知分析有时王氏仅凭一二见症,而得出出人意表的诊断,立方遣药,每多覆杯而愈。所谓“医者,意也”,这“意”,实际上就是一种豁然顿悟的思维活动,属于直觉思维的范畴。王氏在临床中,时有应用这直觉思维分析法。次女宣宜十四岁,患左腿足赤痛微肿,初不以为病也。既而时作,余令以黄药研末,水泛丸,淡盐汤下。日服一钱,服匝日而刈其根。舍弟季杰之妾,患带下如注,余知其肝热素炽也,亦令服此丸,日三钱,月余果愈。以此类推,不但药贵精而不贵多,并不贵贵也。故详录之。(《王孟英医案》卷二)孟英次女,患左腿足赤痛微肿,既称“初不以为病”,可见病并不严重。继而时有发作,又表明不是小恙,不可不重视。然而,仅凭腿痛一证论治,似乎无从着手,王氏却用黄柏丸而得效。以药测症,可知宣宜腿痛为湿热下注。在腿痛与湿热下注,并没有必然的联系。王却断定为湿热下注。这就在于医者对患者病情、体质的深入了解,学识经验的丰硕基础,才能在深思熟虑中,得出豁然顿悟的判断。弟妾的带下病,可有脾虚、肾亏、湿热、痰湿等区别。王氏仅据一个症状,判断为肝热素炽,也是应用直觉分析的方法。直觉,也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表达方式,它表现为一旦顿悟,豁然贯通,但不能随心所欲地刻意追求。就给直觉分析带来神秘的色彩,或称为“灵感”。直觉与顿悟、灵感等思维方式,属于非逻辑思维的范畴。它不以形式逻辑为支柱,却往往借助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对客观事物作出直截了当的瞬间的快速的抉择,是一种跨越推理程序的不连续的思维。有人称中医治病为“医术”与“艺术”的结合,可能就在于此。然而,医术也好,艺术也好,它们都需要具备必要的学识和经验。只有在渊博的学识,丰富的经验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产生直觉思维,应用直觉分析。了解了这一点,再了解中医治病,也就没有什么神秘了。王氏之所以善于应用直觉分析,这与他的学识和经验分不开。从中可以看出,要成为一代名医,洵非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