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木楠雄 op 歌词:东南亚,通向大洋之门(编辑地缘看世界)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08:16:18

第一部分: 东南亚定位,以及人种区分

由于果敢,印尼,南沙等地区近些年发生的事情,中国对整个中南半岛,以及东南亚的情况的关注程度都有显著提高。不过由于作者并不会比身处在其中的人更了解那边的政治斗争情况(网上有很多帖子在微观层面上已经很具体了)。而且此文的立意也不大可能指出用什么办法将那些有华族势力渗入的区域“收回”来。所以有朋友失望之处,请多见谅。

不过根据世界岛理论分析,由于东南亚,尤其是中南半岛是中国未来中国发展最为重要的“地缘利益区”,因此这里还是要以地缘为角度、历史为脉络,对这一地区和此地区的每一个国家做一个解读。这里先定义以下东南亚地区的地缘

附:东南亚地缘结构图

SEA1.jpg (88.43 KB)
2010-1-27 00:37

中国习惯于把这一块区域统称为“东南亚”,对于这一点国际上包括其中的国家也并无异议。因此才会有“东南亚国家联盟”这样一个政治组织存在。不过这一地区无论是从地缘结构上,还是人种、文化、宗教等方面都应该分为两个部分。

一部分是“中南半岛”。从地图上很容易看出它的大概范围。从整体上看,这块区域是从亚洲大陆东南部伸出的一个三面环水的半岛。亚洲大陆再往西边还有两个类似的半岛,分别是被叫作“南亚次大陆的”印度半岛,和位于西南部的“阿拉伯半岛”。由于“中南半岛”和“印度半岛”都拥有大块的可耕种的土地(冲击平原),因此这两个区域虽然都拥有足够长的海岸线,但都没有成为海洋文化区的动力,从本质上讲都是属于大陆型的“农耕文明区”。
相反阿拉伯半岛由于本身的生存条件较为恶劣,另外又地处欧亚非大陆枢纽地区,因此阿拉伯人倒具备了浓厚的海洋气质。当然由于阿拉伯人本身的游牧民族属性,他们在陆上上也扩充了很大的势力范围。

东南亚的另一个部分基本就是大陆以外的岛屿了,这一地区的地理标签是“南洋群岛”。由于这些岛屿上的种族就属于“马来人”,所以这个群岛区又被叫做“马来群岛”。

如果把中南半岛看成大陆的一部分,那么在它的南边又延伸出一条狭长的半岛,地理称之为“马来半岛”。这个起着桥梁作用的半岛地区,在东南亚的地缘位置类似于连接东亚大陆与外岛之间的“朝鲜半岛”。所不同的是朝鲜半岛的地理环境使得它基本还是属于“大陆型的家耕文明区”,而“马来半岛”过于细长的地形一方面使得它与大陆的关系不够紧密;另一方面半岛相对漫长的海岸线和绝对重要的战略位置(马六甲海海峡),让它成为与南洋群岛一体的“海洋文化区”,当然他上面的族群也是马来人为主。

马来半岛与中南半岛之间的地理分割线,是目前处在泰国的控制下的克拉地峡。由于这里最窄处只有56公里,泰国人非常想在这里挖条运河,以从马六甲海峡丰厚的航运收入中分一杯羹。如果最终这一计划得以成功,那么这一地区也就彻底的和中南半岛分了。也许到好时候地理学家们就可以名正言顺的把“马来半岛”更名为“马来岛”,并将它加入“马来群岛的阵营中了。

一般认为马来半岛的地理分割线是在克拉地峡。不过从整个中南半岛的地缘结构上来看。马来半岛的北界其实应该再向北推移至曼谷湾西北侧才对。至于为什么地理学家们没有这样做就无从得知,也许是因为政治上的原因吧。毕竟这个半岛上有一半的土地是缅泰两族的佛教徒控制的,如果这样命名可能会给南部的穆斯林找到口实。其实这种担忧并非只是孤立的。希腊竭力阻止从南联盟中分裂出来的马其顿共和国使用“马其顿”的名称,以至于这个可怜的国家长期只能叫“前南斯拉夫马其顿共和国”(现在据说可以用“北马其顿共和国”了),也是出于类似的理由。所不同的是希腊是担心境内的马其顿人自此有分裂倾向。
  
由于对“马来半岛”的定位不够准确,因此也有将马来亚穆斯林所控制的那部分半岛称为“马来半岛”的。

如果依据客观事实,将曼谷湾以南的区域看作一个整体的话。就不难发现在长期的地缘博弈当中,中南半岛上的佛教徒们已经向南渗透至了半岛中央。这一点很好理解,毕竟在古典时期,中南半岛的农耕文明更容易积聚起力量。而他们在向半岛地区渗透时并不会遇到华夏族在东北地区所遇到的,势力强大的渔猎民族的阻击。为了方便起见,这里将这一覆盖范围更广的半岛区域命名为“大马来半岛”,如果泰国人或缅甸人感到不舒服的话,也可以称之为“中南半岛突出部”。 从地理结构上来说,“大马来半岛”有点象一条倒过来的马腿。在这条“马腿”膝关节上下有两个狭窄的部位。一处就是位于缅国边境最南点的克拉地峡(在泰国境内);另一则位于今天马来西亚的最北点。从军事的角度考虑,这两个节点的防守面都是最窄的,因此也很自然的成为了文化或行政分割线。对于“大马来半岛”上的泰国人来说,好斗的缅甸人是后来者,因此在缅人用武力将国境线推进到第一个节点(克拉地峡以北)。泰国人仍然努力的保有了半岛东面的通道,因为他需要通过这条通道与半岛中部的泰人据点取得联系,并将穆斯林的力量阻挡在南边那个节点以外。因此大家会很奇怪的发现在这么一条细长的半岛上,缅泰两国居然还能东西向的将半岛北部给瓜分掉。

而当视线转向南部的泰马分界线时,就会发现马来人的领土并不是那么的饱满,在东北部分好像被挖掉了一块。如果不是有什么不可逾越的天险,穆斯林的马来人没有理由只朝西侧渗入,而让出东侧的土地给佛教徒。事实上这块被泰人挖去的土地是当年英国和泰国瓜分“北大年苏丹国”的领地后导致的。后文会提到。
  
其实从理论上来说,这两个狭窄部位的宽度相差不大,在泰马边境挖运河可能比克拉地峡还要省点事(那里的山有点多)。不过开挖运河利益受损最大的就是马来西亚,在他边上只会激化矛盾。何况从这里向西挖,一出去就会看见苏门答腊岛上的马来(隶属印度尼西亚)人。所以最终的地点选择只会是克拉地峡。
  
最后说一下,这里所说的马来人是指民族意义上的“马来族”,而不是人种意义上的“蒙古人种马来类型”。从广意上来讲,东南亚的大多数人种都是属于这种“南方蒙古利亚人种”,也就我们通常所说的马来人种。不过细看下来,岛屿上的马来族和中南半岛上的民族外貌上会有一点区别的。在这里说这些只是对概念做一个澄清,并无意于又牵扯进所谓DNA的问题,就此打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