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公之死启示:东南亚,通向大洋之门(编辑地缘看世界)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5 13:04:59

第三部分: 中南半岛

第一章: 中南半岛地理环境

中学时,地理老师一定都说过“三级阶梯地形”这个概念。因为如果将中国从西到东划分,依海拔高度可以分为西高东低的三级。当时做这种划分得原因更多的是在政治的框架之下。因为恰好这三级地形都在现在的中国范围内。不过即使假设西藏没有保有在中国国土内,这种划分方法从地理上来说也是有必要的。因为最起码青藏高原上发源的那些河流对中国核心区来说实在太重要了,所以不可能因为政治的原因割断他们之间的地缘联系。

图:中国三级阶梯地形分布图


事实上,做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不仅从东可以做为三级地形的开端,如果向北将西伯利亚平原考虑进来也可以做出三级地形图来。不过这青藏高原与西伯利亚平原的地缘联系不大,所以真要这样划,更多的只是形式上的。不过如果将青藏高原向南与中南半岛联系起来,那么就不仅仅是形式的上三级阶梯地形了。事实上这两个地区加上中国境内的横断山脉与云贵高原,可以形成一个类似于中国的三级地缘结构,并且在各地区文化结构上有着很大的可比性。

图:青藏高原—中南半岛三级地形图


在这一南向的三级结构中,青藏高原和横断山脉和东向的三级结构中一样,仍然是处在第一级和过渡区的位置。而云贵高原仍然处在第二级的地位,所不同的是和他同属于第二级的高原已经不是黄土高原——蒙古高原,而是以缅甸东部的掸邦高原(也就是果敢所在地)为代表的中南半岛上的高原地带了。
第三级为沿海的河流冲击平原,由于中南半岛面海的一面弧度比较大,因此这些平原丘陵区并没有向中国东区的类似区域一样呈“弓”形排列,而是做角度更大的“U”状。不过也正如中国境外主要存在东北—华北—江南,三大平原区一样,中南半岛由于山地的分割也形成了西、中、东三块主要的平原区。而缅族—泰族—京族(越南)则是这三块平原区的主要居民,也是中南半岛上的三个强势民族。

图:中南半岛地形/民族图



事实上青藏高原—中南半岛这一三级地形结构,很好的解释了东亚文明为什么没能最终渗透进中南半岛。由于第二级地形的存在,华夏族很难跨越这些高原山地长期深入那些平原地带。当然中国人也并非没有在这一南向的三级结构中有所做为,最起码在海拔1000—2000米的二级地形上,中国占据了云贵高原,这有点象华夏族最早占据的黄土高原一样(这也是中国核心区中主要的制高点,四川盆地虽然在那张中学教学图上被划在第二级中,但实际上应该属于第三级)。所不同的是,华夏族消化云贵高原的时间离华夏族从黄土高坡上走下来晚了两千多年(华夏族从黄土高原向东扩散,客观的算法是从周起;而云贵高原纳入中国核心区最主观的算法也只能拔高到元朝,其实最终到清朝还处在消化期)。征服第二级地区已经花了那么久的时间,再进入核心的第三级地区的难度就可想而知了。

正如华夏族在蒙古高原上碰到的麻烦一样,地形和温度起着重要的作用。不过这一次的麻烦正好相反,不是太冷而是太热;不是地形太平有利于对手机动,而是地形太复杂不利于自己机动。总之,中国人认为物极必反是有道理的,适合种地的温带——亚热带气候是最好的地方,至于其他地区如果不是主动来招惹自己,一般并不会主动出击。

不过越南北部平原的东部由于并没有二级地形的强力保护,只有一些断续的丘陵与岭南的珠江流域作为天然分割线。因此成为华夏族最容易进入的地区。不过由于他的西面是纵贯南北的长山山脉,使得这一地区事实上呈一个“亚半岛”状态。在这种狭长的地带中当地的土著居民很容易从西部的山地发中发起攻击,而由于东西向缺乏足够的战略纵深,使得华夏族很难在此地长期立足。另外南部的那些平原丘陵区是亦是农业集中区,能够为土著居民提供足够的物质保障,这些因素都和朝鲜半岛的情况类似。由于征服的成本太高,因此越南也就和朝鲜半岛一样最终最明太祖列为不征之国了。

其实无论是对于东亚的平原农耕文明,还是中南半岛的平原农耕文明来说。横亘在中间的那片高原地区都对他们有着天然的地缘优势,即使文化和人口上不如平原的农耕区发达。但平原地区要想征服他们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实。不过值得庆幸的是,比之北亚那些游牧民族的机动性对农耕文明的威协。这些处在热带高原山地上的民族,优势更多的是在他们所熟悉的环境中,因此并不会对平原上的民族构成大的威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