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欣霓无圣光 百度网盘:国外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及对中国的启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06:45:23

国外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及对中国的启示

作者:姚聪莉 任保平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创新人才的培养已成为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共同目标,各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借鉴国外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经验,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国外高校;创新人才;启示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家竞争力以及国家创新能力建设问题的提出,创新人才的培养已成为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和教学改革讨论的热点问题。目前许多发达国家的高校都在积极开展创新人才的培养,实施高等教育的教学改革。总结这些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和经验,对中国创新人才的培养、“质量工程”的实施以及高等教育改革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一、国外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都非常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美国率先开展创新人才的培养,英国、德国、日本等国的培养目标在相互效仿中也形成了各自的特色。注重创新人才的培养已成为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共同目标。
  
  1、美国高校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美国研究型大学建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是研究型大学在当今时代中践行精英教育观的直接体现。1991年,锡拉丘兹大学校长肯尼斯·肖旗帜鲜明地提出要建设“以学生为中心的研究型大学”,此后一批大学紧随其后也提出了类似的办学思路。美国大学在创新人才的培养中重视学生的独立思维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线,既注重学术性目标的实现,也注重应用型目标的实现。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大学不断进行教育创新,坚持一个“中心”、三个“结合”:即以学生为中心,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科学与人文相结合,教学与研究相结合。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美国高等教育本科阶段大多都是普通或自由教育。其中小团体的实验室和研讨会里的研究活动是重要的教学模式。在研究过程以及培养人才过程中非常注重大学之间的紧密交流与联系。美国的研究生教育也坚持教学与研究相结合、集体培养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思想,以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专业式培养模式为基础,把早期的学院制与引进的德国大学研究所制相结合。在课程设置上非常重视基础课程教学,充分体现“拓宽基础,追踪前沿”的教学要求,通过课程学习对研究生进行系统的科研精神的智力训练。这种模式的指导思想就是“进行科学探索,为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在教学方法上,重视能力培养。哈佛大学本科教育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lecture)、讨论(seminar)、辅导(tutorial)、实验(experiment)、角色扮演(role-play)、案例研究(case-study)、模拟法庭(moot-court)、独立学习(independentstudy)等。
  
  2、英国高校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英国于20世纪90年代更新教育观念,实施宽口径综合课程教学,加强创新人才培养,提高科技竞争力,使高等教育更有效地为经济社会服务。英国高等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有非常好的传统。牛津、剑桥等大学重视多学科交叉训练,对于开阔思路、培养现代科学人才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英国教育中提倡的批判式思辨也是创造性人才所需要的重要品质。英国互联网教育发展非常迅速,信息实验室基本是24小时开放,其网络课程在高校之间都是可以共享的,这非常有助于创新人才智慧交流与启发。总体来看,在创新人才培养上,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开放性思维能力是英国大学训练的重点:强调教育的实践目的,注重训练学生思考的能力、批判性思辨和多学科知识交叉,是英国教育培育创造型人才的特色。此外,英国的研究生教育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将课程教学划分为选课式和研究式两种类型,尤其重视研究方法论的学习。
  
  3、法国高校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法国高等教育是中央集权式的管理体制,带有浓厚国家主义和功利主义色彩。法国创新教育的特色主要是专才培养模式。以巴黎中央理工大学为例,在招生上,该大学施行2年至5年的专业化教育,招生极为严格,因而生源质量较高,这种选拔式的招生方式保证了高标准的教学质量。在教育氛围上,学校注重营造竞争、公正、开放的学习气氛。在教育方式上,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多科性”和“多面性”为特色:既学习科学基础,又学习工程技术:要求学生到工业企业实习,注重与企业长期保持密切合作的关系。在教育内容上,所有学生都必须学习经济学,同时注重人文、外语和体育教学:人文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开阔的学习视野;外语教学要求通过熟悉国外人文与历史,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体育作为训练学生体能和毅力的教学内容在法国更是受到特别的重视。总体而言,法国高等教育对学生的培养是全方位的,它不仅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还关注学生综合素质,并创设了与之相应的学习环境,使创新人才在一个充满动力竞争机制的基础上成长。此外,法国高校非常重视和利用远程教育,尤其是以数字视频技术及服务的教学项目应用非常广泛。近年来,法国高等教育以国家统一部署调控为前提,开始适应社会需求,对学制逐渐调整,同时积极促进各类型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
  
  4、日本高校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日本高校高度重视科研训练,很早就引入市场机制、竞争机制,让高校通过与企业签订培养合同等方式与生产科研内部单位直接联系。日本的研究生教育引进了德国的讲座制和美国的研究生院制,创建了美国式的研究生院,同时发展了独具特色的“产官学一体化”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和“工业实验室”为主的研究生教育模式。“工业实验室”在某种程度上已经代替大学成为主要的科研中心和研究生教育基地。工业企业为科研人员提供资金、课题和就业机会,由于企业特有的创新精神和进取精神的发挥,对研究生科研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力;反过来,由于科研人员的投入使企业获得了发展,因此企业有更大热情和实力在内部进行研究生教育工作。此外,日本各高校均积极开展创造性教育活动,旨在发挥学生自主性学习,如有的高校制订了“创造性开发科目”的认定标准,有的则开设“创造自习科目”。学生首先通过专业课的学习学会掌握表象知识,再通过“发现问题、自我学习”的创造性教育课程来激发学生获取新表象的内在动力和思维能力。近年来日本高校还积极寻求各类合作研究和师生交流,不断增强与西方大学的教育交流。
  
  二、国外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经验总结
  
  随着自主创新成为了全社会的普遍共识,培养具有自主创新精神的人才就成为关系到我国在经济、科技等领域缩小与世界发达国家差距的关键性因素。总结发达国家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机制和模式,对我国创新人才培养和实现自主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1、先进的教育理念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思想前提
  作为关于教育发展的一种理想性、精神性、持续性和相对稳定性的价值追求,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教育理念

最基本的核心内容。当今各国都高度重视高等教育理念的选择与创新,尽管具体目标有所不同,但均强调卓越与特色、开放与交流、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在创新人才的培养理念上主要强调以下几点:主动性学习,解决问题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联想创造能力,持续钻研和终生学习能力,合作能力以及社交能力。
  
  2、综合化的课程体系和跨学科的培养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
  综合化的课程体系和跨学科的培养有利于学生获得宽阔的基础、专业视野和较强的适应能力。如美国的人文科技相结合的自由教育课程体系、一系列专门训练、培养大学生创造能力和创造方法的课程,英国的跨学科课程教学体系等。还有如日本大学直接将教学过程延伸到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中,法国高校的“多面性”教学则适应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跨学科、交叉性的课程和专业,对于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创新意识以及协调应变能力、解决问题综合能力都有重要帮助。
  
  3、灵活的教学方法和实践性的科研模式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
  在教学中,学生参与科研活动,重视实践性教学是提高学生科研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关键所在。概括起来,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教学与研究相结合、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是国外高校创新教育的普遍教学手段。其中教学与研究相结合,不仅指教学要与教师的研究相结合,还要与学生的研究相结合。美国的研究型大学和“产学研”合作机制,英国的分类教学,日本的科技产业园,法国的实践教学基地等都促进了创新人才的成长。此外,国外高校的具体教学手段非常灵活,比如美国大学的“问题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以及团队讨论和小组学习,通过让学生从事类似于科学家发现真理的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学习和发现的方法。
  
  4、宽松平等的学习氛围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条件
  创新人才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必须依托良好的环境才能茁壮成长。综合各国特点,良好的学习氛围包括:提倡学术自由、独立思考;发现、尊重和培养学生的个性行为;鼓励提问,鼓励有创见的主张。学术氛围的熏陶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提高和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不仅使学生接受更多、更新的科技信息,也会强烈地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对科学研究的参与意识以及科学探索精神。在欧美高校里,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在教学过程中与教师平等对话、互相切磋,从而创造出平等、和谐的课内外学术研究和探讨环境,使学生树立了自强自立的独立意识,促进了创新潜力的发挥。
  
  5、国际交流与合作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新平台
  当今经济全球化引发了人才的国际化需求,人才国际化需求推动了教育国际化进程。各国都把教育国际化摆到21世纪国家发展战略的优先位置,要求高等学校成为面向世界的国际型创新人才培训的基地。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推动,可以看出美、英、日、法等国或通过扩大留学生规模,或通过加强校际国际交流、学生交流、学者互派访问等形式,不断加快教育国际化的步伐。随着新经济的到来,经济与技术发展已经处于一个跨学科、跨国界的阶段,唯有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扩大视野,才能促进创新人才的成长。
  
  三、国外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对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启示
  
  培养创新人才是新世纪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更是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竞争的需要。我国高校创新教育起步较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所以有必要结合我国国情,借鉴国外成功经验。高校培养创新人才应从创设创新教育优良环境、构筑知识经济基础、建立创新体系、帮助学生养成创造性学习习惯以及改革教学方法等方面入手。笔者认为,我国高等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培养创新人才最重要的是树立创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
  创新能力包含创新精神和创新方法。前者是非智力因素,即强烈的求知欲、敏锐的创新意识、勇敢的开拓精神和坚定的科学态度等;后者主要是智力因素,包括逻辑方法和想象、直觉、灵感等非逻辑思维方法及各种创新技能。一个成功的创新者不仅在学术研究、职业技能上有较高的造诣,而且还应具有强烈的自信心、对事业的开拓精神以及对未来不懈追求的意志。借鉴国外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经验,我国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应树立创新的教育思想:一是把教学建设和“创新教育”办学理念相结合。在教育思路、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教育环境、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各个方面都要体现创新教育的内涵。否则即使教学条件改善了,由于教育者的头脑中未能树立创新意识,仍然会去推行陈旧的思想观念,就不可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新人才。二是以创新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理念为指导。创新人才一般多具有较强的个性,主要体现在其思维特征上,如更追求发散思维、求异思维、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逆向思维等。在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中要以创新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理念为指导,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做到因材施教,开发学生的个性潜能,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就必须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能力、性格、志趣等具体情况实施不同的教育方法和模式,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兴趣和热情。三是要转变教育思想,破除传统的人才观,树立创新人才观。要建立起培养创新人才的机制,必须自上而下转变传统观念,建立起新的人才观,把具备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作为对人才基本素质的内在要求,为在高校建立起培养创新人才的机制作好准备。
  
  2、以教学改革推进创新人才的培养
  要加强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进行教学改革,建立新的教学模式:一是推进教学方式改革。高校要将创新的理念和创新意识全面系统地贯穿到各个教学环节,变革“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综合采用启发式、发现式、学生参与式、师生对话式等教学方式。教师可以在讲授基本理论框架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围绕专题和案例在课外查阅资料、展开分析,在课堂发表观点,同学们之间展开讨论,教师进行指导。通过这种教师指导与学生自学相结合的教育方式,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二是要重视教材和课程设置改革。教材与课程设置作为知识传播的直接载体,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教材和课程结构也应该不断得到优化。在教材改革理念方面,应当突出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加强基础教育,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体现按层次分流培养的人才成长空间理念。三是推行跨学科教育和综合化课程教学改革。跨学科教育和综合化课程教学改革适应当今学科发展趋势,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越来越明显。因此,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中要加强学科交叉培养,走多学科综合培养的道路。
  
  3、重视社会实践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创新能力应该体现在吸取知识的能力上,不仅要看一个人学过多少知识,还要看其在多大程度上将文化的精神内化为自身的素养。这种创新能力还应体现在对周围事物的理解能力、应变能力和对未来知识的驾驭能力上,创新能力最终要到实践中去培养。因此,需要重视社会实践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一是在教育模式上,改变传统的封闭模式,建立以高等教育为主导,同科研、生产紧密结合的联合体。教师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采取“一起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形成互动式教学模式。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二是要拓宽教学环节,加强社会实践环节。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只有将书本知识与实践获取的经验互相转换,才能提高探究问题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在创新人才培养中要拓宽教学环节,加强社会实践环节,从而扩展和延伸课堂教学环节。通过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信息服务,为广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锻炼的机会与舞台。
  
  4、为创新人才的培养营造良好的创新教育环境
  为了培养创新人才,各国知名大学都强调学术自由,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充分利用大学丰富的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发展的空间。因此,要借鉴国外创新人才培养的经验,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教育环境:一是创设良好的学术氛围。如营造多学科相互交流和融通的环境;建立各种学派交流、多种学术思想交汇的条件,使教师和学生之间在学术上自由平等讨论,促进创新思想火花进发;营造有利于年轻人发展个人兴趣、特长和脱颖而出的土壤等。二是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环境。为适应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高校在教学管理上要将刚性和弹性相结合。对教学过程可采取一定的弹性管理;而对教学质量、毕业的学分标准可实行刚性管理。三是建立体现创新教育的教师评价机制。高校教师应具有较高的素质和学术水平,热心教学,富有责任感,善于运用新方法、新手段进行创造性的教学。可以采用公开招聘的选拔方式,采取聘任制和合同制相结合,选拔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四是创造教学的个性化环境。个性的自由发展是创新人才的重要特征,也是创新人才成长的基础。为了实现教育的个性化,世界各国在教学各方面都进行了改革,建立并完善了学分制和弹性学制。我们要培养创新人才,就必须在学制、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修课方式、学习方式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个性化教育,为个性化教育创造良好的环境。
  
  5、提高创新人才培养的国际视野和国际化水平
  创新人才应具备宽广的国际化视野和强烈的创新意识,熟悉掌握本专业的国际化知识,熟悉掌握国际惯例,具有较强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今天,我们培养的创新人才应当具备三方面特点:一是具备宽厚的学科知识基础,二是具备敢于创新的理念和善于创新的能力,三是具备面向世界的胸怀和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随着我国逐步融入国际社会的主流,需要大量的跨领域、跨行业、跨学科的国际化人才,因此,在我国创新人才培养中,一是要积极与国外教育和研究机构开展高水平合作办学,加强高等学校综合课程的国际化;二是积极开发和利用国际优质教育资源,通过与国际著名大学开展实质性合作,吸收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理念、管理经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层次人才;三是建立国际化创新人才培养的平台,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拓展师资对外交流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