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性皮炎中医辩证:国外执政党意识形态中间化的特点及启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0:48:25
来源: 《党政干部学刊》
[摘要]执政党意识形态中间化是政党规避执政风险、适应全新执政环境的一种较好的调适方式。执政党意识形态中间化具有实用性、包容性、矛盾性、双刃剑等特点。我们考察这些特点,并从中汲取有益经验,对我们党在新时期搞好意识形态建设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执政党;意识形态;中间化
[中图分类号]D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426(2007)01-0007-02
一、国外执政党意识形态中间化的特点
1.意识形态中间化具有鲜明的实用性。在西方社会,中产阶级已经越来越成为西方社会选民群体中举足轻重的力量,各个政党为取得或维持执政地位,就不能不努力反映中产阶级的愿望和要求,使自己的纲领、政策趋向中间立场。这些体现在意识形态上,实质上就是要求各个政党对意识形态采取更加实用的态度,走意识形态中间化道路。如当今英国新工党,就是典型的实用主义意识形态的政党。当然,执政党在对其意识形态中间化的过程中,必须考虑保持当下的意识形态与原有意识形态的延续性,以利于找出新旧意识形态的共性,使新的意识形态有一个历史的生长点。这样能够防止或者减轻政党轮流执政时引起的震荡,从而延续政党执政以及政党本身的生命力。如东欧各国共产党(由社会党和共产党合并而来)失败以后在意识形态上的回归(回归到社会民主主义意识形态),使这些政党能够继续生存下来。
2.意识形态中间化具有较强的包容性。西方各国家的执政党在意识形态中间化的过程中,尽力扩大自己意识形态的包容性,导致各政党在纲领和政策上出现越来越多的重叠、交错。不同政党的意识形态不再是泾渭分明,而是相互渗透、相互借鉴和吸收,甚至相互抄袭,实行“拿来主义”。在强调共识政治与阶级协商和合作的北欧国家,执政党意识形态往往显得十分宽容。北欧做法越来越为其他欧洲国家所效仿。在非西方国家中,墨西哥革命制度党执政70多年,始终把自己的根基建立在广泛的社会阶层之上,不是强调某个阶级或集团的利益,而是强调各阶级各集团的协商与合作,使党的主张能够尽可能多地为社会广大阶层所接受。在现代社会,如果执政党“一党独大”,自己的意识形态又不具有适当的包容性,就很容易造成某些社会阶级、阶层和集团游离在体制之外,从而影响对执政党的认同率和支持率。实践证明,执政党意识形态中间化在特殊的国度里,由于体现了政党意识形态的足够弹性和张力,反映和涵盖了社会大多数民众的利益和要求,使政党吸引和凝聚了多数民众,为政党执政赢得了合法性基础。
3.意识形态中间化具有突出的矛盾性。在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的影响下,中间阶层日益发展、壮大,使得整个社会呈现明显的纺锤形结构。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就出现了越来越分散化的社会群体,并且他们的思想和价值取向也日趋多元化。这样,就使得传统意识形态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起来。但是,一般而言,政党的意识形态是一元的,实质上只代表该党的全体党员。因此,如何使一元的政党意识形态为社会大多数民众所接受,把多元的社会利益整合起来,是执政党面临的一大矛盾和难题。在解决这一矛盾的过程中,执政党采取的态度和应对的办法通常有三种:一是为了维护原有的意识形态,拒绝任何形式的变革;二是在保持基本价值原则不受损害的前提下,力求适应变化的时代,从实际出发对原有意识形态作出新的解释或调整;三是放弃和改变原有的意识形态。现实证明,第一种情况没有成功的先例。第三种情况往往在特殊的情况下才会出现,如东欧剧变后,原共产党纷纷改组为社会民主党。在正常情况下,国外执政党都选择第二条途径,也就是在保持意识形态继承性的基础上,对意识形态作出调整和创新。
4.意识形态中间化是一把双刃剑。考察国外执政党意识形态中间化的现实,运用事物矛盾分析法,我们就会发现,意识形态中间化既有利也有弊,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意识形态中间化可以激活政党,使其重新焕发出生命力。在这里,最典型的例子有德国社会民主党的意识形态中间化。二战后,德国社民党通过了著名的《哥德斯堡纲领》。该纲领使党的性质由“工人党”变成了“全民党”,并以“民主社会主义”为党的政治目标。该纲领标志着德国社民党意识形态的重大转折。自此开始,德国社民党的意识形态日渐迎合社会阶级结构变化、中间阶层大规模扩大的现实要求,使得该党逐渐赢得了德国大多数民众的支持,从而在1998年的竞选中登上执政宝座。另一方面,意识形态中间化也可能使政党败亡。如苏共也倡导民主社会主义,而且实际上也在“社会民主党化”。但苏共是一个在彻底否定了旧的社会民主党的基础上建立的“新型无产阶级政党”,它的许多原则实质上是与社会民主党的意识形态相对立的。在进入改革时期以后,苏共意识形态的转变,对过去党的历史和意识形态的全盘否定和抛弃,使其丧失存在的历史基础与合法的理由,因此,苏共的瓦解也就是必然的事情。
二、国外执政党意识形态中间化对我们党意识形态建设的启示
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自应遵循政党政治发展的普遍规律。但是,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又必须考虑自己的实际。考察外国执政党意识形态中间化的诸特点之后,笔者认为,我们党的意识形态建设应该遵循这样一个基本原则:与时俱进,注重连续性,审慎进行。
1.坚持党的意识形态与具体政策紧密结合,使之朝务实化方向发展。政党的意识形态和它的具体政策是紧密相联的,政党意识形态决定了党的政策的基本方向。政策不能偏离这个方向。同样,随着不断变化的形势,政党也要不断调整和创新自己的意识形态,使之与变化了的具体政策相适应,朝务实化方向发展。现在,由于党所处的执政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党对其政策应该经常作出适时的调整,以保证党不同民众发生冲突而疏远。从这个角度看,党对其意识形态也要根据形势的变化而进行必要的调适。党只有适时地对自己的意识形态进行调整,才能适应变化了的新形势,并在意识形态的指导下制定出合时代性的具体政策,从而推动国家和社会的和谐发展。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党的政策的变化和调整是社会历史发展本身提出的要求,通常总会对党的意识形态的连续性带来一定的冲击。因此,对我们党来说,只有在不动摇党的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原则的基础上,对自己意识形态中的某些内容进行调整,如必须去掉革命时期党的意识形态所具有的批判性、革命性等特点,使党的意识形态更加务实、包容,更能涵盖尽可能多的民众的利益、愿望和要求。
2.党在改革过程中应谨慎调适意识形态,防止“左”和“右”的两种偏向。政党意识形态一经形成,往往具有较高的稳定性。意识形态经常变幻莫测的政党是不能长久生存的,如同昙花一现。我们党应该从国外执政党意识形态中间化的经验和教训中得到启示,充分考虑国际国内的政治环境,又注重自己的意识形态传统,谨慎地进行意识形态调适。在调适中要有继承有扬弃,有保留有创新,要反对左和右的两种偏向。因此,我们党在进行意识形态调适和创新的时候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其一,审慎性原则。我们在进行意识形态调适的时候,要慎之又慎,既要有“变”,又要有“不变”。这里的“变”是有原则有条件的“变”,就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价值理念基础上去“变”,要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去指导新的实践。其二,历史继承性原则。注重党的意识形态的历史继承性对党的生存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坚持党的意识形态的历史继承性,就是承认党的历史存在的合理性,也就能保证党的现实存在具有合理性。
3.坚持执政为民,增强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多元意识的协调力和整合力。任何色彩的执政党都要正确对待社会各种思想观念,尤其是要注重正确对待和维护自身赖以产生、发展和发挥作用的思想意识。近年来,执政党一般都在保持自己意识形态继承性的同时,努力扩大意识形态的包容性。实践充分证明,执政党意识形态应该有足够的弹性和张力,能够容纳尽可能多的民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对社会各阶级、阶层、集团的利益进行有效的协调和整合,使之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当前,由于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的不断加深,社会分层日益复杂多样,这必然会带来利益的多元化和思想的多元化。我们党逐步改革和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正确协调人民内部的各种矛盾,是在为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创造条件。
4.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反对意识形态中心论。与革命党把革命和推翻现有政权作为第一要务相反,执政党是一个建设党,必须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恩格斯曾经指出:“一切政治权力起先都是以某种经济的、社会的职能为基础的”。列宁强调:“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以后,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需要就是增加产品数量,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重要的是要注重意识形态的实用性,并不是要把意识形态作为我们的中心任务。因此,“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始终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而不能离开这个中心,更不能干扰这个中心。”实践也反复证明,我们党只有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形成强大的物质基础,才能展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党的意识形态的先进性,才能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对党的思想领导和政治领导的认同感。回顾历史,我们知道,“文化大革命”期间我们党最大的失误就是过分强调意识形态的反作用,强调意识形态的革命性和批判性,而忽视了大力发展生产力这个根本任务,造成的教训值得我们深刻记取。我们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明辨了意识形态和经济基础之间的关系,它要求我们的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宗旨是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而不能偏离甚至干扰这个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