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件抄送怎么发:[]印度发展模式及对中国的启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6:19:10
印度发展模式及对中国的启示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 08-09-01 14:47:00 ]    作者:任佳    编辑:studa0714
   内容提要:西方世界普遍认为,同样是第三世界一员又是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化国家的印度在近年来出色的经济表现,对“中国模式”构成了挑战。印度独立半个多世纪以来,其产业结构的演变独具特色,它已构成了印度发展模式的基础。本文从印度产业结构入手,对印度产业结构演变的轨迹和发展模式及对中国的启示做出简要分析。

  关键词:印度,发展模式,启示

  印度是一个世界文明古国,又是一个正在崛起的发展中大国,它经历了辉煌的古代文明、屈辱的殖民掠夺时代和独立自主的发展时期。它是一个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国家,又是一个正在奋力追赶工业化、现代化的国家。印度独立半个多世纪以来,经济发展走了一条既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道路,又不同于中国的道路。本文从印度产业结构入手分析印度的经济发展模式,因为产业结构的变动是经济发展的内在力量,影响产业结构变动的一系列因素,又是决定一国自身发展模式的内在动因。本文分为3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印度产业结构演进的轨迹和特点。第二部分分析印度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第三部分是印度发展模式对中国的启示。

  一、印度产业结构演进的轨迹和特点

  主要运用克拉克和库兹涅茨的相关理论进行分析,首先用两类指标:一是各产业的就业人数及在总就业人数中所占比重;二是各产业的产值及在GDP中所占比重,以此对印度独立50多年来的产业结构变动轨迹进行实证分析,然后对就业在三次产业中的变动和产值在三次产业中的变动做出比较,观察其发展的特点。其特点是:

  1.从第一产业看,其实现的产值在整个GDP的比重下降过程中,劳动力的就业比重也在下降,但绝对值还在上升。第一产业产值的相对比重下降幅度超过劳动力相对比重下降幅度,说明农业劳动力数量仍很大,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低下;同时,也说明农业在印度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还比较大。

  2.第二产业随着人均GDP的增长,其实现的产值占整个GDP的比重在上升,但上升的幅度没有第一产业比重的下降幅度大。劳动力的上升幅度从时间序列分析来看,有升有降;从横断面分析来看,略有上升。这种状况一方面说明第二产业不能大量吸纳劳动力,第二产业的扩张性发展没有出现,或是受制于资本,或是受制于市场;另—一方面,第二产业所实现的GDP比重的上升十分缓慢,说明第二产业对GDP尤其是人均 GDP增长的贡献不大。

  3.第三产业的情况尤其独特。第三产业无论从时间序列分析还是横截面分析,其产值所占比重和就业所占比重都是上升的。这就说明,不仅第三产业具有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而且对印度经济增长的贡献是最大的。

  4.从印度的农业、工业和服务部门劳动力比重和产值比重的比较来看,二者变动的情况与库兹涅茨分析的情况完全不同。按照库兹涅茨分析的结论,劳动力的部门份额的变动幅度要大于产值的部门份额的变动幅度;而印度的劳动力的部门份额的变动幅度却大大低于产值的部门份额变动幅度。这说明印度劳动力流动的刚性特征十分突出。这是印度产业结构演变中的一大特点。这也是印度工业化进程中的一大问题,这个问题对其后的发展模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从印度产业结构的演进来看,基本不符合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即它不是按照一、二、三产业顺序发展的轨迹进行结构的转换和升级,而是按照一、三、二的发展轨迹,最终形成了三、一、二的产业结构格局。

  二、印度模式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

  从产业结构演变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印度的产业具有跨越式发展的特点,三次产业的演进不是完全建立在前一次产业充分发展的基础之上,都有脱离上一次产业发展的特点,这是印度产业和经济发展模式的重要特点。印度经济已经过早地形成了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发展模式。这是一种知识密集型的、以服务业为主导的发展模式。服务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拉动印度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这种发展模式带来的主要问题和挑战有以下方面:

  1.产业结构出现断层,以知识密集型的服务业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强化了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

  尽管印度的服务业已经占GDP的50%以上,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但可以肯定地说,印度仍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国,截至1999—2000年度,全国总人口为 10.04亿,农村人口为7.275亿,农村劳动力为2.7亿,农村就业人口为2.51亿,农村失业率为7%(这还只是公布的失业率,不包括隐性失业率)。印席7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农村劳动力占劳动力总量的74.41%,农村就业人口占总就业数的74.50%。山印度的二元经济结构十分突出,一极是传统的农业经济,一极足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代表的现代经济。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农村可耕地面积在减少,城市和乡村的差距日益拉大,大量无地可耕的农民和剩余劳动力开始涌向城市,到城市寻找工作以增加收入。

  可是从产业发展的进程来看,是按一、三、二到三、一、二,再到三、二、一的轨迹发展,即第二产业始终没有主导过经济发展,这就是说在三次产业之间,缺少了中间环节,从低一级产业向更高一级产业过渡时中间没有衔接环节,产业出现了断层:即第二产业如制造业始终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这就产生了第二个问题:缺少中间环节的产业来承接大量的教育程度低下、劳动技能低下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本应由大规模的制造业的发展来吸纳这支劳动力大军,却因为其始终没有过起飞而无法吸纳更多的劳动力。而以知识密集型为特征的服务业吸纳的是印度知识精英阶层的劳动力,把低教育程度低素质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排斥在外,他们从传统的农业无法进入现代化的高新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这支劳动大军或者涌入城市,成为无业乞讨人员,或者滞留在农村。这种状况一方面使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出现大规模的城市贫民窟,成为接纳无家可归的流动人口的避难所,不堪重负;另一方面,由于农业剩余劳动力大量留在农村,使得农业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7亿农民的收入状况难以改变。这就更加强化了二元结构的矛盾和城乡收入的差距。在这种状况下,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服务业越发展,城乡收入差距就越大,二元结构的矛盾就越难以解决。

  2.信息服务业的发展缺乏国内经济的支撑

  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主要是靠国际市场需求的拉动,印度的服务业是从高端市场进入,服务于发达国家

  92的市场需求,而不是从低端市场进入,服务于国内第一和第二产业,服务业的发展没有经历一个与第一和第二产业很好的衔接和结合的阶段,或者说就国内的需求看,还没有具备发展信息服务业的基础。传统服务业的发展还没有进步到大规模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阶段。农业、工业乃至服务业的信息化水平并不高。这一高技术产业所带来的技术进步主要是为国外服务,而不是武装本国的农业和制造业。这就使印度的第三产业失去了可持续增长的稳固的基础。事实上,现在印度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就受到工业发展水平较低的制约。落后的基础设施、低下的收入水平、大量的处于技术低端的制造业,无法引进IT技术应用于生产和管理,大大影响了对IT产品的需求。离开物质部门生产的增长,服务部门的增长就失去了基础。信息技术尽管在优化物质经济增长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重要作用,但它同样不可能取代物质经济增长。

  3.印度信息服务业对本国经济的影响不明显,带动作用不大

  印度的发展模式创造了依赖于高新技术和城市中心的“卫星经济”,它仅有选择地集中于像班加罗尔、新德里、孟买和海德拉巴这样狭窄的城市区域。这种在信息服务业上的巨大跳跃对经济不可能产生巨大的影响。印度信息产业的发展已经历了20年,可它的通讯状况、电脑普及率和低效率的服务与这样一个软件大国完全不相称。2003年2月19日世界论坛公布的“2003年世界IT报告”,IT竞争力排名第1位的是芬兰,第2位是美国,第10位是德国,第20位是日本,印度的排名在40位之后。因此,仅靠以信息服务业的扩张来支撑经济发展或实现经济发展目标的难度非常大。印度的服务业首先是为国外市场服务,其中又是面向国外的软件服务业发展异常迅速,软件的产值占所有电子产品产值的比重高达66.29%,出口的软件产值占52.99%,提供国内的软件仅占20%。在软件出口市场中,北美占64%,欧盟占23%,可见印度软件服务业的主要市场在国外,而不是在国内。在软件服务业中,IT相关服务——企业外包业务相当大,2002— 2003年度印度软件和服务业出口为4610亿卢比,其中 IT服务和产品出口达3480亿卢比,IT相关服务——企业外包收入增长59%,达1130亿卢比,占出口比重为75.48%,美国和英国在2003—2004年度占印度出口软件和办公支持服务市场的70%和15%。企业外包市场的增速快于软件出口的增速。2004—2005年印度IT行业的增长速度是33%,出口增长速度是36%。其中软件出口增长37%,业务流程外包市场增长38%。这就可以看出,印度的软件发展具有为发达国家“代加工”的趋势。

  从上述市场结构的分析可看出印度软件产业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一是软件业以出口为主,这使得印度的软件业与国内市场结合得不紧密;二是出口市场很集中,无疑会增加其持续发展的风险。一旦发达国家市场出现波动,就会直接影响印度软件产业的发展。例如2000年开始的世界通信、网络经济泡沫破灭后,就曾使印度软件业大受影响;三是印度长期以发展软件外包为主,这又会使其自主创新能力减弱。更为重要的是,软件外包独立性很强,很少能与国内工业、农业和第三产业的其他行业结合,这就使其发展缺少国内经济的支撑。

  4.信息产业的超前发展带来的人才外流和社会问题

  一方面,印度发展软件业需要大量高级的专业软件设计和技术服务人才,由此大大推动了印度的教育成为以培养高知识阶层和精英阶层为重点的体系,其高等教育在发展中国家居领先地位,其培养的软件工程师成为世界的抢手货,印度成为世界软件人才的摇篮,大量人才外流;另一方面,由于信息产业本身吸收的人员就是受过高等教育中一个很小比例的精英阶层,只靠信息产业自身的单边突进的发展,吸纳的劳动力是十分有限的。这样的经济发展模式更强化了印度社会阶层和等级的分化。绝大多数人享受不到信息化带来的好处。这正是2004年瓦杰帕依领导的人民党在信息产业高速发展并获得举世瞩目成就的时期下台的一个重要原因。人民的呼吁是:我们要的是面包而不是电脑。印度-[飞诺网FENO.CN]
 三、印度发展模式对中国的启示

 

  中印同是两个发展中大国,两个具有5000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近代都遭受了殖民掠夺和压迫,印度独立和中国建国以来都经历了50多年的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历史,在发展的初期都实施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但在80年代以后逐步走出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中国的发展模式是劳动密集型、以制造业为主导的模式。印度的发展模式是知识密集型、以服务业为主导的模式。印度的发展模式对中国的启示既有反面的又有正面的。

  1.对于发展中的人口大国,经济发展应主要依靠国内市场需求的拉动,要极大地提高国内需求,就要解决大量中低收入阶层的就业问题,尤其要解决大量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以提高广大人民的收入水平,从而拉动国内经济快速增长。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是发展中大国的必经之路。过早地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的产业不利于吸纳大量低素质的农村劳动力,不利于动员全社会参与到经济发展中来。印度大量的贫困人口和城市贫民给我们的启示是深刻的,这是印度发展模式的反面启示。中国应逐步转变制造业过度依赖国际市场的发展模式,把依靠投资和出口实现经济总量的增长转变为依靠国内需求和消费实现增长的模式。

  2.印度发展模式的成功在于,第三产业的发展从传统服务业到现代服务业的过渡和升级衔接得很好,使第三产业自始至终处于良性发展的状态,其占GDP的比重历来高于第二产业,实现了第三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中国第三产业的发展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相对滞后,其占GDP的比重没有超过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是内部结构的转换和升级还不明显,第三产业主要是靠传统服务业的拉动,尤其是对外贸易的拉动。金融、保险、商务、软件信息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的主导作用还没有出现,而对外贸易的依存度已达到70%,这种模式一方面给制造业的发展带来很大风险,现阶段不断出现的贸易摩擦、不断升级的贸易壁垒已经预示着风险。要尽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实现第三产业内部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的转变。

  3.印度的产业发展是逆向发展。印度以信息软件产业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在第二产业没有得到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了跨越,打破了没有工业的发展,服务业就发展不起来的一般规律。中国的服务业发展已经滞后,中国需要加快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以信息产业改造传统工业和制造业,实现工业结构的全面升级。中国信息产业的发展并不具备印度信息产业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中国信息产业的主要市场在国内,不在国外,应首先抢占国内市场先机。中国巨大的制造业给信息技术产业带来了发展的空间,持续增长的中国经济,巨大的计算机及软件市场需求,快速发展的交通通信基础设施,都为IT产业带来了巨大的需求。包括印度在内的国际一流信息技术跨国公司纷纷进入中国,就是看到了在中国发展信息技术产业的巨大市场潜力。

  4.印度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的发展是在开放的条件下,大量利用国际上的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利用与大型跨国公司合作的机会,与本国高技术人力资源相结合,充分实现了优势互补,强化了其竞争优势,实现了软件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借鉴印度的的成功经验,中国的软件与信息产业一定要走开放之路。中国软件产业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就是软件企业缺乏竞争力。一方面,国内需求层次低,没有形成高端需求的客户群体,降低了软件企业竞争的强度,制约了整个软件产业的行业标准和生产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国际一流的软件信息服务业的企业进入较晚,使中国的企业缺乏与大公司竞争与合作的机会。而印度的软件业是在国际高端市场的竞争中成长的,面对欧美发达国家的高端客户,迫使企业形成与国际接轨的高标准的产业规范,从而培育了印度企业的竞争优势。中国的软件产业一方面要引进来,引入竞争机制,国内企业要在与国外企业合作和竞争中成长壮大;另一方面要走出去,找伙伴、找市场,在国际市场上培育企业的竞争优势。

  5.印度信息产业的崛起是多种因素促成的结果,但是制度因素是一个重要因素。建立竞争机制、引入市场机制;放宽准入、扩大开放;建章立制、规范市场等都是印度成功的经验。中国服务业应借鉴印度的模式,通过制度创新,建立进入与退出的机制,引入竞争机制,对非垄断性行业的国有企业,应要求其改制成为非国有企业,政府应完全退出,鼓励非国有经济进入;政府政策的扶持,一要倾斜在吸纳就业人数多、投资能力弱的服务业企业上,二是要倾斜在跟踪世界一流水平的高新技术项目上;制度化建设还应体现在扩大开放程度,规范服务业行为等方面。

  6.印度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成功还在于紧跟全球信息时代发展的步伐和国际市场的需求。中国经济要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制定产业发展的全球规划,按照国际分工和市场需求调整产业结构,逐步走出依靠利润低下的传统制造业发展的模式,进一步扩大高新技术、高附加值的知识密集型产业。针对国内和国际市场的不同需求调整制造业和服务业结构,使中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获得持续的提高。

  四、结  语

  印度在目前的发展模式下,劳动力被排斥在现代经济之外。它应该在知识密集型的服务业有了飞速发展的基础上,回过来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和非知识密集型的服务业,把劳动大军吸纳到非传统产业的经济活动中,弥补制造业发展的不足。当然,这已不是在传统意义上的发展,而是在一个更高层次上,以高新技术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基础上的制造业发展,它有可能缩短传统工业化所必经的时间和阶段,实现工业的快速发展。在加快信息产业发展的同时,印度本届政府已经充分注意到了发展制造业的问题,在2004年9月,即就任4个月后宣布成立“国家制造业竞争力委员会”,2005年该委员会发布了“印度制造业国家发展战略”白皮书,要争取印度成为全球制造业的中心之一。

  印度已经具备用信息产业改造传统产业的可能性,已经储备了大量信息技术人才和发展高新技术的条件,再加上信息产业和金融等现代服务业与国际接轨的程度较高,吸引国际资本的能力较强,因而有可能走一条逆向发展的工业化道路,即从一个更高的层次回过来提升第二产业和制造业发展的水平,走一条非传统工业化的道路。

  印度改革带来的经济持续和良性发展的成就令世人瞩目,其采取不同于中国的“世界工厂”而走“世界办公室”之路,突破了长期低速的增长率,拉动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应向印度学习,加速发展服务业,调整服务业的结构,使传统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尤其要重视信息技术、金融保险、中介及商务、物流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要从人才培养、资金支持、税收优惠、制度建设等方面体现出政策的倾斜。

  由于各国的国情不同,经济发展模式可以是多样化的,一个国家不管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模式,重要的是推进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