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阿娇刘彻:开放式作文教学浅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4 03:27:48
开放式作文教学浅谈杨丽霞

【专题名称】中学语文教与学
【专 题 号】G31
【复印期号】2004年02期
【作者简介】杨丽霞 新疆大学附属中学


    记叙文写作,是学生接触最早的写作训练,从小学四年级就已经开始,但初二的学生仍然对写记叙文有畏难情绪。当我问学生对写作训练有何感想时,他们说:“作文,作文,听到就头痛。作文课每个星期都有,可我们的作文水平还是提高不了。”这是值得我们反思的:记叙文写作教学究竟应该怎样组织?
    写作的确是一件很难的事。连即兴写出《滕王阁序》的才子王勃也曾感叹说:“夫文章之道,自古称难。”所以我们的学生对作文望而生畏,是不足为怪的。
    总结一下我们的写作教学,也许能找到一些原因。记叙文的写作,从小学开始就训练学生观察的全面性、思维的完整性,强调时间、地点、人物的按部就班,缺一不可。这种从条条框框出发的教学方法,势必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扼杀他们的创造力。本文试就记叙文写作教学,谈—些粗浅看法。
      一、记叙文写作教学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1.少些教导,多些启发
    教师往往偏重于写作方法的讲解,习惯对学生说“作文是一种综合能力,是不容易写好的,只有多读多练”。这无疑增加了学生的畏难情绪,让他们找不到出路,看不到成功的希望。
    笔者曾作过一次调查,问学生是否喜欢作文,多数学生说不喜欢,其中一位女生说出了心里话:“我不喜欢,是因为每当老师布置写作文时,我就觉得不知写什么好,不知怎么开头,也不知怎样才能写好。”我当即鼓励她说:“你说得太好了。你谈到了有关作文的选材、破题以及写作手法的问题,更难能可贵的是你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其实你这番话记录下来就是一篇好作文啊。为什么那么缺乏自信呢?”同时,我也感到,要想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就要鼓励他们忘记头脑中的条条框框,说自己的真心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所以,写作教学的第一步,是要解决创作源泉问题。学生不明白写作是怎么回事,没有敞开心灵通向外界的窗口,那么,对他们来说,写作就是“无事生非”的自扰。要启发学生感受自然,品味社会人生,适当讲些大道理,比讲细琐的方法,更能触动他们的心扉。对写作来说,学生“有所感”“有所思”,就是成功的一半了。“感”从哪里来?主要是自己的生活,其次是读书或借助大众传媒获得的见闻;“思”如何形成?这取决于知识的积累和思维的质量。观察、读书、思考,三者密不可分,合成了写作的动力。观察是直接的感受,读书是间接的感受,思考是对二者的综合加工。
    过去,我们的写作教学过多地强调“观察”这一环节,对“感悟”重视不够。实际上,单纯的观察是没有多大意义的。每个人都平等地拥有一份生活,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当作家。从某种程度上说,你看到了什么,取决于你想到了什么,取决于你有什么样的思维品质。一张X光照片,只有医生才能看出哪里是正常组织,哪里发生了病变;一张电子的“云室照片”,也只有物理学家才能分清电子轨道的分布情况。作文教学也要强调带着思考去观察。要教会学生观察生活,品味生活;给学生订阅杂志,推荐书籍;为学生朗读精品,展示习作。渐渐地积累多了,情感浓了,感悟也就深了。
    2.不拘形式,重视内容
    文贵有体,体有格式。格式和内容哪个更重要?过去的语文教学,无论是读还是写,都过多地强调文体特点。文体是一种客观存在,也是一种主观分类。它同任何分类一样,只是为了研究的方便。早在三国时代,曹丕在《典论·论文》中就说:“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但死守文体形式上的特点,让学生做文体和格式的奴隶,就会把他们在作文中表现出的真情实感削刮殆尽,挫伤他们的写作热情,也就忘记了在体式之外文章“大同”的特点。
    只有把内容突出出来,才能解决写作文“从无到有”的问题。事实上,同一内容,用什么文体都可能写出好文章来;一篇好的文章,往往会让人忘记它的文体的存在,就像我们欣赏一尊好的大理石雕像,要克服质料的“形式因”,忘记它是用什么雕成的,才说明这雕像是成功的艺术品。
    我要求学生:只要用心观察,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争取出新。一位学生在交给我的周记本上有这么一句话:“也许这不叫周记,但这是我在这一周里的心得体会,我想这一定要比记叙一周要闻更重要”。我觉得这位学生没有理解我的“想怎么写就怎么写”的要求——被约束惯了,同时对自己的写作缺乏信心。
    “什么叫周记?只要你用心体验,用情感悟,并用智慧有机地表现出来,那就叫周记。”这是我下的批语。
    在另一位同学的周记后我也批道:“文章洒脱自然,用语颇具特色,写作时不必顾及是否妥当,只管写来即可,因为智慧的火花往往稍纵即逝。”
    我曾讲过这样一个笑话来启发学生:有一个长胡子的老汉在向人们展示他的美髯时,一个孩子问道:“老爷爷,您晚上睡觉时胡子放在哪儿呢?是被子里面还是被子外面?”这位美髯公从来没想过这个问题,不知如何回答是好。当晚就寝,也想不起过去是怎么放的。于是乎一会儿置于被外,一会儿置于被里,觉得怎么放都不对劲,结果一夜未眠,后来只好剪掉了胡子。就作文来说,只要有内容,“言之有物”,以什么形式表现,怎样措辞,那是其次的事,不能因为形式上的不完美而弃掉内容。
    3.力戒求全,重在鼓励
    在布置作文时,有的教师对学生的要求“无微不至”,从文章标题到段落划分,从逻辑顺序到篇章结构,从错别字到标点符号,面面俱到,这无疑打击了学生的自信心。学生的作文,毕竟是初习写作的尝试,不可能尽善尽美。其实,这些技术性问题,可以留待“后期制作”(修改作文)中解决。
    写作是需要灵感的,灵感具有发散性、闪现性的特点,如果不及时捕捉,就会稍纵即逝。巴尔扎克在他的小说《贝姨》中曾经说:“灵感,是天才的女神。她并不步履蹒跚地走过,而是在空中像乌鸦那么警觉地飞过,她没有什么飘带给诗人抓握,她的头发是一团烈火,她溜得快,像那些白里带红的鹤,叫猎人见了也无可奈何。”学生写作文,在动笔之初,一旦顾虑太多,创作激情就会下降,结果是思路枯竭、文笔阻滞,让灵感都溜走了。所以我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写作文不一定要先有一个题目,要先找灵感,从自己体会最深的人或事入手,把自己身边最生动有趣的事抓住,把自己的感受写出来。这样,学生轻装上阵,每篇作文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发现这些闪光点,及时鼓励和赞许,学生就会信心百倍,写出更多的佳作来。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中谈到,“一篇之朴,以养一句之灵;一句之灵,能回一篇之朴”。我们不能期望学生的作文字字珠玑,句句金玉,只要有“一句之灵”,也是应该称赏的。
    作文教学的奥秘是无穷无尽的,需要理论上的探索,更需要艰苦的实践。即使写出《文心雕龙》这样皇皇巨著的刘勰也曾慨叹道:“纷哉万象,劳矣千想”“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但教师的职责就是要在纷繁的“万象”中,百思千想,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之路,做学生的“知音”。古希腊神话中说,塞浦路斯国王皮格马利翁爱上了自己雕刻的女人,最终感动了天神,让他如愿以偿。教师就应该像皮格马利翁一样,给学生以更多的希望,让厌倦作文的学生恢复写作的生机和活力,让记叙文写作的百花园绚丽缤纷。
      二、教师在作文批改中要重视的几个问题
    1.选材切忌千篇一律
    许多学生写作文,不注意挖掘自己的生活和总结自己的感受,习惯走别人的老套路。一写妈妈,就是在狂风骤雪之夜,妈妈背着病重的“我”去医院看病,还忘不了让医生说一句“再晚来半个小时就没救了”;一写老师,就是在下雨天,老师把伞给“我”用,自己淋着雨还说“没事”;一写好人好事,就是有过街的老人需要搀扶。
    清人李渔说“面异斯为人,心异斯为文”。我们的社会是日新月异的,我们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即使写同类事物,也会因视角的不同而各有侧重,各有所得。用一个模式去框定生活的图景,所表现的只能是空泛的教条,缺乏生动性和真实感。
    教师一定要诱导、启发、激发学生去见人所未见,感人所未感,写人所未写,并进一步努力争取做到“一叶含春秋,一石见风情,一念有冷暖”。
    2.开头切忌平平淡淡
    我们常看到这样的记叙文开头:“每个人都有家”“每个人都有朋友”“每个人都上过学”……可谓千人一面,万口同声。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出新、出奇、出险,不求写出自己的水平,首先要写出自己的风格。正如清人李渔所言:“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
    从信息论的角度说,人云亦云没有传达出新的信息,是属于“冗余”信息,只能增加信息中的“熵”,只会造成信息的“污染”。如同英语以q打头的单词,后边都跟着字母u,这个u就传达不出任何有用的信息,可以忽略。法国博物学家、作家布封在《论风格》的讲演中,提出了“风格即人”的著名论断。他说:“风格只是人们思想中的顺序与活动”“风格既不能被消除,不能被窃取,又不能被改变。”写作,就是要打造出自己的风格,要有自己的“顺序与活动”,这也是“名牌产品”的商标。
    3.行文切忌四平八稳
    古人早就认识到:“文章要有曲折,不可作直头布袋。”
    四平八稳的作文常见的面孔都是“记得从前某地某人某事怎么样,结果如何”,把记叙文的六要素交代得清清楚楚,但就是主旨不鲜明,形象不生动,特点不突出;整篇平铺直叙,如流水账,毫无情趣理趣可言。这其中的根本原因,一是没有真正发动起自己的创作热情,没有挖掘出自己对生活的真实感受,心不在焉,言不由衷,编造故事应付了事。二是受条条框框束缚太死,念念不忘那几个要素,仿佛一个没有涉及就是“失职”。岂不知,这样填空式的写作遏制了学生的性灵,阻止了创新能力的发挥,使作文成了游离于心灵之外的一种“体力劳动”。所以,教师指导学生写作,要注意唤醒他们的创作意识,让学生时刻意识到“言为心声”,正如王充在《论衡》中所说:“文由胸中而出,心以文为表。”这样,就会根据内容的需要来闪现“要素”,而不根据“要素”的需要来组织内容。
    4.成文切忌漫无边际
    这类作文似乎与前一种情况相反,突出地表现为目的性的丧失。或东拉西扯,半天转不出正题来;或东拼西凑,绕来绕去也看不出主旨之所在。这种“天马行空”式的写作,大都缺乏成熟的构思和明确的立意,看起来无拘无束,实际上是“积薪而录”——以为只要堆够字数就算大功告成。
    克服“漫无边际”的最好办法就是作一些“专一”的训练。可以借鉴戏剧学院排演小品的方式,即先不考虑“大而全”,而是先求“短而精”。比如给学生提供一段具体的材料,请学生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抓住主要内容,写出精彩的“片段”。然后再作修改,使思想深化,使感情升华,使文字闪光,有一点“精品”的意识。这样经过多次训练,学生自然就会养成以小见大、以主带次的良好习惯。
    写作,既要“胸有成竹”“心懔懔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陆机《文赋》),又要“胸无成竹”,罢去绳墨,“矢口而成言,肆笔而成书”(杨雄《法言》)。当然收放之际,确实不易把控,只有在反复磨炼中去体悟。总之,开放式的自由写作,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最佳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