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走廊2 电影:对当前中国经济形势的几点评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5 07:45:37

   爱与分享

    1.中国经济呈现巨大泡沫的一个最明显标志,就是失业率的高企。 
    世界全部经济史表明:绝对不可能存在一个高失业的经济体,而经济却正在高速腾飞。著名的凯恩斯定理:繁荣必然意味着高就业率。高失业率,则标志着经济萧条。  
    2.目前房价及股指呈现虚幻泡泡沫,是被金融炒家“炒”起来的。虚拟经济指数的高涨,绝对不是经济繁荣的标志,恰恰是由于实体经济——产业经济的不景气所造成。高房价以及股市高指数背后其实都映现着金融炒作: 
    (1)目前新建房空置率极高,有数字据说高达一半以上。 
    (其实,所谓亿万“地王”的出现正是经济泡沫化的表征之一。因为某些上市企业从股市圈到的巨额资金,除了炒地皮和囤积土地保值升值以外,已找不到更好的投资盈利项目。) 
    (2)当今中国股市纯粹是国内外大庄家的提款机。股指高昂背后反映现实体经济、产业经济的高度不景气,银行及企业均有大量闲置资金通过庄家进入股市圈钱博弈。 
    中国股市没有退市机制,再烂而不盈利的产业和股票,只要有大户坐庄,照样可以圈到钱。 
    (3)比利时经济学家庞巴维克曾提出一个着名的利率定理:利率是繁荣与萧条的标志——经济繁荣市场自然利率则趋于下降,经济萧条市场自然利率则趋于升高。 
    目前中国国内非银行民间贷款利率不断高企。当铺及高利贷经济异常繁荣。东部及南部地区民间拆借利率,据说甚至年息指数高达200%百以上。 
    3.基本生产资料要素以及消费物价,近年以来节节攀高,导致物价连年发生结构性上涨。 
    4.准备赌人民币升值的境外热钱,不仅在境外套囤人民币(境外流出人民币数字国外有文章估计可能高达数万亿),进入境内的假投资、假贸易的套利美元数量,在中国全部外汇储备中据说可能竟然高达40%以上。 
    实际上,中国的巨大外汇储备和入超并非完全来自外贸,对于这些套取汇率差价的热钱,即按目前人民币每季度平均攀升1%—2%的升值率(据说未来可能高达4%—6%),也已经可获得极为可观的套汇利润。
然而,尽管国内物价不断高企,美国方面却在高呼中国物价和币值被低估。 
    5. 一些中国经济学人也跟着美国人大谈特谈人民币币值低估的问题。殊不知,洋鬼子所谓人民币币值被低估这种说法的实质是:以外币为单位以及国外物价为参照下,中国的货币单位(所谓购买力平价)以及物价普遍被低估了。 
    换句话说,从外国人眼中看,中国现在不仅币值太低,而且是物价太低了,二者应当同步高涨上去(实际二者也具有必然的联动关系)。这些盲目跟着洋人喊的国内经济学人,一面在高叫国内发生“通货膨胀”,一面又在鼓吹人民币应尽快升值,也就是说让被人民币估值的全部中国物价对国外货币同步高幅度升值——这些天真的中国经济学人难道真的懂得自己究竟在说什么吗? 
    6.中国经济泡沫迄今仍维持不破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中国经济体系仍呈半封闭态,人民币尚不能完全被自由兑换,物价与国际尚不完全接轨,多种经济要素尚不能自由流动。否则,金融风暴随时可在一瞬间,由于国际金融动荡而突发。 
    7.但是,正是在这种半封闭的经济状态下,所有的内涵经济风险都将通过银行不良贷款(呆账坏账)以及物价之不断高攀,企业之大量破产,失业之日益严重,而最终转嫁到社会下层的百姓身上。 
    8.因此,近年来围绕种种与经济问题相关联的社会不公正问题所引发的恶性突发事件频繁发作——表明严重的经济危机有可能转化为严重的社会危机。

[附录]

 

关于“热钱”——国际资本的短期流动

    国际资本流动一般分为短期资本流动和长期资本流动,后者又分为间接投资和直接投资。 
    短期资本流动: 
    按一般分类,资本流动所使用的信用手段最初的期限在一年以下者为“短期”,超过一年以上者(以及股票、实物资产等没有期限者)为“长期”。 
    影响短期资本流动的,一个是利息率差额,另一个是汇率的变动。 
    国内外的利息差额和汇率的变动,会引起短期资本的国际流动,而判断让资本怎样流动才能赚钱的方法,叫作利息套汇(Interest Arbitrage)。 
    外国的利率提高后,为了赚钱,将有很多人向外国进行短期投资。这也就是在当前的外汇市场上出售日元、购买美元。但是三个月后为了收回本利,就要出售美元买回日元了。为要确保三个月后能收回本利,一般都要在当前就做外汇交易的预约,这叫做远期外汇(Forward Exchange)。如上所述,因为对远期外汇的供求是出售日元、购买美元,所以象当前的现期汇率为1美元=200日元与当前的远期汇率为1美元=197.09日元相比那样,日元汇率是趋于上涨的。两者的差额称为现期远期汇率差额。一般地说,在外国利率高,短期对外投资旺盛的时候,从远期汇率说,日元汇率是趋于上涨的。反之则相反。 
    用字母表示:现期汇率(按日元计算)为R,t时间后的远期汇率R',t个月满期的本国债券t个月的利息率为i,t个月满期的外国债券t个月的利息率为i,资金量假设为A日元。 
    对本国债券投资t个月后的本利合计为(1)A(1+i)日元;另一方面,在对外国债券投资的时候,虽然首先是对A/R美元进行投资,t个月后的本利合计为A(1+i*)/R美元,但是要把它按R'远期汇率换算成日元。结果t个月后的本利合计为(2)A(1+i*)R′/R日元。把(1)与(2)加以比较,只要是:

       (1)
就一定是对外国投资更为有利(反之则反是)。(1)式的条件一般表示如下式:

        (2) 
    因为这样一来,右边是利息差,本来就是百分数;左边是现期汇率与远期汇率差额,同样也可用百分数表示。 
    结果,在上式[准确地说是(1)式,实际上是(2)式]两边之值相等之前,即内外利率相等之前会发生现期、远期汇率的差额,因而具有进行短期资本流动的倾向。这种观点称为利息平价说(Interest Parity Theory)。 
    以上是短期资本流动的一个例子,汇率和利息率的套汇会使短期资本在国际市场之间敏捷地流动。
[摘录日本学者小岛清著《对外贸易论》1988年版]

 

关于美日“广场协议”

 (Plaza Accord) 
    上世纪80年代初期,美国财政赤字剧增,对外贸易逆差大幅增长。美国希望通过美元贬值来改善美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状况。  
    1985年9月22日,美国、日本、联邦德国、法国以及英国的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在纽约广场饭店举行会议,达成五国政府联合干预外汇市场的协议。五国政府同意,让美元对主要货币的汇率有秩序地贬值,以解决美国巨额贸易赤字问题。因协议在广场饭店签署,故该协议又被称为“广场协议”。 
     “广场协议”签订后,上述五国开始联合干预外汇市场,在国际外汇市场大量抛售美元,继而形成市场投资者的抛售狂潮,导致美元持续大幅度贬值。1985年9月,美元兑日元在1美元兑250日元上下波动。协议签订后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美元迅速下跌到1美元兑200日元左右,跌幅20%。  
    在这之后,以美国财政部长贝克为代表的美国当局以及以弗日德.伯格斯藤(当时的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为代表的金融专家们不断地对美元进行口头干预,表示当时的美元汇率水平仍然偏高,还有下跌空间。在美国政府强硬态度的暗示下,美元对日元继续大幅度下跌,最低曾跌到1美元兑120日元。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美元对日元贬值了50%,也就是说,日元对美元升值了一倍。  
    自此之后,日本经济陷入十多年低迷衰退。究其原,罪魁祸首就是“广场协议”。

 

汇率升值赚大钱:

 
    一条人民币汇率假消息让全球货币炒家大混乱 
    对于中国新闻社(China News Service,简称:中新社)驻香港记者关向东而言,作旅游报导或许比作财经报导要得心应手得多。可上周六偏偏是她值班,而精于财经报导的同事却在休假,而那一天她偏偏就用从香港当地报刊的新闻报导和分析文章中东摘一点西摘一点凑成了一篇关于人民币升值可能造成的影响的文章。 
    四天后,她的这篇文章在日交易额上万亿美元的全球外汇市场引起了轩然大波。随着美元汇率的大幅下挫,从新加坡到斯德哥尔摩,一时间世界各地外汇交易员和基金经理们恐慌的电话声响成一片,成堆的电子邮件几乎要挤爆他们的邮箱。不过,随着那篇因为蹩脚的翻译而产生误导的文字很快从互联网上消失,这场风暴也很快平息了下来,然而风暴虽平,它造成的损失却已无法弥补。 
    一家名望并不显赫的半官方新闻社的一名普通记者的一篇文章竟能引发如此大的市场风暴,同时也让措手不及的交易员蒙受了巨大损失。 
    关向东从中新社在香港的编辑部发出的是一篇中文报导,但是到昨天下午,这篇报导被翻译成文理不通的蹩脚英文登上了一向有中国共产党喉舌之称的《人民日报》的网站上。翻译的英文报导中赫然宣称中国将在下周中美经济官员会晤后宣布人民币升值。 
    接着,当互联网搜索引擎搜索出的这篇英文报导出现在彭博资讯(Bloomberg)伦敦办公室的电脑屏幕上时,这条消息迅速以标题新闻的形式传向了全球各地。 
    “这着实让市场大吃一惊,”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 & Co.)的亚洲货币策略师克劳迪奥?派伦(Claudio Piron)如是说。消息传出时他正在新加坡。他说当时交易员们即刻开始抛售美元,同时买进一切可以染指的亚洲货币,主要是日圆、新加坡元和印度卢比。之后,当彭博及竞争对手路透(Reuters)开始对消息可信度表示怀疑时,交易员们又马上开始买回美元。派伦说,有些交易员因反应不及而就此被套,很多人为此而懊恼不已。 
    关向东说她对这一切也是异常惊讶。“我想不出怎么会产生这么大的轰动,”她说。她坚持认为她所做的就是从香港当地的报纸上搜罗关于人民币升值可能对香港产生的影响的观点──她在文章中引述观点时没有注明来自哪家报纸,而多将这些观点含糊地归于“观察人士”。从实际情况看,她所引述的观点的主要来源是左翼报纸《大公报》的一篇社论。 
    但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就很难再说是关向东的错了。《人民日报》网络版拿到她的这篇报导后便派给了一位兼职翻译,而这位翻译交出的译稿中说,中国已决定在一个月内和一年后分别让人民币升值1.26%和6.03%。实际上关向东文章中引述自当日香港报纸的这两个数字所表示的只是不可交割人民币远期市场交易报价所反映出的市场对人民币升值幅度的预期。另外,《人民日报》网站上登出的这篇从中文翻译过来的英文报导既未标明记者姓名,也未注明消息来自中新社。 
    彭博的标题新闻出现在交易终端屏幕上时正值亚洲交易时段即将结束、欧洲交易时段即将开始之际。
在斯德哥尔摩,为瑞典经纪公司Hagstromer & Qviberg管理中国证券交易的赵炳浩(Frederic Cho)先是用公司内部扬声器系统向目瞪口呆的公司同仁报告了这条消息,随后便开始在互联网上搜索这篇报导,疯狂地给在亚洲的记者和金融界熟人打电话。“在我看来这没道理,”他说。哪国的中央银行会提前一周宣布对本币进行价值重估,而且还有确切的数字? 
    在上海,渣打银行(Standard Chartered Bank)首席中国经济学家王志浩(Stephen Green)也同样感到困惑。“我的第一感觉就是这太奇怪了,”他说。他拿起电话开始联络中国的相关监管机构。最终,他的研究小组从互联网上挖出了这条翻译出来的英文消息以及原始的中文报导,并推断出了事情的原委。他立即给渣打所有人员发了一条电子短信,解释说问题在于翻译错误。 
    曾几何时,一篇文章或报导要想登在《人民日报》上须先得到政府部门的首肯。外国记者往往会在字里行间仔细推敲来搜寻可能暗示政策变化的蛛丝马迹。如今这已成为历史。处于激烈商业竞争压力下的中国官方媒体现在往往也需要抢新闻,新闻的基本准则──准确性──也不免因此受到影响。外部世界显然还没有跟上这种形势变化。 
    可毕竟“《人民日报》是中国政府的喉舌呀。”摩根大通的派伦说。 
    或许正是因此,全球外汇市场才会在彭博新闻见诸交易终端后几分钟内出现大约20亿美元左右(据派伦估计)的交易额。市场普遍相信,一旦人民币升值将会引发亚洲地区更大范围内的货币价值重估大潮。目前亚洲各国和地区的中央银行一直都在大规模干预市场以便压低本币汇率从而使自己在出口上享受竞争优势。 
    彭博认为自己在这条新闻的处理上没有错。其长驻纽约的发言人朱迪斯?泽鲁斯尼亚克(Judith Czelusniak)说,如果中国政府的报纸刊登消息说中国将放松汇率控制的话,那是大新闻,彭博自然应予报导,不报才是失职。她说,在《人民日报》宣布这条消息翻译有误后,“我们也立即作了相应的报导。” 
    路透更是乱上添乱,发布消息说,彭博援引《人民日报》消息报导称,人民币将升值。该社地区主管编辑亚当?考克斯(Adam Cox)说:“市场开始出现波动时,我们便进行了追踪报导。”他说他的团队在搜寻市场波动的根源时从外汇市场交易员处听说那是彭博一篇关于人民币的报导引起的。而当他的手下最终找到这篇报导时,他说发一篇援引彭博报导的路透报导便成了很自然的事情。“这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延误,”他说。 
    《人民日报》网络版的编辑把那篇英文报导从网上撤下来之后公开就此表示了歉意,尽管其中多少带有点为自己辩白的意思。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编辑说:“我们很遗憾(这篇文章的)翻译不够准确,这是我们的错。”但这位编辑同时也使劲指责中新社,说中新社记者的文章中“含糊其词的地方太多,所以才导致误译。”
中国前一次于1994年调整汇率体制的时候,官方新闻机构新华社(Xinhua News Agency)就此发布了一篇2,500字的报导,不辞辛劳地就调整细节作出了详尽的解释。消息是于元旦正式宣布的。顺便说一句,那一天恰好也是星期六。 
    高盛(Goldman Sachs)昨日晚间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题为《在译文中迷失》,对昨日外汇市场发生的一切进行了分析,反映出了亚洲地区的投资银行业当前的无奈。 
    摩根大通的派伦说昨天在办公室真是“忙疯了”,现在就要收工去好好喝一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