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白唯美风景图片:★第二节 两汉的兴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0:24:35
  ★第二节 两汉的兴衰.h1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22pt; MARGIN: 17pt 0cm 16.5pt; LINE-HEIGHT: 240%; TEXT-ALIGN: justify}.h2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h3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DIV.union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18px}DIV.union TD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18px}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楚汉之争,刘邦建西汉,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汉武帝实现大一统的政治、军事、经济、思想措施;西汉灭亡;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外戚宦官专权与党锢之祸;黄巾起义与军阀割据混战。

  二、能力培养目标

  1.结合文中所给史料,培养学生从历史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提炼观点的能力。

  2.通过对文景之治的评价,使学生理解封建社会“治世”“盛世”的概念,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3.汉武帝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通过具体史实的讲述,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4.通过指导学生分析“光武中兴”与西汉初年统治者“休养生息”政策的关系,培养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的能力。

  5.通过分析豪强地主对东汉政治、经济所起的作用,培养学生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1.西汉初年,统治者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经过人民辛勤劳动,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使学生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汉武帝采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为西汉中央集权的巩固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武器。这集中体现了辩证法思想中社会存在与意识关系的原理。“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3.光武帝调整统治政策,巩固东汉统治,恢复和发展了社会经济,促成“光武中兴”的出现。

  4.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和外戚宦官专权的黑暗政治,是东汉后期阶级矛盾尖锐和社会政局混乱的根源。

  教学要点

  一、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

  1.楚汉之争  2.刘邦建汉

  二、汉初休养生息

  1.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  2.主要内容和作用

  三、文景之治

  1.休养生息  2.文景之治

  四、汉武帝的大一统——中央集权空前加强

  1.大一统的背景  2.大一统的措施

  五、西汉灭亡

  六、东汉的建立与光武中兴

  1.东汉的建立  2.光武中兴

  七.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

  八、外戚宦官专权与党锢之祸

  1.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2.党锢之祸

  九、东汉的名存实亡

  1.东汉后期统治的腐朽
  2.黄巾起义
  3.割据势力的形成
  4.军阀混战和曹操为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教学要求和建议

  一、本节两课时,为带星号的非考试内容,教师可视具体情况决定教学重点,解决教学难点。

  西汉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初步发展时期。汉承秦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西汉时期得到巩固。与初中教材相比,高中教材更为全面地介绍了西汉兴衰史的发展过程。在掌握史实的基础上,教学中应主要抓住教材有关基本理论的阐释和对史料的分析,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一目,可分为两步进行教学。

  1.关于楚汉战争,应注意讲清以下问题:(1)楚汉之争的背景及概念。公元前206年,刘邦攻占咸阳,秦灭亡。秦亡之后,形势发生急剧变化。谁来执掌国家政权,成为亡秦主力项羽和刘邦两个集团的主要矛盾。根据楚怀王“与诸将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的约定,刘邦自然要求践约称王。项羽虽不是先入关者,但是在歼灭秦军主力、推翻秦朝统治的战争中,实际上发挥着主要作用。他以“定天下者”自居,认为楚怀王是项梁所立,没有战功,无权主约。不久,刘邦和项羽,为了争做皇帝,进行了长达四年的战争,史称“楚汉之争”。(2)楚汉之争的性质。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楚汉之争与秦末农民战争性质是否相同?然后指出:二者性质不同。楚汉之争是由秦末农民战争直接演变而来,农民战争推翻了旧的封建王朝,但曾为农民战争领袖的刘邦和项羽,逐渐转变为封建统治权的角逐者,楚汉之争不再具有农民起义的性质。(3)刘邦取胜的原因和楚汉之争的影响。教材中小字部分由学生阅读,通过对刘邦和项羽的比较,由学生概括得出刘邦取胜的三点原因:①收揽民心;②善于用人,得到萧何、张良、韩信等人辅佐;③有富饶的关中作根据地。影响:①消极方面,给人民和社会生活带来巨大灾难;②积极方面,打败以项羽为首的六国旧贵族势力,消灭了封建割据因素,为汉初的社会稳定和经济恢复创造了条件。

  2.关于西汉建立,首先应明确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建汉,史称西汉;强调都城定在长安,长安为六大古都之一。《西汉疆域》图应指导学生识读。

  三、“汉初休养生息”一目,其原因和作用为本节重点之一。

  1.关于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应引导学生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去分析,然后得出结论:(1)客观原因。长期战争导致经济凋敝;(2)主观原因。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欲图长治久安。不论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都要求恢复社会经济,休养生息政策因而得以出台并顺利实施。最后教师应指出,推行休养生息政策,最根本的目的还是巩固封建统治。

  2.主要内容:教材指出,汉高祖在铲除异姓王,稳定边疆的同时,采取了宽舒的统治政策。重点提出重农抑商的五条措施,即休养生息政策的主要内容。(1)罢兵归农,扩大了汉王朝的统治基础。士卒转向从事农业生产,有利于恢复被破坏的社会经济。(2)复故爵田,既扶植和保护了一批地主经济,又有利于封建社会秩序的稳定。(3)释免奴婢,是增加农业劳动力人口,解决国家财政困难的途径之一。(4)抑商政策,目的是防止农业劳动力流散,保护小农经济,用来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5)减轻田租,刺激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但只是减轻“田租”,而未涉及其他。与秦相比,汉朝农民赋役负担相对减轻。

  3.休养生息的作用,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1)有利于建立新的统治秩序;(2)使农民得到一些土地和劳动时间,有利于社会经济恢复;(3)增强了封建国家的经济实力。

  四、“文景之治”一目,教师应讲清以下内容:

  1.文帝、景帝在位期间,继续推行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

  2.汉文帝在位时期,是西汉历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此时,汉代所存在的社会问题,依然十分复杂。社会经济经过二十多年的休养生息,虽有所好转,但尚未从根本上好转;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汉初曾一度缓和,此时又趋于表面化;而且汉统治集团内部矛盾也日益加剧。旧问题未解决,新矛盾又出现;文帝的谋臣贾谊作《过秦论》,提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主张以安民为立国之本,被文帝采纳;因此,许多安定社会的措施得以出台,包括:(1)重视农业,多次减免田租;(2)鼓励生产;(3)改革法律;(4)提倡节俭。

  3.文景之治。文景时期,我国出现封建社会第一个“治世”,即“文景之治”,为西汉鼎盛局面的到来,奠定了物质基础。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重点指出是人民群众辛勤劳动的结果,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同时,教师也要分析其负面影响:减免田租,地主获利最大;活跃市场,工商地主地位提高。归根结底,获利最多的是地主和商人,助长了兼并势力的扩展,为西汉中期带来新的社会问题。

  讲授本目内容时,应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封建社会“治世”“盛世”的概念。许多学生对于“治世”“盛世”的概念是: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百姓丰衣足食。实际上,在封建社会的“盛世”,朝廷的作用只是限制统治阶级不要剥削过重,使多数自耕农能维持基本生活和再生产。

  五、关于“汉武帝的大一统”,教师应视作本节重点进行教学。主要讲清下列内容:第一,何为“大一统”。汉武帝实行大一统措施的背景。(1)经济方面:教师可指导学生阅读武帝初年社会状况的史料,回忆汉初“自天子不能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的残破景象,形成前后鲜明对比。说明武帝即位时,汉王朝积累了大量的财富,为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实现大一统奠定了物质基础。(2)政治方面:让学生认识汉初所奉行的政策,虽然在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方面起过积极作用,但也为诸侯王势力和地方豪强势力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因此,汉朝的社会矛盾再次加剧。加强集权,成为客观现实的要求。

  第二,汉武帝为实现封建大一统采取的措施。教材从政治、军事、经济、思想四个方面进行了简明扼要的介绍,教师在教学中可适当补充资料,给予说明,但不可过多。(1)政治:①改革官制。主要措施为削弱相权,加强皇权;②大量选拔人才,广泛吸收社会各阶层的有用之才,扩大封建政权的社会基础,巩固专制统治;③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④抑制豪强地主。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造成土地兼并日趋严重,大批农民因此破产。汉武帝此举有利于维护小农的经济地位,稳定劳动力的数量。既可保证封建国家财政收入,又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2)军事:汉武帝的军事改革,使皇权与军权合一,皇帝成为各军队最高也是唯一的统帅。出兵匈奴,进兵南越。(3)经济:统一货币为“五铢钱”,有利于经济发展(看教材插图,让学生回忆秦始皇时的统一货币为圆形方孔钱)。盐铁官营、征收工商业者税收,增加了汉政府的财政收入。(4)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随着西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一种为巩固君主专制的思想理论由此出现。董仲舒创立的新儒学,在武帝时期代替黄老之术,成为统治思想。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中的“大一统”思想,为中央集权的巩固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武器。此外,武帝还尚法,尊儒尚法是汉武帝实行统治的根本思想。在教育上,创建太学和郡国学,确立封建官学制度。

  最后归纳出中央集权至此空前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以巩固。

  六、西汉灭亡

  关于西汉衰亡,应讲明原因及标志,并顺带简略介绍王莽改制的情况。

  七、“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一目,可分两部分讲授:

  1.东汉建立:教师通过提问西汉死亡的原因,说明西汉末年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东汉政权就是建立在社会生产严重破坏,阶级矛盾尖锐激烈的背景下。

  2.光武中兴:这是本课的重要内容之一,要讲清两个问题:一是光武帝采取安抚政策,以“柔道”治天下的原因和具体措施。二是“中兴”局面的出现。

  教师可将光武帝以“柔道”治天下与西汉统治者的“休养生息”政策作一对比,说明这是统治者吸取了前朝灭亡的教训,为缓和阶级矛盾,维持统治,也是为扭转经济凋敝、社会动荡的局面而采取的对策。从措施上看,两者存在相同点:主要都是通过解决劳动力问题,并减轻农民负担,来恢复、发展生产。不同点是:光武帝的措施中增加了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内容,避免西汉初年中央集权相对较弱的弊端,从而保证封建统治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在经济上,光武帝着重解决奴婢问题,在解决劳动力的同时部分抑制了豪强地主强迫贫民为奴的问题。奴婢问题是导致西汉末年阶级矛盾尖锐的根源之一,王莽试图解决而未果。光武帝基本解决了这个问题,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

  光武帝的这些措施总体上有利于社会进步,有利于经济恢复发展,因而出现了“光武中兴”的局面。

  这种情况和西汉前期从高祖到“文景之治”一样,形成封建社会前期的盛世。

  八、“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一目是本节的难点。需要首先分析豪强地主的政治、经济地位,进而说明其对东汉统治的影响。

  豪强地主在战国时期已经出现,到西汉后期有了较大发展,东汉时期势力迅速膨胀。东汉政权的基础就是豪强地主势力。刘秀本身是南阳大地主,其母舅樊宏在南阳广占田庄,绿林、赤眉起义时“与宗家亲属作营堑自守”。刘秀的功臣大将多为豪强地主,帮助刘秀夺取了政权。以后,“累世公卿”集团形成,从中央到地方就构成了豪强地主政治上把持大权的特点。东汉初光武帝加强皇权,对豪强地主尚有一定约束力。汉元帝后,朝廷逐渐对豪强失去控制能力。东汉后期皇权削弱,其原因就是豪强地主在政治上把持中央、地方政权的结果。经济上,豪强地主的田庄规模很大,能自给自足,且拥有大批“徒附”农民和奴婢,建立私人武装,设置坞堡壁垒,在地方形成强大势力。这是黄巾起义后出现群雄割据局面的缘由。

  因此,东汉中后期出现的主要社会现象:外戚与宦官专权,黄巾起义,军阀割据混战,其源盖出于豪强地主势力在政治上的特殊地位,讲清这一点,东汉统治的特点就迎刃而解。

  九、“外戚宦官专权”一目,包括两部分内容:

  1.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是东汉中后期政治上黑暗的突出表现。教师可结合小字内容,扼要说明其形成的客观原因,但重点应分析这种现象的实质。外戚是豪强地主的代表之一,宦官是皇帝的贴身亲信,都是统治阶级中最腐朽的黑暗势力。光武帝和明帝时,由于皇权的强大,外戚与宦官的势力还有所约束。章帝以后,这两大势力交替专权,政治愈来愈黑暗。其恶果,一是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时都疯狂掠夺财富,欺压百姓,激起了黄巾大起义;二是下层豪强地主借外戚和宦官的矛盾和斗争,发展各自的实力,形成地方割据势力,最后导致东汉末年董卓之乱和各地军阀混战局面的出现。

  2.东汉统治集团内部“鲠直派”官吏对宦官专权的强烈不满和反抗,客观上反映了人民的意愿,这种斗争具有进步性。宦官制造“党锢之祸”,对“党人”严酷镇压,这是封建统治者钳制舆论、加强专制统治的表现。

  十、“东汉的名存实亡”一目,应讲清以下内容:

  1.东汉后期统治的腐朽:在前两目分析了东汉中后期政治黑暗,豪强地主势力加强的基础上,应强调豪强地主霸占大片土地,拥有大规模田庄,造成土地高度集中,加之皇帝、权贵、宦官直接疯狂剥削压迫,搜刮无度,导致阶级矛盾尖锐,是导致黄巾起义爆发的主要原因。

  2.黄巾起义的特点:这是一次有准备、有组织的农民起义。这一特点的表现:①利用宗教形式。张角创立“太平道”,通过传教和行医进行号召,组织群众反抗。②口号鲜明。明确了斗争目标和起义时间,统一了行动计划。③组织严密。这一特点是中国农民起义史上的首创。

  3.起义的历史作用:直接打击了东汉的统治秩序,瓦解了东汉政权。

  4.黄巾起义后,各地豪强地主势力因镇压农民起义而群雄并起,中央政权名存实亡。分裂取代了统一,地方的军阀割据取代了中央集权的皇朝。

  5.在分析东汉末年分裂混战的内容时,可指出其中存在由分裂走向局部统一的趋势。曹操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经济上恢复农业生产,使其势力不断壮大。官渡之战为统一北方打下基础,这对结束群雄割据而过渡到三国鼎立起了推动作用。在结束本课时,可点拨一下统一与分裂的辩证关系,为下面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分裂与统一这一主题的展开留下伏笔。

资料和注释

  楚汉之争

  刘邦、项羽争夺统治权的战争。陈胜起义后,旧楚名将项燕之子项梁和梁侄项羽在吴(今江苏苏州),杀掉秦会稽郡守,起兵响应。原沛县亭长刘邦和一部分刑徒也袭击沛令起事。秦亡后,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又划地分封了十七个王。被项羽逼处巴蜀汉中一隅为汉王的刘邦,于汉元年(前206)八月,乘项羽出击齐地的机会,攻占关中,并继续东进,占领项羽的根据地彭城(今江苏徐州)。项羽军事上占有优势,回军大败刘邦。刘邦退守于荥阳、成皋之间,与项羽相持。后来,刘邦巩固了关中后方,又联络反对项羽的力量,在一再失败之后,逐渐转为优势。公元前203年,双方约定以鸿沟为界,东属楚,西属汉。次年,刘邦乘项羽撤兵的机会全力追击,并约韩信、彭越合围。项羽兵败垓下(在今安徽灵璧),退至乌江(在今安徽和县) 自刎。同年六月,刘邦即帝位,建立汉朝。  

  垓下之围

  楚汉战争的最后决战。公元前202年,刘邦与韩信、彭越等合兵,将项羽围困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项羽所部大约还有十万人,但已无斗志。一天晚上,项羽听到四面汉军都在高唱楚歌,大吃一惊,说:难道汉军把楚地全都占领了么?为什么有这么多楚人呢!感到大势已去。项羽借酒浇愁,面对他心爱的乌骓马和美人虞姬,情知末日来临,越发依依难舍,于是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虞美人依声和唱,婉转凄凉,项羽泪流满面,“左右皆泣,莫能仰视”。随后,项羽跨上乌骓马,乘夜突围,左右壮士跟上来的只有八百多精骑。天明时,汉军发觉,派灌婴率领五千精骑紧追。项羽渡过淮河,骑兵只剩下一百多。逃到阴陵(在今安徽定远),向一老农问路,老农骗他说:向左。结果走到一大片沼泽地,绕来绕去被汉军追上。项羽继续往前逃,至东城(在今安徽定远)时,只剩28骑随从。项羽自知无法逃脱,便将仅有的28骑分为四队,作最后拼杀,向四面突围。他率先冲向汉军,斩杀汉军将兵数十百人。最后,项羽逃至乌江(在今安徽和县东北)边,准备渡江。乌江亭长告诉他,如今只有一条船,汉军无船可渡,催他赶快上船。项羽因当年率江东八千子弟西击秦军,至今没一人生还,竟不肯渡江。他把乌骓马赏给亭长,与汉军展开肉搏战,又相继杀死多人。最后,他身负重伤,自刎而死。  

  复故宅田爵

  刘邦在汉初开国短短七年间,为稳定政权和恢复社会生产,颁布了一系列重要的政令。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在称帝当年的五月,颁布了有名的“罢兵赐复诏”,主要内容包括:全面复员军队,招抚流民,释放奴婢,扶植新的军功地主。其中,招抚流民是指令战乱期间流亡山泽没有户籍的流散人口“各归其县,复故爵田宅”,恢复过去的政治、经济待遇。  

  抑商政策

  汉初,投机商人囤积居奇,致使“物踊腾粜,米至石万钱,马一匹则百金”。面对这种情况,汉高祖推行了抑商政策。规定不许商人穿丝织衣服,携带兵器,乘车骑马,商人及其子弟不得做官,加倍征收商人的算赋,以防止商人势力对小农经济的破坏。以后,文帝、景帝时,都曾重申商人不得为吏的禁令。  

  文景之治

  西汉文帝和景帝在位共四十一年(前179—前141年),在汉初社会经济衰敝的情况下,为稳定和巩固其封建统治,继续采取“与民休息”“轻徭薄赋”政策,是西汉社会经济上升的时期,史称“文景之治”。汉文帝刘恒原为代王。代,地处北方边境,自然条件较差。他居代十七年,经受了一些磨练。即皇帝位后,重视农业生产,减轻赋税和刑罚,提倡节俭。文帝屡诫百官守令劝课农桑,并连续下诏令减轻民众负担。文帝前元元年(前179年)三月,诏令群臣对百姓鳏寡孤独穷乏之人举行赈贷,又下诏规定各地存问老年人,发给布帛酒肉之物,地方官吏应当亲自阅视或送到。文帝前元二年十一月,下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指摘施政的弊病;敕官吏务省经费以便民;减少守卫京师的士卒;减少太仆用马,用以补充邮驿的需要。正月,下诏亲耕籍田,并赦免因被论罪充当官府役作为奴者回乡务农。文帝多次下诏,提倡重视农业。十二年(前168年),下诏派遣使者到各地慰问孝悌、力田、三老等乡官和廉吏。贾谊向文帝上疏,指出天下“背本而趋末”的情况很严重,致使国家或民户的粮食积贮都少得可怜。同时社会上奢靡成风,大量浪费财富。他认为,朝廷应极其重视积贮粮食,吸引农民回到本业:“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蓄积足而人乐其所矣。”(《汉书·食货志》上)贾谊的上奏引起文帝的重视,当即在春耕时节到京城的“籍田”上举行亲耕仪式,向天下表示皇帝奖励力农。农业的发展,使粮价大大降低,史载文帝时每石“粟至十余钱”。文帝十二年,取消出入关卡用传的制度,商业也活跃起来了。文帝弛山泽之禁,促进了盐铁业的发展,对农民的副业生产也有一些好处。随着粮食的降价和商业的活跃,也出现了新的问题,即大商人势力膨胀,囤积居奇,侵蚀农民。为了提高谷价,缓和谷贱伤农的现象,文帝采纳晁错的建议,号令民户为国家输送粮食到边境,能运到六百石的赐二等爵,逐级增加,运到四千石的赐第九等爵(五大夫),运到万二千石的赐十八等爵(大庶长)。文帝十二年,宣布免去当年田租之半。十三年六月,下诏免收天下田租。共免收全国田租十二年。他在位期间,宫室苑囿,车骑服御,都无所增益。史载文帝为了节省黄金百斤而罢建露台。他说:“百金,中民十家之产。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景帝继续实行薄赋劝农的政策。前元元年(前156年)正月,下诏准许民户由耕地缺少的地方迁到耕地有余、水利条件好的地方。五月,下令民半出田租,实行三十而税一,从此成为汉朝定制,因而汉代农民的负担比前代明显减轻。七月,禁止官吏贪受财物,贱买贵卖。后元二年(前142年)四月,下诏不受郡国贡献锦绣等奢侈物品,以省徭赋,“欲天下务农桑,谷有蓄积,以备灾害”。对官吏贪污渎罪者,治其罪。后元三年正月,诏令郡国务劝农桑,多种树,禁止官吏采买黄金珠玉,否则以盗窃论罪。文景时期,在法律上也有改革。文帝废除了汉律中沿用秦律而来的收孥相坐律令,缩小了农民奴隶化的范围。此后数年中,又诏除诽谤妖言法,令列侯、吏二千石无得擅征捕,废除肉刑。景帝又减轻了笞刑,又规定被判处犯罪而不服者可以申诉核实定案,即使申诉不当也不为过失。这个时期许多官吏断狱从轻,但责大指,不求细苛,所以有“刑罚大省,至于断狱四百,有刑错之风”之说。长期减免田租徭赋,使得户口繁息迅速。西汉初年,“大侯不过万家,小者五六百户”。到了文景之世,“流民既归,户口亦息,列侯大者至三四万户,小者自倍,富厚如之”(《汉书·高惠高后孝文功臣表》序)。文景时期“与民休息”的政策促进了社会经济迅速上升。旧史描绘说:“吏安其官,民乐其业,蓄积岁增,户口增殖。”(《汉书·刑法志》)文景时期,比较妥善地处理了与周边民族的关系,对促进统一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经济的上升,起到了良好的辅助作用。

  中朝和外朝

  汉与秦一样,采取三公九卿制。丞相辅佐皇帝,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一般由列侯充任,位高权重,皇帝与丞相之间容易产生矛盾。为加强皇权,汉武帝一面打破封侯为相的惯例,起用布衣为相,完全控制丞相;一面任用较低级的官吏和侍从人员为尚书令、侍中等职,共议军国大事,形成“中朝”决策机构,其中,尚书令权力日重。以丞相为首由三公九卿组成的机构,演化为一般的执行机构,称为“外朝”。

  东汉光武帝仿效汉武帝削弱相权,进一步剥夺三公的权限,扩大尚书台的权力,最后大权总揽于皇帝。三公职位虽高,并无实权;尚书台成为决策和发号施令的中枢机关,专制皇权进一步加强。有人总结这种现象说:“虽置三公,事归公阁。”  

  汉武帝大量选拔人才

  汉武帝为大量选拔人才,改革了选官制度。汉初的官吏,一是按军功选任,如侯萧何、平阳侯曹参在高祖、惠帝时相继任相国,汾阴侯周昌、广阿侯任敖分别任赵王相、上党守。二是从郎官中选任。郎官的来源又有两个方面:二千石以上官员任职满三年,可举子弟一人到京师为郎,称“任子”;拥有资产十万钱(景帝时改为四万)而又不是商人者,也可候选为郎,称“赀选”。郎既是皇帝的侍从,又在郎署娴习典章制度,预备补授别的官职。西汉前期许多较高的官吏出于郎官。如建议景帝杀晁错的袁盎就是由兄保任为郎中,后由郎中选任为陇西都尉,迁齐相,徙吴相的;著名文学家司马相如,曾以訾为郎,侍从景帝,武帝时由郎拜为中郎将,出使西南夷。从上述两方面选官都有很大局限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军功人员愈来愈少;任郎官的范围又局限在大官子弟和富人,难于选拔到真正的人才。为适应日益加强的专制王朝的需要,汉武帝即位后,除沿用原有制度外,又建立了新的选官制度。包括:①察举。这是由下而上进行考察和推举人才为官。早在汉高祖时就曾下诏由诸侯王、郡守向相国府输送“贤士大夫”,以后汉文帝时也曾下诏“举贤良能直言极谏者”,由文帝亲自进行策问,但未成为正式制度。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即孝子、廉吏各一人,后来孝与廉合为孝廉)”(《汉书·武帝纪》)。以后郡国每年都要向上推举孝廉,察举制正式确立。汉武帝还令公卿、郡国举秀才、贤良方正、文学等,这些察举属于特科,若干年才举一次。被推举者到京师,经过考核后,任以官职。②征召。这是以皇帝的名义,选拔地方上一些有名望的人士入京任官。汉武帝即位初年曾征召了一批社会名流,如著名儒者申公、辞赋家枚乘等,以后相沿成例。与此相配合还有天下吏民可通过上书献策获取官位。③从博士弟子中选官。汉武帝在长安城外为博士弟子兴建太学。博士弟子共50名,由太常从民间18岁以上仪表品行端正的人中间选择,入学后免除本人徭役,随博士受业。还由郡县选择若干人亦入太学一起学习。学习一年期满,通过考试,成绩合格,按等第任官,不合格者退回原地。汉武帝还下令在郡国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选官制度的改革,使大官僚、大富豪子弟垄断官位的局面有所改变,普通地主子弟,甚至少数出自社会下层的人,也有做官的机会,这就扩大了西汉统治的社会基础。汉武帝通过各种途径,不拘一格地选拔了一批有才能的人。《汉书·公孙弘卜式宽传》赞总结道:“是时,汉兴六十余载,海内艾安,府库充实,而四夷未宾,制度多阙。上方欲用文武,求之如弗及,始以蒲轮迎枚生,见主父而叹息。群士慕向,异人并出。卜式拔于刍牧,弘羊擢于贾竖,卫青奋于奴仆,日出于降虏,斯亦曩时版筑饭牛之朋已。汉之得人,于兹为盛。儒雅则公孙弘、董仲舒、宽,笃行则石建、石庆,质直则汲黯、卜式,推贤则韩安国、郑当时,定令则赵禹、张汤,文章则司马迁、相如,滑稽则东方朔、枚皋,应对则严助、朱买臣,历数则唐都、洛下闳,协律则李延年,运筹则桑弘羊,奉使则张骞、苏武,将率则卫青、霍去病,受遗则霍光、金日,其余不可胜纪。是以兴造功业,制度遗文,后世莫及。”  

  汉武帝削弱王国势力

  吴楚七国之乱平后,汉景帝将王国任用官吏的权力收归朝廷,“令诸侯不得复治国,天子为置吏。改丞相曰相。省御史大夫、廷尉、少府、宗正、博士官、大夫、谒者、郎诸官。长丞皆损其员”(《汉书·百官公卿表》),汉武帝继续这一做法,又取消王国郎中令。至此,王国治权虽减少,而拥地仍广,依然成为对西汉朝廷的威胁。为了进一步削弱封国势力,主父偃向武帝建议:“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史记·平准侯主父列传》)武帝采纳他的建议,于元朔二年(前127年)行“推恩令”,下诏“诸侯王或欲推私恩分子弟邑者,令各条上,朕且临定其号名”。(《汉书·王子侯表》序)允许诸侯王推“私恩”把王国土地的一部分分给子弟为列侯,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按照汉制,侯国隶属于郡,地位与县相当。因此王国析为侯国,就是王国的缩小和朝廷直辖土地的扩大。推恩令下后,王国纷请分邑子弟,“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朝廷“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武帝以后,王国辖地不过数县,其地位相当于郡。这样,诸侯王强大难制的问题,就进一步解决了。诸侯王问题解决后,全国还有列侯百余。汉制每年八月,举行饮酎大典,诸侯王和列侯献“酎金”助祭。元鼎五年(前112年),武帝以列侯酎金斤两成色不足为名,削夺一百零六个列侯的爵位。其余列侯因各种原因失爵的还有不少。

  汉初强大的诸侯王都大量招致宾客游士,扈从左右,其中有文学之士,有儒生、方士、纵横论辩之士,还有敢死的所谓“豪桀之士”。他们在诸侯王策划反汉时都充当助手和死党,所以武帝力加压制。淮南王刘安和衡山王刘赐被告谋反,武帝于元狩元年(前122年)下令尽捕其宾客党羽,牵连致死的达数万人。接着,武帝颁布“左官律”,规定王国官为“左官”,以示歧视。又颁布“附益法”,限制士人与诸王交游。从此以后,“诸侯惟得衣租食税,不与政事”,其中支脉疏远的人,更是与一般富室无异了。  

  汉武帝进军南越

  武帝时,东南地区居住着越(“越”亦作“粤”)族,包括闽越、东越、南越。闽越王无诸,越东海王摇,都是越王勾践的后代。建元三年(前138年),闽越兵发兵围东瓯(东海王所都,在今浙江永嘉)。武帝遣庄助发会稽郡兵浮海救之,未至,闽越退兵。东越请举国徙中国,乃悉迁其众四万余人处江、淮间。建元六年,闽越王击东越,武帝发兵救助,兵未逾岭,闽越王弟余善杀王以降。汉先后立无诸孙繇君丑为越繇王,又立余善为东越王。至元鼎四年(前113年),南越相吕嘉反,余善上书请以卒八千人从汉军击吕嘉,后又暗中遣使勾结南越。汉攻下番禺后,余善又反。武帝派韩说、杨仆等分别从海路、陆路进击。元封元年(前110年),汉军各路均入东越,余善被越繇王居股等所杀,汉朝将东越居民徙居江、淮间。江、淮间的东越、闽越人从此逐渐与汉人融合。建元三年(前138年),闽越王派兵击南越,武帝命严助率汉军解除了闽越对南越的威胁;六年,严助又受命出师南越,南越王派太子婴齐宿卫长安。后来婴齐之子赵兴继为南越王,上书武帝,“请比内诸侯,三岁一朝,除边关”。南越相吕嘉起兵反,杀赵兴、太后以及汉使终军等。元鼎五年(前112年),路博德、杨仆等率汉军攻入南越,招纳越人,夺得番禺,俘吕嘉等,越人贵族很多人受汉封为列侯。南越的桂林监居翁,也谕告西瓯四十余万口,一起归汉。汉以南越、西瓯及其相邻之地立为儋耳、珠崖、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等九郡。  

  汉武帝的尊儒尚法

  尊儒尚法是汉武帝统治国家、驾驭臣下的根本政策。这是西汉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的结果,即把提倡仁义德治与依靠严格刑罚二者结合起来。尊儒与明教化相通,所谓明教化,即通过倡导、劝勉的手段,统一人们思想,形成忠于封建王朝、恪守封建纲纪伦常的社会风气。“尚法”,即对违法者要严治。“尊儒”与“尚法”相结合,这就是武帝统治思想的特点。

  刘秀以“柔道”治天下

  刘秀称帝后自诩“吾理天下亦欲以柔道行之”。他多次发布释放奴婢和禁止残害奴婢的命令,减轻赋税,废止地方兵役制,兴修水利,裁并了四百多个县,精简官吏,并在中央加重尚书职权,在地方废除掌握军权的都尉,以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刘秀加强中央集权

  刘秀建立了一个比西汉还要专制的政权。他给功臣们以爵位和封地,但不给他们政治权力。他把原来在内廷处理文书的机构尚书台提高为皇帝直接指挥下的决策和发号施令的机构,设尚书六人,分掌全国政事。尚书官位低微,但“天下枢要,在于尚书”,职权极为重大。他撤销了西汉设立的丞相,而代之以没有多大实权的三公(司徒、司空、太尉) 。他又提高刺史的地位,使刺史对郡国的参劾,可以随时派员入奏,不经由三公的案验而直接由皇帝作出决定。  

  豪强地主

  战国以来,地主阶级中形成了发家致富的豪强地主。豪强地主,大体分两类,一类以经营土地为主,在朝廷有官爵,称为“上层豪强”;一类以经营工商业为主,兼营土地,被称为“下层豪强”。秦汉都不允许下层豪强做官,下层豪强在社会上也不被人尊重。西汉地主阶级分为无市籍与有市籍两部分。无市籍地主有做官吏的权利,有市籍地主不得做官吏甚至法律上不得占有田地。这两种地主虽然都有大小豪强,但从政治地位说来,无市籍豪强是上层豪强,它的最高级是贵族和大官僚;有市籍豪强是下层豪强,它的最高级是大商贾。政治上上层豪强排斥下层豪强。经济上两种豪强有相同之处,就是上层豪强也经营商业,下层豪强也兼并田地;他们又有相互联系之处,就是下层豪强向上层豪强纳贿取得政治上的保护。汉光武帝封功臣三百六十五人,封外戚四十五人,与宗室王侯合成一个豪强集团。朝廷用人,主要从这个集团中选取。东汉皇室宗室的男女嫁娶,大体也不出这个范围。皇后、皇太后的母家常是这个集团中最有势力的一家。东汉后期,政权常常落入外戚手中,外戚成为无市籍大地主,也就是上层豪强的政治代表。公元88年,汉章帝死,汉和帝继位,窦太后临朝,外戚窦宪总揽大权,事实上窦家掌握皇权,不取得豪强的默许是不行的。窦太后让出盐铁大利换取豪强对窦氏政权的默许,从此豪强实力大增,政治上的野心也随之加强。  

  徒附

  东汉后期世家豪强属下的一种依附人口。《后汉书·仲长统传》载:“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注:“徒,众也;附,亲也。”

  原文:光武皇帝愠数世之失权,忿疆臣之窃命,矫枉过直,政不任下,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自此以来,三公之职,备员而已。

──《后汉书·仲长统传》

  释文:光武帝怨恨数代(皇帝)失落大权,气愤臣下窃取权利,以矫枉过正方法,行政大权不下放,虽然设置三公的位置,但国事都归尚书台。从此以后,三公的职位,只是备员而已。

  原文:防兄弟贵盛,奴婢各千人已上,资产巨亿,皆买京师膏腴美田。

──《后汉书·马援传附马防传》

  释文:马防兄弟地位极盛,奴婢各有千人以上,资本财产多以亿计,都买京城大量肥沃田地。

  原文:(窦)宪恃宫掖声势,遂以贱直请夺沁水公主园田。主逼畏,不敢计。……后发觉,帝大怒,召宪切责,曰:“深思前过,夺主田园时,何用愈赵高指鹿为马?久念使人惊怖。……今贵主尚见枉夺,何况小人哉?”

──《后汉书·窦融传》

  释文:窦宪自恃在宫廷中的权势,用低贱的价值夺取沁水公主的田地。公主害怕,不敢与他争夺。……后来,汉和帝发觉此事,极为愤怒,召窦宪痛加斥责,说:”你要深思以前过错,夺公主田地时,怎能超过赵高指鹿为马的手段?多想就使人感到害怕。……现在尊贵的公主尚且受屈被夺,何况一般无权无势的人呢?”  

  原文:黄巾既作,盗贼糜沸,郎中中山张钧上书曰:“窃惟张角所以能兴兵作乱,万人所以乐附之者,其源皆由十常侍多放父兄子弟婚亲宾客典据州郡,辜榷财利,侵掠百姓,百姓之冤,无所告诉,故谋议不轨,聚为盗贼。宜斩十常侍,悬头南郊,以谢百姓,又遣使者布告天下。可不须师旅而大寇自消。”

──《后汉书·张让传》

  释文:黄巾起义开始后,参加者很多,郎中中山人张钧上书道:“我认为张角之所以能兴兵作乱,成千上万人乐于追随,其根源在于十常侍发派自己亲属党羽霸占各州郡官职,夺取钱财,侵害百姓,百姓的冤屈无处诉告,所以图谋违法,聚集造反。现在,应该斩十常侍,将其头悬挂示众,向百姓道歉。然后再派使者向天下公布。这样即可不派军队进剿,造反之事会自然消失。”

  【附】阅读与思考提示

  西汉初年,由于秦的暴政及秦末农民战争的影响,社会经济出现凋敝景象。恢复、发展封建经济,成为巩固统治的当务之急。文帝即位,继续实行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符合客观实际需要。在措施上,他重视发展农业,宽刑薄赋,提倡节俭,这对当时社会经济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使西汉国力日渐强盛,为武帝时期实现大一统奠定了物质基础。  

  北京服装学院附中 冉晶

新疆乌鲁木齐铁一中 沈喻星

自:人民教育出版社  《中国古代史》(选修)全一册教师教学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