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之魂3黑火焰壶: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综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4 06:52:58

美德春风润楚天

——全省精神文明建设综述(上)

   2011年8月31日

湖北日报讯 记者 赵良英

 

编者按 2008年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下,各级党委、政府和文明委把精神文明建设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载体,以“文明湖北”建设为总抓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不断深化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着力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有力地促进了全省精神文明建设长足进步和发展,为优化湖北发展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本报从今日起刊发一组报道,反映近年来我省精神文明建设的新亮点和新经验。

  

“湖北群星”高扬精神旗帜

楚国无以为宝,唯善以为宝。

翻开近年来的湖北“群英谱”,“信义兄弟”孙东林、孙水林,“英雄父子”王天喜、王盼,荆州“10·24”英雄群体……一个个熟悉的名字凝聚力量,催人奋进。
    “湖北群星现象”令人瞩目的背后,离不开培育英模成长的“良田沃土”。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紧紧抓住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根本,大力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对每一个重大先进典型,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都要作出批示和指示,并主持省委常委会和省政府常务会议作出决定,在全省开展学习宣传活动。重大先进典型首场报告会,省领导都要亲切接见报告团成员,主持会议并作重要讲话。
    如今,发现和培育先进典型,已成为各级党委、政府推动社会政治建设的一项常态工作。宣传部门从典型的选择、分级、申报到宣传程序、工作机制、组织领导等均有详细方案,媒体及相关职能部门同步互动,协力助推,形成了一整套工作流程和长效机制。
    先进典型是时代的先锋、社会的脊梁、群众的楷模。全省各地各部门把树立推广先进典型与关心爱护先进典型结合起来,有效地发挥了典型的示范作用。
    2009年,我省将道德模范奖励与帮扶专项资金列入省财政预算,帮助他们解除后顾之忧。今年春节前夕,省文明办联合湖北日报传媒集团举办“名家挥毫·礼赞道德模范”大型公益活动,发动书画名家为全省道德模范创作并免费赠送作品,产生了良好反响。
    为激励广大干部群众学先进、赶先进、争先进,武汉市广泛开展“千万市民学先模”活动,通过大家“谈”,现场“访”,巡回“讲”,社会“爱”,播撒道德阳光,倡导良好风尚。宜昌市组织开展道德模范进基层、进校园、进广场、进车厢、进媒体活动,形成了学习、崇尚、关爱、争当模范的浓厚氛围。

一个典型就是一面旗帜。通过道德模范基层巡讲、事迹报告会、故事会、话剧、电影等多种形式宣传,先进典型的崇高品德和高尚情操更加深入人心,为全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近年来,我省先后有4人被评为全国道德模范,6人获评“感动中国”人物,40多人入选中国文明网“好人榜”。

 

志愿服务弘扬道德新风

    在武汉市百步亭社区,常年活跃着一批志愿服务队,他们来自不同的楼栋,有的因为爱好而结缘,有的因为专长而聚合,但目标只有一个:当好人、做好事。
    2010年7月7日,中央文明办把“社区志愿服务全国联络总站”设在了百步亭,并开通了中国社区志愿服务网。一年多来,总站联络的社区已经由500家发展到1000家,网站发布志愿服务台账2万多篇,总点击超过300万人次。
    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志愿者的身影。像百步亭社区一样,近年来,如火如荼的志愿服务活动已经成为荆楚大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010年9月,武汉大学组建“小亭”志愿服务总队。短短半年里,全校便成立了60余支以赵小亭命名的志愿服务分队,提供有效志愿服务两千余人次、近一万小时。
    武汉理工大学团委将目光聚集到盲人这一弱势群体,开展“用我的声音做你的眼睛”志愿服务活动,两年来为武汉市盲人讲解电影19场,服务盲人640余人次,培训大学生志愿者60余人。
    在武当山特区,一支由青年志愿者、街道志愿者和机关志愿者组成的移民志愿者队伍,扮演着政策宣传员、矛盾调解员、外迁服务员的多重角色,用爱心和真情谱写了一曲曲和谐移民之歌。
    黄石市黄石港区通过爱心满园义工之家QQ群平台,将一群富有爱心的朋友组织起来,用自己的行动去感染和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将爱的种子播进每个人的心里。
    为建立志愿服务长效机制,2009年,省文明委制定下发了《关于在全省深入开展志愿服务的意见》及任务分工方案,激励各行各业和民政、工会、共青团、妇联、红十字会等部门发挥各自优势,拓展行之有效的专业志愿服务,督促各市州建立健全志愿服务体系。
    团省委着力打造“情系湖北”志愿服务品牌,为志愿者搭建平台,规划项目,提供资金扶持和指导帮扶,大大提高了志愿服务的参与面、覆盖率和吸引力,推动了全省志愿服务项目化、常态化发展。
    送人玫瑰,手留余香。如今,我省城乡志愿服务活动已蔚然成风,全省志愿者人数超过600万人,注册志愿者超过160万人,各级各类志愿者服务队超过5000个。去年底,我省吴天祥、王波、赵小亭、董明4人上榜全国百名优秀志愿者,入选人数位居全国前列。

 

呵护“花朵”托起明天太阳

  5月31日晚,来自武汉育才二小、恩施市实验小学、荆门市竹园小学等九所学校的数百名孩子欢聚湖北电视台,以传唱红歌的方式迎接即将到来的儿童节。
    为庆祝建党90周年,省委宣传部等六部门联手,今年3月起组织开展“红歌传唱·童心向党”歌咏活动,在全省中小学生中产生良好反响。
    未成年人是社会的希望,祖国的明天。扎实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党中央的总体战略部署,是时代赋予的职责。

近年来,省文明委组织成员单位在全省开展了感恩教育、体验教育系列实践活动,在广大中小学生中开展“五个一”(参观一次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组织一场文艺演出、读一本好书、看一场电影、参加一次公益劳动)活动以及“现代少年形象大使”、“湖北美德少年”评选,以鲜明的主题和有效的载体推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不断提高。
    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全省中小学校还广泛开展了“中华魂-祖国在我心中”读书征文、“我和我的祖国”读书竞赛、观看百部爱国主义教育影片和“向国旗敬礼,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网上签名寄语活动。
    花朵的成长,离不开阳光雨露。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离不开全社会的呵护与关爱。
    从2005年开始,省文明委坚持推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责任单位工作述职考评制度和联系点制度,省直54个成员单位和责任单位分别联系51个县(市、区),帮助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针对暑期青少年疏于管理的现状,我省连续8年开展“暑期集中行动”,目标直指家长反映强烈的课业负担、黑网吧等问题,采取专项整治行动,受到广泛赞誉。2009年2月,省委办公厅和省政府办公厅联合发文,建立了由省文明办、教育、公安等17个部门组成的全省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省文明委还组织专班对各市州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进行测评,有力地促进了各项工作落实。“留守儿童”是近年来社会关注的焦点。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联合下发《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学生”的教育和管理的意见》,省文明委多次召开现场推进会,总结推广孝昌县农村“留守儿童”包保责任制、黄石市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体验教育、监利县实施关爱农村“留守学生”工程等经验,收到良好效果。

 

 

共建共享惠民生

——全省精神文明建设综述(中)

今年7月,一场轰轰烈烈的“城管革命”在武汉掀起:市长唐良智亲自挂帅,50多个单位共同参与,出台系列措施整治垃圾暴露、占道经营、渣土污染等17项城市综合管理中表现突出“顽疾”,促使城市面貌脱胎换骨,着力塑造整洁、有序、文明的武汉新形象。
    文明程度,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是城市竞争力的核心要素。近年来,以文明城市创建为“龙头”,我省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蓬勃开展。从城市到村镇,从单位到行业,文明新风扑面而来,共建共享惠及民生。
    省文明委高度重视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先后召开省市共创动员大会、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汇报会、座谈会、现场会进行部署。全省各城市按照提档升级的要求,不断掀起创建高潮,形成了以武汉、宜昌为龙头,以襄阳、十堰等大中城市为骨干,以一大批县城和中心小城镇为基础,你追我赶、齐创文明的良好格局。近三年来,我省有5个城市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先进城市,3个县荣获全国文明县城称号,25个村镇获全国文明村镇称号。
    在广大农村,文明新村创建强势推进。各地按照“扩大创建试点、连线联片推进”的思路,以“治五乱、刹三风、建新村”为主题,整体推进文明新村创建活动,扩大了创建的规模效应。武汉市以“农村家园建设行动计划”为平台,鄂州市、恩施市以“清洁乡村、美化家园”活动为载体,老河口市以百里生态文明走廊创建为抓手,不断扩大创建面、覆盖面,有效改善了农村环境面貌。竹山县“十星级文明户”、谷城县生态文明村镇、英山县农村思想道德协会等典型经验走向全国,成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响亮品牌。

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为契机,省文明办、省国资委等部门还联合开展了“向党献礼”——全省文明行业(单位)主题创建活动,进一步培育了行业新风,创造了新的业绩。
    依托奥运、国庆、世博等重大契机,省文明委每年突出一个主题,广泛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各地各部门结合文明城市、文明单位(行业)、文明村镇创建,从解决文明礼仪、公共秩序、社会服务、城乡环境等突出问题入手,扎实推进环境卫生清洁、公共秩序整治、社会文化环境净化、文明服务等专项行动,在全社会大兴文明礼仪之风、读书学习之风、勤俭节约之风,努力推动公民提升文明意识、养成文明行为习惯,进一步提升社会文明风尚。
    随着群众性创建活动不断深化,我省文明创建的覆盖面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全省地级市创建率达到100%,县级市(县城、城区)创建率达到60%,文明新村试点村已经超过1000个,一大批民营企业积极参加文明单位创建活动,文明行业创建不断向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延伸,全民创建的氛围更浓。
    各地各部门坚持“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创建宗旨,把文明创建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把创建过程变成办实事、办好事的过程,解决了人民群众关心的一大批热点难点问题,化解了一系列社会矛盾,实现了创建的共建共享。
    今年3月,为响应和配合省委省政府部署的“三万”活动,省文明办组织开展省级文明单位结对共建文明新村活动,全省两千家文明单位与农村“一对一”结对子,仅3个多月时间,就落实帮扶项目3450个,投入帮扶资金及物资3.8亿元,争取有关方面投资并协调融资7.3亿元,受到农村广大群众的普遍欢迎。
    前不久,省文明办组织的文明城市检查问卷调查显示,43个受检城市市民对文明城市创建满意率均达到80%以上。
    开拓创新,永无止境。在文明创建过程中,各地各部门不断深化创建内涵,丰富创建载体,完善创建机制,创建工作的科学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各地各部门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创建活动的全过程,文明创建的思想道德内涵不断深化;注重在创建中彰显城市人文精神、行业精神、企业精神,文明创建的精神内涵不断深化;培育各具特色的行业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机关文化,文明创建的文化内涵不断深化;充分利用互联网、移动通讯等新技术开展创建工作,文明创建的科技内涵不断深化。
    与此同时,各地把文明创建作为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初步探索并建立了部门联动机制、三城同创机制、公共文明指数测评及排名奖惩机制、年度目标考核机制、城市日常管理机制、城市网格化管理机制、大城管制等长效管理机制。

共建共享惠民生,别有鲜花香满庭。文明创建的热潮如春风化雨,惠及万千群众,必将为湖北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谱写荆楚大地文明和谐的新篇章。

 

 

文化惠民春满园

——全省精神文明建设综述(下)

8月29日,历时一周的全省地方戏曲演员比赛圆满落幕。作为今年的一项重点文化活动,该比赛是我省推动地方戏曲繁荣发展的重要举措。7天里,79个折子戏小戏轮番上演、争相竞艳,涵盖了18个剧曲种,让观众过足了戏瘾,使比赛真正成为艺术的盛会、人民的节日。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社会文明程度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全面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我省建设“文化强省”的根本着力点,也是全省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把文化民生作为重中之重,按照公益性、均等性、基本性、便利性的原则,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充分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让更多的人走进文化、享受文化。“十一五”以来,我省实施的一系列重大文化惠民工程,包括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农家书屋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流动舞台车送戏下乡工程等,不仅深受城乡群众喜爱和好评,各项考核指标也走在了全国前列。
    为建立覆盖全省城乡的数字文化服务网络,中央及省各级财政投入建设资金2亿多元,自建数字资源总量5TB,免费提供服务资源量达到15TB,自建、共建的基层服务点超过4万余个,服务人次超过6000万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实施,缩小了城乡之间、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之间的“数字鸿沟”。“十一五”期间,中央和省财政投入巨资,新建、改造98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我省还在全国首创“以钱养事”新机制,每个乡镇按农业人口人均不低于0.5元的标准纳入县级财政预算,省级财政转移支付的10%用于补助基层公益性文化事业,确保文化站的正常运转。

在基层,农家书屋不仅是群众的文化粮仓,也是他们致富的加油站。全省已建农家书屋2万多个,覆盖了近80%的村,居中西部地区前列。为了让基层群众“看得懂、用得上、留得住”,省新闻出版局组织专班分赴各地农村,与干部群众共商如何精心配备出版物,并开展读书活动,进一步发挥农家书屋的作用。
    看电影难,一直是广大农民尤其是偏远地区农民反映的突出问题。
    经过数年努力,截至目前,我省拥有数字电影放映设备2000多套,农村电影流动放映车实现了全省覆盖、每县一辆的目标,每一个村月均可享受一场公益电影。2010年,全省公益性电影放映达到19万场,惠及3000万农村人口。
    此外,我省面向社区、广场、学校、企业、农村建立服务点,精心组织“三下乡”、“四进社区”等各种文化活动,将优秀图书、信息、演出送到群众中间。全省专业艺术院团均配置了流动舞台车,每年上山下乡演出超过2万场,直接惠及群众300多万人次。
    一切想着群众,一切为了群众。近年来,“免费”成为我省公共文化均等化的一个关键词。
    2007年11月,省博物馆在全国率先免费向公众开放,至今共接待游客500万人次。省政府每年补贴3000万元,保障这一重大举措的实施。此举直接推动了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步伐。目前,全省文化系统博物馆全部实现免费开放。今年,全省美术馆、图书馆、文化馆也将相继向公众免费敞开大门。
    2009年以来,我省连续两年举办“文化惠民,免费看戏”活动,规模之大、影响之广,开全国之先河。经过实践探索,如今,这一活动已实现了由试点演出向全省覆盖转变,由百场演出向千场突破转变,由送戏下乡向城乡互动转变,由集中时段向全年常态转变,由免费赠票向免费低价转变。
    在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的同时,我省还通过培育文化品牌、精心举办各种文化活动,让特色文化深植荆楚大地。
    为了充分挖掘地方文化资源,我省大力实施“一县一品”文化品牌创建工程。省财政从2010年起,连续3年每年安排1000万元,用于奖励扶持各地文化品牌创建。目前,“一县一品”创建工作全面开花,100多个地方文化品牌就像100多支灿亮的火炬,勾勒出一个宏大辉煌的文化地图。

有关部门以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为契机,深入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进一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万人祭奠开国先烈、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西塞神舟会”、“西陵庙会”、襄州舞龙舞狮大赛、郧西“七夕文化节”等,在全省乃至全国产生了良好反响。
    各地还充分发挥社区文艺骨干、民间艺人、文化能人等基层文化生力军的作用,扶持民间演出队伍,积极引导群众自办文化,繁荣发展社区文化、乡村文化、家庭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广场文化。“武汉之夏”、鄂州“周周乐”广场文艺演出、十堰“人民广场大家乐”、荆门“农家乐杯”群文大赛、随州“家庭风采展示大赛”、天门“陆羽广场文化活动”等一大批文化活动,得到群众积极响应和踊跃参与,成为当地独具特色的品牌和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