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太狼大战僵尸:安德义论语解读20——尧曰篇第二十(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5:38:58

安德义论语解读——尧曰篇第二十(终)

【题解】

本篇取“尧曰”两字为篇名。

儒家学说是研究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学说,简略一些说,儒家则是有关修齐治平的学说。前面“学而篇第一”到“子张篇第十九”侧重谈的是修身齐家类学问,以修身为主。本篇三章谈的侧重是治国平天下,以治国为主,本篇首章又是一章文字整饬严谨的治国方略,万川归海,修身是为了齐家,齐家是为了治国,治国是为了平天下。治国平天下是《论语》一书作者的终极目标,也是编纂者的编纂意图,所以本篇三章全关乎治国之方略。第一章古贤先圣治国之方略。第二章孔子谈治国之方略。第三章既是对全书的总结,也是对本篇内容的概括。

【原文】

20.1尧曰①:“咨②!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③,允执其中④。四海困穷,天禄永终⑤。”

舜亦以命禹。

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⑥,敢昭告于皇皇后帝⑦: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简在帝心⑧。朕躬有罪⑨,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

周有大赉⑩,善人是富。“虽有周亲⑾,不如仁人。百姓有过⑿,在予一人。”

谨权量⒀,审法度⒁,修废宫,四方之政行焉。兴灭国,继绝世⒂,举逸民⒃,天下之民归心焉。

所重:民、食、丧、祭。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⒄。

【注释】

① 尧:又称唐尧,相传为上古帝王,帝喾之子,祁姓,名放勋,原封于陶唐氏,孔子心目中境界最高的圣人。   ② 咨:即“啧”,感叹词,表示赞美。   ③ 天之历数:上天安排的帝王相承的次序。古人认为,能做帝王是由天命决定的。在尔躬:在你身上。躬,自身。   ④ 允:真诚,诚实。执:坚持。厥:那。指示代词。中:中庸之道。   ⑤ 天禄:上天赐给的禄位。   ⑥ 予小子:是上古帝王自称之辞。意思是自己是天帝的儿子。履:是商汤的名字。敢:表敬副词。可不译,也可译为大胆,斗胆。玄牡:黑色的公牛。   ⑦ 昭告:明白告诉。皇皇:光明伟大。后帝:“后”和“帝”是同义词连用,都是帝王的意思。这里指天帝。   ⑧ 简:阅。这里是明白,知晓的意思。   ⑨ 朕:我,上古时,执政者和普通人都可用“朕”称自己。从秦始皇起,专用作帝王的自称。   ⑩ 赉(lái):赏赐,赠与。   ⑾ 周亲:至亲。(以下四句是周武王封诸侯的誓词)   ⑿ 百姓:上古的“百姓”指受封的奴录主贵族。因为只有这些人才有姓氏。   ⒀谨权量:谨慎地检验审定度量衡。权,权衡。即量轻重的标准称。量,量容器的标准斗斛。(“谨权量”以后是孔子说的)   ⒁ 法度:指分、寸、尺、丈、等长度单位。   ⒂ 继:接续,承续。绝世:绝禄的世家,也即卿大夫子弟失去世禄的人家。古时卿大夫的封邑采地,由子孙世世享用,有罪或灭国都会绝禄。   ⒃ 举逸民:推举超逸绝伦的人。   ⒄ 说:同“悦”。

【语译】

尧(让位给舜时)说:“啧!啧!你这舜呀!按照天命对帝王之位安排的次序,帝位已经落在你身上了。你要真诚地奉行中和之道啊。如果天下的人都陷入贫困境地,那上天赐给你的禄位就永远完结了。”

舜(让位给禹的时候)也这样告诫禹。

商汤说:“小子,履我冒昧地用黑色的公牛来祭祀,明白地向光明伟大的天帝祷告:有罪的人我绝不敢擅自赦免,您的臣仆的善恶,我不敢隐瞒,您的心里是明白的。我本人如果有罪,不要因此牵连万民百姓;万民百姓如果有罪,应该归我一人承担责任。”

周朝大加赏赐,分封诸侯,使为善的人都富贵了起来。(周武王说:)“即使是同姓至亲,也不如有仁德的人。百姓如果有过错,都归在我一人身上。”

(孔子说:)谨慎地规范、度量权衡,审订法度,恢复被废弃了的官职,政令就可以通行四方了。复兴灭亡了国家,接续断绝了世袭地位的贵族世家,起用被废黜的、遁世的遗逸之民,天下的民众就会心悦诚服。

执政者所应重视的是:民生、粮食;丧葬、祭祀之礼。执政者宽厚就可以得到人民的拥护,诚恳守信用就会得到人民的信任,勤敏就会取得成功,公平人民就会心悦诚服。

【解读】

本章记载古圣贤治国之方略,具体则有尧舜汤周公以及孔子等。

本章文字前人多有疑其脱落者,认为文义不相连贯,有支离破碎之嫌,“零碎采摘凑合而成”。《四书辨疑》说:

“通看一章经文,自‘尧曰’至‘公则说’语皆零杂而无伦序,又无主名,不知果谁所言。古今解者终不见有皎然明白可通之说,亦不见有公心肯言不可解者,惟东坡谓此章杂取《禹谟》、《汤诰》、《秦誓》、《武成》之文,颠倒失次,不可复考,此说为近人情。”

笔者以为本章是一篇整饬而又严谨的摘录式的文字,选择严谨,内容连贯,全文可分六节:

第一节:尧曰……天禄永终。可分三点:

1、“天之历数在尔躬。”奖善。尧传位给虞舜,是对虞舜的最高奖赏,帝尧传位时,说的话也是颇有趣味。不是说我传位给你,而是说“天之历数在尔躬”,表明帝尧之谦和,胸襟之广大。难怪孔子赞扬尧帝“魏魏乎,唯天唯大,唯尧则之。”上帝施予万物不争,“多功不言,赏世不绝。”唯有帝尧能效法上天,以天为行为的准则,把最高的爵位奖给天下最善的人,舜一生的经历足可证明其为天下之善人。

2、“四海穷困,天禄永终。”惩恶。尽管天人合一之气数在你虞舜,但你若不能“允执其中”,把握各种各类事物的平衡系统,运用中庸之道,为天下黎民百姓谋求利益,天之禄位将永远终绝,“皇天无亲,惟德是辅。”“神所冯依,将在德矣。”《左传•僖公五年》,天意决定论,实质上是德义决定论,德义的核心便是仁善。上天“惟德是辅”,惟德是依,执天下大事,当以德为准则。以善待百姓为标准,方有天禄,否则“天禄永终”。帝尧对虞舜先讲“天之历数”,次说:“天禄永终”,先说天意决定论,次说德义决定论,意在强调虞舜当以德为准绳。

3、“允执其中”。奖善惩恶的标准。《论语》全书,自始至终。贯穿的就是一个“中”字。朱熹说:“中,过犹不及之名。”孔子思想中的道德论是一个“仁”字,表现则为一个“善”字,方法论就是一个“中”,“中”就是一个平衡系统,“叩两端而竭焉。”“执两端而用其中于民。”讲的都是“允执其中”。孔子的中庸思想来源于两个渠道,一是《易》之中正论,二是尧舜文武之道。帝尧的“允执其中”包括天下统一,君民统一,德神统一。“允执其中”是奖善惩恶的分界线,也是天意决定论和德义决定论的分界线,是奖善惩恶的分界线。能做到“执其中”,便是天人合一,不能做到,天人便不能合一。

第二节:“舜亦以命禹。”舜传位给禹,亦含奖善惩恶。上一节属于繁写,本节属于略写。虞舜便将帝尧告诫他的话原样转告大禹,原文见《伪古文尚书•大禹谟》抄录备览。

帝曰:“来,禹!……天之历数在躬,汝终陟元后,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无稽之言勿听,弗询之谋勿庸。钦哉!慎乃有位,敬修其可愿。四海困穷,天禄永终。”

略写的文字补出,亦足见其奖善惩恶的意图不变。

第三节:“(汤)曰……罪在朕躬。”说商汤惩恶。记载商汤革命,打败夏桀,取得王位,祭告皇天,表白惩恶之决心。商汤向“皇皇后帝”报告两点,一不蔽罪,二不推罪。不蔽罪包含两个方面,黎民有罪不敢遮蔽袒护赦免,“有罪不敢赦”。“有罪”即有罪者,与“帝臣”相对,当指黎民百姓。大臣有罪亦不敢掩盖,“帝臣不蔽”,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在天帝面前人人平等,一切善恶都不敢隐瞒天帝,这是有史记载以来,最早的民主平等思想的体现。不推罪。“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先谈黎民之罪,次谈帝臣之罪,再谈朕躬之罪。我一人有罪,不牵连天下百姓,天下百姓有罪,由我一人承担。原始部落领袖尚知推功揽过,今天诸多政治家则是揽功推过,与三千多年前的政治家相比,能不汗颜吗?商汤说:“万方有罪,罪在朕躬。”周武王说:“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是何等的帝王胸襟,何等的高风亮节,何等的境界,难怪孔子对他们推崇备至。

第四节:“周有大赉……在予一人。”说周武王奖善惩恶。周武王分封天下,不以亲疏远近为标准,而是以善与不善为标准,“善人是富”,让关爱天下的善人得到分封,让关心他人的仁人得到财富,“虽有周亲,不如仁人。”仁善之人,超过至密无间的周亲。“治官事则不营私家,在公门则不言货利,当公法则不阿亲戚,奉公举贤则不避仇雠。”(《说苑。至公》)周武王一片公心,分封天下,“不阿亲戚”,大赉奖大善,仁人胜周亲,说的是奖善。“百姓有过,在予一人。”说的是惩恶。天下人的过错,是我的过错;奖善,奖天下人之善,惩恶,惩我一人之恶,奖善与惩恶相去几何!令今人思索。

第五节:“谨权量……民食丧祭。”谈奖善惩恶的标准,奖善惩恶的目的在于行政,归心。行政,归心当有具体的措施、标准。“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则是归政归心的措施、标准,也是奖善惩恶的标准。“谨权量”三句,皇侃疏:“谨,犹慎也。权,称也。量,斗斛也。当谨慎于称尺斗斛也。审,犹谛也。法度,谓可治国之制典也。宜审谛分明之也。治故曰修,若旧官有废者,则更修立之也。自谨权以下若皆得法,则四方风政并服行也。”“兴灭国”三句,皇侃疏:“若有国为前人非理而灭之者,新王当更为兴起之也。若贤人之世被绝不祀者,当为立后系之,使得仍享祀也。若民中有才行超逸不仕者,则躬举之于朝廷为官爵也。既能兴继举,故为天下之民皆归心襁负而至也。”

“民、食、丧、祭”是行政,归心的具体措施,何氏集解孔曰:“重民,国之本也;重食,民之命也。重丧,所以尽哀,重祭,所以致敬。”

第六节:“宽则得众……公则说。”奖善惩恶而执掌天下者所应具备的心理或道德素养,也是对“尧曰”、“舜命”、“汤曰”、“周有大赉”等内容的总结。“宽则得众”与“周有大赉”相呼应,奖善惩恶,勇于承担责任,心胸要宽,宽则得民众支持。“信则民任焉”与“汤曰”相呼应。治理一个国家,司法信誉是治国的根本。“帝臣有罪而不蔽”,“朕躬有罪”而不牵涉“万方”,是司法的根本,国之兴衰败亡的根本。“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兴灭继绝举逸民”与“敏则有功”相呼应。为政者均应勤敏而做,不应该堕怠延宕,勤于政务方能大功于天下。“公则说”与“尧曰”“舜命”相呼应。帝尧、虞舜均以天下相禅让,去天下犹如遗躧(草鞋)。“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一颗公心,不徇私情。

综上六节,第一、二两节,“尧曰”“舜命”均从正反两面讲,既讲奖善,也谈惩恶,中心论点是“德义决定论”。第三节,从反面讲,惩恶,“黎民”“帝臣”“朕躬”三者有罪一视同仁,“朕躬”罪重。第四节,“周有大赉”,分封天下既奖善又惩恶。第五节,行政归心,民食丧祭皆是奖善惩恶之具体标准和措施。以上五节谈治理国家必须赏罚分明,奖善惩恶。程子曰:“治众之道,在于遏恶扬善而已。”第六节则与上五节内容环环相扣,强调其为政者必须具备的心理素养和道德修养。全章条分缕析,昭彰晓畅,皎然明白。至此,则文从字顺,豁然贯通。

【原文】

20.2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①?”

子曰:“尊五美,屏四恶②,斯可以从政矣。”

子张曰:“何谓五美?”

子曰:“君子惠而不费③,劳而不怨④,欲而不贪,泰而不骄⑤,威而不猛。”

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

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⑥,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⑦,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⑧,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子张曰:“何谓四恶?”

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⑨;慢令致期谓之贼⑩;犹之与人也⑾,出纳之吝谓之有司⑿。”

【注释】

①斯:就,才。副词。  ②屏:摒除,排除。  ③惠:施恩惠(给人民)。名词活用作动词。  ④劳:使劳苦。即役使民众。使动用法。  ⑤泰:庄重矜持。  ⑥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就着人民认为有利之处而使他们在这里获得利。因,就着,借着。介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时借助的条件。  ⑦无:无论,不管。连词,表示无条件。  ⑧尊其瞻视:使他的目光尊严。使动用法。瞻、视,这是两个同义动词连用,在这里用作名词,作“目光”讲。  ⑨不戒视成:不事先告诫,而突然检查看他做成功没有。  ⑩慢令致期:命令下达很慢,限期要求却很急。慢,慢下达,晚下达。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致,到。  ⑾犹之:同样,一样。与:给予。  ⑿出纳之吝:出手时吝啬。纳,本为“入”意,在这里只作“出”的衬词,没有意思。有司:管理财务的小官。

【语译】

子张向孔子请教说:“怎么样才能搞好政务管理?”

孔子说:“尊崇五种美德,屏退四种恶政,就可以搞好政务管理。”

子张问:“五种美德是些什么?”孔子说:“在上位的君子,能给百姓以恩惠,而自己却不耗费什么;役使民众,而民众却没有怨言;追求仁德,却不贪图财物;庄重矜持却不傲慢;态度威严却不凶猛。”

子张问:“什么叫给百姓以恩惠,而自己却不耗费呢?”孔子说:“依百姓所希望获得利益的事,引导他们去做,这不就是给百姓以恩惠 ,而自己却不耗费吗?选择百姓能做的事,让他们去做,他们还会怨谁呢?自己追求仁德而得到仁,还贪求什么呢?君子不管人是多是少,势力是大是小,都不敢怠慢,这不就是庄重矜持而不傲慢吗?君子衣冠整齐,目光端正、尊严,使人看见便产生敬畏,这不就是态度威严却不凶猛吗?”

子张又问:“四种恶政指什么呢?”孔子说:“不事先教化便加杀戮,叫做虐;不事先告知情况,而突然要求成功,叫做残暴;命令下达很晚,却要求限期完成,叫做贼害;终究是要予人的,但在拿出手时却又很吝啬,这就是小库吏的作风。”

【解读】

本章孔子谈治国之方略,具体说则是“尊五美,屏四恶”。

五美:

“惠而不费”,是因势利导,因地制宜,顺乎自然,无为而治,“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劳而不怨”,则是因人制宜,因事制宜,因时制宜。荀子说:夏不宛暍(中暑),冬不冻寒,急不伤力,缓不后时。“使民以时”,“择可劳而劳之”。

“欲而不贪”,可作两解,一是有欲望而却不贪婪,欲而有度,欲而适中。二是“我欲仁,斯仁至矣”。孔子使用的就是这个含义,“欲仁而得仁”。“仁”是各种美德的总和,也是最高尚品德,得到了这种美德,又何必贪求其他呢?

“泰而不骄”是稳健庄重而不骄奢恣睢,轻慢“寡”“小”以之为骄逸,轻慢“众”“大”以之为刚直,“君子无众寡,无大小,无敢慢”。无论众寡小大均不敢轻慢,取其适度而已。

“威而不猛”,威严而不凶猛。子夏说:“君子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其言也厉。”

“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是为政者的管理策略。“欲而不贪”是为政者的道德修养,“泰而不骄”、“威而不猛”是君子由内而外的礼仪形体修养。

四恶:

为政者当以“君”、“亲”、“师”三者身份同时出现,便是一个好的为政者。“君”即君王,领导,上级,老板;“亲”即父母;“师”即师长。为政者当有“临之以庄” 、“威而不猛”“、泰而不骄”的王者之风,同时又要有父母之爱子女,如春风风人,夏雨雨人般的温馨和蔼。“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举善而教不能。”“教不能勿搢(急于求成)。”

“君” 、“亲” 、“师”三者集于一身,方是好领导。“不教而杀” 、“不戒视成”,是虐者,是暴者,谓之无师教之德,“慢令致期”,是贼害,谓之无君王之风,“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当赏则赏,当付出则付出,“把玩不舍”,则无父母关爱施予之情,君亲师三德尽失,谓之五恶。详细诠释见朱熹注:

虐,谓残酷不仁。暴,谓卒遽无渐。致期,刻期也。贼者,切害之意。缓于前而急于后,以误其民,而必刑之,是贼害之也。犹之,犹言均之也。均之以物与人,而于其出纳之际,乃或吝而不果,则是有司之事,而非为政之体。所与虽多,人亦不怀其惠矣。项羽使人,有功当封,刻印刓,忍弗能予,卒以取败,亦其验也。尹氏曰:“告问政者多矣,未有如此之备者也,故记之以继帝王之治,则夫子之为政可知也”。

关于五美四恶,梁•皇侃《论语义疏》论述颇为周详,全文抄录,以备浏览:

因民所利而利之,谓民水居者利在鱼盐蜃蛤,山居者利于果实材木,明君为政,即而安之,不使水者居山,渚者居中原,是因民所利而利之,而于君无所损费也。孔子知子张并疑,故并历答之也。言凡使民之法各有等差,择其可应营役者而劳役之,则民各服其劳而不敢怨也。欲有多涂,有欲财色之欲,有欲仁义之欲,欲仁义者为廉,欲财色者为贪。言人君当欲于仁义,使仁义事显,不为欲财色之贪,故云“欲仁而得仁,又焉贪”也。言不以我富财之众,而陵彼之寡少也。又不得以我贵势之大加彼之小也。我虽众大,而愈敬寡小,故无所敢慢也。能众能大,是我之泰;不敢慢于寡小,是不骄也,故云泰而不骄也。衣无拨,冠无免也。瞻视无回邪也。若思以为容也。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故服而畏之也。望而畏之,是其威也。即之也温,是不猛也。又引江熙云:我欲仁,则仁至,非贪也。又引殷仲堪云:君子处心以虚,接物以为敬,不以众寡异情,大小改意,无所敢慢,斯不骄也。

已闻五美,故次更谘四恶也。为政之道必先施教,教若不从,然后乃杀,若不先行教而即用杀,则是酷虐之君也。为君上见民不善,当宿戒语之,戒若不从,然后可责,若不先戒勖,而急卒就责目前,视之取成,是风化无渐,故为暴卒之君也。暴浅于虐也。与民无信而虚期,期不申勅丁宁,是慢令致期也。期若不至而行诛罚,此是贼害之君也。犹之与人,谓以物献与彼人,必不得止者也。吝,难惜之也。犹会应与人,而其吝惜于出入之属,故云出内之吝也。有司,谓主典物者也,犹库吏之属也。库吏虽有官物而不得自由,故物应出入者,必有所谘问,不敢擅易。人君若物与人而吝,即与库吏无异,故云谓之有司也。”

【原文】

20.3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①;不知礼,无以立也②;不知言,无以知人也③。”

【注释】

①无以为:没有用来做君子的条件。也即不能做君子。无以,“无所以”的省略。为:做。后面两个“无以某”结构类此。  ②立:指立足于社会。  ③知言:指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辨别它的是非善恶。

【语译】

孔子说:“不懂得天命不可违,就不能称为君子;不懂得礼仪法度,就不能立足于社会;不善于了解人家的言论举止,就不能了解这个人。”

【解读】

本章孔子谈知人论世的三项原则,知命、知礼、知言。

知命、知礼、知言三者关系,李塨《论语传注》说:

赫赫在上者,天命也。知之而兢兢业业矣。不然,何以有九德六德三德而为君子修己治人之准礼也?知之而约我以礼,为国以礼矣。不然,而于何立?人之邪正长短不能掩者,言也。知之而人才入吾洞照矣。不然,而何以知之,而取之用之?此圣圣相传之要道也。

“知命”,“命”或曰“天命”。孔子说:“五十而知天命。”又说:“君子有三畏。”第一畏便是“畏天命。”又说:“生死有命,富贵有天。”按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天命”,要么是唯物,要么是唯心,非此即彼。按唯物主义的观点解释,“天命”即自然,是人力不可抗拒的力量,或曰一系列偶然性突发性事件,属人力不可支配的范畴,称为“天命”。按唯心主义的观点解释,“天命”即是“上天之命”,或曰“天帝之命”,与生俱来,难以逆转的命运。天命即神命,关于孔子是唯心论者,抑或是唯物论者,争论一百多年,笔者认为是意义不大的争论。曰其唯心者,亦可找出大量论据,证明其是唯心主义者;曰其唯物者,可找出大量论据,证明其是唯物论者。“子罕言利与命。”孔子实际上取的是存而不论的态度,不可用唯心唯物去划定他,他本身就是“无可无不可”的主张者和践行者,笔者认为,“知命”,既有知天帝之命,“素其位而行”,“安天乐命”;也有知自然之命,“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努力尽人事而改变天命。不能将其拘于一隅,尔岐在《蒿菴闲话》中“以义知命”,以“义”释“命”,颇有意趣,抄录以备浏览。

贫贱富贵得失死生之有所制而不可强也,君子与小人一也。命不可知,君子常以义知命矣。凡义所不可,即以为命所不有也。故进而不得于命者,退而犹不失吾义也。小人常以智力知命矣。力不能争,则智邀之,智力无可施,而后谓之命也。君子以义安命,故其心常泰。小人以智力争命,故其心多怨。

“知礼”,“礼”有三大含义:一、尊卑长幼的秩序、礼制。如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学而篇》)二、礼貌、礼节、礼仪,“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八佾篇》)三、《礼记》说:“礼者,所以制中也。”礼乃制中之器。礼有恰当,适度,适中的含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篇》)

本章的“不知礼”之“礼”,当集三种含义于一身,安身立命的“礼”,此三者不可或缺,不懂宏观的尊卑长幼之秩序,则无以立;不懂微观的礼节礼仪,则无以立;不懂礼之运用恰当适度与否,仍然无以立。所以孔子说:“不知礼,无以立也。”

知言,言为心声。孔子说:“巧言令色,鲜矣仁。”吕坤说:“君子之言雅淡质直,惟以达意;小人之言鲜秾柔泽,务于可人。”《易传•系辞下》说:“将叛者其辞惭,中心疑者其辞枝,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诬善之人其辞游,失其守者其辞屈。”欲叛敌者心中惭愧,内心狐疑者言辞枝蔓,善人言辞简短,浮躁者言辞啰嗦,栽赃陷害者言辞虚浮,疏失职守者言辞迂屈。孟子在《公孙丑上》说得更具体:“詖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离,遁辞知其所穷。” 詖辞,偏颇之辞;淫辞,夸张之辞;邪辞,巧佞之辞;遁辞,虚浮之辞。从四种言辞之中,我们则可以知其偏蔽,漏洞,枝蔓,屈穷。“听其言而观其行”,言与行,言与人的关系,犹如文与人的关系。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篇》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世远莫见其面,觇文辄见其心。”言谈者,情动而言发,欲知人者,据言以入情,沿波以讨源,虽幽深而必显露,观言而知人知心,所以孔子说:“不知言,无以知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