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渤老婆个人资料:“小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研究”研究报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11:46:44
“小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研究”研究报告 发布时间:2008-12-20 23:13:43  信息来源:苏州市教科院  作 者:  浏览次数:2663   【大 中 小】

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课题

 小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张家港市塘桥中心小学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课题提出的背景

背景一:当今世界,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信息化、经济全球化步伐的不断加快,许多国家政府都把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是应对世界形势发展的基本国策。中国教育部在2001年6月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人才培养的核心要求,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主动地发展、全面地发展、创造性地发展。然而,我们的教育因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困扰,受教育发展相对社会经济水平滞后的制约,对学生的自主探究性教育虽然有所尊重,有所解放,但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教学必须高度地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必须致力于学生自主探究性及创造性的能力培养,努力构建自主探究性学习的理论、模式、评价三大体系,从而实现新课改的历史性突破。

背景二:我校在“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指引下,从02年开始进行了苏州市级课题“小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研究,经过三年多的实践与研究,于05年5月,完成了课题的结题工作。三年中,我校构建了自主探究性课堂教学一般模式框架及其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初步形成了自主探究性课堂教学特色,为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搭建了新的平台。尽管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我们清醒地看到现实的教学中还存在着诸多不足,课题研究有着继续深入探索和进一步拓展研究领域和提升课题内涵、价值的必要性。基于这种认识,我们着眼于学生、教师、学校的整体发展,继续从更深层面上对“小学自主探究性学习”这一课题进行研究,旨在从根本上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方式,进一步促进学生、教师、学校的和谐发展,力争使塘桥中心小学的科研工作和课改工作继续迈向一个新的台阶。

2.课题研究的意义

“小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研究”这一课题的实施,可以使我校“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变为实践,让教育真正体现人本精神,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学生的自主化成长,让学生得到最好、最充分的发展。

通过课题研究,进一步明确小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特点,揭示自主探究性学习与发展学生能力的关系;进一步优化学习环境的创设,凸现我校自主探究性课堂教学特色,完善自主探究性课堂教学模式,探索促进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有效策略;进一步健全促进学生自主、全面发展的激励机制,继续健全和完善自主探究性学习评价体系。

通过课题研究,一方面深入更新教师教育观念,大力推进教师教学行为的自觉变革,促进教师在自主探究性学习研究中的自我发展;另一方面通过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进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养成主动地尝试探究的习惯,进一步提高自主探究性学习的能力,促使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各个方面素质的和谐发展,为其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从而全面提升课改实验的质量和水平,实现学校发展的新跨越。

二、课题的界定

1.“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的主要倡导者施瓦布认为:“探究学习是指儿童通过自主地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掌握研究自然所必需的探究能力;同时,形成认识自然的基础(科学概念),进而培养探究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它包含了三层意思:一是探究学习要求儿童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在探究中学习研究自然的方法和技能;二是探究学习要求形成自然科学的基础,那就是科学知识和科学概念;三是探究学习希望儿童形成探究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掌握一定的探究能力,在形成一定的科学概念的基础上,乐于继续对未知世界进行科学探究。“探究学习”的特征可概括为:以提出(发现)问题作为探究学习的开始;以科学探究活动作为学习的主要形式;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与认识作为基础来建构知识;以事实和证据作为科学解释的依据;以合作学习作为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以全方位的开放作为探究学习的前提;以探究的过程作为评价的主要对象。

2.“自主探究性学习”

自主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积极主动地、独立地发现及解决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也就是要改变学生单纯的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发展。在学习活动中,要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培植学生的主体学习观,在教育者的引导下,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一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形成稳定的个性化的主动发展态势,呈现较强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让他们在不断追寻真理中茁壮成长。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指出:人是劳动的产物,在不断探索学习中学会生存,人具有独立性、自主性、社会性、创造性的本质。

2.现代教育的理念

现代教育的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基于这一理念,我们的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的潜能的呼醒、开掘与提升,促使学生个性化发展;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促使学生认知、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持续、和谐的发展。

3.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人的认识不是对客观现实的被动反映,而是主体以已知经验为依托所进行的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是学习活动的认知主体,是建构活动的行为主体。学生作为主体的作用体现在认知活动中的参与功能,没有主动参与的任何传授是毫无意义的。” 因此,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建构者,作为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让知识、能力、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真正融入到每一个不断完善的生命之中。

4认知心理学

马斯洛·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管理心理学强调,要实现人的潜力的最大发展,必须以人为中心,以发展为本,注重激发师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全面关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有意义的学习。这为我们进行“小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研究”的开展,提供了重要的心理学理论基础。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与方法

1.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旨在从学校管理、学生管理、教学管理、评价管理等多个层面全面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具体目标:

1)成果目标

以课题研究引领学校特色的发展,全面构建我校的“小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特色。

通过课题研究,进一步明确小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特点,揭示自主探究性学习与发展学生能力的关系。

进一步凸现我校自主探究性课堂教学特色:探索自主探究性学习课堂教学策略;研究小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方式的特点;继续优化自主探究性课堂教学模式,使我们的课堂教学走向开放性、探究性、智慧性。

构建自主探究性评价体系框架,包括 “自主探究性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及考核办法”“小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习惯标准及考核办法”。

2)教师目标

通过课题研究,进一步更新教师教育观念,真正树立符合新课程要求的学生观、教学观、知识观、人才观、质量观,促进教师在自主探究性学习研究中实现个性化的专业发展,使教师成长为学习型、研究型的教师。

3)学生目标

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自主学习意识,逐步养成良好的的学习习惯;具有敏锐的问题意识,善于捕捉和发现生活、学习、大自然中的有价值的思维对象及问题;具有积极实践、乐于探究的愿望,能掌握独立解决问题一般方法;具有良好的人文科学精神和合作能力,初步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成长会学习会创造的智慧型人才。

2.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本课题围绕五个基本内容展开研究,即:小学生自主探究性教学策略的研究;小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方式的研究;小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与学生能力发展的研究;小学生自主探究性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小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评价体系的构建。旨在通过对 “小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特点”“自主探究性学习与发展学生能力的关系”“ 自主探究性学习课堂教学策略”展开探讨,不断完善“自主探究性课堂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性评价体系”,从而构建我校“学科教学特色”,真正凸现我校的“自主探究性学习”教学特色,塑造富有个性的品牌学校形象。

3.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结合采用个案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研究共分三个阶段:

研究准备阶段。2005年6月—2006年4月,课题酝酿、论证、设计撰写方案、组建研究队伍、确定研究目标;

研究实施阶段。2006年5月—2008年1月,根据课题方案,分解子课题,完善目标操作体系。组织实施,展开研究,调控研究过程。

研究总结阶段。2008年2月—2008年5月,总结提升,形成课题报告,鉴定课题,推广研究成果。

六、研究的具体举措及成效

1.研究的具体举施

从本课题实施至今,我们围绕“小学生自主探究性教学策略的研究”、“小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方式的研究”、“小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与学生能力发展的研究”、“小学生自主探究性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小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评价体系的构建”等,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

1)拓展校本教科时空,激活教师课题意识。

“读书启思——互动借鉴”的校本课题培训模式。

名师引路,开阔视域。两年多来,我们邀请了省特级教师殷光黎、高本大,苏州市教科领导袁卫星、市教科专家李景华、钱爱萍、蒋俊兴等多位名师来校作专题讲座,同时积极组织教师外出听取专家名师的专题讲座,并下载“自主探究性”相关的论文、案例等组织学习,引导教师不断更新观念,为课题研究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口。

读书启思,内化观念。读书是提高教师专业理论修养的最佳途径之一,是属于隐性的校本教研活动。因此,我们规定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通读一本与课题相关的教育理论书籍,每月至少向同事推荐好文1篇,注明文章出处,并写上简短的推荐意见或感受,共享优秀理论成果;每学期举行一次读书报告会,交流读书心得,引导老师养成思考性阅读习惯,并逐渐内化为自己的教育理念与思想。

校际延伸,互动借鉴。开放性校本科研的最大优势,在于打破了校际界限和资源封闭,可以取长补短,相互借鉴。两年多以来,我校与周围的学校(如宿豫区皂河中心小学、常熟市实验小学、张家港市妙桥小学、张家港市乐余小学、青龙小学、金城小学等)进行了多次的结对研讨活动,在多层面的交流中,课题组成员视野得到开阔,思维得到激活,课题研究的内涵因此而不断丰富起来。

(2)坚持草根化课题研究,努力实现课题为教学服务。

人人参与“小课题研究”。我校不仅要求每位教师围绕“小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研究”,人人上好一节课题研讨课,人人写好一份课题案例,人人参加好每次的课题组活动。而且,要求青年骨干教师在主课题背景下,结合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问题寻找切入点,以一个学期为时间段确立一个小课题,透过教学实践表象研究和剖析教学的本质问题,尝试解决问题的策略实践,不断丰富理论的微观研究。我们要求期初上报研究课题名称,撰写研究简案,在平时课堂教学中展开短期研究,并填写研究记录表,要求每月在教科沙龙微型团队活动中有专门的时间进行小课题研究情况交流,学期结束时撰写总结文章,交流展示,并选择优秀成果在学期末的全校教科大会上交流。实践证明,这种草根化的研究不仅为老师反思修正自己的教学行为提供了实践与理论依据,而且,最大可能地实现着教师自我更新和发展的目标,为提速老师的专业成长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人人参与“教科沙龙微型团队”。合作与交流能激起思维碰撞,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应,因此,以研讨、交流为主的沙龙活动形式被大家广泛采用。我们认为要切实提高教学沙龙活动的成效和质量,让每个人思考,让每个人表达是最根本的要求。所以,我们将原来的全体参与的会议式沙龙活动,变革为语数(分低中高)、英语、体艺、科学和信息技术等九个微型沙龙团队。由班子成员分别担任组长,定期组织开展有效的课题研讨活动,具体包括:每双周四开展一次的课题沙龙研讨活动(主题一般提前两周由组长与组员共同商讨确立),每单周二进行一次的点名谈课和预约听课活动(内容一般是谈自己要上的课,重点谈教学设计与理念以及课题研究在这一设计中的体现,并预约好这一课听课时间),以此不断增强课题研究与行为实践的相互转化、相互促进。

“三课一评,一课三议”主题化。近学年,我们本着“教研、科研一体化”的工作思路,以新课程改革目标为指引,开始实施以“三课一评,一课三议”专题研讨为代表的教科研主题化活动,要求每一次的“三课一评,一课三议”都要有明确的研讨主题,努力实现课题研讨课与教研公开课、教学经验总结与课题研究成果提炼的有机结合,从而实现科研教研整合的最优化,全面拓展课题研究的发展空间。

(三)多管齐下,提高课题研究的反思力度。

反思是最有效的自我提升方法,它是促进课题研究呈螺旋上升态势的助推剂。为了加强教师对课题研究的反思力度,加快课题研究的步伐,我们采用了多种方法:

课堂教学是开展课题实践的主要场所,也是促进教师进行课题反思的主要平台之一。因此,我们在教师备课本上特别辟出一栏,专门用于记录教师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情况,要求教师日日思,日日记,养成自觉反思习惯。

主题化的教科沙龙研讨是强化教师进行深入反思的重要途径。因此,每个研讨主题都是从课题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具体研究中遇到的普通问题中提炼而产生的,如“课题认识大家谈”“自主互动,追求高效”“自主探究性教学案例谈”“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等,主题一般提前两周公布,供教师就相关内容进行学习、实践、思考,撰写书面交流文章,确保每个教师的反思和对话都有一定的浓度,营造有一定的学术研讨氛围,达到智慧共生共长的效果。

撰写论文、案例是加强教师反思力度的必要手段,我们鼓励教师每学期至少撰写一篇有质量的论文和案例,并通过课题组评比推荐参加上一级的各类评比活动,争取让优质的反思成果得到进一步推广。

2.研究的主要成效

1)总结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小学生自主探究性教学策略

“自主探究性教学策略”指的是教师为实现促进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这一教学目标或意图所采用的一系列问题解决行为。几年来,课题组经过长期细致的课堂教学实践围绕“教学前的准备策略”、“教学中的实施策略”、“教学后的评价策略”三个方面,初步探索出了一条有效推进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途径,使我们课堂教学不断走向四个和谐,即:教学目标的和谐相融、教法学法的和谐统一、师生对话的和谐互动、教学资源的和谐整合。

①教学前准备策略

教学目标的确立——坚持“以生为本”。教学目标的确立,是整个课堂教学的核心,它决定着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方向,也决定着学生课堂学习活动的意义。教学目标的确立不能仅仅将目光投注于文本内容,而应该将目光转向学生的学科素养形成与人格完善的需要,使三维目标融合化、具体化、实在化、人本化、发展化。

教学内容的研读——倡导“个性解读”。 教学内容的研读,倡导“个性化解读”,即教师必须走进教材,在充分理解感悟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实现超越文本的个性解读,准确把握学科与教材的特点及其教学价值,从而为凭借教材进行有效地引导和促进学生自主全面地发展,创造最广阔的平台与空间。

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注重“双管齐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和课堂的质效关系十分密切,因此,教师在教学前应该充分关注“显性资源(教学图片、参考材料、网络、多媒体等可视性教学材料)”和“隐性资源(人们的想像力、创造力、情绪、环境以及知识和技能等)”,做到“双管齐下”。教学前,教师应通过合理筛选,选择能最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显性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使之更好地点燃学生学习欲望,为推动学生自主探究的服务。另外,还应该充分预设课堂上隐性资源的可利用情况。只有将教学中存在的各类生态因素充分考虑,实现教学资源的和谐整合,课堂才能奏响学生收获成长体验的最美乐章。

教法学法的研究——坚持“以学定教”。学法是教法的母体,教师必须尊重教材特点、遵循认知规律,从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方式方法中反复揣摩最适合学生需要的教的方式、方法。

②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主要教学行为策略追求“有效性”。体现为:有效对话、有效训练、有效迁移等教学行为活动。

“自主探究”的课堂追求应该是一个“不断产生问题又不断求解的过程”,教师、学生、教材三者在课堂的平等对话中实现着互学互惠,共生共长。我们充分相信学生与教材有独立对话的能力,在课堂上追求“四有”,即:学生有自主阅读的时间,有自主思考的时间,有自主合作的时间,有自主对话的时间,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我们倡导教师在教学中要创造出一种“对话”的情境,追求有语言内涵的灵动对话、有效对话,在互动式对话中实现思维互动,在导向式对话中进行情感诱导,在评价式对话中实现激励肯定,师生的思维在逐层递进的“对话”中,不断生发,不断深入。

“有效训练”旨在通过体验让学生“练而有悟”、“练而有得”、“练而有乐”。练而有悟,即从学生的疑难之处入手,以训练为途径,在释疑的过程中,在结果的凸现中,引导学生自省自悟,从而实现思维能力的发展。练而有得,即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从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学生能力培养两个层面上寻找到结合点,在引导学生释疑的过程中,灵活处理学生提出的相关问题,抓住训练主线,以“重”(主要问题)带“轻”(次要问题),以“轻”促“重”,提高释疑和训练的质量,促进学生各项素质的发展,使教学目标得到有效的落实。练而有乐,即面向全体,关注方法和手段的多样化、灵活化,关注途径的层次性、发展性,并充分运用激励手段,调动和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积极性,让学生人人走向成功,使探究成为一种乐趣,成为学生自我发展的迫切需要。

“有效迁移”是在巩固书本知识的基础上,以拓展相关内容为载体,以发展学生素质为核心,进一步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它是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的发展阶段。我们一般采用“模仿实践——自主运用”这样一个操作过程。即:我们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内容上由易到难,由课内到课外;操作形式上由模仿到熟练,由熟练到有所变化,做到步步落实,层层提高。另外,在迁移练习的设计上要面向全体,体现层次性,让学生有自主选择的权利,使每个学生都能在不同的程度上得到自主发展。作为教师,无论是知识拓展的形式,还是教法和学法的设计,都要力求有新意,要积极鼓励学生在自主实践与探索中不断积累,善于发现,敢于创新,促进其萌发创新意识,培养其敢于探索,追求科学的良好品质,为其成长为新世纪的优秀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辅助教学行为策略体现“激励性”。教师一方面注重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通过一些有效途径,如:环境的创设,大胆的质疑,情境的渲染,操作与体验等,引起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保持积极的学习热情,进而产生新的学习动机,激发起自觉学习的愿望。另一方面关注积极的教师期望(即皮格马利翁效应或罗森塔尔效应)给学生以学习的自信,让学生在教师的目光、行为、言语中受到鼓励,从而激励孩子对自我概念、自我期望、动机、归因等获得良性发展。

管理行为策略实现“最优化”。我们提出并建立了“一个模式”“两个标准”和“四个原则”的课堂管理模式。“一个模式”即“自主预习—合作探究—学练并重—迁移实践” 自主探究性教学基本模式;“两个标准”即建立和实施《小学生自主探究性课堂教学标准》和《小学生自主探究性课堂学习标准》;四个原则即:教学相长的原则、有教无类的原则、个性化发展的原则、动态生成的原则。这一管理模式一方面给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了一个可对照执行的标准,另一方面也为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提供了充分的保障。另外,我们还提出了优化课堂教学时间管理,充分发挥教学时间的综合效用,充分利用好每堂课的关键时间段(前15分钟),并通过提高学生课堂学习参与度来延长有效学习时间,同时讲究处理课堂问题的时机和方式,从而达到实施有效的课堂时间管理的目的。

教学后评价策略——“全面评价,关注发展”

评价作为一种价值判断的过程,在教学活动中被广泛应用,它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在“自主探究性课堂教学”中,我们的评价坚持“全面评价,关注发展”这一原则。评价内容和标准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业成绩,还要注重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发展,更要关注学生发展中的需求。

我们从心理素质、智力品质、方法技巧三个方面确立评价内容与目标。“心理素质”方面重点要求学生具有自主探究意识及自主学习的态度和动机。“智力品质”则关注学生观察力、思考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等方面评价的发展水平。“方法技巧”侧重于培养学生学习参与能力和自主实践能力。我们鼓励教师进行富有创造性的个性化教学评价活动,通过评价促使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意识逐步根植于学生的心灵之中,付诸于他们的实践之中。

(详见附件1第16页至20页:《彰显“自主探究”追寻有效课堂——谈“小学生自主探究性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一文)

2)明确了自主探究性学习对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促进作用

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是学习方式的转变。现代学习方式是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性发展为目的,以认识和把握有效学习方式为价值取向,是我们创造性地引导和促进学生进行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的重要保证。通过课题研究,我们进一步明确了“自主探究性学习”对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促进作用,“自主探究性学习”能较大限度地发展学生学习方式的“五性”,即:体验性、独特性、独立性、主动性、问题性。

“自主探究性学习”激活了学生学习的“体验性”。体验使学习的过程不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也是人格健全的过程。在“自主探究性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运用具有专业特质的教学语言,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采用各种灵活的组织形式,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领他们进入“学生”这一角色,对教材进行自我理解、自我解读。我们提出在课堂上要努力让学生获得四种体验,即“情感体验、探究体验、省悟体验、成长体验。”

“自主探究性学习”推进了学生思维的“独特性”。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自主探究性学习”能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生活,为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良好的空间。这就需要教师根据不同层面学生的发展需要制定教学目标,根据每个学生的认识水平和能力确定教法和学法。在宽松、和谐的对话环境中,引导学生创造性地个性化学习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解读,让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自我,发展自我,成为“鲜明独特”的自我,从而发展每个学生的潜在能力,焕发课堂的生命活力。

 “自主探究性学习”提高了学生学习能力的“独立性”。独立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本质特征,在具体活动中表现为:我能学。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和显在的独立学习能力,在教学中,我们不必怀疑学生与文本有独立对话的能力,而应当很好地反思我们是否给予了这种“独立性”生成的机会。 “自主探究性学习”的课堂则为学生的独立成长构建了最广阔的平台,因为教师能充分信任学生主体的能动性,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造有利条件和环境,积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挑战自我,超越自我。因此,我们要求老师在课堂上必须让学生有自主阅读的时间,有自主思考的时间,有自主合作的时间,有自主对话的时间;必须为学而教,化教为学,树立学生的学习自信,让学生在学习成功之中不断走向独立。

 “自主探究性学习”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主动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在具体活动中表现为:我要学。“我要学”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关注“自主探性学习”的课堂就是要努力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自主探索,主动获得的过程。这也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必须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课堂上,我们突出了探究方法的指导,将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化解在层层的感知与理解、体验与感悟中,循序渐进,拨云见日,其过程对学生产生了莫大的吸引与挑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效地培养了他们的探究意识和释疑能力。

“自主探究性学习”培养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问题意识”。现代学习方式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新课程标准也把培养学生的问题能力,作为提高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指向。“自主探究性学习”的课堂就是要充分呵护和诱发学生的发奇心,让学生既能走进教材,又能走向教材以外的世界,从中发现新的领域,寻求新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强烈探究性欲望,通过新一轮的学习与实践增强知识的广度、深度,及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3)构建了小学生自主探究性教学一般模式框架

本课题实施以来,我们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坚持课题与课堂教学实践紧密结合,通过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对“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认识,提高了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实践研究,我们初步构建了“自主预习→合作探究→学练并重→迁移实践”的自主探究教学的一般模式框架。

自主预习。“自主预习”着力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是学生主体性的重要体现,也是变 “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和“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教材”为“学生带着教材走向教师”的重要环节。“自主预习”强调的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之下,通过自学对教材预先有所得有所悟,为课堂上的自主探究作好充分准备。根据学生年龄和心理的差异,我们作了适当的调整:低年级以导学为主,中年级以半扶半放为主,高年级以自学为主。“自主预习”这一环节重在以自主为核心,以发现为目标,着力提高自学的效益。

合作探究。“合作探究”是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通过互动合作进行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重在通过展开探究,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在体验中获得释疑的一般方法,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的有效途径。其一般操作步骤为:“启思——探究——释疑”。这一环节的操作是立体式的多向交流,是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之间的多元互动对话,是师生智慧共生共长的过程。

    学练并重。“学练并重”是自主学生获得知识并灵活运用知识的一个重要过程。这个过程重在以学导练,以练促学,让学生在巩固知识的同时,获得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感。在具体操作时通过学法指导,使学生练而有悟;通过突出重点,使学生练而有得;通过多法结合,使学生练而有乐。

迁移实践。“迁移实践”是指在巩固书本知识的基础上,以拓展相关内容为载体,以发展学生素质为核心,进一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的能力。这是一个学生自主实践运用的阶段,是知识、能力双迁移的提升阶段,是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的发展阶段。其一般操作过程为:“模仿实践——自主运用”。操作遵循的原则为:循序渐进的原则;自主选择的原则;创新的原则。

(详见附件1第21页至22页:《在自主探究中愉快地学习—— “小学生自主探究性课堂教学模式”谈》)

4)构建了具有学科特色的自主探究性学校课堂教学特色

在课题组构建了小学生自主探究性课堂教学一般模式框架的基础上,课题组通过整合科研与教研,致力于学科课堂教学模式、教与学方式的转变、学生的学习评价、教师的教学评价等的进一步探索,不断磨炼课堂,总结提炼成果,逐步构建了具有学科特色的自主探究性学校课堂教学特色。

以季丽清教导、徐幼明副教导为核心的数学组构建了“自主和谐  真实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特色。在06上12月举行的张家港市第九届课堂教学改革展示活动中,我校作为数学教研组展示点向全市作了展示,并书面介绍了数学组的教学特色,得到了点评专家和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徐幼明教导还在皂河中心小学为全宿豫区的数学骨干教师上的一堂展示课,并作特色的讲座,赢得了高度的评价,充分展现了我校数学课堂的特色魅力。

以虞志高校长、顾洁副校长、肖红亚教导为核心的语文组构建了“彰显自主 回归本色语文”的语文课堂教学特色。课题组成员多次在市级语文课堂展示活动中获一、二等奖。其中顾洁老师在06年4月在苏州市语文课堂教学评比中一等奖,06年12月在省名师名校有效课堂展示观摩活动中上展示课,并获省语文评优课二等奖。

以顾雨春副教导为核心的英语组科学组构建了“尊重主体 引领探究”的课堂教学特色,07年3月顾雨春教导在苏州市科学教师培训活动中上的一堂研讨课,得到了与会专家、同行的好评。

以陈丽珠、邹秋芳为核心的艺术体育组构建了“自主互动 体验快乐”的课堂教学特色。课堂教学注重学生兴趣的激发,注重在体艺活动中让学生享受自主学习的快乐。体艺组曾多次承担市级公开教学,艺术组曾被评为市优秀教研组。

5)初步构建了自主探究性学习评价标准体系。

我们将“小学生自主探究性课堂教学研究”置于平时的教研活动中,以构建评价标准促进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优化。构建了“自主探究性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小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习惯标准”。

“自主探究性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包括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教学情感与教学个性、自主教学与探究教学、实践教学与延伸教学四个块板及十二条具体细则。

塘桥中心小学自主探究性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试行)

项  目

评 价 细 则

评 价 结 果

A

90

B

80

C

60

D

40

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

(0.2)

1.制定的教学目标科学、全面、恰当,重点突出。

 

 

 

 

2.教材把握正确,筛选适当,有一定信息容量。

教学情感

教学个性

(0.2)

1.教师善于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师要尊重学生;师、生、文本对话,体现人文精神的培植。

3.教师的教学语言和方法有独特性,运用教材有独创性。

 

 

 

 

4.教师尊重个性差异,积极倡导个性化学习。

自主教学

探究教学

(0.3)

1.教师着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灵活多样的手段和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2.学生有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与方式,学得生动活泼,成效显著。

3.教师富有智慧地引导学生质疑、释疑,层次清晰。

 

 

 

 

4.学生思维活跃,探究欲望强烈,有鲜明观点。

实践教学

延伸教学

(0.2)

1.教师重视指导学生整合和处理所收集的资料,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

 

 

 

 

2.教师富有创造性地组织巩固或拓展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自主探究,并有所收获。

“小学生自主探究性课堂学习评价标准” 包括“心理素质(自主探究意识及自主学习的态度和动机)”“智力品质(观察力、思考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方法技巧(参与能力、自主实践能力)” 四个块板及十一条具体细则。标准的建立和考核办法的制定体现“三维”目标的整体性、综合性、过程性,以重点评价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能力为抓手,促进每个学生自主发展。

塘桥中心小学小学生自主探究课堂学习评价标准(试行)

项目

评价细则

评价结果

A

B

C

D

心理素质

(自主探究意识及自主学习的态度和动机)

1.学生心情舒畅,能迅速地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注意力基本集中,乐于思维,敢于质疑。

 

 

 

 

2.积极地有意识表现自我,形成不甘落后的竞争意识。

 

 

 

 

3.经常发言的学生谦让较少发言的学生,建立起一定的道德公约,渐进地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使课堂气氛活而不乱。

 

 

 

 

4.在遇到困难时,请求同学的帮助,形成互帮互助的氛围。能认识到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允许错误,没有嘲笑和指责。

 

 

 

 

智力品质

(观察力、思考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

1.初步养成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观察的良好品质。

 

 

 

 

2.善于针对学习内容提出独到的问题。

 

 

 

 

3.具备有选择地进行自主记忆知识的能力。

 

 

 

 

4.能进行合理想象,想象内容具有独创性。

 

 

 

 

方法技巧

(参与能力、自主实践能力)

1.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活动,能综合运用已有的方法和知识,自主解决问题。

 

 

 

 

2.具有一定的自主实践能力,能在老师指导下,进行实践操作。

 

 

 

 

3.根据学科特点,能独立地选择学习的方式与步骤,策略性地学习。

 

 

 

 

另外,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只有充分依靠和发挥教师的创造力,我们的教育才是永远充满活力和生机的。在构建评价框架之中,我们鼓励教师要细化标准,要活化考核,积极实践,勇于改革,努力追求富有创造性的个性化评价方式。

6)师生共同进步,成果喜获丰收。

经过我校全体师生近两年半的努力,自主探究性学习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学校多次承办了片级、市级评优活动,市级以上公开课教学56人次;教师撰写的课题论文发表38篇,获奖22篇;学生在市级以上获奖达300多人次,发表文章102篇,学校连年获市综合质量评估一等奖。

其中课题组长李云刚校长的《“小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课题研究报告》,获省2006年优秀教育论文评比二等奖,《构建“自主探究”学校特色全面提升学校素养》获省优秀教育论文评比三等奖,《依托课题研究,构建“自主探究”学校特色》获苏州市优秀论文评比一等奖;组员顾洁副校长撰写的《彰显自主探究 追寻有效课堂》获08省课改教育论文评比一等奖,并发表于《教育科研》,同时被 “中国教育新闻网” 选载;季丽清教导写的《我的小课题研究历程》发表于《江苏教育研究》,《自主探究——让课堂成为学生思维的运动场》发表于《小学数学教学》;林艳萍老师的《学生自主学习中教师的引导作用》获2006“蓝天杯”优秀论文评比二等奖;刘怡老师、鱼晓艳老师的《浅谈小学语文自主探究性学习》《浅谈美术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2007年省优秀教育论文评比中分获二、三等奖;钱玉萍老师的《在探究性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吴轶群老师的《让课堂成为学生自主探究的舞台》均获08省课改教育论文评比三等奖。

课题研究也让一批课题成员成长起来,虞志高、顾洁、肖红亚老师在2006年被评为张家港市教学能手,李霞、金益、钱萍教师在2006年被评为张家港市教坛新秀;钱萍老师、汪国英老师在2006年12月由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组织的“全国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优质课大赛”中双双获一等奖,顾梦亚、黄丹萍老师在2007年5月和2008年5月举行的“全国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观摩课”活动中均获二等奖。

七、研究反思

通过近两年半的课题研究与实践,我们虽然取得了不少成果,通过课题研究与实践,我们虽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我们看到我们的研究依然存在着诸多不足。如:

1.科研工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1)科研制度建设相对滞后。尽管我校制定的科研工作制度比较健全,但制度的步伐跟不上科研工作的发展需要,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

2)课题管理还不够精致化。我们对课题研究工作的管理比较偏重于显性的活动开展、资料收集、研究成果,而对隐性的学习、思考、提炼等过程还缺乏强有力的、精细的管理方式。

3)教师、学科的差异兼顾还不够全面。我们在建立子课题研究小组时,虽然对组成成员进行了比较合理的调配,也充分考虑了薄弱学科的因素,但是在具体的研究运行操作过程中,对基层老师的差异发展、小学科的研究工作还没有真正兼顾到位,导致了老师之间、学科之间的发展存在不均衡现象。

2.理论创新力量有待进一步加强。

1)尚未建立高层次的理论指导专家组。由于条件限制,加上主动性不够,我们缺乏比较有权威性的相关专家、教授给予全程而系统的理论构建指导,使课题研究的理论成果与预期目标有一定的距离,其推广价值及影响力不是十分深远。

2)课题核心成员的理论水平尚未达到一定高度。近几年来,经过我们的不懈努力,我校的骨干教师队伍得到了不断壮大。但是具有良好专业理论修养,具有较高理论水平的骨干教师还相对欠缺,因此,课题研究的理论创新力量显得比较薄弱。

3.课堂特色有待进一步打造。

1)教学方式转变不尽到位。从我们目前的课堂教学现状来看,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还没有达到最理想的境界。其原因有:一是对自主探究性的教学策略研究不够透彻、深入,课堂教学的特色比较趋向大众化,缺乏鲜明个性特征;二是老师的教学观念受大教育环境影响,受班级学额制约,不敢轻易走向教学的全面开放。

2)评价机制改革不尽完善。一是评价“自主探究”教与学的标准体系构建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工程,在较短的时间内难以达到科学、系统的规范要求,致使评价达不到最佳可信度;二是评价的操作系统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之下,持续实施的难度相当大,致使评价达不到最佳效果。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将在今后的研究中,将进一步巩固成果,正视问题,深入研究,积极创新,一切都着眼于学生、教师、学校的发展,力争把塘桥中心小学的“自主探究性”特色建设提升到更高的发展阶层。

八、主要参考文献、著作目录

《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的对话》  朱慕菊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课程与学习方式变革》   肖川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教师,与新课程共成长》  肖川    上海教育出版社

    《探究性教学的实质:一种复杂性思维视角》  郝志军《教育研究》200511

九、成果附件

附件1:

教师课题研究论文、案例汇编《小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研究专辑》(含课题研究论文19篇,案例与设计8篇)

成果内容简介:自从开展课题研究以来,课题组成员及全校教师充分利用课题理论和实践的优势研究环境,积极撰写论文。本专辑主要汇集教师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实践与探索的论文、案例。

附件2:

塘桥中心小学“小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研究”成果一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