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海滩别简谱:太极拳的动静开合(黄仁良)——小张老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5:24:45
  太极拳的动静开合(黄仁良) [ 2011-7-26 16:07:00 | By: 小张老师 ]  

太极拳的动静开合

王宗岳拳论云:“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动与静,分与合,曲与伸,都是矛盾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文中又提出了“无过不及”的中庸之道。我们的祖先早在三千年以前,早就认识到事物的唯物辩证关系,并逐渐形成了较为完整和纯朴的哲学思想体系,知道矛盾存在于整个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以及矛盾的相互依存,相互排斥,相互转化的因果关系。无论是动静、分合、曲伸都存在着对立和统一的关系,所谓“一分为二”就是矛盾的对立方面,而“合二为一”便是矛盾的统一方面,这就是我国古代的阴阳五行学说。太极拳锻炼讲究阴阳虚实的不断变化,不断平衡,以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及金木水火土循环往复。代表着人体各部位的机能活动,(乾为头,坤为腹,震为足,巽为股,坎为耳,离为目,艮为手,兑为口,金为肺,木为肝,水为肾,火为心,土为脾)为实现人体机能一动一静,一分一合,一曲一伸,一张一驰,一呼一吸,一收一放的运动规律,也就是太极拳阴阳虚实的实际意义所在。

一,动与静:

太极拳讲究“气沉丹田”和“含胸拔背”,其中“沉”和“含”字即自然地使全身放松而下沉,也是自然地使胸腹内涵,将背部微微拔起,以绵绵不断的动作来引导内气在全身运行,太极拳是以动态配合内气运转故称动功。气功和站桩是讲究“意守丹田”,其中“守”字即自然地放松而固守,以定式入静的姿态来引导内气敷布于全身故称静功。但静功必须由静中去求动,而动功必须由动中去求静,所以太极拳与气功或站桩都注重于“动静之机”。在太极拳锻炼中以动为阳,以静为阴,十三势行功心解云;“静如山岳,动若江河”,“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一动一静就是太极拳的运动规律。动静有内外之分,外形指四肢及躯体,内形指心意及精气,但动与静两者不能完全分开,根据阴阳互变原理,应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动静结合。静里含动,动不舍静,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视静犹动,静以待动;视动犹静,动以生静。走架打手行功要言云;“静则俱静,静是合,合中寓开。动则俱动,动是开,开中寓合”,所谓静中触动动犹静,动极返静静生动,动是放,静是收,一动一静互为其根。

太极拳是动功,全身内外及四肢都是以动作为主,在全身各部位不断运动的状态中求静。静不等于停亦不等于慢,而是在全身节节松净,心无杂念前提下,力求一种精神和心灵的宁静,身虽动,气宜敛,心贵静。无论是推手或走架都必须要求在动作中全身节节松开,又节节贯串,大脑思维保持集中而冷静,心静才能使动作悠闲自在,心静才能使意气运行顺遂,心静才能使全身感觉灵敏。这种静态是贯串在动作之中,与动作的快慢无关,动作再快也同样能保持一种心灵的宁静,但与周围环境有关,环境嘈杂心灵就不能得到安静。所以太极拳锻炼要求清静,不要让周边其它杂音噪声来打扰,锻炼环境要求杂声不超过50分贝,有些拳操活动场所将音乐放得很闹,不仅误导了自己的养生活动,还惊扰了别人的锻炼。拳论所云;“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在全身内外绝对虚静的前提下,才能达到感觉的十分灵敏,即便是一叶羽毛或细小的蝇虫加落在身上也立即感觉到,这便是太极拳的知觉功夫。对养生方面古代就有静养、动养、食养之说,以静养生就是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真气凝从,神形俱迁,即生命在于阴阳平衡。以动养生就是牵引四体,曲伸开合,广步于庭,导引吐纳,促气血流畅,即生命在于运动。以食养生就是以食为天,不断汲取养料,以补所需,即生命在于营养。所以太极拳锻炼不但要求自身内外节节松开,又节节贯串,大脑神经及心灵亦必须松静,同时要求周边环境也清静,避嘈杂吵闹。

二,开与合:

动与静在全身内外四肢的具体表现便是开与合,开合也就是展放与收敛的意思,开是展放为动,合是收敛为静,就如拳论所云;“动之则分,静之则合”。一分一合又是一切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天会变,地会变,气候会变,一切事物都在变,大到国家民族,小到家庭亲友,其发展的过程总是分而合,合而分,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世界上也没有永远不变东西。一分一合在太极拳锻炼中也叫一开一合,开合实际上是两处相对部位收缩和拔长,在外形方面有四肢及身躯的开合,内形方面有心意及内气的开合。四肢的开合较容易理解,两手两脚分开为开,收拢为合,躯体的开合表现以含胸拔背微收小腹时,全身似有收缩感觉为合,以气沉丹田全身松沉时,有身体展放感觉为开。太极拳的开合是以内形为主,内形指意气开合、内劲开合及内外气的开合。意气的开合以气势鼓荡时,意气由里达表为呼为开;气势收敛时,意气由表及里为吸为合。内劲的开合便是蓄发与张弛,蓄劲如张弓是含胸拔背,背上似有一股张力向上下左右展放,如拉弓则箭在弦上待放,故以张为蓄为吸为开;发劲如放箭是将弓弦一松,箭矢靠松弛的弹力向专注目标直射而去,发出全身合一的整体劲力,故以弛为发为呼为合,这与躯体的开合正好相反。太极拳呼吸以内气为主但必须由外气配合,口鼻呼吸之气是外气,也称后天之气,丹田呼吸之气是内气,也称先天之气。吸气时外气由口鼻下行至体内,而内气沿督脉上升为合;呼气时内气沿任脉下沉至丹田至足底,而外气自胸腹上行至口鼻缓出为开。外形开合也是配合着内形的开合,所以当外形开时,要求胸襟放宽,心意也有打开的意思,当外形合时,要求心意也有所收敛,有将内气敛入脊骨的意思。根据阴阳平衡及互变原理,内外的开合也不能完全一致,有时外形开而内形合,外形合而内形开,太极拳讲究开中寓合,合中寓开,无论是内形意气运行与外形拳架招式中都是有开有合。例如拳架在定式时,掌指及腿脚的伸展部位为开,曲蓄部位为合,腰胯肩肋等骨肉松沉外扩为开,提裆和悬顶使会阴穴至百会穴的中心线上悬为合,这也是松而不散的关键所在。开与合同样不能断然分离,必须是开中有合,合中有开,某些部位是开,另外部位必然有合。

太极拳锻炼时除了上述内外开合关系以外,另应注意脚掌与地心、丹田与腰脊,掌指与喉头这上中下三部位的开合关系。根据古代拳经所云;“腰脊为第一主宰,丹田为第一宾辅。喉头为第二主宰,掌指为第二宾辅。地心为第三主宰,足掌为第三宾辅。”在练拳时运用腹式逆呼吸方法中,吸气为含胸拔背微收小腹,小腹其实指的是丹田,含胸收腹时要将意念主要放在腰脊,是腰脊将丹田之气收敛入骨,此时丹田与腰脊相合。呼气为气沉丹田并微鼓小腹,意念仍主要放在腰脊,是腰脊部位将丹田之气缓缓外推使内气鼓荡,此时丹田与腰脊展开。手掌指的含虚曲蓄为吸时,要将意念主要放在喉头,由喉头把掌指微微后收的意思,此时掌指与喉头相合。掌指向外伸展为呼时,仍将主要意念放在喉头,由喉头把掌指渐渐推出的意思,此时掌指与喉头拔长展开。足掌与地心的开合关系亦如此,以地心为主宰,足掌为宾辅,但足掌与地心之间的开合关系,主要是利用了地心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腰胯松沉下蹲时,足掌顺应地心引力向下松展为呼,让体内先天之气下沉与地气相接合。收腹提腰时,足掌受地心反作用力由涌泉穴微微向上收敛为吸,由足掌连地气与内气一并收入体内,要做到这上中下三部位的呼吸开合协调一致,使内外气相互呼应,太极拳就越练越有韵味。

三,曲与伸:

一动一静,一开一合也表现在动作的一曲一伸,动为开为伸,静为合为曲。太极拳锻炼全身内外所有动作,具体表现就是曲伸开合,内形动作的表现以开合为主,外形动作的表现以曲伸为主,十三势歌诀所云;“仔细留心向推求,曲伸开合听自由”。曲是曲蓄,伸是伸长,太极拳锻炼对四肢的曲伸动作与其他拳术有所不同,按照道家及儒家中庸之道的理念,无论曲与伸处处都应留有余地,曲蓄而有余,伸展而不直。例如两腿脚做弓步下蹲时,前腿的曲蓄不能太过分前弓弯曲,以膝盖不超脚尖为准,下蹲也不是用力在膝盖,而是由腰跨松沉至脚掌。后腿的伸展不能过分直,也不能太过弯曲,以膝盖部位略带微曲为准。站虚步时,同样后腿坐实的下蹲不能过分弯曲,前腿伸展以足尖或足跟点地时,前膝盖部位应略带微曲,不能挺直。两手臂的动作也如此,曲蓄的手臂不能过分弯曲,伸展的手臂不能太直,所谓“手如抱月忌过直”,应处处保持含蓄和圆满成弧形状态。曲伸开合实际上在太极拳锻炼中,就是全身内外的一张一弛,一收一放,一吸一呼,而外形的表现是躯体的一收一放,四肢的一曲一伸,曲是张是收是吸,伸是弛是放是呼。曲伸关系也和动静开合一样,应在变化中求平衡,所以是曲中有伸,伸中有曲,曲伸相间。多数拳架总是一手伸一手曲,一腿伸一腿曲,有时两手和一腿伸,另一腿就成曲,四肢的曲伸和开合,同样是两处相对部位的收缩与对拉拔长。除了四肢的曲伸外,还有躯体的曲伸,含胸拔背时的身弓为曲;气沉丹田时的立身中正为伸,随着动作的转换,全身各部位都有一曲一伸的表现。

太极拳动作的曲伸开合,若真正要做到“曲伸开合听自由”的程度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听自由”并非是毫无章法漫无目标地乱动,一定要在规矩范围内的运动,没有规矩就难成方圆。对初学者来说往往是顾了手而顾不了脚,更莫说全身内外及四肢协调一致,所以还不能讲听自由,先必须要明规矩,守规矩,熟规矩,循规矩,然后才能丢规矩而合规矩。所谓规矩就是处处符合拳理与拳法要求,一招一式都应具有攻防技击的内容,意气运行与内外呼吸自然配合,一举一动都要有意念引导,就是用意不用力。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不仅指动作,在用意念上也是先求有意,后求无意,用意也要越用越淡,直至随意,无意之中有真意。“听自由”的核心是一个巧字,巧字是从苦练中来,熟极了就能生巧,巧极了就能一切动作自然而然,不用刻意去追求而举手投足之间能处处合上规矩。能达到无意之中尚真意的境界,就所谓;“妙手一着一太极,空空迹化归乌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