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雄心4实力排名:太极拳中的“开合虚实”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00:51:48

太极拳中的“开合虚实”

2010-08-12 18:08:29|  分类: 太极拳理 |  标签:虚实  开合  腰眼  分清  太极拳   |字号大中小 订阅

       陈鑫拳论中说:“开合,虚实,即为拳经”,“一开一合,有变有常,虚实兼到,忽现忽藏”,“开中有合,合中有开”,“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一开一合,足尽拳术之妙”。他把开合虚实提到首要地位,并且说得很全面。
       1、开与合是由内及外,以外引内,内外合一的。
       太极拳如果只讲究外形的开合,不讲究内动的开合,那么,不论练拳或推手都会降低其疗病保健、增强体质和提高技击水平的作用,也就不能称作内外统一的拳术了。太极拳一直被称作是内家拳的一种,那就是在意识指导下动作与呼吸必须配合,也就是意识、呼吸、动作三者密切配合,“练意”、“练气”、“练身”同时进行,要求肌肉、骨节、内脏器官在内部活动来配合身躯四肢的外部运动。
       开合着重在内部的变动,而不在于外部动作形态。内动的开合,仍然是“运劲似螺旋”、“运劲如抽丝”的作用,就是所谓“劲由内换”或所谓“内气潜转”。开为伸展、放大,合为缩敛、收小。太极拳的开合,由于动作螺旋,有沾连粘随之意,故能开时不顶撞,合时不躲闪,尤能合我之力,分彼之力。通过推手的长期训练,即能充分发挥“以轻制重”、“以柔克刚”、“以小力胜大力”、“乘人之势,借人之力”的特殊技击方法。练习内外统一的开合时,应该揣摩“内不动,外不发”这两句话。每一动作,都要求“始而意动,继而内动,然后外动”。
       动作开时内外俱开,动作合时内外俱合,神气贯串,周身完整,浑然无间,转接要一气呵成,劲力集中到一点,并能随时灵活变换。
       2、开中有合,合中寓开。
       在一开一合之中,还要进一步要求“开中有合,合中有开”,“开中有开,合中有合”。“开中有合,合中有开”,乃是“运劲似抽丝”的中心作用。太极拳的行气运动,由腰脊主宰,运用缠丝的螺旋形动作向着四梢去的叫做“开”,从四梢回归丹田的叫做“合”。太极拳以外掤为开,内?为合。掤为顺缠,?为逆缠,“逆”从“顺”而来,相反相成。由于“运劲似抽丝”,由于动作的螺旋形,胳膊合时,肘以下已经向着开,等到胳膊开时,肘以下已经转为合。例如,搂膝拗步的定式为开,接做手挥琵琶时,将右手收回为合,肘以下已经向着开,这是“合中有开”;右手再做半个圈向外为开,肘以下已经向着合,这是“开中有合”:最后,手挥琵琶势成,双手左前右后合抱又成为合,但胸略内含,胸肌扩大,成为外合内开,这是“合中有开”。“开中再开,合中再合”,乃是开时继续延展伸长,合时继续收敛缩小,循环往复,滔滔不绝。“开中再开”,在推手时表现为我愈进而愈长,彼愈退而愈促,我连步赶进而得机得势。“合中再合”表现为彼一再弧形进逼,我顺应动向一再粘化,继续弧形地收敛缩小,我连步跃退而彼不及粘随,我还击的爆发力也越强。“开中再开,合中再合”是太极拳功深后的高级技巧,它极为柔活灵巧,螺旋形动作极为细微,“浑身柔软若无骨”而身形中正不偏,“忽然放出都是手”。
       太极拳名家在推手技术上能够做到“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地步,主要在于运劲似螺旋的“劲由内换”、“内气潜转”的内动,自己运劲的路线、方向、力点,里边先在变换,处处跟对方的动作合拍,如胶粘物,但是意劲又处处走在对方的前面,因此对方不易察觉。因为这种练法高级、细致,所以不论应用在疗病保健上、增强体质上或提高技术上,效果都比较好。太极拳所以能引人久练不辍,越练越趣味无穷,欲罢不能,就在于意趣的一层深一层,没有止境。在太极拳已经普遍开展的如今,为了提高太极拳的锻炼效果,拟应及时抓提高,首先是应该强调内动与外动结合,特别是在拳套熟练之后,要时刻注意“内不动,外不发”这一点。
       3、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虚实从意念上说,以手为例,如意念集中于右手,则右手为实,左手为虚;意念集中于左手,则左手为实,右手为虚,这是两手的分清虚实。通过一段锻炼时间,在虚实已经分清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要求实中有虚,虚中有实。仍以手为例,原来已经分清虚实的手再要求分清虚实,虚的手要 虚中有实,实的手要实中有虚。例如前推的手为实,向前推出的一面为实,背面为虚。这种实中有虚,是为了把力量集中于一点,不该用力处都要放松,贯彻用力经济的原则。推出的一面为实,可喻为刀口,背面为虚,可喻为刀背,意为力点要集中在刀口上。后手为虚,但是要求也有意念贯注其中。这种虚中有实,是为了平衡重心,并使前手发力更足。
       太极拳每一动作就是一个圆圈,在转圈中间,虚实是在不断变换的。以手为例,如果手划圈时,上半圈为虚,那么下半圈为实;如果内劲上掤为虚,那么下?为实。这是一圈中的一虚一实。在一虚一实中,仍然要包含着“劲似松非松,将展未展”,进一步做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在推手中,一圈之内,随时有无数虚实的灵活变换,阴变阳,阳变阴,似阴非阴,似阳非阳,忽隐忽现,使对手不可捉摸,“全身处处皆太极”就是这种细微变化的阐明。
       腿部的分清虚实,不论前虚后实或前实后虚,也不论左虚右实或左实右虚,都进一步要求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非全然无力,实非全然站煞。这样才能使步法的变换灵活迅速。初练太极拳时,步法要大虚大实地分清虚实,练拳稍久,功夫纯熟后,由开展而渐紧凑时,虚足与实足的比例要逐步缩小,例如从8比2到7比3、6比4等,虚实的距离越微短,变化就越灵活快速。古人把开合虚实实用阴阳二字作代表:合、虚为阴,开、实为阳。阴变阳,阳变阴,“阴极阳生,阳极阴生”,“阴不离阳,阳不离阴”,就是“阴阳互为其根”。“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就是“开中有合,合中有开;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要互相渗透,潜移默化,而且还要求“忽现忽藏”、变化非常灵活。为了做到这点,内外上下,前后左右都要求意气须换得灵。只有意和气变换得灵活,虚实才能“忽现忽藏”。要求每一势,能在“八面支撑”的同时,也要求“八面转换”,意念一转,则周身全动,意念一动,眼神领先,即“一转眼,则周身全动”。这就是虚虚实实、实实虚虚的妙用。
       虚实的转换,跟开合一样,也是在意识指导下先内动而及外动,内外合一的,也仍然是“动劲似螺旋”起中心作用。
       开合虚实贯彻在太极拳的每一势一动之中,随着动作的变化,总是一开一合、一虚一实、开中有合、合中有开、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地交替变换。如果意念连续集中于一手或两手同时向同一方向运动,那么虚实的变换应该随着动作的开合去变换,亦即开时为实,合时为虚。
       4、开合虚实是渐变的,是内外协调的。
       由开到合,由合到开,由实变虚,由虚变实,是渐变的,不是突变的。其变换过程与动作变换运行的起止、速度等相适应。这种渐变的练法,近乎静力性运动的练法,最能发展耐力和力量,不但运动量极大,并且动作可以逐渐做到细腻,内劲可以逐渐增强,使柔中寓刚,全身沉着松静。
       虚实不能像一般所能理解的那样仅仅是手足要分清虚实,实际上胸腹背部的肌肉、骨节和内脏器官的活动都要分清虚实,并且这是动作的主要部分。所以,拳论说:“紧要全在胸中腰间运化”,“一处自有一处之虚实,处处总是一虚一实”,“劲由内换”,“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如果仅有手足的虚实,没有胸腹背部的虚实,那就没有内动来支配外动,那就不是整体的、内外合一的运动,在技击上也就不可能“内动不令人知”。另外,也不能认为,单是一呼一吸的内动来配合四肢运动,就算是内家拳或内功拳。这不是全面的,因为呼吸仅利用横膈膜的一上一下来带动内脏作轻微的自我按摩,还缺乏有意识地引导胸腹背部的肌肉、骨节和内脏器官来进行活动,还不能达到“一动内外全动”的要求。只有运劲似抽丝,意气换得灵,“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的练法,才能使内脏、肌肉、血管、经络都能同时得到运动,才能“一动无有不动”。
       5、全身的总虚实在于腰隙的转换
       太极拳强调处处要分清虚实,但总得有个主从。究竟以哪一部位的虚实为主,来统摄全身内外、上下、前后、左右各部位的虚实,使能“纲举目张”呢?在古典太极拳论中是可以找出这个关键性的答案的。王宗岳的《十三势行工歌诀》中说:“命意源头在腰隙,变转虚实须留意”。武禹襄说:“主宰于腰”。李亦畬说:“紧要全在胸中腰间运化,不在外面”。陈鑫说:“腰为上下体之关键,腰以上气往上行,腰以下气往下行,似上下两夺之势,其实一气贯通,并行不悖”。这些都清楚地指出,全身各部分清虚实的总枢纽在于“腰隙”。有些人把“腰隙”改作“腰间”,这是不对的。“腰隙”俗称“腰眼”,即左右两肾,中医把肾称作是“性命之源”,“真气之所从出”,认为“肾壮则精足气充”,神清目明。陈鑫说:“中气何归?归于两肾”。郝月如说:“转换者,步随身换,命意源头,在腰眼之间;向左转左腰眼微向上抽,用右腰眼托起左腰眼;向右转右腰眼微向上抽,用左腰眼托起右腰眼。此即所谓‘命意源头在腰隙’者是也。”也就是说全身的总虚实在腰,其次在胸,这是腰隙转换虚实的练法。
       腰隙管着两腿、步法的转换,是由腰隙的内动来支配的,即所谓步随身换。腰隙落实的一边,下边的腿也落实,另一边的虚腿也就迈步轻灵。虚腿与实腿一侧的含胸有相吸相系之意;虚腿才不致轻浮,所以李亦畬说:“上于两膊相系,下于两腿相随。”但是腰隙转换的枢纽何在呢?陈鑫的拳论中指出:“诀窍以两腰之中,两肾之间命门,为上下体关键枢纽。”形象地指明了腰部在脊柱命门穴支配下两肾抽换。凡手腿前去时,两肾先转换,气沉丹田,命门穴微往后撑,腰裆劲往下松沉,故久练太极拳者,带脉(腰部周围一圈)充实。
       一呼一吸,膈肌升降,对重心稳定有关;腰隙的虚实转换,对重心的移动有关。
       胸的虚实转换:锁骨往下松沉,用意来固定它,胸微内含,逢腰隙下抽落实的一面时,上边的胸肌随着弧形松沉,外往前合(武禹襄《身法十要》内称作“护肫”)。这样,随着腰隙转换的分清虚实,左右胸肌在划弧松沉中也就分清了虚实。
       腰隙和胸肌的分清虚实,仍然要贯彻“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原则,虚的一面,有腾挪之意,不使偏浮;实的一面,以意贯注,不使偏沉。胸的虚实管着两手,锁骨固定,左右胸肌交替虚实(也是内部的折迭),就能支配两手的虚实转换(两手的变换虚实也称作折迭,是由内动来支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