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一中2016招生:巴菲特的理财秘诀 学习、读书、总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23:21:58

巴菲特的理财秘诀 学习、读书、总结

  巴菲特就他自身的经历总结:最好的投资就是学习、读书,总结经验、教训,充实自己的头脑,增长自己的学问,培养自己的眼光。

 总结,总结,再总结

  股神巴菲特就在他近60余年的投资生涯中,总结出很多珍贵的投资经验。如永远保住本金、别被收益蒙骗、重视未来业绩、坚持投资能对竞争者构成巨大"屏障"的公司、把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坚持长期投资等等,事实证明,这些经验使他购买的股票在30年间上涨了2000倍,而标准普尔500家指数内的股票平均才上涨了近50倍。多年来,在《福布斯》一年一度的全球富豪榜上,巴菲特一直稳居前三名。

  永远保住本金

  巴菲特有三大投资原则:第一,保住本金;第二,保住本金;第三,谨记第一条和第二条。本金是种子,没有种子便无法播种,更无法收获。

  美国超级投机家乔治·索罗斯说过:如果你自以为是成功的,那么你将会丧失使你成功的过程。一个人必须愿意承认错误,接受痛苦。如果犯了错误不承认,不愿意接受痛苦,甚至不再感到错误的痛苦,那么你就会再犯错误,就会失去继续赢的优势。如果在交易中一旦发觉自己有错误,决不要固执己见,将错就错,应该刻不容缓地完全改变自己的运作方向。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道理人人都懂,然而真正能在赔钱时勇敢割肉的投资者却寥寥无几。当市场张开血盆大口时,永远都不会给你第二次选择的机会。在投资前设定止损线、严格遵守投资纪律、将风险控制在可以控制的范围、永远保住本金是每一个投资者需要谨记的。

投资要趁早

  只知道努力工作的人失去了挣钱的机会。

  很多人由于经常加班,工作压力大,无暇顾及投资理财,虽然有钱却始终放在银行里,觉得省心踏实。虽然也动心于基金股票,却总是因为怕麻烦而迟迟不动手交易。白白错失牛市的盛宴不说,还承受着通货膨胀下的财富缩水。一个人的工作年限最长不过40年,而钱财的保障却是一生的需要。投资理财不仅可以抵御通货膨胀的风险,还可以在长期理性投资中获得丰厚回报,保障家庭和投资人晚年的生活。

  投资要趁早,因为今年的一块钱不等于明年的一块钱。按照公式计算,今天的100元,在通胀率为4%的情况下,相当于10年后的多少钱呢?答案是148元,也就是说10年后的148元才相当于今天的100元。

  投资要趁早,还因为复利效应会使早投资的你轻松获得更多的收益。以每年10%的收益来举例说明:在21至28岁,8年的时间里每月投资500元,共投入4.8万元,65岁的复利回报为256万元;在29岁至65岁,37年里每月投资500元,共投入22.2万元,65岁时的复利回报为195万元。因为晚8年投资,虽然多投入17.4万元,并且花了一辈子时间追赶,结果还是没有追上,收益却少了61万元。

  坚持长期投资

  巴菲特说:如果可能,我愿意一辈子持有下去。

  长期投资的说法虽然由来已久,但是每逢股市波动,从赎回或减仓数量上,都可以暴露出多数投资者仍然很容易受到市场、消息或从众心理、波段操作的影响,轻易抛弃自己精心挑选的股票或基金等其他理财产品。

  假设你现在有10000元,年收益率15%,那么,连续20年,总金额达到163665.37元;连续30年,总金额达到662117.72元;连续40年,总金额高达2678635.46元。也就是说一个25岁的上班族,投资10000元,每年收益15%,到65岁时,就能成为百万富翁。而更加显而易见的是"复利的72法则",即用72%去除以每年的回报率,得到的数字就是总金额翻一番所需的年数。用上面的例子来说明一下,72%除以15%,就是4.8年。也就是说10000元,在5年后就翻番变成了20000元。

  从某种意义上说,长期投资是一种对自己的肯定。你是否可以抛开一切,忠诚于自己的选择,坚持于自己的判断。要知道,股神巴菲特为"吉列"苦等16年,最终才迎来超过800%的高额回报。因为他坚信一个很简单的道理,每天一早醒来全世界会有25亿的男人要刮胡子。

巴菲特秘籍教你投资银行股

  怎样用价值投资的理念来投资银行股?投资大师巴菲特的投资法则或许能带给我们更多的启示。

银行股短期难上涨

目前,国内银行股正饱受着“内忧外患”的煎熬。一边厢,国际上,美国次贷危机如今已经波及到全球银行领域;另一边,国内方面,日前存款准备金的上调,让国内银行雪上加霜。

曾被业内誉为具备长期投资价值的国内银行股一跌再跌,银行股到底怎么了?价值投资银行股的理念是否还应该坚守?

银行股估值国际化是趋势

银行股今年的深幅回调,对于银行股的估值产生剧烈的变动。对此,华夏基金副总裁张后奇指出,从银行股本身来看,中国改革开放后,银行作为一个资源占优的部门,在30年的改革开放中,积累了庞大的网络、客户及存续资产。这些资源按照成熟市场经济估值来看是很“值钱”的。

“但无论怎样,银行股的估值水平的确被提高了。”张后奇话锋一转,这主要是由于2006年和2007年股市顺风顺水的时候,所有股票的估值水平都被放大了,银行股在这个时候纷纷上市,难免会随着市场高歌猛进。而随着中国股权分置改革的完成,A股市场逐渐变成全流通的市场,并与国际化接轨。首先,香港红筹股市场对A股市场存在影响;其次,在全球股市估值下降的影响下,A股估值水平的国际化接轨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已到逢低买入时?

银行股一跌再跌,投资者应该以何种态度对银行股进行操作呢?

对此,工银全球基金经理郝康认为,大小非解禁是银行股面临的重要问题。例如交通银行,目前该股A股股价与H股股价出现倒挂,就是小非解禁后套现压力造成的。另外,目前银行股估值的大幅调整主要由于市场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增强,担心通胀失控,银行会出现问题,但通胀失控这种情况出现的可能性不大。

郝康指出,短期来看,银行股作为最大的权重板块,若没有大量资金进入,银行股股价很难上涨;但从长期价值投资的角度来看,银行股仍不失为一个好的投资品种。目前银行股不是特别便宜,但是绝对不贵。

央行再次上调了存款准备金,对银行股构成新的压力。中金公司认为,如果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上调1%,2008年每股收益将下降约1%;如上调至20%,将影响每股收益3%。与大型银行相比,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将更多地影响华夏、深发展等中小型银行。

操作上,中金公司认为,虽然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幅度超出预期、传递了持续宏观紧缩的信号,但近期不会有更严厉的货币政策出台。与其他行业相比,银行的盈利确定性更高、估值更低,考虑到中期业绩以及未来几个月CPI将走低,建议逢低买入。

市场近况

基金悄然反手做多

悬在市场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终于落下,在端午节小长假的第一天,央行宣布存款准备金率上调1个百分点至17.5%的历史高位,紧缩的货币政策的“利空”效应迅速在股市上有所显现。

本周的第一个交易日 (6月10日),股指在银行股全线暴跌的引领下狂泄,创下今年以来单日最大跌幅7.73%。此前,基金曾向银行股“注入”了12亿元资金,基金上周二并未杀跌,持仓没有出现大幅变动,净卖出资金不到2亿元,部分银行股呈现资金净流入状态。

银行股虽然走势普遍破位,形态极为难看,但在一些机构眼里,银行股还没到“糟透了”的时候。

基金反手做多银行股

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消息,让市场再也无法承受住已有的下探压力。6月10日,沪深两市出现千股跌停的惨状。作为此次政策打击的漩涡中心,A股的14只银行股中有8家跌停。截至昨日,银行股仍然大幅下跌。

在市场信心遭遇重创下,基金却将手中的银行股略微 “减负”。据Topview数据统计显示,6月10日和6月11日,机构持有银行股的仓位仅下降0.08%;基金仅净卖出银行股9.83亿元,没有出现大规模抽离资金的现象。

虽然预期央行货币紧缩已成共识,但是5月下旬以来,基金做空银行股的思维悄然大转身,看空不做空直至做多。

从5月份整个银行板块的资金流动来看,基金净卖出资金额为35.4935亿元。这份“成绩单”的背后尤为引人注目,基金是在前半月做空,净卖出62.8991亿元;后半月反手做多,净买入31.6537亿元。

直至此次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前,基金并没有大规模撤离资金。据Topview数据显示,6月6日前的10个交易日内,基金依然保持做多银行股,净流入银行股20.336亿元,银行板块更是成为同期基金净流入金额的第二大板块,仅次于证券保险板块。

交行、浦发、兴业最受宠

事实上,在此次紧缩货币政策公布前,基金“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在5月整体从银行股撤出资金的时候,又结构性地调整仓位,特别是加大买入了前期跌幅较大的兴业银行、浦发银行和交通银行。

据Topview数据显示,6月6日前的10个交易日内,基金净买入浦发银行8.596亿元;净买入交通银行8.4336亿元;净买入兴业银行4.1509亿元。就在本周的前两个交易日,基金还在增持交通银行,买入金额为1.0835亿元;抛出兴业银行和浦发银行1.4379亿元和1956万元。

在暴跌之前,基金增仓上述银行股或许有迹可循,这三只股票毫无例外止住了下跌颓势,兴业银行、浦发银行和交通银行分 别 上 涨4.35%、5.03%和1.37%。昨日,交通银行、兴业银行和浦发银行更是曾一度出现红盘迹象。

另外,建设银行和中信银行的破发,做空主力也并非基金。6月6日前的10个交易日内,基金净买入建设银行2.1719亿元,抛出中信银行837万元。

部分机构认为,银行股在暴跌后开始显露投资价值。中金公司在近期公布的一份报告中指出,与其他行业相比,银行的盈利确定性更高、估值更低,考虑到中期业绩以及未来几个月CPI将走低,如果市场对此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反应下调过度,建议投资者逢低买入。

巴菲特的三条投资“秘笈”

杠杆资产运营“很危险”

早在1990年巴菲特致伯克希尔·哈萨维公司股东的信中,就曾警告过:要对杠杆资产运营的公司提高警惕,银行业务并非我们的最爱。银行业属于金融服务业,但并非简单的服务业,除了具备服务这个特性之外,还包括了金融的特性,这个特性成为银行业生死存亡的关键。因为银行是杠杆资产运营的,一般情况下银行资产与权益比率为20倍,这样一来,当资产决策发生哪怕一个很小的偏差或错误,对于所有者权益的损伤都可能是致命的。有鉴于此,在对于银行的挑选上,必须慎之又慎。

以公平的价格介入

巴菲特说,20倍的杠杆比例的存在,放大了管理的长处和短处,我们没有兴趣以“低廉”的价格购买一家管理不善的银行的股份。相反,我们惟一的兴趣是以公平的价格购买管理良好的银行。说这段话时,巴菲特正在购买富国银行的股票。90年代初,在富国银行股价大幅下跌的时候,基于对该行管理层的肯定,他大举增持,到2004年,巴菲特持有的富国银行市值达35.08亿美元,而其投资成本为4.63亿美元,15年投资收益率657.67%。在他看来,管理水平的高低对银行业尤其重要,因为管理层的一个看似很小的错误,对银行的股东来说,可能将是灾难性的。

“必须有头脑清醒的银行家”

巴菲特指出,银行经营中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风险就是,银行家喜欢模仿其同行的行为,跟风而上。在他看来,银行倒闭大多是因为管理层愚蠢地发放一个理智的银行家永远不会考虑的贷款。他20年前所讲的话,放到今天的美国来看,依然非常正确。当时,很少有金融机构能够抵制住房产繁荣所带来的诱惑,争相投入次级抵押贷款、CDOs,以及其他值得推敲的产品。然而,没过多久,这部分银行开始承受房地产泡沫破裂所带来的痛苦后果,次贷危机也正在折磨着那些喜欢跟风的银行家。每经记者于春敏

 “假投资真博傻”充斥资本市场

不得不承认,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A股市场表面的繁荣,掩盖了很多深层问题,也让不少投资人迷失了价值投资的真谛。在A股急风骤雨式的调整中,价值投资的真谛迷失,理性、冷静的头脑缺失,就是最大的问题,某种程度上,也是中国资本市场的痼疾所在。

以4毛钱的价格购买1块钱的东西”

“以4毛钱的价格购买价值1块钱的东西。买入一家优秀公司的股票时支付过高的价格,将抵消这家绩优企业未来10年所创造的价值。”这是巴菲特价值投资的最核心思想之一。然而,反观我们的市场,即使是最被寄予厚望的基金,在去年的牛市中,也总是那么激动、那么心急如焚,仿佛除了踏空,这市场已无任何因素可以称得上是风险。众多的基金经理带头离开价值投资的道路参与博傻投机。然而,在今年一季度暴跌后却突然发现,市场并没有更傻、更多的资金来接盘,就像那些急吼吼参与次级抵押贷款的美国银行那样,最终“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靠企业而非股市帮我们赚钱”

关于价值投资,巴菲特还有一句话:“假如股市从明天开始关闭10年,对我们没有影响,股市对我们来说几乎可以说是不存在的。不能持有十年,就不考虑持有十分钟。让企业帮我们赚钱,而不是让股市帮我们赚钱。”

 

巴菲特直截了当地把盈利能力作为判断是否好公司的核心,六个条件都是从不同的侧面揭示好公司的盈利能力应具备什么特点。

其实,这六个条件中还隐含着一个条件,巴菲特没有完全挑明,那就是企业的盈利能力必须要成长。

1982年股市走牛,股价上涨。巴菲特在整个1982年都没有能以合理的价格买到好的公司。为改变无股可买的被动局面,巴菲特花钱登广告求购公司,并公布了条件:

“我们对具有以下条件的公司有兴趣:

1巨额交易每年税后盈余至少有五百万美元;

2持续稳定获利我们对有远景或具转机的公司没兴趣;

3高股东报酬率并甚少举债;

4具备管理阶层我们无法提供;

5简单的企业若牵涉到太多高科技,我们弄不懂;

6合理的价格在价格不确定前,我们不希望浪费自己与对方太多时间。

我们承诺完全保密并尽快答复是否感兴趣,通常时间不超过五分钟。”

1978年巴菲特在给股东的信中曾提出:

“只有当以下条件都符合时:

(1)我们可以了解的行业;

(2)具有长期竞争力;

(3)由才德兼备的人士所经营;

(4)吸引人的价格。

我们才会把资金投放进去。”

事实上,1978年所述的四个条件与1982年广告中公开的六个条件本质上完全相同,后者是前者的细化和具体化。

巴菲特不止一次地说:“以合理的价格买好公司就会必然挣钱”。所以,什么是好公司是非常关键的问题。

巴菲特直截了当地把盈利能力作为判断是否好公司的核心,六个条件都是从不同的侧面揭示好公司的盈利能力应具备什么特点。

其中,第一个条件是好公司必须每年盈利,且盈利要达到一定规模。第二个条件强调的是盈利必须要有持续性和稳定性。第三个条件强调的是盈利要有效率,所获取的盈利必须尽可能少地耗费资金和资源。也就是说,好公司投入产出比一定要高。并且不依赖大量的负债,不是靠放大投资人的风险、刀口舔血来获得高额盈利。

具备前三个条件的公司在过去、在历史上是好公司。

第四个条件是有能力、可信赖的管理层,以确保公司未来的盈利能力。第五条强调的是公司在客观的产业经济特征上具备简单的特点,从而发生复杂变化的可能性小。最后一条则是巴菲特几十年不变的原则----“价格要合适”。

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任何企业,如果盈利特征满足了上述六个条件中的前三个,那么说明它过去是一家好公司。如果再同时满足第四和第五个条件,那么它未来也一定是好公司。如果当前还有个非常好的价格,那么它也就一定是个好的投资机会。这就是股神巴菲特之所以能在五分钟内决定是否投资的根本原因。

其实,这六个条件中还隐含着一个条件,巴菲特没有完全挑明,那就是企业的盈利能力必须要成长。

在 1982年之后的年报中,巴菲特年年提这六个条件。我们甚至能够感受到,巴菲特几十年来一直是在靠这六个条件创造着财富神话。因为,巴菲特在此后的年报中再也没有提供新的核心的选股思想,一些新的观点只不过是对这六个条件的完善和详解。包括巴菲特后来所提出的“护城河”理论和特许经营权理论,都是对这六个条件的详解。

公司要盈利,这很好理解,但盈利要巨大是为什么呢?因为如果一个很大的企业长期盈利不能达到一定规模,这样的企业不是行将衰败,就是已经衰败,或者是不以追求盈利为存在目标的公益类企业。

巴菲特的合伙人芒格告诉我们,小企业会长大,但哪家小企业什么时候会长大很难说。投资小企业,虽然回报可能很高,但确定性小,因此,巴菲特回避了这类公司。

盈利不仅要有一定规模,还要持续长期盈利,没有历史的企业其持续性无法判断。通过阅读巴菲特几十年的年报,我们发现巴菲特重仓投资的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都是一些历史悠久、年龄偏大的公司。在巴菲特的投资组合中,从来没有年轻的公司。即便是年龄小一些的公司,也有几十年的经营历史。

同时,巴菲特几十年来所持有的公司,尤其是重仓持有的公司,从来没有强周期性行业的公司。因为,周期性行业中的公司不管经营能力多强,管理水平多高,终究不能避免盈利水平的大幅波动。另外,经营过于复杂和过于多元化的公司,盈利也不易稳定。因为复杂企业为数众多的经营环节都好比是一颗颗定时炸弹,无论哪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令全局失败。

“高股东报酬率并甚少举债”,其实质也是强调公司过去的盈利一定要有质量、有效率、有安全性。用一亿元挣五百万元和用一千万元挣五百万元,尽管盈利规模一样,但从股东报酬率看,前者是5%,后者是50%,后者远远优秀于前者。在不举债的情况下,高股东回报率意味着管理水平高、运营能力强。而高举债的本质是放大股东和公司的风险。

1987年,巴菲特在给股东的信中说:“我们所投资的七个非金融类企业,一共获得了1亿8千万美元的利润。七家公司在1987年总共加起来所支付的利息费只有200万美元,而七家公司所创造的股东权益回报率也就是净资产回报率,平均值为57%。”

巴菲特说:“要判断这些公司经理人的绩效,应该看他们创造的盈余是靠多少资产所产生的。公司并不需要太多的资金,这样公司利用所赚取的盈余便足以支应本身业务的发展,从而公司的未来是确定的、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