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晓明版神雕侠侣下载:初中学生上网现状的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1:49:32

初中学生上网现状的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

内容摘要】网络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份,网络的开放性和匿名性,使人人可以自由上网, 许多的青少年缺少辨别是非的能力,不能正确的使用网络。本文主要通过对学生上网的内容和上网的方式及由网络引起的初中学生的行为方式的偏差进行调查分析,探讨做为学校的层面如何通过提高教师的网络素养;如何优化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如何组织学生在校内上网,从而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使用网络的习惯。

【关键词】上网现状   调查分析  对策研究

近年来,我国的网民迅速增长。其中,中学生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在上网学生中,男生略多,年级越高,上网比例越高。他们享受着高科技给生活带来的无穷乐趣,不知不觉中,网络已进入了他们的生活,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一、中学生上网方式和内容的调查
    (一)中学生上网的方式  

我们对我校初二六个班272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有63位同学每周上网时间超过了3小时,其上网地点如下:

 

上网方式

网吧

家里

学校

其他

上网人数

37

25

0

1

百分比

58%

39%

0%

2%

 

由此可见。中学生上网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 
1
、在网吧上网 

中学生选择在网吧上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一是家里没电脑,又没有适合学生上网的场所。二是方便,我县县城人口约3万,手续齐全的网吧有13家,黑网吧数量无法统计;三是网吧上网价格便宜,一般是每小时1—2元,通宵才8元,一般学生都能承受得起,更有少数人是为网吧拉生意,打小工以获得免费上网。四是网吧上网比较自由,没有家长、老师在身边唠唠叨叨,可以痛痛快快玩个够。五是极少数学生认为在网吧可以认识许多社会上的朋友。

2、在家里上网 

随着经济的发展,电脑已进入了寻常百姓家,每年只要交720元就可以天天上网。因此,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学生加入到这一行列中。此外还有少部分学生在父母或他人的办公室或在同学亲戚家上网。

 (二)中学生上网内容 

那么,到底是什么吸引中学生上网?中学生上网的目的是什么呢,他们都在网上干什么呢?我们分析了这63位经常上网的同学的调查问卷得出如下结果:

 

上网内容

玩游戏

聊天

看新闻

学习交流

人数

28

25

7

3

百分比

44%

40%

11%

5%

 

调查结果显示,网络游戏”“聊天为上网中学生者最主要的行为。

1 玩游戏 

接受调查的上网学生(特别是男生)有近一半是为了玩电脑游戏才上网的,学生玩的主要是FLASH小游戏,但也有少数同学玩一些大型电脑游戏。在游戏节目中,除少数情节在设计还容入了人文、历史、军事等内容外,绝大多数游戏节目充斥着暴力、血腥甚至黄色下流等情节。对中学生的健康成长非常不利。

2、聊天 

经常上网的中学生中,90%以上拥有自已的QQ号,在不经常上网的同学当中也有65%的学生有自已的QQ号,并有三个班级有学生建立了自已班级的QQ群。绝大多数同学都有自己固定的网友。网络聊天非常方便、快捷,他们可以在网上无限制地随意畅谈,尽情的挥洒心中的喜怒哀乐,并不是为了学点什么,因此,有多数学生聊天数月而不会使用电子邮件。有些学生的网名取得超出了道德的规范,如有小情人白马王子小妖等。

看新闻 军事、体育新闻也很受男同学欢迎。娱乐新闻受女同学的欢迎。只有5%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查阅各种信息资料、了解国内外最新动态。听音乐、看电影、尤其是视听音乐现在也很受中学生欢迎。

二、网络对中学生思想道德和行为的影响

不良的上网习惯导致许多同学的行为产生了偏差。根据我校政教处收集的资料及案例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沉湎其中,不能自拔。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对学习失去兴趣。

初二3班学生李某,近段时间上课总是睡觉,学习成绩直线下降,班主任跟家长联系,家长说他早上很早就到学校上早自习,没有什么特殊的情况,后来有天家长打电话来问班主任老师“学校几点钟上早自习”,他的孩子总是很早就起床,大部份的早上他走了家长都不知道。后经调查原来李某每天五点起床去网吧上网两小时再到学校。

这些学生的上网行为已严重的影响到他的生活作息时间,影响到个人的行为习惯,具有一定的网瘾。

(二)对自己的网上言论不负责任,在网上任意的谩骂、侮辱他人。

学生季某与同学王某在网上互相谩骂,后来谁也不服气在班级中互骂,最后发展到打架。网上的虚拟的世界会带到现实生活当中。

(三)传播色情信息、传播电脑病毒等等。

初中学生对色情信息和电脑病毒感到十分的好奇。曾有极个别的学生,在上课时趁老师不注意拿出一些小纸条,纸条上面记着一些色情网站的地址。这些纸条源自网吧,但在学生中流传极快,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造成中学生上网行为偏差的重要原因是缺少网络道德意识。目前信息教育的普及越来越低龄化,可是许多学生手上掌握了熟练的上网技巧,头脑里却少了网络道德规范这根,网络道德教育已经滞后于网络技能教育。

 互联网的地位,在于它强大的知识传播功能。很多家长都是看重这一点,想让其孩子在互联网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其实,知识传播仅是互联网的功能之一,对儿童和青少年来说,更重要的是学习信息处理方法,培养交流能力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培养科学素养,而不仅仅是掌握了多少信息。通过互联网络,孩子可以学习如何检索、核对、判断、选择和处理信息,以达到对信息的有效利用。这种能力在未来的社会中更为重要。但是,如果放任学生在网络世界中驰聘,缺乏正确的引导,他们就会在网络中"迷航"。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善用网络资源,并教会他们如何分辨其中有害信息的内容。例如,有的学生分不清网络中的真实与虚假,把一些未经证实的消息到处传播;有的学生沉迷于网络的反动、暴力甚至色情的内容等。这时,教师要教育学生不仅要学会提取信息,还要学会用正确的观点去分析信息,辨别是非,去伪存真,分清精华与糟粕,才能更好地利用网络信息。

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的途径和策略

(一)提高教师的网络素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网络时代,教师必须增强网络道德教育的意识是关键。教师只有知道学生想什么,上网做什么,并自已也上网去体会才能做好学生的工作。只有掌握了网络知识和网络工具,才能与学生共用同一的网络平台进行沟通和交流,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对学生的指导。

因此要让先让所有的教师、学生骨干、团员参与到论坛、聊天室、QQ群等交互性较强的网上栏目中,与其他上网学生以平等身份交流,增强网上德育力度,加强网络舆论氛围的引导。

因此,我们就有针对性的对学校老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近年来先后对教师进行了多项培训:

1、课件制作培训,要求教师人人会用Powerpoint AuthorwareFrontpage制作课件,每次培训有作业,培训完成有考试,部份教师还选修了 flash

2、上网技术和网络运用的培训,能在网上搜索、下载各种教学资源。要求人人有自已的E-mailQQ并能熟练的使用,把自已的E-mailQQ号向学生公布,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跟教师交流想法;能在论坛上发贴参加论坛的讨论;能建立自已的博客;同时也向教师介绍一些网上银行、网上购物、电子图书馆的相关知识。

3、学生常玩的游戏的介绍。培训中分析学生沉迷聊天及游戏的原因和上网玩游戏的危害,让老师在引导学生时有话可说,教育学生时有的放失。

曾有位学生十分沉迷于玩《传奇》的游戏。他问我:“老师你会玩《传奇》吗?”

我说:“玩过,不过现在不玩了。”

他说:“你玩到第几级了?”

我说:“42级”

“哇,这么高啊,肯定用了不少钱,玩了一年以上了吧”,他说。

我说:“没用钱,也没用多少时间,我用外挂?”。

他感觉十分惊奇,跟我聊了起来。他玩传奇就是想能玩到最高级别。我跟他分析了即使现在他每天化8小时玩,最快也要二年的时间才能玩到顶级,并要不少的钱。况且游戏商家为了吸引玩家他会不断的升级,不可能玩到顶级的。他发出了一声感叹“那这样就没意思了!”。

教师要引导学生就要了解学生所做的事情,在跟学生不经意的对话中已经做了学生的思想工作,纯粹的说教效率低,并引发学生的逆反情绪,让学生产生反感起到的只是事倍功半的效果。

4、织教师学习《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和《关于加强中小学教育网络建设的意见》。让教师也明白,上网有哪些事可以做,上网该做些什么。

经过培训,许多教师也发出感叹“原来上网还可以做这么多的事情”。

(二)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上网有事可做。

1、适当的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进行优化,把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并将提高学生的信息意识为目的设计教学的相关环节,渗透到课堂教学和作业中去。逐步提高学生的信息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使用计算机的习惯。

2、信息技术作业。布置一些综合性的作业最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接近学生生活的主题,并通过网络完成比传统的方式完成更高效。比如学了网络搜索,让学生查找一些景宁的风景点的相关情况,并用记事本完成一篇介绍景宁景点及人文情况的文章。

3、与各学科的知识整合,确定几个难易适中,学生感兴趣,运用信息技术知识能完成的更好的综合性任务。如语文老师布置的作业是将自已一学期的作文做成一本作文集,那么我们可以要求有条件的学生将自已的作文集做成电子刊物的形式并发到自已的博客上。通过完成综合性的任务,锻炼学生综合能力及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让学生认识到网络的作用,在网络上有事可干。

4、在任务驱动法的教学模式基础上努力建立无声的信息技术课堂,让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作业的传递都能通过网络来进行。师生之间(特别是信息技术教师与学生之间)交流方式的研究。建立MSNE——MAIL、论坛等多种交流方式让学生在网上收发作业,发贴讨论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

 

(三)加强对学生的网络道德和网络法制教育,对学生的上网行为加以正确的引导。

1、信息技术教师上信息技术课,做好指导工作。

在学生上网前,首先接受网络道德的教育培训。信息技术教师适当的安排教材,把信息技术和网络防害以及网络道德教育等内容整合在一起,并提前到上网部分内容开始前完成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任务。如变单纯的知识传授为综合性的教育和教学。如:课堂中组织学生学习网络文明公约;开展上网调查;开展网上道德讲座;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网上垃圾

2、引导学生自主管理。

每班选举一个信息技术副班长,让他们来协助教师管理机房,如做好点名工作、学生上网情况的监督和记载、发挥学生的主体,培养自主管理的能力。

3、疏导结合,占领网络阵地。

1)开放学校资源,为学生上网创造条件

每周的课外活动时间机房对学生开放,为学生创造在学校上网的机会。把学生从社会不适宜的网络环境中争取过来。

2)推荐优秀的青少年网站,让学生在健康上网。

选择一些适合学生的网站(如丽水市网络图书馆、雏鹰网、童网、迪思尼网、K12等)收集在收藏夹中,也可在自己的校园网上建立相关儿童网站的链接,让孩子在这些健康网站上“冲浪”,这样就减少和避免了学生接触到那些不良网站的机会。

3)建立个人博客网,促进学生的成长。

在网络环境下,我们要提倡让每个学生都拥有自己个人网页。通过访问别人的个人网页,让学生学会学习和交往,增进彼此间的情感。

4)开展丰富多采的网络活动。

要求成功是人们行为的强劲动力,在互联网这个虚拟世界里,青少年可以达到最大程度的参与。可以尽情地施展自己的才华。因此学校要开展丰富多彩、内容健康的网上活动,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获得强烈的成就感,感受成功的乐趣。学校每年开展学电脑作品大赛。并相继安排了信息技术组与语文组、社会组、音体美组合举办活动周,让学生把学到的信息技术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制作出一份份精美的电子报刊,一个个内容丰富的网站极大的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兴趣。

5)办好计算机协会,构建活动阵地

 计算机协会通过吸收计算机操作能力强,有自控能力,家庭环境良好的“电脑高手”和喜欢计算机,但计算机操作能力相对第一类来讲比较弱的学生,以及喜欢甚至沉溺于网络及电脑游戏,自控能力较差根据这类同学。针对网校会员的水平,情况不尽相同,实行“传”、“帮”、“带”为主的电脑培训形式。第三类会员的人员名单由政教处在实验班中来收集提供。

我们把三类会员分成三个班。活动时间有时一起有时分开,由一类会员与三类会员一一结对。对第三种情况的会员,我们制定了特定的方案以限制其每周上网的时间及上网的内容。根据我们制定的纲要,学生自制自已的每月目标每学期目标,并由结对的同学进行监督。

四、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后的结果分析

(一)取得的成效

学生们明确了上网要遵守网络行为规范。大部分同学都意识到了上网应遵守学校所提倡的网络规范条例,不再将自己的空闲时间消磨在做无意义的事情上,而是更多的利用网络扩充自己的视野和知识。他们自觉控制自己在校内上网。经过实践调查结果如下他们的上网方式如下:

每周上网时间超过3小时以上的人数以由原来的63人下降到上升到52人,但每周上网1—3小时的人数由原来的123人上升到172人上。实验班的上网方式发生明显变化:

 

上网方式

网吧

家里

学校

其他

百分比

12%

24%

58

6%

 

上网内容 问卷得出如下结果:

 

上网内容

玩游戏

聊天

看新闻

学习

百分比

19%

32%

24%

25%

 

基本上的学生能正确的利用网络,扭转学生上网只是单纯的玩和聊的问题,另外使学生在网络中获取一些对自己学习、成长有利而丰富的知识,开拓自己的视野,使自己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从小天地走向利用网络展示自己。通过这一网络学生不仅可以学到更为广阔的知识,也可以大天地。

二)学生会更进一步地将自己的才华尽情地展示出来。

学生们学习网络,研究网络的兴趣大大提升。学生把上网的内容主要用于学习和有益的交流。各班级建立了自已班级的网站,许多同学都申请了博客,经常在博客上写小文章。到网吧上网的人数大大的减少。很多同学都改在学校里与在同伴与老师的监督下上网,慢慢的改变自已的上网习惯。

参考文献:

[1]檀传宝. 学校道德教育原理[M] .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4.

[2]王经涛、王俊英.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M] . 开明出版社 . 2001.

[3]陶文昭.网络教育.詹英 [M]. 中华联合出版社1999.

[4]李书华.跟进社会网络化趋势的学校德育主题活动方案[M].学苑出版社. 2004.

[5]李书华.面对网络,父母该做点什么?—“e”时代家庭教育行动手册[M].学苑出版社.2004.

[6] 吴华军.中学生与网络文化的调查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