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子华2016年栋笃笑:语文讲学稿模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16:36:24

(东庐课改)东庐中学语文讲学稿的设计和使用的一些做法

 

东庐中学  徐晖

 

语文讲学稿的组成部分

讲学稿

讲学稿——一种融教师的教案、学生的学案、分层次的评价练习为一体的师生共用的探究活动的载体。其核心就是从学生的当前目标出发,在教师占有大量资料的前提下,把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和能力精心设计成问题的形式来进行导学。

稿

东庐中学语文“讲学稿”由以下四个板块组成: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学法指导、学习过程。

“学习目标”与“学习重难点”部分力图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机融合,注重研究教材、研究学生,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尤其要注意的是在陈述学习目标时不可含糊其辞,不能用套话,要尽量用“找出、说出、知道”等意义确定、易于观察的行为动词。

比如《济南的冬天》一文,我设计了这样三个学习目标:①会读、会写、会用文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②速读课文,说出济南的冬天最大的特点是什么,作者通过哪些景物的描写来体现这一特点的;③反复读文章,举例谈谈本文语言美在何处。由于在目标陈述中采用了“说出”“会读、会写、会用”“举例谈谈”等明确的、学生可操作的词语,学生在自学时就有了能完成的信心,加之任务具体,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增强。

“学法指导”主要是对学生学习文本方法的明示,即指导学生采用有效、灵活、多样的方法去阅读文本,达成目标,提高学习的有效性。比如七年级上册《童趣》一文,因为是学生进入初中后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所以我作了这样的说明:认真阅读“预习·导学”中“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一段文字;再仿照朗读示例,大声朗读课文二至三遍,读准字音和停顿、节奏;然后参照文言词语解释示例,联系上下文,粗知文章内容,练习用自己的话叙述出来。学生按“学法指导”上的说明能主动地学习,并掌握了学习文言文的一般方法。

 除了学法的直接指导外,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对学法进行示例引导和及时点拨。比如何其芳的《秋天》一诗,所描绘的三幅画面“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在用词的精当和修辞的准确运用上十分类似,故而在教学时可以精析一幅画面,并以此为例,引导学生自主赏析另两幅画面,教师只需加以适当点拨和评价即可。实践表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课堂气氛也显得十分活跃,学生的自学能力也得到了较好的培养。

“学习过程”通常由三部分组成:(课前)预习·导学——(课堂)学习·研讨——(课后)巩固·拓展。

“(课前)预习·导学”部分主要是让学生自查字词典、工具书或其它资料读准、读熟课文,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等,夯实双基;同时提出一两个问题引导学生读课文,感知内容及作者情感、态度等;另外,留出空白,鼓励学生加强语言知识的积累,写下自己预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以便课堂教学中讨论解决。此环节重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对于字词等,要做到会认、会写、能理解会运用;对于作品内容,要做到基本上能复述进而概括;此外,对于作品的特色和作者的情感等要有自己一定的思考和理解。例如,在八下《春酒》一文的讲学稿的“预习·导学”中,我这样设计: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气氛(    )   枸杞(    )(    )   薏(    )仁    门槛(    )

酬(    )谢   煨炖(    )(    )   挑剔(    )    家醅(    )

你认为还有哪些比较重要的(或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词语,请写在下面空白处。

2.借助工具书,写出下列词语的意思,并造句。

①一马当先:                                                        

造句:                                                              

②顾名思义:                                                        

造句:                                                              

③如法炮制:                                                        

造句:                                                               

④兴高采烈:                                                        

造句:                                                              

 

 

 

 

 

 

 

 

 

 

 

 

 

 

 

 

 

3.查阅资料,了解琦君,把你认为重要的信息写在下面。

4.朗读课文二~三遍,试着完成以下问题。

①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找出最能直接表达这一思想感情的句子。

②围绕这种情感,文章叙述了作者童年时在故乡的哪几件事?在这几件事中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是谁?

③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5.在预习的过程中,你遇到哪些疑难困惑,请写在下面,以便课堂交流。

 

 

 

 

 

 

 

 


“(课堂)学习·研讨”部分主要是根据文章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在整体感知、合作探究两个方面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通过课堂组织教学来解决问题,以达成“讲学稿”上所设定的学习目标。此环节重在帮助学生拥有合作探究的能力,学会分析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在编写这一部分内容时应紧紧围绕所教学文章的学习目标和重难点,对教材重新整合,结合文体特点和所教学文章的特色,选取一、两个切入点,精处理,深挖掘,引导学生在交流中掌握解决这种问题的方法,促进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切记面面俱到,延长课时。 例如,在八上《中国石拱桥》一文的讲学稿的“学习·研讨”中,我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了解说明对象的特点,理清说明顺序,辨别说明方法,品味说明语言),作了这样的设计:

整体感知:

1.文中介绍的中国石拱桥具有哪些特点?除介绍特点外,还说明了哪些内容?

2.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说明的?主要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合作探究:

1.阅读4——8段,从说明内容、说明顺序、说明方法等方面比较赵州桥和卢沟桥的异同处。

2.读一读,品一品,如果把下边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去掉,表达的意思有什么变化?

①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的比较早。

②《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工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

③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

◆请从文中再找三句能体现本文语言特点的句子,并给关键的词语加上点,分析其作用。

 

 

 

 

 

 

 

 

 

 

 

 

 

 


“(课后)巩固·拓展”部分主要是针对课堂学习研讨的内容来设计一些课内重要语段和与课文有较大联系的课外文章阅读题。此环节重在培养学生对课内所学知识的整体把握能力、运用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所以对于课内应该立足于学生学习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训练,课外文段的选取应在内容、体裁、写法上大体一致,由此设计的问题也应该是课内文章所学习的重难点问题,同时在设计中还应加入以前学习同类体裁过程中已经解决了的问题。课内问题的训练是种巩固,而课外问题的设置不仅是一种拓展,更应是一种巩固和提高。如《背影》一文的“巩固·拓展”部分,我设计了“买橘送别”的片段阅读训练:

1.对文段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3分)

A.写父亲买橘的背影,先写体态,再写服饰,然后描写过铁道爬月台的动作,还用自己的情感反应加以烘托。

B.写父亲的穿着是为了突出家中景况惨淡,呼应前文;又与“我”贵重的紫毛大衣形成对比,表现了父亲对“我”的关爱。

C.父亲送别儿子时的三句话,虽然朴实、简洁却饱含深情,充分表露出父亲对儿子千叮咛、万嘱咐,怜爱之情溢于言表。

D.“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这一句直接描写了父亲的心理,流露出他终于买来橘子的如释重负的心情。

2.画线句中的“再”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2分)

                                                                                

3.文段中两次写到“我”流泪,请具体分析泪中所蕴含的情味。(3分)

                                                                                     

 

 

 

 

 

 

 

 

 

 

 

 

 


又如,《绿色蝈蝈》一文,针对本课的教学重点“品味生动传神的语言,把握所介绍事物的特点”,在“巩固·拓展”部分,我选择了布封的《莺》作为比较阅读材料,设计了这样的训练内容:

⑴细读第①段,回答问题。

①本文说明对象是莺,为什么还要写冬景?

②作者运用哪些修辞手法来描写冬景?其作用是什么?

⑵莺最突出的特点是             ,除此之外,它还有                 等特点。

⑶本文的语言与《绿色蝈蝈》一样生动活泼,字里行间融入了作者的感情,请选择其中一处文字进行品析。

 

 

 

 

 

 

 

 


语文讲学稿的设计原则

讲学稿的编写来自于新的备课模式:

提前备课、轮流主备、集体研讨,优化学案,课前备课

具体做法是:

寒暑假备课:寒暑假中,教师拿到课本,自己独立解读教材,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和编排体例,思考怎样化解重难点,写一份1000字左右的教材分析。

主备人备课:开学前一周左右,备课组到学校集中,由组长对本学期的备课任务进行分工,主备人钻研课标,了解学情,钻研教材,先写出一个星期的讲学稿草案,其他组员同时也要备课,在教材上留下痕迹,但不需要写出讲学稿的草案。

备课组备课:备课组长召集本组组员,定时间,定地点,主备人将讲学稿草案复印几份,组员人手一份,集中大家的意见,修改后定稿,这个过程其实就是说课,既有自己的备课看法,又有集体的智慧,讨论过程中,教师的备课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就有了提高。打印出来,由备课组长交学校分管领导审核签字,交文印室印刷,提前一天发给学生,带着讲学稿去自学教材。以上板块教师研究的是教材、课程标准与考纲,备出公用讲学稿。

课前备课:讲学稿虽经备课组集中研讨,但毕竟是静态的、共性的东西,各个教师情况不同,各个班级学生基础也不同,学习习惯、个性也存在很大差异。因此每个课老师必须充分考虑自身的情况及班级学情,对上课的思路、环节进行调整,写出大概的步骤,写在讲学稿前面的空白处。这样上课时就避免照本宣科,避免按讲学稿机械地程式化地去上课了。更有利于教师调控课堂,提高课堂效益。这个版块教师研究的是学情,设计、调整自己上课的思路与方法,解决的是自己的课堂自己的学生的问题。

为了避免集体备课可能造成的课堂教学的“千人一面”“同出一辙”,我们以教研考核制度为保障,通过定期、定时检查的方式严抓课前备课。首先是打磨。教师必须坚持“于微观处去改进”的原则,对课时计划、教学内容、学生情况、教学方法、学法指导等必须做到“精雕细琢”,在不断的精心“打磨”中删繁就简,以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教师磨课的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围绕课堂教学的各环节,进行不断优化与创造的过程,也是教师最艰辛、最能体现教师综合素质的重要一环。如备学案时,教师怎样才能钻入教材之中仰视解读,又高居教材之上审视超越?怎样做到解读阐释教材,实施突破教学难点和重点的策略使学生彻底理解教材的精髓,又能使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与智能的同步生成?又如,对教材的处理能否吸引学生,问题的设计能否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学方式能否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究,课堂教学是否给学生预留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等等,这些都需要教师在不断推敲、不断改进、不断完善中,使自己的课堂教学与讲学稿的预设效果达到最大限度的完美。

其次是揣摩。一是认真揣摩自己的教学语言。如设计的教学语言是否言简意赅,通俗易懂,是否能最直白地表述教材的核心思想与核心知识点?怎样呈现就更富有激情,具有“煽动性”,更能为教学内容与实现教学目标服务?怎样做到口头语言与肢体语言合二为一,相得益彰,从而一层一层地推进课堂教学甚至形成课堂的高潮等。二是揣摩教学过渡方式。巧妙新颖的教学过渡是课堂的“润滑剂”,能够让学生在没有丝毫突兀与生硬中沐浴教师娴熟的教学艺术,能够使学生在教师流畅的教学中不知不觉地提高思维的品质,促进学生知识的生成。教师要精心设计过渡语言,找准过渡时机,锤炼过渡技艺,用出色的教学过渡方式为课堂“添辉增彩”。三是揣摩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同样的教学内容,教师如使用不同的呈现方式导致的课堂教学效果也可能有天壤之别。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资源的不同,有针对性地选择学生最能理解和接受的呈现方式,如问题式呈现、情境式呈现等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语文讲学稿的设计原则:

基本原则:主体性(确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导学性(具有指导学生学习的作用)、探究性(尽可能设计可供学生在研究中学习的内容)、层次性(关照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开放性(有可供师生丰富完善的“留白处”)、创新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民主性(师生可共同参与)、实践性(让学生在做中学)。

据此提出了较为宽泛的要求:1、应该具备明确的学习目标;2、应注意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体系;3、提供适当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4、提供检测学习效果的适当材料;5、注意“讲学稿”与一般教案和讲义的区别,不能把“讲学稿”写成类似学习辅导用书的模式。6、不同课型的“讲学稿”都应该有各自不同的特色。

不同课型讲学稿的编写

(一)阅读课讲学稿的编写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学会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使学生逐步拥有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所以在设计阅读课讲学稿时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1、一篇文章可以分几个课时设计,也可以一篇文章一份讲学稿一至三课时完成。

2、朗读和默读应该贯穿于各学段的学习目标当中,更应该对文章读的方法予以具体指导。

3、问题的设计应该从整体感知入手,在读和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围绕学习重难点,设计出适合学生合作探究的问题。问题要体现文章体裁的特点。

4、文言文阅读的设计重在积累,包括断句、一词多义、多词一义、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等,同时重在迁移。

(二)综合性实践活动课讲学稿的编写

综合性实践的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所以在编写这一课型的讲学稿时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1、学习目标应该综合设计,跨领域学习目标应综合,学习方式应综合。

2、重探究、重应用;重过程、重参与;重方法、重体验。

3、活动设计应有序,操作性强。

4、可以让学生选择相关活动内容,设计出活动的方案。

5、与本单元的文章内容相结合确立活动的主题和要求。

6、学生可留白处或学后记中记录下学习活动的经历和感受。

(三)口语交际课讲学稿的编写

    口语交际的教学重在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所以编写这一类课型的讲学稿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1、选取话题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围绕话题精心创设交际情境,努力实现口语交际的双向互动。

2、学法指导中重在介绍相关的口语交际知识。

    3、针对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及重难点,教师可将人们在日常口语交际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呈现在讲学稿的“预习·导学”环节中。

4、可对教材的口语交际做再开发和整合。

(四)写作课讲学稿的编写

写作课的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自我感知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所以编写作文讲学稿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1、结合现行教材单元写作要求,分别从语句通顺、标点符号、文章结构、前后照应、点明中心、炼句等方面教给学生以方法。

2、要依托课文,让学生从教材中积累写作语言和技法。

3、围绕课的主题,收集学生的作文病例或优秀的文章片断呈现在讲学稿中,师生共同探讨。

(五)复习课讲学稿的编写

1、应注意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体系。

2、提供检测学习效果的适当材料。

3、整理学生试卷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和平时易错的内容呈现讲学稿中,师生共同分析。

4、一课时一份讲学稿,复习的点不宜多,一般以一~二个考点为宜。

5、使用时一般采用“尝试——归纳——巩固”的步骤,即课前先让学生尝试完成“预习导学”的内容,课堂交流预习内容,师生合作归纳出掌握本节考点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再进行巩固训练。

6、注意选材的典型性。所谓“典型”,就是阅读训练的材料和试题要有代表性。提倡“精练”和“巧练”,反对题海战术。对于答案,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力求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来。这样以一当十、以简驭繁,方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7、复习,并不是把已学过的知识,进行简单机械的重复,而是进一步巩固、深化和提高。因此,建议教师必须首先明确以下任务:知疑,就是了解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不懂不会之处,以便有的放矢的指导学生复习。解疑,是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做到精讲。强化,强化基础知识的记忆、演练。拓展。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实际运用的能力。

在不同年段中同一体裁的讲学稿的编写侧重

七年级上册:

写人记事的文章:记叙的六要素、强调情感体验,写出真情实感。学会区分叙事文章和写人文章的不同,掌握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和技巧。

写景的文章:学会观察景物的方法,学会生动形象地描写景物,学会联想和想象,抒发情感。

小说:培养学生阅读小说的兴趣,了解小说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了解小说的三要素,重在理清情节,把握思想内涵。

童话:重在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文言文:教会学生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注重文言词语的积累。

七年级下册:

状物类文章:了解状物类文章的写作特点,掌握这类文章的写作方法,领悟如何在状物中言志抒情。

童话:进一步了解童话的特点,包括情节设计、人物刻画、主题、语言等;练习学生说、写童话的能力。

现代诗歌:了解现代诗歌的一般知识,结合诗歌本身,初步了解诗歌的基本表现手法,能找出精美凝练的句子简单的加以品味。试着仿写。

说明文:事物说明文的常识性问题,如说明对象、特征、语言特点、说明顺序及说明方法。

八年级上册:

    游记:了解游记的基本特点和写法,把握游踪和游览的顺序。

    新闻:了解新闻体文章的特点和写作方法。体会不同新闻体的差别。

议论文:了解议论文的三要素,区分叙事中的议论和议论中的叙事。

小说:在理清情节的基础上,侧重分析人物,理解小说主题,品味精妙的语言。

说明文:事理说明文的常识性问题,如说明对象、语言特点、说明顺序及说明方法。区分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区分事理说明文和议论文。

八年级下册:

记叙性散文:把握文章的线索,体会人物性格,在“叙述、描写”中夹上恰当的抒情、议论的写法。进一步感悟文章的思想内涵。

现代诗歌:加强诵读,了解象征的写法,学会创作诗歌。

戏剧:了解戏剧相关的知识,掌握情节、了解矛盾冲突、弄清人物性格特点和个性化的语言。

演讲词:了解演讲词的常识性问题,比较演讲词和一般议论文的异同。

新闻:进一步了解新闻的特点,逐步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

九年级上册:

抒情散文:了解抒情散文的特点和抒情方法,重在掌握象征的手法。

小说: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主题。

议论文:了解驳论文的特点,进一步掌握立论文的知识。

书信:了解并掌握书信的写作。

戏剧:进一步了解这种文学样式。在了解剧情、把握冲突、通过人物个性化的语言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的基础上,进而理解作品的主旨。

九年级下册:

散文:综合多类散文的表现手法,全面提升学生学习散文的能力。

现代诗歌:体会不同风格的诗歌,加深对诗歌内涵的理解。

小说:综合小说的所有知识点,融会贯通。

语文讲学稿的使用办法

学生的要求:

1、所有同学必须自行解决“讲学稿”中基础题部分,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做提高题,碰到生疏的、难以解决的问题要做好标记,第二天与同学交流或在课堂上向老师质疑。要求学生在使用“讲学稿”时坚持三原则:自觉性原则、主动性原则、独立性原则。

2、课堂上注意作学习方法和规律的笔记以便今后复习,学完一课后,要在“讲学稿”的空白处写上“学后记”(学后心得)。

3、每隔一定时间后,将各科“讲学稿”进行归类整理,装订成复习资料。

教师的要求:

1、原则上不允许再布置课外作业,应认真指导学生使用“讲学稿”,在上课前必须抽批部分“讲学稿”(多少酌情而定),以了解学情,再次进行课前备课。

2、课堂教学要努力做到:新知识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课本放手让学生阅读;重点、难点和疑点放手让学生议论;提出的问题放手让学生思考解答;结论或中心思想等放手让学生概括;规律放手让学生寻找;知识结构体系放手让学生构建。

3、课堂教学要拓展学生的思维,主要包括:第一、引导学生通过展开充分的思维来获得知识,暴露学生思维过程中的困难、障碍、疑问和错误;第二、寻找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及时给予鼓励和引导;第三、课堂教学中除充分调动学生思维外,教师自己的思维也要得到充分展开,在教学过程中激活学生,提升自己,做到教学相长。

4、做到“四精四必”:精选、精讲、精练、精批,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评必补。教师必须提高三个能力:备课时的“厨师”能力——根据教材和学情精选材料,精选认知策略,精收反馈信息,优选教学方案和手段,在抓 “重点”、凸 “难点”、破 “疑点”上下功夫,在提高学生能力的“支撑点”上下功夫,在激发学生主体意识的“兴奋点”上下功夫。课堂上的“公关”能力——教师要通过平等、民主的师生交往,了解其知识需要与情感渴求,激励、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教学时的“导演”能力——教师必须根据教材内容,灵活使用教学手段为学生创造表演的舞台,让课堂充满魅力,做到寓教于趣,寓教于乐,寓教于情,使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亢奋状态。

讲学稿的使用办法

1、提前一天发到学生手中,教师明确具体的预习任务,即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第二天早上全批或抽批部分讲学稿,以了解学情,进行课前备课。上课时老师按照“讲学稿”检查和点拨,以学定教。学生会了的老师就不再讲,不会的进行点拨,教的就是学的,学生不会的东西正是教师要点拨的东西,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也是老师要补充的东西。

2、要重视“导语”的设计。因为“讲学稿”一般课前印发给学生进行自学、探究,课堂学习的内容学生在课前已经知晓,这固然有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但同时它也会冲淡学生学习的新鲜感和兴趣。因此,要使事先已知晓学习内容的学生保持学习的兴趣,开课就必须打动学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导入的方法可以是温故导入、设疑导入、析题导入、故事导入、图片导入等,如《春》这一课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肯定学过不少描绘春天的诗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几处草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其泥”……今天就让我们学习朱自清的散文《春》,去领略阳光明媚、鸟语花香、万象更新的春天吧!这样的导语设计,不仅复习了旧知识,而且使学生联想到将要学习的新知识,更将学生置身于一种特定的情境之中,激发其探究春天的情感体验。再如,教《伤仲永》一课,先板书成语“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让学生解释此成语,结果有不少学生不理解意思,教师告诉学生成语意,明确今天所学课文的故事正好可以印证这一成语,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值得注意的是导语的设计应有针对性和目的性,要针对学习的目标和内容,针对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等;此外,导语要精练、简洁,尽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效率。

3、使用“讲学稿”进行语文教学活动时还要重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意识。要改变过去教师唱主角、学生当配角的局面,要让学生唱主角,变讲堂为学堂,把读书思考的时间还给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应把自己的理解强加给学生,也就是说不能简单地上成核对问题答案的课。对于“讲学稿”上设计的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互相解答,有些问题学生解答不了,教师再适当点拔,引导学生进一步研讨。讲学稿上问题的顺序可以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调换,内容可以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增删。如《中国石拱桥》一文,对讲学稿的“整体感知”和“合作探究”部分的内容,我做了这样的调整:结合你的课前阅读谈谈:如果把本文的标题改为“石拱桥”,行不行?改为“赵州桥和卢沟桥”,行不行?改为“中国石拱桥的新发展”,行不行?(通过这几个问题的研讨交流,学生知道了这篇文章说明的内容和顺序)中国石拱桥有很多,文章为什么只选取赵州桥和卢沟桥作为重点说明的例子?举一个例子不是更简练吗?为什么要举两个例子呢?(通过这两个问题的探讨,学生知道了本文说明对象的特点,也知道了说明文中举例子一定要举有代表性(代表性包括具有自身特征和共同特征两个方面)的例子,才能达到准确说明的目的。)读下面文字,与课文第3段进行比较,删改了哪些内容?这样表述是不是更简洁?

我国的石拱桥有长久的历史。《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建造于282年,是最早的石拱桥了。我国的石拱桥到处都有。这些桥大小不一,形式多样,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其中有名的当推是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丰台区的卢沟桥。(通过比较阅读,让学生明白本文说明语言的特点,再跳读课文,举一反三,找出类似的例子。)调整的原因和目的之一也是为了让学生保持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4、上完一课后,教师要针对本课教学进行反思,及时记下成功之处和不完善之处,以便下次研讨时交流、修改讲学稿;并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任务(订正讲学稿内容,完成余下的讲学稿内容);新课授完后,要再次收上讲学稿批阅,记下典型错误,编制错题集,这也是校内命题的重要依据。

以上就是我校语文学科讲学稿设计和使用方面的一些不太成熟的做法。几年的实践使我们认识到,编制一份高质量的讲学稿,很难,不仅要主备教师全身心的投入,更需要全组教师群策群力的参与。一份高质量的“讲学稿”,要把学生的“不待老师教,自己能自学”的自主性学习变成可操作的程序,学生要根据教师的设计,自己归纳、概括、推理从而发现规律,增强自我学习能力。尤其是主动学习、坚持预习、独立完成作业以及钻研问题、寻根究底习惯的培养。高质量的“讲学稿”要能授学生以“渔”。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个自主的学习过程中总结方法,形成技能。要能给学生更多自由实践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自己读书吸收,自己感受体验,自己观察、分析、思考,在获得知识的同时,逐步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和研究探索的能力。

我们的语文讲学稿还有许多有待完善的地方,比如,讲学稿的“课堂研讨”部分一般是以问题串的形式呈现的。我们反对“满堂问”的教学,那“满稿问”的呈现形式是否需要并可以改进?精彩的课堂往往能让人有爬山的感觉。而有些教师把使用讲学稿的课上成了习题讲解评析课,师生在一个平面上滑行。由此我们推想,课堂上师生要交流探究的问题是否一定要全部在讲学稿中呈现?能否采用围城打援的办法,留一些精彩在课堂中动态地抛出?讲学稿“预习导学”部分量的多少取决于学习材料的内容,什么时候完成取决于学生的学力,那么,需要学生自主学习完成的“预习导学”,是否根据实际也可以在课内安排一定的时间去完成?……

所幸的是,今天我们能有这个机会来探讨这个比较感兴趣的话题,我很想听到大家在使用过程中的一些切身体会和一些成功的做法,共同把这个课题做深入。

 

2008年12月8日东庐中学讲学稿简介

东庐中学的备课模式可以概括为:“提前备课、轮流主备、集体研讨,优化学案,师生共用”。

具体说来,教研组长会同备课组长确定主备教师和审核人,主备教师提前一周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程序,将“讲学稿”草稿交备课组长审核;备课组长初审“讲学稿”后至少提前两天将“讲学稿”草稿发给全体组员,然后召集组员集体审稿,提出修改意见;主备教师按集体审稿的意见将“讲学稿”修改后交审核人审查,再由备课组长将审核后的“讲学稿”交分管领导审定,制成正式文本,发给每个教师一份。教师上课前一天将“讲学稿”发给学生,任课教师对“讲学稿”再进行理解和补充,第二天师生共用“讲学稿”实施课堂教学,在上课前,教师必须抽批部分“讲学稿”,以了解学情,并进行最后的课前备课。

“‘讲学稿’的设计要过好两关。”一是学生关: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意向、兴趣和主要困难,从而确定切实有效的教学对策。二是教材关:教师要吃透教材的编写意图和知识结构,以及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要求,解决因材施教、“差异教育”问题等。

为确保集体备课的质量,东庐中学要求每个备课组做到“三定三有”:定时间、定地点、定主备人;有计划、有主题、有记录。学校还将此项规定纳入备课组长与教师的考核,一月一考核,使集体备课落到实处。

讲学稿的核心理念就是从学生的当前目标出发,把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和能力精心设计成问题的形式来进行导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讲究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引导、点拨的作用。讲学稿的设计,文理科有些不同,下面从语文和物理二门学科看东庐是如何进行讲学稿教学的。

语文课,从平时的阅读课、复习课和作文课三个方面来介绍。阅读课,讲学稿上第一部分是学习目标;第二部分是学习的重难点;第三部分是学法指导(不是每篇讲学稿都有);第四部分是学习过程。学习过程通常由三部分组成:预习——导学,学习——研讨,巩固——延伸。“预习——导学”这部分主要是让学生自查字典、工具书或其他资料解决字词的音、形、义,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等,夯实双基,同时提出一两个问题引导学生读课文,感知内容及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等。另外,这部分还留出空白,鼓励学生写下自己预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以便在课程教学中讨论解决。“学习——研讨”部分主要是根据文章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通过课堂组织教学来解决问题,以达成“讲学稿”上所设定的学习目标。问题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回答的思维出发点,要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结合,要降低问题的坡度,善于给学生“架梯”,比如把大问题分成几个小问题,或提问时给予一些提示说明。要本着素质教育的“面向全体”性原则,不能遗漏“潜能生”。因而要设计不同层次的提问,以使每个学生都能主动、积极地去探究自己有能力解决的问题,获得一种成功感,从而树立起学好语文的信心,激活他们学习语文的愿望和兴趣。兴趣是创造性地学好语文的重要心理品质之一,实践证明,学生有了兴趣,才会自觉地花时间、下功夫、动脑筋,积极地学习;有了兴趣,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并做到“学有所乐”,达到“学有所获”。

比如七年级上册《济南的冬天》一文,在“学习——研讨“部分设计了这么几个问题:

1、速读全文,找出文中最能体现济南冬天特点的词语,并说说是通过哪些景物描写来具体表现这一特点的。(这个问题,一般的学生多能回答.)

2、梳理出本文的结构。

3、反复朗读课文,说出作者对冬天的济南有什么感情,并具体说说本文的语言美在哪里(从修辞的运用,词语的运用等角度)。

4、比较以下《春》《济南的冬天》两文在内容、情感、写法上的异同点。(这个问题,可能要程度好一些的学生能回答。)

“巩固 延伸“部分主要是针对课堂学习研讨的内容来设计一些课内重要语段和与课文有较大联系的课外文章阅读题,让学生能用课堂上学到的阅读方法自主地解决问题,以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这是阅读课的讲学稿形式。

接下来看看复习课的讲学稿要求:

1、应注意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体系。

2、提供检测学习效果的适当材料。

3、整理学生试卷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和平时易错的内容呈现讲学稿中,师生共同分析。

4、一课时一份演讲稿,复习的点不宜多,一般以一~二个考点为宜。

5、使用时一般次用“尝试——归纳——巩固“的步骤,即课前先让学生尝试完成”预习导学“的内容,课堂交流预习内容,师生合作归纳出掌握本节考点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再进行巩固训练。

6、注意选材的典型性。所谓“典型“,就是阅读训练的材料和试题要有代表性。提倡”精练“和“巧练”。反对题海战术。对于答案,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力求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来。这样以一当十、以简化繁,方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7、复习,并不是把已学过的知识,进行简单机械的重复,而是进一步巩固、深化和提高。因此,建议教师必须首先明确以下任务:知疑,就是了解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及不懂不会之处,以便有目的地指导学生复习。解疑,是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做到精讲。强化基础知识的记忆、演练、拓展。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实际运用的能力。

8、课堂上的师生关系:教师的讲解要精炼,用时要短点;学生的练习要精要,用时应长点。教师是桥,学生借助你过河;教师是梯,学生登着你爬高。  

看了复习课的要求,再看他们作文课的做法:采用讲学稿指导学生写作,融看、说、写、读、改、评于一体,是一个完整的写作指导过程。

看。教师把下次作文的范围或题目提前2~3天告知学生,让学生在课外先去观察生活,思考生活,列出写作的初步提纲。这一步在课前完成。

说。就是在前一步的基础上,学生根据自己所列提纲,在课堂上进行5分钟的口头作文。教师巡视。这一步在课堂上完成,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写。在前面两步的基础上,限定时间,让学生当堂完成作文,教师巡视,防止学生抄袭。这一步在课堂上完成。

读。教师在学生写完作文后,根据此次作文的要求,当堂发2~3篇范文,引导学生去读,从立意、结构、语言等方面感受范文的优点,开拓视野,增强阅读的有效性与针对性,把读与写结合起来。这一步也在课堂上完成。当然,范文最好不要先印在讲学稿上,而另用纸印,用完后可粘贴在讲学稿上。

改。就是对照范文的优点,从立意、结构、语言等方面去修改自己的作文,使自己的写作水平有长进,避免写与读脱节。

评。就是在前五步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总结写作规律,总结经验与教训,得到一次理性的提升。

看完了语文,再看物理课的讲学稿教学。物理的讲学稿教学从平时的常态课和试卷分析二个方面来看。

平时常态课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课前准备: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从问题出发引导学生预习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自主解决基础性的问题,并学会对疑难问题做标记。此环节中学生还可以记下自己在预习中发现的问题,为课堂交流作问题性准备。

2课堂交流和达标导学:此环节的第一部分设计意图是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引导学生交流展示成果。第二部分设计意图是以所学知识内容为线索,以学生学习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为立足,借助问题的变化来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探究和交流,从而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基础和基本技能。此环节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可以在自主学习交流中解决问题,也可以在实验探究中合作交流,总结,归纳最后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3当堂反馈练习:此环节包括同步练习和达标检测两部分。

同步练习这一环节是结合重难点知识,联系实际问题,针对性的训练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标检测这一环节设计意图是根据所学的内容和知识体系,当堂对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自主和互动评价并当堂矫正。

4收获和疑难: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引导学生写学后记。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和学习方法进行整理,关注当堂学习后的体会以及尚未解决的问题。

5拓展与延伸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根据学生间的差异,提供一些实践性和综合性的思考题,引导学生加深对所学物理知识的理解,引导学生从物理走向社会。

试卷评析课:

一场考试之后学生往往很松懈,即便是订正试卷也是走马观花,非常浮躁,很少作深入地思考。而以往地试卷讲评课基本就是对答案,学生没有兴趣没有热情,老师也说得味同嚼蜡。为使试卷讲评课也能上出新授课一样的课堂效果,有学生的积极思考认真探索,撞击出思维的火花;也为了让学生真正“学会”知识,真正“学会”思考,真正“学会”物理的思维;以巩固深化所学的知识,整合知识,学以致用,找到自身的长处与不足,以便今后扬优补缺。以这为目标与重点,试卷评析课设计过程分如下几块:

  首先,从试卷的整体出发,请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自己的成功之处,不足之处;对试卷的评价意见等。

  第二,逐块分析出错的原因,纠错的措施,今后类似学习的注意点,并安排一组类似的题型加以练习思考,使学生有方向性但又不拘泥与此。

  然后,再静下心来思考自己,得失成败,今后打算。此时的思考重在措施和规划,加强后续学习的有效性。

  最后,是针对试卷中学生普遍存在的或典型的错误安排一组自我检测题,意在深化知识的理解,让学生体验到自己的成长,在情感中也得到收获。

当然,对于一些典型的题目,在操作过程中,还是重在老师的“引”和“推”与学生的“思”美的协调作用,让学生走入知识的内层,学会科学地思考。

东庐中学的学生听课时没有专门的笔记本,需要记录就在“讲学稿”的空白处补记。课桌上也没有专门的作业本和其他复习资料,“讲学稿”就是学生的作业和复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