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鼎记陈小春双儿:漫话“苏式”红木小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09:29:15
单存德
  “苏式”家具和“苏式”红木小件同为苏州丰富多彩的手工艺品类之一,几百年来,名闻海内、誉满全球。明清以来,我国形成了工艺家具的三大流派,即“京式”、“广式”和“苏式”,而“苏式”红木小件较之“苏式”家具的形成似乎更早。1956年苏州市有关部门在整修虎丘云岩寺塔时,在塔内发现了相当丰富的文物,其中就有五代时期的楠木藏金相和小木塔各一件。以这两件文物看,一方制一园制,制作规范极为典型。
  据史料记载,宋高宗南渡后,曾集中江南工匠于临安,建宫室、造器物,其中有詹成者,其木工技艺“精妙无比”,他“所造鸟笼,四面花板”,“刻成宫式、人物、山水、禽鸟、纤悉俱备,其细如镂”。正是南宋时,由于大批官员和大户人家移居江南,讲究家庭室内陈设,促进了室内陈设雕刻小件业的发展和形成。同时,苏州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使得苏州的封建士大夫及豪富们竞相追求物质和精神财富的享受,特别喜好收藏古玩。这些古董文物都要有精致的几、座、箱、盒来装配和保藏。因此,当时富豪家中多有工匠专门制作各种精美的小件,加上不少文人逸士间接或直接的参与意匠,对“苏式”小件的风格的形成起了很大的作用。清代,“苏式”小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工艺制作更加精益求精。现苏州古典园林内的陈设,有不少是清代的遗物,诸如几、座、案、灯、屏、架,虽体态各异,但都精妙绝伦、各具神韵。清代晚期,苏州小件行业的分工更细,专业更多,品类也更丰富了。这些作坊大都集中在苏州的范庄前、王天井巷、珠明寺以及现在的景德路一带。“工艺品之精巧者,有木、竹、牙、角、玉石之雕刻及雕漆等。在清代亦为空前之发达,雕木多用黄杨、紫檀,而古玩、如意、屏、笔架、硯匣、扇坠、杖头拂柄等,多有镌刻动植物之种种形象,又有施之于屏风掩障、几桌、书架、橱匣等之装饰及应用变化之自由。核桃雕刻之名工,闻于世者。”(《中国美术史》日本大材西崖著、陈彬苏译)据吴县社会调查处编撰的《吴县传刊》记载:民国二十年统计,全市单是各种红木制品的作坊计有八十余家,共五百余人,其中制作红木小件的有四十余家,一百多人,分布于全市各处。
  所谓红木小件,是红木制品制作行业对除落地的家具(也可称大件)以外的各类雕刻件和摆件的统称。红木小件品种繁多、多彩多姿,它既是艺术品又是日用品,且更讲究艺术趣味。在室内几、案、架、台上放置一、二件造型独特、构思新颖、玲珑奇巧的红木小摆件,更能显主人文化品位和艺术涵养。红木小件的品类有许多,包括几座类(各种搁板几、书卷几、园方香几、树根几、盘几和各种规格座子、古董配件座子等)、屏架类(各种台屏、挂屏、立屏、插屏和盆架、花架、灯架、板书架、笔架等)、灯罩类(各种挂灯、壁灯、台灯、鸟笼、花篮和罩座等)、盘匣类(各种果盘、食品盘、镜箱、梳妆盒、脂粉盒、首饰盒、文具盒、图章盒、神主牌位等),还包括文房四宝的装饰配件、各种小船、筷子、线板、烟斗等小商品。
  除反映手艺人对世界万事万物所感、所悟而制作的形态各异、神韵各具的自然造型及各类装饰丰富、精美的摆件外,特别是工艺规矩、尺度严密的方制、园制、六角、八角盒类小件作品更彰显了制作者的不凡功力。按已故中国工艺美术陆涵生大师的说法,制作盒类小件作品,不论盒子的规格尺寸如何,关键在盒盖与盒身的衔接上,不但要做到配合紧密、开合自如,而且调换方向都能自由开合,盖下去要“咕”的一声有股气,揭开来时要“噗”的一声有阵风,如此,其技艺才算达到炉火纯青。
  据原苏州花木盆景公司俞先生口述,民国二十六年,位于苏州玄妙观西脚门的“天凤斋”鸟笼店曾制作过两件精品鸟笼,一只叫《秀眼笼》,一只叫《黄豆笼》,笼上镶嵌有象牙、樱木、檀香木等,构思巧妙,做工精美。由于多次试制,这两件鸟笼共用去紫檀木料两担半,俞先生的父亲及另两为师傅化了两年半的时间方才完成,曾轰动一时。其中一件鸟笼在江苏省物品展览会得奖;另一件在吴县商会得奖,后参加法国巴黎博览会。“天凤斋”鸟笼店曾在店门口打出了“非卖品、唯我有”的招牌。有一次,汉奸李自群的儿子愿出六百银元买下,但俞先生的父亲因怕与此等人打交道而未成。还有一次,国民党的一位上将愿出同样的价钱要为蒋介石做寿礼,也同样被拒绝。据俞先生回忆,当时有一个无锡人也制作了一件精品鸟笼,除用紫檀木外,还由苏州著名银丝镶嵌艺人查惠铭做了金银丝镶嵌,时值十件纱的代价,后出让给上海广东路文物商店,价格五百余银元。而这个无锡人,正是后来成为首批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陆涵生。
  陆涵生生平曾设计制作过两只鸟笼,其三十年代制作的鸟笼就是上述提及的。一九五九年,陆涵生运用多年积累的经验,设计了一只以红木、象牙、翡翠、黄杨木等名贵材料制成的鸟笼,开创了以高档原材料制作鸟笼的先河,比起三十年代那只“秀眼鸟笼”是有过之而无不及。鸟笼的木工与结构组装由林荣大担纲;鸟笼的木雕由赵子康、赵凤云父子完成;鸟笼的银丝镶嵌由查惠铭、查文玉父子负责;鸟笼的象牙雕刻则由陆涵生自己制作。这是一个技艺高手的组合,要使鸟笼不出彩也难。
  一九六二年,在首都北京举办了一个建国以来规模最大、工艺制作水平最高的工艺美术作品展览——北京团城工艺美术展览会。这是建国以来的工艺美术行业的一次巡礼,它在新中国工艺美术的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苏州红木雕刻厂作为红木制品的专业生产单位,精心准备了一大批红木工艺精品参加北京团城工艺美术作品展览,其中就有陆涵生设计制作的鸟笼。团城展览期间,朱德委员长、习仲勋副总理等中央领导人百忙中抽空前来参观,并兴致勃勃地来到苏州红木雕刻厂展位前,习仲勋副总理听说一只鸟笼可以换一辆小汽车时,笑笑说“真了不起!”故宫博物院专家金禹民也竖起大拇指说“红木鸟笼很好,苏州独一!”,朱德委员长还特意写下了“历史传统技艺接收下来,并要向前发展”的题词。为此,《人民日报》、香港《大公报》分别辟出专栏作了报道。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苏州红木雕刻厂曾卖出一只精品鸟笼,价格五万元,能解决当时全厂六百余职工一个月的工资发放。
  陆涵生设计制作的鸟笼高八十厘米,直径四十厘米,横截面为六边形,竖立面为六面形,鸟笼主体为四层,加上底座共五层。鸟笼的主色调为深紫色与杏黄色,分别以名贵的红酸枝木和黄杨木的天然颜色构成,其中鸟笼色主骨架为深紫色的酸枝木,五层九圈的装饰镂空花板、悬挂的铃铛、六个柱头上装饰的腾飞的凤凰、鸟笼顶部的葫芦和底部的中心花板,以及鸟笼门顶的装饰花板、鸟笼内悬挂的秋千与跳梗分别用杏黄色的黄杨木雕就,鸟笼的拉钩则以涂金的金属铸就,呈现出金黄色的光泽。抬眼望去,深紫色的厚重与优雅,杏黄色的宁静与抢眼,塑造了色泽鲜明、对比强烈的视觉效果,未及细看就先声夺人,给人以很强的震撼力。
  从制作工艺上,这件鸟笼又有众多可圈可点之处。一是鸟笼的栅栏杆都是以酸枝木实木拉成的细丝组成,从细木杆到拉抽成如此的细木丝经过了多道拉丝工序,以至于鸟笼上部三层的栅栏杆可弯曲安装而不至于折断,工艺的复杂之处还在于每根细丝杆上均镶嵌了银丝,使其在光照下闪烁银光;二是除作品鲜明的色调外,以鸟中之王的凤凰作装饰,如飞檐翘角处、立柱柱头、金属拉钩的装饰,鸟笼底部的镂空花板等,既渲染了作品的主题,又显示了精巧的雕刻工艺;三是作品运用“苏作”红木小件的制作工艺和技巧,将规矩工整的六角形立体造型塑造得精致玲珑、富丽华贵。
  现苏州工艺美术博物馆就收藏有众多“苏式”红木小件,由陆涵生大师、周福民老艺人创意,红木小件制作名手谢耀雪制作的《骆驼担》就是其中之一。它以旧时江南走街窜巷的“糖粥担”为蓝本,并按比例缩小,在不过盈尺内再造了维妙维俏的“糖粥担”模型。《骆驼担》以200余块红木部件合成,而每一个部件的组装都采用了传统的卯榫结构,部件衔接之间如天衣合缝,就是小小的几个抽屉也能启合自如。为了做到形象逼真、夺人眼球,作品的主要架构都仿旧时实物制作成竹节状,自然贴切而顿生意趣。《骆驼担》上以红木制作的灶、锅、盆、桶、盘、勺一应俱全,就连欣欣然撑开的雨伞也是以红木制成的。特别令人忍俊不禁的是架上犹如指甲大小的汤碗和仅能放置几粒芝麻的汤匙,精细小巧,其纹饰既具旧时江南的特点又清晰可见,非良工特制莫属。凡上了一定年龄的人观之,除惊叹制作技巧指精湛外,不由不“发思古之幽情”。
  《骆驼担》是以单种工艺制成的红木小件精品,而《大辂车》则是以多种工艺合成的红木小件力作。由老艺人周公度、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周村豪父子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制作的《大辂车》可以说不失为做工细腻、工艺复杂、装饰华贵、气派非凡的红木小件,似别有一样风情。大辂车是明代皇帝乘坐的最高规格的辇车,因此,车顶的华盖、车尾的旌旗包括流苏均采用了皇家专用的金黄色与杏黄色,车上所有杆头的顶端,包括车辕与旗竿都以龙头装饰;车上分别陈设着一屏风一条案和一扶手椅,屏风和条案上均镶嵌着金丝图案,其款式是典型的明代式样,高贵而文雅;而车的围栏及扶梯的柱头以及装饰花板都是以象牙制成的,柱头上雕刻着祥云,花板是镂空的,纹样简洁大方;辂车的车轮的雕刻与装饰尤其精彩,其中心以象牙雕制成莲花的图案,车轮周围均衡地分布着象牙制成的镂空花图案,并间隔金丝镶嵌,沿着车轮的周长,上下两层密布着的几百粒宝石,更增添了珠光宝气的皇家风范。
  如果说《骆驼担》与《大辂车》是以结构为主的红木小件,那么类似于《一把莲》的红木摆件就是以雕刻为主的红木小件了。《一把莲》是陆涵生大师一九五七年创作的作品,现收藏于苏州工艺美术博物馆,该作品长25厘米、宽15厘米,高5厘米。作者以文化人书写和绘画常用的臂搁为题,以莲为表现的主要内容,选取微露水面的荷叶、叶茎和已由莲花转化为果实的莲蓬的局部,着重刻划了荷叶舒展、翻卷的姿态。在荷叶的一边,莲蓬羞答答的露出了头;荷叶上正在爬行的河蟹和荷叶下方的水螺丰富了作品的主题和内容,呈现出江南水乡典型的荷塘情趣。作者在这件作品上特意雕刻了两只螭龙,左上方的那只抬头张望着,右上方的那只匍匐着,象两个小精灵似的,似乎一有动静就要逃跑的样子,既增加了作品的灵动又显得十分古朴,将现实与传统融合在一起。作品在细部的刻划上尤其细致,看似单调的荷叶到了陆涵生手里就变得那么富有神采,其纤细的叶脉和荷叶边的翻卷变化是那么自然而富有韵律;河蟹的体态与其钳子般的蟹爪刻划得是那么逼真;就连一粒小水螺也是那么有模有样。在作品背面,作者以镂空雕的手法将荷叶的叶茎刻划成参差分布的柔美的线条,遒劲而富有美感。如果捏在手里赏玩,会使人感到润滑而舒畅,自有无穷的乐趣。
           (作者系苏州市吴文化研究会理事、苏州工艺美术行业协会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