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到贵阳的汽车票价:漫话端午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19 09:50:30
          漫话端午节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为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端午节,又称端阳节,五月节,以及艾节等等,虽然各地说法不一,但纪念屈原,驱除瘟疫,是这个节日的来历和本意。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其实也不错。随着形势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先后将这个节日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确定为法定假日。2009年,端午节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端午节为的是纪念屈原,南朝梁代所著《续齐谐记》以及北周宗懍所著《荆楚岁时记》里均有记载。据说,屈原投汨罗江之后,当地的老百姓闻讯划船捞救,曾一直行船到洞庭湖,仍未见屈原尸体。这时,天下大雨,湖面上的小船一起汇集岸边,停靠在亭子旁。当当地人听说,这些船只是打捞屈原大夫的,便都冒雨出动,争相划船驶进水天一色的洞庭湖。而令人们遗憾的是,尽管船多人也多,仍旧不见屈原大夫尸体的踪影。
    人们为了寄托哀思,荡舟在江河之上,这便是后来龙舟比赛的发端。
同时,老百姓怕江河里边的鱼将屈原大夫的尸体吃掉,就纷纷从自家拿来粽子投入江河之中。唐代文秀的《端午》诗中这样写道:“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此诗的后两句意境、气势凸显,充分表达了广大人民群众对失去屈原的悲愤之情。
    旧时,与端午节有关的妇女饰物很多。在江浙一带,有用金银丝或铜丝金箔做成形状为小人骑虎的饰物,这自然是当年常见的、一般的。还有附有钟、铃、蒜粽子的。妇女把这类饰物插在头上。过端午节,妇女们互赠此饰物,以示节日祝福,留作纪念。
    在我国古代,艾虎被视为驱邪辟祟之物,《风俗通》有这样的文字:“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噬食鬼魅,亦辟恶。”因此,民间多取虎为辟邪之用。当然,端午节里的艾虎最具特色。艾虎,或以艾编剪而成,或者将剪彩为虎,粘以艾叶,佩戴于发髻或身上。还有什么“画额”、“长命缕”、“戴香包”等等,都是旧时过端午节的说道。

     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意在为小儿驱避毒虫。
     至于那“长命缕”,是人身上的佩物,也叫续命缕、续命丝、延年缕、长寿缕,还可叫做“百索”、“辟兵绍”或“五彩缕”,尽管名称不一,而形状、功用相同。用五色丝结成索,或悬于门首,或戴在小儿项颈,或系在小儿的手臂以及床帐、摇篮处,据说可以避灾除病、保佑安康、益寿延年。
    戴香包,不过是荷包里边不仅有香草,还有白芷、川芎等中药,戴在胸前,香气扑鼻。制作精致的,早已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香包上图饰有些讲究, 梅花、菊花、桃子、苹果、荷花、娃娃骑鱼、娃娃抱公鸡、双莲并蒂等形状的,有着鸟语花香,万事如意,夫妻恩爱,家庭和睦之意,自是给成年女人戴的。而老虎、豹子、猴子上竽、斗鸡赶免等,则是给小儿戴的。当然,青年男女人所戴的香包自然最讲究,多情的姑娘很早就要精心制作一二枚别致的香包,赶在端午节前送给自己的情郎。小伙子戴着心爱的人送给的香包,自然要引起周围男女的评论,直夸小伙的对象心灵手巧。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过端午节的习俗毕竟不同。老北京人忌讳端午节去井台打水,据说是为了避井毒;市井小贩走街串巷,吆喝着卖樱桃桑葚。据说,只要端午节吃了樱桃和桑葚,一年里便不会误食苍蝇。山东、山西等省,小儿脖子挂百索,学生送先生麦面蒸团、粽子。江苏嘉定县,有端午煮食石首鱼之俗。南京在端午节的这天,各家都以清水一盆,加入少许雄黄,加上鹅眼钱两枚,全家大小均用此水洗眼,据说可保一年不得眼疾。
    关于写端午节的诗词,古往今来,历朝历代,许多许多。当年,老舍先生有首写端午的七律,这样写道:
  
       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
  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
  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
       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志同道合者聚在一起,都是穷苦人,只好以文换酒,虽然没有鱼肉下酒,而吃起佐酒的豆味儿,似乎要比当年的鱼肉更有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