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美美车震床战种子:漫话人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5 21:17:04

漫话人情

2011-06-18 16:49:34|  分类: 今事淡聊 阅读433 评论11   字号: 订阅

    人情,人者,人人,众人,人与人,情者,人与人之间联系中的本能感觉,人和情的结合,就叫作人情,也有叫“人味”的;又因为是人组成了人世社会,所以,人情也叫世情(或“世故”,故者常规也),比人情进了一步;所以,在使用时,统称为“人情世故”。总之,人情(也叫世情),是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的一种生存关系。

    一. 人的感情。
  《礼记·礼运》:“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史记·太史公自序》:“人情之所感,远俗则怀。”《新唐书·杨瑒传》:“帝封 太山 ,集乐工山下,居丧者亦在行。 瑒 谓起苴絰使和钟律,非人情所堪,帝许,乃免。” 明 赵震元《为袁石(袁可立子)复开封太府》:“而山川顿易,昧人情于千端。”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徐懋庸作<打杂集>序》:“那里能够及得这些杂文的和现在切贴,而且生动,泼剌,有益,而且也能移人情。”

    二. 人之常情。指世间约定俗成的事理标准。

    《庄子·逍遥游》里说:“大有迳庭,不近人情焉。” 汉 王粲 《登楼赋》:“人情同於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 宋 欧阳修 《相州昼锦堂记》里说:“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此人情之所荣,而今昔之所同也。”《古今小说·汪信之一死救全家》:“大抵妇人家勤俭惜财,固是美事,也要通乎人情。” 瞿秋白在 《饿乡纪程》三里说:“生活困难,心绪恶劣,要想得亲近人的慰藉,这也是人情。”

    三. 人心,众人的情绪、愿望。

    《后汉书·皇甫规传》里说:“而灾异犹见,人情未安者,殆贤遇进退,威刑所加,有非其理也。”而《北齐书·卢文伟传》里说:“善於抚接,好行小惠,是以所在颇得人情。”

    宋 叶适在 《淮西论铁钱五事状》里说:“近岁私铸铁钱散漫江淮 ,公私受弊,人情摇动。”而《续资治通鉴·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离却说:“ 世宗 时, 史超 败於 石岭关 ,人情震恐,故师还。” 清 方文在 《初晴》诗里说:“久雨初晴候,人情分外欢。”

    四. 人与人的情分。

    唐 韩愈 《县齐有怀》诗云:“人情忌殊异,世路多权诈。” 宋 陆游在 《舟中口占》里说:“业力顿消知学进,人情愈薄喜身轻。” 宁调元在 《燕京杂诗》之五里说:“人情叶叶都如此,世路悠悠古所难。”

    五. 民情;民间风俗。

    《史记·李斯列传》里说:“且 赵君 为人精廉彊力,下知人情,上能适朕,君其勿疑。” 宋 范仲淹在 《奏边上得力材武将佐等第姓名事》里说:“善抚驭,得 藩 汉 人情。” 清 李渔在 《巧团圆·试艰》:“平时做惯贸易,走过江湖,把山川、形势、人情、土俗都看在眼里。”曹禺在他的话剧剧本 《王昭君》第二幕里说:“他对于 匈奴 的风土人情有一定的了解。”

    六. 情面;交情。

    《朱子语类》卷一三四里有说:“若说是 苏秦 怕秦来败从,所以激张仪入 秦 ,庶秦不来败从,那张仪与你有甚人情?”《金瓶梅词话》第六七回里说:“也不来走走儿,今日还来说人情。” 清 李渔在他的 《奈何天·计左》里说:“人情留一线,日后好相见。” 曹禺在话剧 《日出》第二幕:“我要硬成一块石头,决不讲一点人情,决不可怜人。”

    七. 指应酬,交际往来。

    元 关汉卿在 《鲁斋郎》第三折里说:“父亲、母亲人情去了,这早晚敢待来也。”《红楼梦》第六十八回里有说:“一日少说,大事也有一二十件,小事还有三五十件。外头从娘娘算起,以及王公侯伯家,多少人情客礼,家里又有这些亲友的调度。” 清 沈复在 《浮生六记·坎坷记愁》里说:“处家人情,非钱不行。”老舍在他的长篇小说 《骆驼祥子》二十里说:“不但是出了钱,他还亲自去吊祭或庆贺,因为明白了这些事并非是只为糟蹋钱,而是有些必须尽到的人情。”

    八. 馈赠;礼物。

    《京本通俗小说·西山一窟鬼》里有说:“你这厮许了我人情又不还,我怎的不打你?”《元典章新集·刑部·禁骚扰》里有说:“近年以来,内外诸衙门指与上司官员庆贺馈一切人情或私相追往,公然於所辖官吏俸钞科取。”

    中国幸福学认为,人的本性是不满足,不满足是指人们都希望我,或者我们的事物更好。

    而感情是人们愿意为我们的人或事物无偿付出自己一些或全部所有的思想。

    人情是感情中一种较小的感情,是人们愿意无偿为稍远的“我们”付出一些帮助的思想。比如,我们的邻居,我们的同学,我们的伙伴,我们的同事,战友等。

    通常情况下,人情是小于亲情的,因为血浓于水的缘故,对于亲人,人们愿意无偿付出更多一些自己的所有,甚至是我们的生命。

    人情(世情)是个大概念,包涵了众多之情。以存在发展论,有恋情、夫妻情(婚情)、父母情、儿女情、兄弟(姊妹)情、邻里情、乡情、亲情、同志(哥们)情、战友情、同学情、老乡情、上下之情、人与法之情;以情的形态而论,有欢喜之情、悲愤之情、慷慨激昂之情、凄惨之情、无情、冷酷之情、虚情、以人和客观世界而论,有人与动物之情、山水情(诗情)等等。人情,实际上就是这种众多之情的集中概括,在实际运用中,又多指人与人交往中的利益关系。

    人情是根据需要而来的。不论是男人需要女人,或是女人需要男人时,都会以勇敢或温存等对方喜欢的方式向对方展示自己的魅力,这种行为叫“示好”,也叫“施情”,由于“施情”的原因,赢得对方喜欢并接受你的施情后,对方又会来一个反施情,回报你的需要,从而形成一种最初的人情关系。  

    事实上,在社会生活中,常常是,谁最能“示好”(施情),谁就能得到能给你好处者的好处,从而达到自己的需要。人情的这种起源,从男女发展到人与人,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套人情世故。当人情世故在社会上一旦形成,就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约定俗成的行为规则,走进社会的知识范畴,这时候,人情也就成了一种学问。元)刘壎《隐居通议·世情》中说:“盖趋时附势,人情则然,古今所同也,何责於薄俗哉!谚曰:世情看冷暖,人面逐高低。”(元)高明《琵琶记·庐墓》文中说:“多谢深恩怎敢违,开怀宽解免伤悲。休道世情看冷暖,果然人面逐高低。”《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五亦有:“世情看冷暖,人面逐高低。见你这般时势,那个朋友肯将银子与你结会?”于是,就连趋炎附势,也成了世人的人之常情。又于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不仅是人情世故的真实写照,而且成了古人总结出来的一句名言,世代被传唱。

    最初的人情有一种群体性和连结性,用一句老话说就是有来有往,“有来无往非礼也”。这是人情建立的基础,也是人情的群体表现。体现在这种来往上,主要表现在:互相帮助、随份子、经常往来等。

    “互相帮助”就是你有事时我帮你,我有事时你帮我,通过这种互补关系建立起一种人情结,并保持下去;“随份子”体现出群体中一人帮大家、大家帮一人的意思,比如谁家有了红、白事儿,此时,这家人正需要人帮的时候,周围的人就采取随份子的方式,给以帮助,解决这家人眼前的实际问题;“经常往来”则是指相关的人之间经常有走动,时不时在一起坐一坐,说说话,交交心,保持一种亲近的关系,这种关系建立后,不管是那一方有事,就是不用吱声,另一方也会主动上门给以帮助;要是“老死不相往来”,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互相帮助、随份子、经常往来等,这种人情关系似乎是建立在经济不以达、生活条件相对不太好、智能还不高的情形下,多表现为物质性的;而经济发达后,加上一些人从人情关系中悟出了它的可利用性,原先的人情关系随之也发生了重要变化——用金钱取代了物质。这种变化是:有一些人是看准了人情中人们通常不会驳面子的心理,为了敛财,利用一切可能的时机,办事时采取卡的办法,从而使要办事人得出了“那不交油那不转”结论;或者利用孩子上学、生日、搬迁等,通知他手下人参加,参加者必须是慷慨解囊。为了表示虔诚,随礼数额越来越大,很多人承受不了,但又人情难却,从而发生一些不该发生的事;一些人为要求得他人给予的好处——利益、工作等,有意识、有目的的通过金钱等方式,去建立一种所谓的人情关系(网),即所谓“先铺路”。为此,人情变味成了人们的一种债务。至于一些官员们索贿受贿,则构成了社会的一种病态。他这也叫做人情,其实中国语言之精深,也就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

    趋炎附势古今同,人情练达皆学问,讲情重义本是人性之美,理应不为人所反感。真正让人反感的是某些官场行径败坏了人性中美好的东西,某些官场中人也顺势在“人情”的幌子下迷失自我,心安理得地收受贿赂。或许有的官员受贿的“起点”只是一条烟、两瓶酒、些许人情而已,但发展下去却可能勾勒出一幅长长的职务犯罪演化图。

    实际上,收“人情礼金”早就成了不少贪官敛财的重要手段。说它不是腐败,显然不符合事实,只是不够“典型”而已。这种“非典型腐败”即便是常态,也毕竟属于潜规则,只能繁衍在阴暗的灰色地带。迎来送往表面上是人情,名日拜年,过节慰问之类,实际上拜年者、慰问者都是冲着权力去的。再说了,人情关系讲究的是礼尚往来,对刻意巴结权力的人来说,送礼等于是肉包子打狗,那么他们送出的就不是“礼”,而是贿赂了。当然,贿赂的花样在不断翻新。比方说,有花巨资给装修房子的,象征性地收一点“材料费”,有用考察的名义请出国旅游的,还有请打麻将的,赢家是谁自然不言而喻,还有请题字、写文章然后送润笔费的,此类“办法”不一而足,总之变着法子打着人情的幌子行贿赂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