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二章的读法:漫话相王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0 19:08:12

漫话相王弄

(2011-05-16 13:51:02)转载 标签:

杂谈

    20余年前,相王弄对于我这样一个老苏州而言,也是一个较为陌生的名字和一个不很熟悉的地方。那时我在相王弄买了一套住宅房,才知道了相王弄这个地方,后来才熟悉了这里。这里以前属于南园大队,我刚来到时,还能看到一片片蔬菜地。这里住的是杨家村的人,旁边还有高家村的人,都是菜农,以种菜为业。
    我记得也是在20年前吧,我的玉雕师傅周树德先生到相王弄租了一间农舍,以生产加工玉器谋生。当时村民看到非常好奇,常常围观并不断发出赞美声。那时人们都不太知道玉器是什么,不像今天人们如此喜爱玉器,价格更不能与今日相提并论。那时在相王弄租一间房(而且还是很大的一间),年租金二三百元,房东已经很开心了。如果你今天想要在相王弄租一小间房(仅几个平方),没有五六万是谈不下来的。这里的房子全都是被做玉器的人租了。刚开始仅是几个做玉器的苏州人,过了几年,来了河南人、安徽人,如今五湖四海的人都有了,浙江的、福建的、东北的、四川的、上海的,更令人意想不到的还有洋人。他是个英国人,取了个中国名字,叫“安大陆”。此人很有意思,他本是英国BBC电台的记者,现在在苏大学中文,他还学中国的玉雕,写玉雕的书。他到相王弄已有两年,租了一间房,购置了玉雕机学玉雕。他要中西结合,要让世界各地的人知道苏州相王弄的玉器,我称他为“玉雕艺术大使”。
    走进相王弄,处处皆闻琢玉声。这熟悉的声音让我想起当年的玉器庙——周王庙、玉器巷——专诸巷,方圆一片皆为玉工所聚。时过境迁,而今更胜往昔。
    在这万余平方的区域内究竟有多少琢玉人,谁也说不清,总之非常之多。听住在这里的朋友说,小作坊估计有一千三百余户,如按平均每户三人计,那么这里琢玉的人就有三四千,大多数是年轻的新苏州人。
    相王弄如今已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玉器产业链,配套齐全,有专业打磨的,有卖雕刻工具的,也有黄金镶嵌的,自产和加工生产形式并存。开店面卖玉器是相王弄近几年的新变化,凡沿街可利用的都开了店面,比邻相连。前店后工场也是苏帮玉雕传统特色。每天前来购觅玉器的人熙熙攘攘。从口音分辨,来自全国各地的人都有,真可谓“酒香不怕巷子深”,早已美名远扬。相王弄的玉器年经营额可达数亿元之多。来到相王弄卖玉料的新疆人现在越来越多,在南石皮弄形成了一个玉石市场,买卖十分兴旺。
    最初相王弄是从加工生产玉器开始的,随着市场的发展,看好这个市场的人也随之增多,陆续参与到这个市场中,搞起了经营。相王弄大马路沿街最近又开设了十余家玉器店。两个玉器市场也即将开张,一家在十全街相王弄口,一家在南石皮弄。
    曾有做玉的人,担心相王弄可能改造搬迁。个人意见,这个地带形成不容易,该好好保护和发展。要知道,二十年时间自然形成的这样一个很有特色的“城中玉器村”,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离不开特定的外部因素和有利时机,它也是周王庙、专诸巷历史的传承和延续。经过二十年来的不间断的雕琢,相王弄才有了如今蔚为大观的琢玉场景,这条巷子变得有声有色。如果搬迁了,是件可惜的事。
    近有耳闻,相王弄要进行整治,将使“城中玉器村”的环境有一个大的改善。这个我十分赞成,现在时机成熟了,也有这个必要。它已成为苏城玉文化和玉雕艺术面向全国的一个窗口,其形象也将有一个提升,与苏城整体良好市容市貌相符,营造好这里的人文环境。这对相王弄的特色发展和声名鹊起的形象是有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
    我见证了相王弄 “玉器村”走过的每一步,五十年前我是在专诸巷学玉雕手艺的,故而对玉雕怀有一份特殊的感情,同样对相王弄也是如此。相信不少人对相王弄都有一份难忘的情,散布在苏城的玉雕工作室大多是从相王弄走出去的,走出一批,又走进一批。相王弄造就了多少琢玉人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人杰地灵的玉器村是苏州玉雕艺术的沃土,是苏州玉雕的底蕴和根脉所在。

(转自《城市商报》201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