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上悠×花村阳介:《从怎么看到怎么办》编写出版工作座谈会发言摘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16:30:24

《从怎么看到怎么办》编写出版工作座谈会发言摘编

 

  直面热点问题  维护群众利益

  凝聚民心民力  推动科学发展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  彭  森

  《从怎么看到怎么办》这本通俗理论读物,内容丰富、重点突出,思想深刻、文风清新,通俗易懂、针对性强,真正抓住了当前群众最为关心的热点问题,对于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发挥了重要作用。

  科学发展的实质是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转变发展理念,推动科学发展,要求我们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努力解决群众关心、社会关注的重大问题。《从怎么看到怎么办》梳理的八个问题,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诸多领域,是我们在推动科学发展过程中要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是首先要把问题分析清楚,找到矛盾的症结,对症下药、因病施治。中宣部这次组织理论专家和有关部门共同编纂这本小册子,就是从理论上探索解决问题的有益尝试。《从怎么看到怎么办》发行后,中宣部组织了相关专家学者、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进社区与群众面对面交流,现场解答最基层群众提出的问题,不回避矛盾,不掩盖问题,并通过媒体开展广泛宣传,这是利用理论凝聚民心民力、寻求社会共识、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创新。

  《从怎么看到怎么办》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入情入理。归纳起来,这些问题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比如区域发展不平衡和收入分配差距有所扩大等问题,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发展过程中都曾遇到过,甚至矛盾比我国还尖锐,有些问题到现在也没有得到解决。二是体制机制改革不到位产生的问题。比如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长期存在,关键在于相关体制机制没有理顺,医药分开成为绕不过去的“深水区”。三是经济全球化引发的问题。这一轮物价上涨就明显受到输入性因素的影响。

  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高度重视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来推动问题的解决。书中提出了八个怎么办,进一步细化了政策措施,明确了工作思路。一方面,对于短期内能解决的问题,要积极采取措施,尽快让群众看到效果。针对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推动价格总水平较快上涨的情况,国务院出台了发展生产、保障供应、安定群众生活、加强市场监管等十六条措施,我委还积极推进平价商店建设,加强粮食、生猪、食用油等重要农产品市场和价格调控;并会同有关部门,推动各省区市普遍建立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随物价上涨挂钩联动的机制。随着这一系列措施的实施,遏制价格总水平较快上涨势头取得了初步成效,今年后几个月价格总水平涨幅可能高位回落,价格较快上涨的问题有望得到解决。另一方面,对于短期内因条件不具备或时机不成熟的,要积极创造条件推动问题的解决。在解决看病难问题方面,相关部门正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加强顶层设计,深入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逐步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基本药物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等工作。相信随着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经济发展不平衡,医疗、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等问题会有明显的改善。此外,对于可能在较长时期内存在的少数问题,也要向群众解释清楚,说明其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争取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并广开言路、汇集民智、凝聚民力,共同推动这些问题的逐步解决。

           

  紧密联系社会现实推进理论大众化

  中国社科院原副院长  汝  信

  《从怎么看到怎么办》成功的奥秘何在呢?为什么它对广大群众具有这样大的理论魅力呢?

  首先,是因为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用科学发展观去观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抓住与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密切相关、为群众十分关注的民生问题,作为研究探讨的主题。稳定物价、分配不公、住房问题、就业难、看病难、教育公平、发展不平衡、遏制腐败等问题,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必须妥善解决的重要问题,也是在广大群众中反映最为强烈、议论最多、令人困扰的热点难点问题。这本书对这些问题的存在抱着清醒的看法,迎难而上,阐明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认为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前进过程中发生的问题,是完全可以解决的。我国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高速发展,无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建设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全国人民生活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但由于发展不平衡,不同地区和部门、不同群众和个人在享有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多少方面是有较大差别的,部分群众特别是收入较低的群众由于各种原因,生活中还有不少困难。前面所列举的问题在这些群众中反映尤为突出,党和政府正在采取一系列措施解决这些问题,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重要的位置,努力使全体人民能够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本书紧密联系当前我国社会的现实,就这些群众普遍关切的问题,从理论上加以阐明,及时回应了社会公众想弄清楚这些问题的殷切期待,这是它受读者欢迎的根本原因。

  其次,这本书的一大特点是在探讨问题时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书中涉及的八个问题性质不同,情况各异,产生的背景和原因也各不相同。作者本着求真务实的精神,对问题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从分析客观事实开始,透过现象寻求本质,摆事实、讲道理,让事实说话,不发泛泛的空论,同时联系干部群众的思想实际,释难解疑,使人们对问题的实质有更深刻的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满足于解释世界,而要求去改变世界。《从怎么看到怎么办》正是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这一本质要求,因此它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指导我们实践的实际意义。严格地说,一部面向大众的理论著作的任务不仅要提出问题,而且要有说服力地回答问题、解决问题,告诉人们要怎么做。归根到底,理论要落实到实践,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解决问题。《从怎么看到怎么办》一书之所以受读者欢迎,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最后,这本书一个可贵的特色是朴实清新的文风和科学严谨的学风。这本书适当地吸取、提炼和采用了一些群众的语言,从而更富有生活气息,通俗易懂,具有很强的可读性。但另一方面,对书中涉及的理论问题和学术问题,则抱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言必有事实依据,不说空话套话,不会令人感到枯燥。

             

  创新电视理论宣传

  加强社会热点引导

  中央电视台台长  焦  利

  电视理论宣传要“见真人”,不断提升热点问题引导的亲和力。在中宣部的统一部署和指导下,中央电视台这几年陆续推出了《六个“为什么”》、《七个“怎么看”》、《从怎么看到怎么办》等理论专题片,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我们粗略算了一下,这三个节目的观众收视规模近两亿人次,这充分说明了电视媒体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同时也给我们不断改进、创新电视理论宣传提供了有益启示。随着社会转型加剧,社会舆情、传播格局都发生了新的变化,老百姓的关注点也发生变化,在电视理论宣传片的创作上,我们的创作思路、表现形式和表达手段都要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创新。《六个“为什么”》、《七个“怎么看”》节目是演播室形态的,是官员、专家、百姓等就某一话题展开讨论,以政府主管部门负责同志演讲为主,穿插各种问题,这种形式容易让观众产生距离感,缺乏足够的亲和力。《从怎么看到怎么办》在创作上突破了演播室节目形态,节目表现主体由部长、专家为主向普通百姓为主转变,深入到百姓生活当中,去寻找问题,去发现智慧。节目创作始终遵循镜头朝下、视角朝下的原则,带着问题向基层求解、满怀诚意向群众请教,而不是事先设定一个逻辑层次,通过采访去证明一个预定结论。《从怎么看到怎么办》八集节目共涉及50个左右的案例,但实际采访的案例超过100个,基本上每一个省都跑遍了,正是这样深入到生活的源头 “接地气”,以百姓的视角发现百姓的故事,表达百姓的诉求,挖掘典型故事和典型案例,大大增强了节目的贴近性和引导的针对性。只有深入基层,把镜头对准百姓,把话筒交给百姓,我们才能找到创作的源泉,才能制作出百姓喜欢看、看得懂的节目。

  电视理论宣传要“见真知”,不断提升热点问题引导的穿透力。专题片《从怎么看到怎么办》在节目创作理念上,通过全方位展示事实的各个侧面,不回避问题,帮助观众厘清思路,全面、客观、辩证地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理性的认识。在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上,通过充分展示各利益相关方的观点、做法和智慧,为官员、专家、百姓搭建共同展示的平台,探索理论与实践的互动,让思想的碰撞产生智慧的火花,从而启迪思考。

  电视理论宣传要“见真情”,不断提升热点问题引导的感染力。做好电视理论宣传还要充分发挥好电视的特点,强化感染力,做到以情动人。故事化、人物化、丰富的镜头语言都是电视的特长。因此,在节目中,我们看到了很多纪实的段落,从一个普通人的故事出发,折射一个全局的社会问题,以一个普通人的切身感受进行情感投射,击中每一个观众的内心。我们每集节目的开头,都会以街头采访的形式,展现百姓面临的问题,迅速拉近与观众的距离。同时,充分发挥解说词的魅力,以亲切而富有张力的语言感染观众,打动观众,牵引观众的情绪。

              

  充分运用通俗理论读物

  深入开展理论政策宣传

  浙江省委常委、宣传部长  茅临生

  党的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工作就跟进一步,这是党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浙江省委始终重视抓好《理论热点面对面》的学习宣传和使用工作,省委领导亲自带头学习宣讲、开展读书推荐、撰写体会文章,大力推进理论政策宣传教育,努力为改革发展凝聚最大的思想共识。

  坚持领导带头,在先学先讲上作示范。我们将《理论热点面对面》作为全省深化理论武装、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重要载体平台。一是作为“必读书目”。把本书列入每年下发的全省中心组学习计划的必读篇目和每月一期的浙江省党政领导干部重点推荐书目之中,在机关、社区、镇村、企业和学校中开展赠书、座谈活动。二是作为“必讲内容”。全省各地以《理论热点面对面》为主题,每年集中一段时间开展形势政策教育活动。省委常委、副省长带头每年到高校作形势政策报告。全省各地通过党政领导成员包片宣讲、“集中宣讲月”、“讲好开局第一课”、“党员人人上讲台”和“百场党课进基层、千名书记上党课、万名党员上讲台”活动,使理论热点真正与群众“面对面”、“心连心”。三是作为“必评项目”。将《理论热点面对面》的学习宣传使用情况作为开展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先进单位、优秀中心组评选活动的重要参考指标。

  坚持贴近实际,在比学比用上求深入。我们将《理论热点面对面》作为全省20支省级、305支市级、405支县级、1800余支乡镇街道级宣讲队伍共30000多名宣讲员的备课素材和宣讲统稿。同时,各地组织农民、职工、大学生“村官”、老红军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外来流动党员等各具特色的业余兼职宣讲团,运用小品、三句半、地方戏、快板等形式,把《理论热点面对面》的“普通话”转为“方言俚语”,扎实开展“从怎么看到怎么办”宣讲活动。

  坚持实践锤炼,在边学边看上下功夫。实践出真知,我们把《理论热点面对面》的学习使用作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实践锻炼的有效环节。把本书作为每年一次的高校党建工作会议、半年一次的高校宣传部长会议、每季一次的社科部主任例会、每月一次的高校青年学者读书会和每年举办的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的参阅教材,作为大学一、二年级学生形势政策课的辅助教材,纳入在校大学生教育培养方案、课程建设体系和教学考试内容。

  坚持延伸拓展,在入脑入心上见实效。一是注重通过评论来引导理论热点。二是注重通过网络来引导理论热点。三是注重通过鲜活事例来引导理论热点。在学习宣传《理论热点面对面》的基础上,我们结合浙江实际编写了《科学发展观在浙江的实践》、《潮起东方看浙江》、《从浙江的实践看六个“为什么”》、《检验》和《怎样做好党的群众工作》等一系列理论文章、电视政论片和通俗理论读物。

             

  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北京师范大学校长助理、教授  杨  耕 

  《从怎么看到怎么办》自觉而充分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这一基本立场和根本精神。它关注的是国家层面的问题,讲述的是老百姓的“故事”,其基本特点就是,关注现实,直面问题,从一个侧面展现了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特殊性、复杂性、艰巨性,对如何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有深刻启示。

  要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必须密切关注实际问题,讲“真话”。从国际看,科学技术信息化、经济全球化以及政治格局多极化极大地影响着各个民族或国家的生存环境和发展前途;从国内看,市场化、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改革这三重重大的社会变迁被浓缩在同一个时空中进行,社会生活发生深刻变革。当代大学生也必然关注这一国际变化和国内变革引起的系列现实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抓住这些问题,“有的放矢”,帮助大学生知道“怎么看”这些问题,并理解“怎么办”,即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要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必须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讲“新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仅仅从问题到问题,从理论到理论,重要的是从现实问题到理论问题,再从理论问题到现实问题。如果理论不关注现实,思想政治教育不关注大学生的实际问题,那么,大学生也就不会关注理论,并会排斥思想政治教育。

  要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必须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讲“家常话”。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离不开语言的通俗化。要使马克思主义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真正发挥作用,就不能只会讲“行话”,而要学会用日常语言,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风格和表述方式,即“家常话”讲清马克思主义的道理,不能用范畴解释范畴,用概念解释概念。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说到底,就是要立足国情、关注世情、熟悉民情,用“真话”、“新话”、“家常话”讲述大学生的“故事”,帮助大学生正确地“看”,合理地“办”。这是《从怎么看到怎么办》给予我们的深刻启示。

            

  大学生形势政策教育的良师益友

  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  张  庆

  《从怎么看到怎么办》为我们大学生自觉学习和践行科学发展观,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自身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

  学习该书能让我们更加清醒地把握当代中国国情,增强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作为80后、90后的新一代大学生,我们欣逢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但同时也深知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革发展的任务艰巨而繁重。这需要我们在看到巨大成绩的同时,增强忧患意识。学习《从怎么看到怎么办》,对于我们深刻认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和未来走向,更加自觉地把个人追求融入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来很有教益。

  学习该书也能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增强对未来发展的信心。近年来,我们大学生面对改革发展中出现的难点、热点问题,有不少人发牢骚,甚至对政府缺乏信心,对未来人生产生迷茫。通过学习这本书才明白,关键是我们对国情理解不够,对形势判断不明。学习《从怎么看到怎么办》,对于我们加深对党和政府方针政策的理解,更加自觉地为推动科学发展很有教益。

  《从怎么看到怎么办》把逻辑的力量与事实的力量结合起来、把理论的严谨与表述的生动结合起来,展现了高超的说理艺术。对于我们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很有教益。

            

  指导基层工作的生动教材

  河北省保定市北市区百楼乡党委书记  索鹏飞

  中央宣传部适应形势发展需要,针对干部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从2003年开始,每年组织编写一本通俗理论读物,深受基层干部和广大群众的欢迎。特别是今年出版的《从怎么看到怎么办》,内容更加丰富,说理更加透彻,不仅找出了问题,而且给出了出路,产生了广泛影响。应当说,这是我们党理论宣传“三贴近”的重要成果。

  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该书既列举现象,又剖析根源。现在社会上不少人思想中存在疑虑和困惑。客观地说,这些社会心态的出现,都与我们当前的发展不平衡、社会分配不公等问题有关。该书及时回答了人们的疑问,使大家深刻认识到,这些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需要在发展中逐步解决。我们用书中的理论引导群众看发展、看主流、看长远,不被现象所迷惑,不被问题所困扰,舒缓了社会情绪,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面对日新月异的发展形势,该书既讲理论、又教办法。实际工作中,有的干部对于住房、就业、教育、医疗、城乡差距等实践中的难题,往往由于理论上的困惑,导致行动上的迷茫,有的甚至造成工作上的被动。为此,每逢《理论热点面对面》新书出版,我们就把它作为党委中心组学习的必读书目,要求班子每一名成员和全体机关干部认真研读,谈心得、写体会。我们深深体会到,只有党员干部、广大青年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有了正确认识,对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有了深刻理解,才能更加科学、更加有力地宣传群众、引导群众。

  面对千头万绪的基层工作,该书既分析“怎么看”、又回答“怎么办”。乡镇处于最基层,工作中更多的是落实和执行,既需要“怎么看”,更需要“怎么办”。《从怎么看到怎么办》在给我们送来政策办法的同时,也带给我们很多启示,推动了我们的思路创新、工作创新。通过学习《从怎么看到怎么办》,我们深刻体会到,这本书是对科学发展观的深刻阐释,是对民生热点的深入解读,是指导基层工作的有力帮手。

            

  一本写给老百姓看的好书

  北京市丰台区花乡社区居民  常志静

  我是一名农村基层的百姓代表,也是北京市《从怎么看到怎么办》一书的百姓宣讲员。《从怎么看到怎么办》一书讲的都是老百姓身边的事儿、身边的理儿,针对的都是社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表达的是党和政府对老百姓的一片深情。它不仅引导我们老百姓怎么看,还告诉我们党和政府解决这些难题的重大举措,让老百姓深切感受到理论距离我们并不遥远。

  这本书直接面对社会生活中的敏感问题,直接面对老百姓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不管是怎么看还是怎么办都是站在人民群众立场上,为老百姓着想。它贴近百姓需求,以百姓的视角看民生,以百姓的语言谈民生,以百姓理解问题的方式讲清党和政府关心和改善民生的政策。我们深切感受到党和政府与老百姓的血肉联系,感受到党和政府团结带领人民解决这些问题所做的努力。

  我们一家是祖祖辈辈的花乡人,讲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感触很深。我知道乡亲们最想知道什么,怎么讲才能让大家听明白、愿意听。比如我结合学习体会讲城乡结合部的农民的现实情况时说:现在城里人越来越多,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还是要有几亿人生活在农村。因此,我们要搞新农村建设,要把农村建设得像花园一样。现在中央明确提出要继续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对农民的生产补贴还要继续增加,粮食最低收购价格还要大幅提高。乘着惠农政策的东风,农业、农村将进一步插上腾飞的翅膀。我讲到这儿时,场内响起了热烈掌声。

  《从怎么看到怎么办》百姓宣讲报告会,在我们花乡百姓中引起强烈反响。一本为老百姓写的书,再由老百姓结合自己的亲身感受去宣讲,必定会产生强烈反响。我要发挥百姓宣讲骨干的作用,宣讲好《从怎么看到怎么办》,让更多的老百姓听了信、信了服,坚定不移跟党走!

《 人民日报 》( 2011年08月31日   1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