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山教育信息资源网:实施“问题解决”教学的尝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22:49:09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面临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有了问题,学生才会积极投入学习活动。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倘若要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那必须让学生面临对他们个人有意义的或有关的问题。同时他还指出:对学生来说,环境中的许多因素都在向他们挑战,他们对此感到好奇,并渴望发现、渴望认识、渴望解决问题。

化学课堂要让学生在不断地解决问题中提高处理化学问题的能力。“问题解决”教学是指教师针对学生所学的内容设计出具有一定思考价值和一定思维容量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思考,构思化学问题解决的方案,尝试解决化学问题。“问题解决”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下面是笔者在初三新课程化学课堂中实施“问题解决”教学的一些尝试。

一、课前

解决问题首先要创设问题,创设问题可以使学习任务更加明确,内容的指向性更强,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应该十分重视问题的创设。教师在备课时,要对教材进行加工处理,精心创设学生感兴趣、有利于学生主动发现和探索的问题。当然这些问题要和学生知识经验有一定联系但又是位于学生“最近发展区”“新旧知识结合点”上的问题,只有这样的问题才能促使学生有目的地积极探索。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创设问题。

(一)活用教材,创设问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材是范例、工具、中介。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和旧教材有明显的不同。新教材知识前沿,内容鲜活,图片精美,问题开放。有的内容教材中没有现成的答案,要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有的知识,没有太多的文字叙述,只给学生一幅精美的图片,要学生自己想办法学习这一内容;有的实验没有详细的操作说明,没有供参考的实验结果,要的是学生自己的设计方案、自己的实验探究……教师如果没有大胆的教学设计和创新,则既不符合新教材的设计意图,也不适应新的课改理念,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受到严重影响。为了利用好新教材,教师在备课时,要认真对教材进行加工处理,从教材中“找”出问题,提供给学生解决、探究。

1.从文字内容中“找”问题。教材一般都是以陈述句式将知识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备课时,要以学生为中心,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出发点,将具体内容设计成“问题”或由“问题”导出,这样往往可以提高知识内容的吸引力,增加悬念,有利于学生投入学习活动。如在理解“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液质量×100%”的关系式时,教师可展示一杯饱和硝酸钾溶液(烧杯底部还剩有固体)并提出问题:计算式中“溶质质量”有没有包含烧杯底部那部分未溶解的硝酸钾固体的质量?“溶液质量”呢?(创设问题)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溶质质量分数”的实质。

2.从实验中“找”问题。教师在备课时,除了要重视教材中已给出的实验外,还要尽量挖掘实验素材,创设实验问题。学习课题“生活中常见的盐”时,当学生通过实验理解“碳酸钠能与盐酸反应生成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二氧化碳气体”后,接着教师可向学生展示厨房里的两只调料盒,说明调料盒中都装有白色固体并且只知道它们分别是精盐(NaCl)和碱面()中的某一种,提出问题:“同学们能利用家中现有的条件将它们区分开来吗?你有几种方法?”(教师展示出厨房中的有关物品,让学生上台操作)又如,学习课题“燃烧与灭火”时,可先由学生通过分别尝试点燃蜡烛、酒精、石块、硬质木块、白磷、红磷、水等物质;点燃蜡烛后,罩上一只烧杯;用火柴点燃硬质木块等小实验得出物质燃烧的三个条件,然后要求学生完成课本中的“活动与探究──白磷和红磷的燃烧”。在此实验的基础上,教师提出以下几个问题:“①为什么铜片上的白磷能燃烧而红磷不能燃烧?怎样才能使铜片上的红磷燃烧?②为什么水中的白磷不能燃烧?怎样才能使水中的白磷燃烧?请设计出你的实验方案,并按你的实验方案完成实验。”这样创设实验问题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既能加深物质燃烧条件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实验能力。

3.从图片中“找”问题。一般情况下,教材中的图片是给师生看的,但教师备课时,也可多个心眼,看能否根据图片设计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新教材在《金属材料》这个课题中提供了一些生活中金属用品的图片,以此让学生了解金属的物理性质。备课时,针对这些图片,我创设了这样的问题:“同学们,就像工农业生产离不开金属一样,我们的日常生活也离不开金属。我们的家庭日常用品中很多都是金属制品,你能从家中带一件你喜爱的金属制品到班上让同学们欣赏吗?要求你简要介绍这件金属制品的特点,并指出利用了金属的什么物理性质?”对教师提出的这个问题,学生热情很高,结果每个学生都按教师的要求完成了任务,从而促进了学生对金属的物理性质的认识。

我们的教学任务不是把“死”内容强行搬运到学生身上,而是把教材内容创设成问题,用问题组成能力主线,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使“死内容变成活知识”。

(二)观察生活,创设问题

对教师来说,明智的做法是要发现那些对学生来说是现实的、同时又与所教课程相关的问题。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设计问题既简洁,又显得真实、自然,使学生感到非常熟悉,产生极大的兴趣。学生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既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又能在主动学习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在课题“生活中常见的盐”中,当探究完“能与酸反应生成气体的实验”后,可创设这样一个问题(教师展示一包发酵粉):“同学们,你们吃过馒头吗?你们知道食品师傅是怎样将面粉做成馒头的吗?师傅在做馒头的过程中要用到一种叫发酵粉的东西,发酵粉的成分之一是小苏打(碳酸氢钠),你知道发酵粉中小苏打的作用是什么吗?当我们掰开又白又松软的馒头时,你看到了什么现象?你能解释这是怎样形成的吗?”这样联系实际的问题对学生很有吸引力。教学中,根据教学的需要,教师既可以将问题同时呈现出来,以便学生自学、思考,也可以提出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问题,紧接着又提出下一个问题,层层递进,不断促进学生思维。

(三)巧用多媒体技术,创设问题

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情景难于通过实验来创设,这时可借助多媒体制作设计出身临其境、具有逼真效果的情景问题。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动态演示,学生也会产生较强的求知欲。他们针对“情景”,边观察,边思考,进行分析、归纳、总结,通过协作、交流,实现化学知识的学习。

二、课内

课堂教学中要使学习主体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教师要以问题为主线,组织和调控好教学,加强教学形式的开放性,营造民主、平等、合作的课堂教学氛围,打破“一言堂”,抛弃传统的师道尊严,引导学生多途径、多角度、多方法解决提出的问题。

(一)让学生在“说”中解决问题

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就学习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看法和体会,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还可以从学生“说”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对问题是怎样思考的,对问题是怎样理解的,进而暴露教学中学生存在的问题。学生有说的机会,思维的过程就能得到充分地体现,学生思想的火花就能在课堂中得到自由的碰撞。如教学中可让学生“说”出“复分解反应”等。

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已板书出下列几个化学方程式。

(由学生先写出)

教师要求学生说出上述化学反应方程式的共同点,学生经过观察、分析,你一言,我一语,能说出以下内容:反应物都有两种;生成物也都有两种;反应物都是化合物;生成物也都是化合物;生成物是由两种反应物相互交换成分得到的,等等。此时再引出“复分解反应”,可谓水到渠成。

让学生在“说”的过程中解决问题,教师不要过早地对学生“说”的内容进行对错评价和归纳,而要创造氛围,激励、引导学生一直“说”下去,直到对该问题不能“说”为止。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对学生“说”的内容进行评价、补充、完善。

(二)让学生在“动手”中解决问题

要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教师要尽可能多地安排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动手实验的机会。著名化学家傅鹰说过:实验是化学的最高法庭。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强的学科,化学教学中化学实验再多都不为过。在进行“氢氧化钙和氢氧化钠的性质”教学时,将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这一现象可说明与澄清石灰水发生了反应;而将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却观察不到明显的现象。此时,教师可向学生提出问题:“二氧化碳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没有明显现象是否就说明没有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呢?怎样证明它们是否发生了反应呢?请你设计出实验方案,并动手实验操作,根据现象得出结论。”学生开动脑筋,设计了好几种实验方案,都达到了验证的目的。又如介绍“灭火的原理和方法”时,教师可点燃一枝蜡烛,提出问题:“根据燃烧条件,可以从哪些方面实现灭火的目的?请同学们想一想有哪些方法(动手操作)可以使燃烧的蜡烛熄灭?并要求说出灭火原理?”(教师提供烧杯、湿抹布、剪刀、水、沙子、碳酸钠溶液、盐酸等)

(三)让学生“上网”解决问题

根据教学的需要,对某些问题的探究,可以先让学生带着问题到互联网上去搜寻有关的信息,这时学生往往很有兴趣,会纷纷上网去查阅相关资料,结果往往有许多好的发现。教师要求学生将自己的收获带到班上与同学共享,学生发言踊跃,表现出一种对自己研究成果充满自豪的心理态势。实践证明,作为发展主体的学生,完全有能力参与到问题探究的学习中去,并获取必要的知识和能力。

三、尝试“问题解决”教学的几点体会

1.“问题解决”教学中,学生要分工、合作、研读相关问题。无论是问题探究还是实验探究解决问题,都是学生亲自参与,因此,学生的学习热情能得到很好的宣泄,积极性也得到极大的调动。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教师的组织教学非常重要,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探究之中,同时,教师要给予必要的点拨、指导,随时解决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提出的一些疑难问题。

2.“问题解决”教学中,教师提出的主要问题得到了解决并不等于学生就没有了问题,也并不等于学生的问题得到了解决。所以教师要在完成实验探究或问题探究的基础上安排时间,创设宽松的、自由讨论的环境,由学生提出问题,大家一起讨论。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不同观点,对其科学合理的部分给予充分肯定,对错误的部分在认真解释的同时,允许其暂时的“想不通”而有所保留,形成民主、平等、热烈的交往氛围。创设良好的学习情景,满足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讨论、交流需要。

3.新课程标准中,教育目标是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的工作应由重课内向重课外转变,重心放在课外的全面准备和精心设计上。教师要分析教材以明确教学目标;了解学生以弄清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设计教学活动以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做大量的、仔细的、富有创造性的分析、调研、设计工作。只有这样,“问题解决”教学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