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剑姬第一季漫画:中国饮食—食品溯源系列十二辑【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9 07:12:57

 四种食物成分影响性格  

  人的性格多种多样,专家研究发现:常见的4类食物对人的性格形成和变化有影响。

  蛋白质:蛋白质是合成脑神经细胞之间的冲动传递的主要物质。例如,有放松和安神作用的血清素是由色氨酸产生的,色氨酸存在于肉、奶、蛋和豆类的蛋白质中。另一种叫做甲状腺素的氨基酸能够合成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这些物质能够刺激大脑,使人处于清醒状态,在受到外部刺激时能迅速作出反应。

  矿物质:水果和蔬菜含有硼,这种矿物质有助于大脑神经细胞的电作用。硼缺乏可能导致大脑无法正常产生α脑电波,使人感到倦怠,昏昏欲睡。硒和叶酸可以提高血清素的含量,帮助人抵制抑郁的情绪。含有此类营养物质的食品有鱼、海鲜、大蒜、菠菜、核桃和水果。

  碳水化合物:科学家做了一个试验,对两组年轻人进行神经心理测试,其中一组吃含糖的早餐,另一组早餐不含糖。结果发现,没有吃糖的人基本行为举止没有什么变化,而吃糖的人明显降低了攻击性。如果是女性,会让人感觉温柔可爱。报告最终得出结论,糖能使人倦怠,切断大脑活动。  胆固醇:研究人员对进食低胆固醇食品的黑猩猩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它们的进攻意识比正常进食和胆固醇摄入量较多的猩猩要强烈得多。                                                                           腊味合蒸的美丽传说

  很久以前,又一个叫刘七的人,原在一个小镇上开饭馆,被村霸逼债勒索破了产,只好流落它乡讨饭。这一天刘七讨饭来到一座县城。因为将近年关,大家施舍给他一些年货如;腊鱼腊肉什么的。刘七见家家户户操锅舞勺的准备团圆饭,他也精心的设计一番,把讨来的腊鱼腊肉调配一下用蒸钵盛了,在一个财主家的屋檐下生火做了起来。

  这时这家的财主正在陪客人饮酒,正当他们吃的高兴的时侯,忽然有弄郁的香味溢上客厅。客人很很的用鼻子闻一闻,说;“老弟,酒已三巡,你为何留一手呢?快端出来吗。”财主也早闻到这个香味 ,忙向身边的仆人一瞪眼;“还不快端上来。”仆人很是奇怪,明明把菜全端上桌了。怎么还会又什么菜没端上来?到厨房一看果然没有。可有一股越来越浓的香味飘来,就到门外一看,在墙角有一个乞丐正在从火上端下蒸钵要吃,香味就是从这里来的,就恶声恶气的要赶他说;“你走,把那个留下。”

  刘七说;“我好不容易有点好吃的。给你留下我吃什么?”仆人也不好硬抢就说要用两倍的饭来换,刘七只好答应。仆人把刘七的菜换了一个盆子盛好,伺弄的漂漂亮亮的端进客厅。客人忙夹起一块肉填到嘴里,连连喊道“好菜,好菜”。财主一尝果然味道不错。恰好这位客人是本县一家大饭庄的老板,他想这道菜菜色美,味道香,当下正是过节,如把它移到饭庄岂不更招徕生意?于是就想借财主家的厨子去兜兜生意。财主正要答应,仆人在一旁慌了,赶紧在财主耳旁意阵低语。财主才转向客人说,“此是事好说,老兄如不嫌弃,小第以厨子相送。”饭庄老板一听很是高兴。

  仆人忙到屋外对刘七说;“我们家员外开恩,要送你到本城最大的饭庄去当大师傅。”刘七本师厨子厨身,心想能找一个吃饭的地方岂不是更美,马上就答应了。  刘七进了大饭庄着实的把他这道菜精心的发挥一顿,并取名“腊味合蒸”。果真以色,香,味,型具佳招徕了大批的顾客。饭庄的生意十分的兴隆。这样“腊味合蒸”便做为名菜在长沙以带留传下来。                                                                            西湖莼菜汤 西湖莼菜汤是杭州独特的古老名菜。莼菜又名水葵,颜色碧绿,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维生素,是一种珍贵的水生蔬菜。我国现在只有江苏太湖、浙江萧山湖和杭州西湖才生长,以西湖三潭印月处出产的为最佳。

  说起西湖莼菜汤的来历,还有一个故事。据《晋书·张翰传》记载“晋朝张翰在洛阳做官时,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张翰为思家乡之美味,便辞官回乡了,后来这个故事便形成了莼鲈之思这一成语典故。

  杭州地区用莼菜、鸡丝、鸡汤和鱼圆制作西湖莼菜汤。莼菜鱼羹较盛行。乾隆皇帝多次南巡杭州,每次都要以西湖莼菜做羹食用。30年代,上海知味观的西湖莼菜汤亦闻名沪上。许多海外侨胞及外藉华裔友人,路经杭州和上海时,都喜欢品尝此菜,以表思乡深情。

  西湖莼菜汤亦称鸡火莼菜汤。主要作料为鲜莼菜(或瓶装莼菜)、鸡脯肉、火腿等。先将熟鸡脯肉、熟火腿切成丝待用;再将鲜莼菜放在沸水锅内氽过,用漏勺捞出沥去水,盛入汤碗中;把鸡汁和火腿汤倒入锅内煮沸,加精盐、味精,浇在莼菜碗内,再撒上鸡丝、火腿丝,淋上熟鸡油即成。色泽鲜艳,汤纯味美,鲜嫩润滑,脍炙人口。颜色碧绿,鸡丝洁白,火腿鲜红,莼菜鲜嫩,汤清味美,营养丰富。                                                                          糌粑 糌粑是藏族的主食。藏族人一日三餐都有糌粑。糌粑,名宇听起来新鲜,实际上就是青棵炒面。它是青稞麦炒熟、磨细、不过筛的炒面,与我国北方的炒面有点相似,但北方的炒面是先磨后炒,而西藏的糌粑却是先炒后磨,不除皮。

  吃糌粑时,碗里放上一些酥油,冲人茶水,添上炒面,用手搅拌。拌时,先用中指将炒面向碗底轻捣,以免茶水溢出碗外;然后转动着碗,并用手指紧贴碗边把炒面压人茶水中;待炒面、茶水和酥油拌匀,能用手捏成团,就可以进食了。食时用手不断在碗里搅捏,揉合成团,用手往嘴里送。藏族群众吃饭棗般不用筷子、勺子,只用手抓。这种吃饭方式和印度人相似,印度人吃米饭也用手抓,叫做抓饭。

  由于糌粑吃法简单,携带方便,很适合游牧生活。牧民们出远门时腰间总要挂一个糌粑口袋,饿了,就从口袋里抓把糌粑吃。有时,他们从怀里掏出个木碗,装些糌粑,倒点酥油茶,加点盐,搅拌几下,抓起来就吃。有时,边吃糌粑,边喝酥油茶。有时,把糌粑倒进一个叫“唐古”的皮口袋里,再加入酥油茶,一手抓住袋子的口,一手隔袋抓捏,一会儿,喷香的糌粑便可入口了。

                                                                               粽子起源说 

  起源说: 
  偶然翻读《本草纲目》,有“古人以菰叶裹黍米煮成尖角,如棕榈叶之形,故曰粽”的记载,再望书台上的台历,猛然感悟,过十天八天就要过端午节,吃粽子了。
  关于粽子最早的记载是1600年前西晋新平太守周处所写的《风士记》云:“仲夏端午,烹鹜角黍。”200年后南朝梁文学家吴钧在《续齐偕记》中说:“屈原五月五日投泊罗而死,楚人哀之,遂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于是以讹传讹,相沿成俗。可见人们对忠义之士感情之弥笃了。 
  粽子并非源自祭奠屈原之死,它的起源说法很多。最让人信服的是“包烹”之说,就是50万年前发明用火熟食时,为了适口,用树叶包裹食物放在火中煨后剥叶而食,这虽不叫粽子,却已有粽子的雏形。经过40万年的春秋更迭,进入石烹时代,先人们已能在地上挖坑,坑中垫兽皮,再注水其中,投入烧烫的石子使水沸腾,煨煮用植物叶子包裹的原料,直至成熟,这就更像现在的粽子。 
  粽子的出现如本文开头所说,但一说用于祭祖;又说为了纪念屈原殉难,两说都有道理。 
  粽子造型:  
  粽子的造型因各地的民俗风情不同而异,说法也不尽相同,有称正三角形、斜三角形、螺角形、铲头形等;或称三角形、四角锥形、枕头形、小宝塔形、圆棒形亦可。 
  粽叶: 
  粽叶用香蕉叶或干荷叶:如广东粽子。用干竹叶或新鲜青竹叶:如台湾粽子。硷粽通常是用青竹叶。咸粽则两种竹叶都有使用,但一般商家多使用干竹叶,较节省成本。北平粽子多用苇叶(一种芦草,叶形狭长,状似船)。 
  各地粽子: 
  粽子有荤粽、素粽、咸粽、甜粽之分。 
  1、北平粽子:多为甜粽,主要分为两种。 
  其一为纯用糯米包成的白粽子,吃时需沾白糖,并加上一点玫瑰汁木樨卤,味道香气宜人。 
  另一种为在糯米中包入两三颗红枣,称小枣儿粽子,吃前需冷藏,吃时会有冰凉的快感。 
  2、广东粽子:是所有粽子中用料最丰富的,体积特大,做法费时最久。 
  咸粽的内馅有火腿、咸肉、蛋黄、烧鸡、叉烧、烧鸭、栗子、香菇、虾子等。 
  甜馅有莲蓉、绿豆沙、红豆沙、栗蓉、枣泥、核桃等。 
  3、台湾粽子:台湾肉粽有南北之分。 
  北部粽是先将糯米用红葱头、酱油、盐、胡椒等炒至八分熟,再包以炒过的内馅如猪肉、豆干、竹笋、卤蛋、香菇、虾米、萝卜干等,置蒸笼蒸熟,具有咀嚼感,不会太黏腻。 
  南部粽则是将糯米与花生略为炒过,不加酱色,所包内馅有猪肉、红葱头、栗子、豆干、芋头等,再将包好的粽子以水蒸煮至糯米熟透,吃时蘸调味料,南部粽香糯性黏,较无嚼感。 
  4、湖州粽子:属江浙口味,可在江浙点心馆中尝到,也分甜咸两种。 
  甜者是以油脂红豆沙为内馅,咸者是以酱油腌过的猪肉为内馅,且每个粽子只包一块肥肉及一块瘦肉,并无其他材料,而粽子的包法也很特别,是一头凸出一头扁平的铲子头形状。                                                                           拿手菜一词的由来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某国遭到外敌入侵,形势万分危机。国王出榜,招纳倾国壮士,务必人人参战。

  当时在招贤榜上,最让人眼热的要数御厨了。试想这御厨不必沙场厮杀,只要躲进国 王的大帐里,平安的同时还能与国王共享山珍海味。于是乎,全国各地身怀绝技的厨师争相报名,一位平日里不学无术、好吃懒做、贪生怕死者也托门子、拉关系滥竽充数进了御膳房。

  一日,三军凯旋,国王大喜,令御膳房大摆宴席犒赏三军。为了展示皇恩浩荡,每位御厨必须做一道自己的招牌菜来款待子弟兵。于是乎,个个御厨都拿出了看家本领,端上了 “大漠雄鹰”、“飞沙落雁”、“猛龙过江”、“雄心烈火” ……等等菜肴,道道菜是色、香、味、意、型绝佳,见者莫不口水泛滥。此时,滥竽充数的“御厨”却傻了眼,再想用银子代劳,已属不可能。无奈下,只得硬着头皮*刀上阵,小心翼翼地端上自己的“杰作” ……。

  国王是满心的欢喜,兴致极高,君臣频频举杯,帐中一派欢腾。品过每道大菜,众口齐喝:“好菜!好菜!来来来我们再共饮一杯,哈………”。正当国王兴高采烈,将刚上的一道菜夹到口中准备大嚼美味时,突然,满嘴的酒肉喷射而出,万分恼怒道:“哪个畜生胆敢加害于朕?”一时间,整个大帐鸦雀无声。国王对诸位大臣道“你们都给我尝尝这是什么破菜?”。几位年长的大臣壮着胆子夹一点刚上的菜,刚一入口,又都象下了口令一般,齐刷刷地吐了出来,咧着大嘴直呼:“这是什么菜?!”“老臣一辈子也从未尝过这种怪味,真是气杀我也!”“把做这破菜的御厨提上来,砍了……”。

  当侍卫把那位“御厨”带上来时,国王发话道:“从实招来,你是用什么做的菜?”。那位“御厨” 早就吓得缩成一团,浑身抖得象筛糠一样,结结巴巴本想说是用手做的菜,但却因紧张过度,只听得“拿…手…菜…”。国王问身边的大臣:“什么叫‘拿手菜’ ?”群臣们都摇头不知,其中一位大臣说:“我想他的‘拿手菜’可能就是用手做菜的意思”,国王闻听大怒:“是这般蹩脚的手胆敢冒充御厨,来人,给我拉出去砍了,看日后还有谁敢盗名欺人!”

  “拿手菜”原本是教育后人不要滥竽充数、欺世盗名的贬义词,谁知随着时间的推移,“拿手菜”却成了大厨们展示绝活的代名词,演变成了褒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