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校长2016年会:抗战中那些鲜为人知的细节(4)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8:27:04

抗战中那些鲜为人知的细节(4)

2011-08-16 11:48

    在抗战中,面对凶悍的日军,处于相对弱势的中国部队,也不得不充分调动地形等因素,与日军艰苦周旋、抗衡。

1938年6月8日天刚亮,国民党新八十师青年军官熊先煜和工兵营长、水利专家一行四人,来到黄河花园口段岸边的一个关帝庙内,齐齐地跪在地上默默祷告:“关老爷,中华民族眼下遭了大难,被日本鬼子欺侮得惨。我们打不过他们,万般无奈,只好放黄河水淹,淹死了老百姓,你得宽恕我们” 。

他们几个是在实行蒋介石的命令——掘开黄河来阻击即将追上来的日军。日军那时和中国军队比,算的上是机械化部队,在地势平坦的中原地区,两条腿是跑不过汽车轮子的。要是一旦被日军追上来“咬住”,中国部队的整个撤退部署就会被打乱,到那时,日军“三个月亡华”的计划,说不定真的能实现。

我们经常说“水火无情”,形容一件事物可怕时会说“洪水猛兽”,可见水灾在人类的生存史上,给人们留下了多么惨痛的记忆。

掘开黄河固然可以阻挡日军,但这几位实行掘堤命令的军官和水利专家们,不会不知道,这汹涌的滔滔洪水,更会使无数的中国老百姓丧身鱼腹。

从关帝庙出来,几个人跪在即将被掘开的黄河大堤上,失声痛哭。

而两千多负责决堤的士兵,全部一言不发,默默、坚定、沉痛地挥舞着自己手里的工具,他们的内心何尝不是悲愤、矛盾交织在一起。

在电影里,经常有这样的镜头——  一个人的某支手被拷在某个固定物上,而抓捕他的人即将赶到,他面临两个选择:乖乖的等着被抓后判死刑;或者把自己的那支手弄断后逃脱。这种情景应该是“断臂求生”的一个版本。

虽然对于“花园口决堤”事件的正确与否,有着种种争议,但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这是中华民族的一次“断臂求生”式的抉择。

不过这个掘开堤坝的过程,也许有一点会令很多人费解——据当时负责在现场指挥的熊先煜回忆,掘堤时全部是人工挖掘,而没有用一辆炸药!

为什么要动用两千多士兵还有民工,异常艰苦的连续两昼夜一刻不停地挖堤?干吗不要炸药直接炸开?那多快啊。要知道当时的形式是多么紧急:

武汉大本营统帅部一小时一个电话,询问开掘进度;

日军先头部队离掘坝处只有7公里,并与中国部队交火;

在附近的村镇上,已抓获日军派出来侦查的便衣;

已经有日军飞机来轰炸;

对军事有常识的人都知道,在战争中,即使几分钟的时间,也可能会扭转战局。

例如在朝鲜战场上,志愿军有时会在夜里狂奔145华里,仅仅比美军提前五分钟,抢占有利地形,而恰恰是这五分钟的优势,就掌握了战斗的主动权,就能掐断美军的退路。很多战士会在这个速度的急行军中,累到吐血,甚至牺牲。

在战争中,时间就意味着成千上万人的生死存亡。

很多关于“花园口决堤”的报道,也想当然的认为是“炸开”的,但当事人的回忆却清楚的告诉我们“一两炸药都没用”。

为什么不用炸药?也许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在当时的情况下,用炸药炸坝,未必比人工开掘更有效率。这怎么可能?

但是世界上很多事物之间的微妙联系,如果认真剖解出来,会令常人大跌眼镜。这样的例子很多,我们随便举两个:

航天飞机推进器的宽度,竟然与隧道的宽度有关

 

美国航天飞机有两个火箭推进器,这些推进器是由犹他州的工厂生产的。如果完全从技术层面考虑,这两个推进器应该比现在要宽大的多,因为那样容量可以更大。那为什么造成现在的这个宽度呢?是因为隧道。

因为这些推进器造好后,要用火车从工厂运到发射点,路上要通过一些隧道,要是推进器比隧道还宽的话,就无法运到发射场了。

 

体验新版博客 分享到搜狐微博上一篇:战争中,最有效率的爆破大坝的方法——抗战中的那些细节(5) 下一篇:技术层面解析抗战(3) 分享 |  评论 (6) |  阅读 (14078)  |  固定链接 |  发表于 11:48